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了兩天後我們開始西安之行。回國時飛機延誤的可怕還記憶猶新,不敢再乘飛機改坐火車,軟臥席上睡一夜翌日清晨抵達西安。一出站台,跳入眼簾的是雄偉的西安城牆,對應著西安火車站仿古建築甚是壯觀。還沒來得及“哇”一聲讚歎,就被近前的景象打斷:火車站廣場熙熙攘攘到處是人,亂哄哄髒兮兮,紙屑垃圾遍地都是,甚至還有黃金之物。雄偉的城牆與肮髒的廣場對比如此強烈、反差如此之大,不禁使人深感遺憾。顧不得欣賞古城牆壯觀的景色,看著腳下小心地走出廣場。街口站定,綠色的出租車一輛接一輛地從身邊駛過,卻無一輛停下載客。想起攻略上看到的西安的出租尤其難搭,隻好拖著行李慢慢往前走。一輛破舊的麵的停在我們麵前,司機下來拉客,開價¥30,明知道酒店就在不遠處也隻能認宰。上到車來一看,除了副駕駛座,後麵空空如也,放著兩隻小板凳就算座位,更別談什麽安全帶了。戰戰兢兢坐上去,好在路程很短,很快就到達酒店。
酒店的check in 倒是順利,清早已有房間整理好馬上可進住,簡單洗漱後我們來到大街上。西安,中國十三朝古都,曆史的沉澱使得城市顯得古樸大氣。走了不多遠,巍峨的鍾樓印入眼簾。鍾樓是一座重簷三滴水四角攢尖的木質結構建築,麵積1377平方米。建築基座為青石築成,正方形,高8.6米,寬35.5米,四麵有高、寬各6米的圓形門洞,與四條大街相互貫通。鍾樓從地麵到屋頂高36米,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的明朝建築之一。明洪武十七年(1384),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全國各城市修建鍾樓,以鎮天下。鍾樓初建時,原址位於廣濟街口,與鼓樓東西對望,與南北城門正對,是城中心所在。後西安城擴建,城市東移,鍾樓偏離中心,故明神宗於萬曆十年(1582年)下令將鍾樓遷於現址。遷建時“樓唯築基外,一無改創”,僅將樓中懸掛的唐代景雲鍾移出室外,以使報時之聲遠揚。清乾隆五年(1740年)鍾樓再次按原結構進行了維修。這個發生在16世紀的整體遷移工程不能不說是我國建築史上偉大的創舉。有趣的是據說景雲鍾移出後,再也發不出渾厚的聲音,隻好另換。現在鍾樓的鐵鍾是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鑄成的。而景雲鍾如今收藏在碑林博物館。
西安北大街街道幹淨整齊,兩邊的建築古樸大氣
鍾樓就在前麵
巍峨的鍾樓
夜幕下的鍾樓
坐落在另一邊的鼓樓
西安古城牆
穿過鍾樓繼續向前,很快我們來到西安明城牆的南門。西安城牆環繞市中心呈合圍的長方形,牆高12米,底寬18米,頂寬15米,全長11.9公裏,有城門4座:東長樂門,西安定門,南永寧門,北安遠門,每個城門都由箭樓和城樓組成。西安作為千年古都,曆代曾多次修築城牆,雖多數已消失在悠久的歲月中,但現在這座城牆的曆史可追朔到隋朝。明朝初年,朱元璋下令高築牆,此城牆便在隋唐皇城基礎上建立起來,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現存的最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築。
拾級而上,高大的城樓矗立在麵前,是那麽的雄偉壯觀。站在古城牆上心曠神怡,居高臨下西安的街市盡收眼底。城牆的寬闊出乎意料,當年恐怕能容納全西安軍民上來抗敵吧。本想租輛自行車沿著城牆轉個圈,但不知為何,租車處無人營業。 沿著城牆向前走,身下是一排排仿唐建築,我們仿佛看到了昔日長安的盛世繁華。此刻已近午時,烈日當頭,驕陽似火,光禿禿的城牆上毫無遮擋之處,我們不再閑逛快步下得城來,無意間來到綠樹成蔭的碑林博物館。
南門
高大的城門樓子
古城樓與摩天大廈遙相呼應
一座城牆寬又廣
城牆下的仿唐建築
掩映在樹蔭下的民居
碑林
碑林建於北宋年間(公元1087年),原為保存唐開元年間鐫刻的《十三經》《石台孝經》而建,後經曆代收集、規模逐漸擴大。以致碑石如林,故稱碑林。現今的碑林博物館陳列了從漢到清的各代碑石墓誌一千多件,是我國收藏碑石時間最長、數目最多的藝術寶庫。我有心進去參觀,但看看身邊