個人資料
林間溪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神州行 7 武夷之水(下)

(2012-10-02 17:08:58) 下一個

 

第二天,我們決定還是繼續遊水。拜托朱師傅打聽九曲竹筏是否開排,結果是仍然不開,倒是武夷山生態漂流開放了,於是我們決定上午去漂流,希望下午竹筏能開。說起漂流,我和LGgraduate school 時曾經安排過一次,不料當時有什麽事給耽誤了。後來老大出生,一耽誤就漸漸地將此事淡忘了。此行看到武夷山有漂流項目,勾起了舊時的記憶,於是躍躍欲試,以彌補過去的遺憾。

沿途風光

       朱師傅載著我們向漂流地進發,沿途風景無限,不僅有如畫的山水,更有整齊的農田,滿山的茶樹,碧綠的煙葉,歡樂的鴨群,好一幅富饒、靜謐的田園風光!我們一邊欣賞著窗外的景色,一邊和朱師傅聊天。朱師傅告訴我們,改革開放後當地的農民通過種茶和旅遊業都已發家致富。這裏流傳著這樣一句童謠:“十萬困難戶,百萬剛起步,千萬不算富”。看來這裏的農民個個腰纏萬貫、財大氣粗。

清晨,霧深露重,群山依然躲在霧氣中

美山美水映美女

農田整齊


茶樹滿山

家禽成群

煙葉碧綠

前兩天的大雨使得這個大石頭滑坡,堵塞了道路,造成巴士停開。我們的小車貼著石頭邊緣剛剛能夠開過去。


武夷第一漂

武夷山大峽穀生態漂流號稱華東第一漂,其漂流河床在桐木溪的一段。桐木溪源於武夷山自然保護區的黃崗山和青龍大瀑布,為九曲溪的源頭之一,是武夷山最清澈最純淨的水源。漂流應為二人一艇,我家三人,隻好我和兒子一艇,LG自己劃一艇。剛下過大雨,河水猛漲,橡皮艇很容易偏離河道,特別難掌控。我和兒子奮鬥了半天才將小艇劃出港灣,開始了一段驚險奇趣的人生體驗。過第一道險灘時我們便被巨浪澆了個渾身透濕,我們在水中掙紮著,戰鬥著。由於河道加寬,小艇很難掌控,不時會擱淺在水中的石頭上。這時我們隻能翻下橡皮艇,想法讓小艇回歸到正確的航道。沒多久我就精疲力盡,大呼花錢買罪受。然而,漂流就象人生,總有跌宕起伏,每闖過一道道激流險灘之後,溪水又恢複了平靜的流淌,仿佛高亢激越的曲樂章之後,再來一段輕鬆愉悅的過渡旋律,把漂流的奇趣舒展得韻味十足。

LG比我們更慘,他獨自劃著一艇更難掌控。出發沒多久就擱淺在一塊大石頭上,以他一人之力,沒有辦法將小艇推進水中,好不容易遇到另外一個單人艇,兩人放棄了擱淺的橡皮艇,合二為一向著下遊漂來。當他們經過我們的小艇時,看見我倆正在水中掙紮,LG於心不忍,便找地方停下,下得艇來讓同伴先走,他站在水中等待著我們,希望能幫上忙。沒想到,我們一路磕磕跘跘,但途徑LG所在地時卻刹不住車,小艇從他身邊呼嘯而過,並且一路順風地到達終點。這下可苦壞了LG,此時離終點還有五十多米,沒了橡皮艇,怎麽過來?浪高水急,腳下是尖尖的石頭,漂流的人全都是赤腳。河水又太淺,不能遊泳,沒辦法隻能一步一步艱難地向前走。短短的五十多米如果在陸地上不到兩分鍾便可到達,現在卻耗盡了他的氣力。在後來的幾天裏,他腰酸腿疼,渾身難受了好久。

如今回想起這次漂流的經曆,也算是驚險難忘但又趣味無窮。雖然當初在水中時盼望著何時能到達終點,但事過之後回過頭來想想,那飛舟浪尖的跌宕,險象環生的刺激,奇趣無窮的驚歎,都在我們的記憶中刻下深刻的印跡 

漂流前我們坐著滑索越過山塹 





我們漂流的河道






九曲溪

九曲溪是武夷山的精華路線, 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九曲溪旅遊線路最突出的特色。九曲十八灣,溪水環繞縈回,兩岸峰岩夾峙,構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碧水青山景色。九曲溪竹筏漂流是我一直盼望的節目,直等到下午九曲竹筏還是不開,朱師傅最後得知其原因是部分河道被雨水衝壞,竹筏行駛有危險,這下我們徹底死了心。看到我們頗為失望的麵容,朱師傅載著我們來到星村竹筏的起點碼頭,看看竹筏,過過幹癮。

碼頭旁有一個天上宮道觀,建於康熙三十九年,曆經九年才完成,供奉媽祖

九溪竹筏的模型,坐不成竹筏,坐坐模型過過癮

九溪岸邊風景如畫

九曲溪中沒了遊人,平靜的水麵象一麵鏡子


竹排整整齊齊地歇息在岸邊

也有水急浪湧的地段



遇林亭窯址

擁有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武夷山,有一個宋代的遇林亭窯址。它發現於1958年,並於 19982000年間進行了發掘,使這座沉睡了近千年的古窯顯露出真實的麵目,再現其曾經輝煌的曆史風采。遇林亭窯址是我國宋代八大窯係中的建窯窯址之一,是目前全國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宋代故窯址。1999年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遇林亭窯址由博物館和遺址保護區組成,其中博物館分為“沉寂的窯場”、“考古揭秘”以及“茶藝明珠”三部分。遺址包括一座宋橋,一口古井,和兩座窯場。

窯址分布於蓮花峰下


石碑上記述著窯址的曆史

窯廠依山而建

遺址中還發現許多陶瓷碎片

宋橋 

古井


遇林亭窯址,順著青山而建,分布於蓮花峰下的三座小山崗上。這裏環境幽靜,景色迷人,溪水潺潺,水車吱吱,我一下就喜歡上這裏。

流水潺潺,風車吱吱,遊人在此處納涼、打牌、聊天,好一處休閑的場所





一號窯址:全長73.2米,寬約2米,象一條爬行的蜈蚣、蛇,又名蜈蚣窯、蛇窯。當時專燒製黑釉、青釉,一次性能燒出約5萬多件的窯器。


二號窯址:全長
113米,位於1號窯爐對麵山坡上,它順著山坡而建,燒窯時就像一條俯衝的火龍,故名為龍窯。主要燒製黑釉瓷器,並以碗、盞類為主,一次性能燒出約8萬多件的窯器。遇林亭窯址不僅產量驚人,同時也燒製成了不少罕世珍品,遺址中發現的描金彩繪的黑釉盞就是不可多見的稀世珍品。

  

茶博園

頭天《印象·大紅袍》的演出給我們帶來視覺、聽覺、甚至味覺的極大衝擊和享受。我們餘興未猶,第二天又來到茶博園,《印象·大紅袍》的演出現場,看看白天的山水舞台。

茶博園的入口為仿漢代子母闕鏤雕景牆,寓意為武夷山茶最早見於漢代。
 


        走進中華武夷茶博園,首先進入視線的是
茶魂廣場,其平麵呈葉片型,邊緣湧紅色花崗岩鑲嵌,寓意大紅袍的“三紅七綠”;茶樹型的屏風上書有大紅袍賦;廣場中部蜿蜒如龍的九曲溪在靜靜地流淌,地麵上刻著“千載儒釋道,萬古山水茶”的聯句和朱熹的九曲棹歌;體現了武夷山水一壺茶的意境。



        廣場的盡頭屹立著武夷三聖,神農、彭祖、武夷君;兩側環立著曆代與武夷茶有著不解之緣的知名人士,如唐代的陸羽、孫樵,宋代的範仲淹、蘇軾、朱熹等等;以特寫的手法,緬懷茶聖先賢的豐功偉績。神農,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是最早發現茶的人,“神農嚐百草,日中七十二毒,遇茶而解”。 彭祖是傳說中武夷山民的祖先,他帶著兩個兒子彭武、彭夷開山劈水,墾荒種茶,將一個窮山惡水,變成山青水秀、富庶興旺之地。後人為了紀念他們,從兩人名字中各取一字,這個風景如畫的地方便有了武夷山這個美麗的名字。武夷山君是蠻荒時代居住在武夷山中的部落首領,據考為越國始祖無餘君。漢武帝在朝廷的郊祭盛典中將起封為十大神仙的第五位,從此,道教尊其為老地仙。曆代朝廷封武夷君也屢祀不綴。



       《印象·大紅袍》舞台坐落在武夷茶博園西南角、崇陽溪東側河岸,背倚大王峰,與玉女峰遙遙相望,是一座融入山水之中的絕佳實景場地。站在舞台觀望全景、閉目禪定: 深呼吸,花香、草香、茶葉香,這裏有世界上最芳香純淨的活氧空氣;舌尖嚐,茗甘、茶甘、紅袍甘,這裏有大自然給於的最甘甜滋潤的奇茗香茶;側耳聽,歌聲、水聲、鳥鳴聲,這裏有天地間最美妙悅耳的天籟之音;放眼望,山青、水清、人更親,這裏有人世間最美麗的瑤池瓊林,夢幻仙境!武夷山,在你的懷抱裏,我們與大自然如此的貼近,萬分難得地享受著這片刻的安寧、恬靜……

舞台依山傍水,風景絕佳


茶館、舞台、觀眾席



山水全景

 短短兩天的武夷山之旅結束了,朱師傅將我們送到火車站。有人說來到武夷山“不上天遊等於白遊,不坐竹排等於白來。”我們此次武夷之旅既未登天遊,也未坐竹排,但我們並不覺得是白遊白來。身旁的美景已足夠我們流連忘返,又何苦執著地追尋那固定的模式。未能坐上竹排,的確是一個遺憾,然而人生不如意之事多之又多,帶走一份遺缺賺回一個理由:再遊武夷,領略那“山臨水立,水繞山行,山水一色,山水一體”的人間仙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shamrock100 回複 悄悄話 很美,有機會會去。謝謝介紹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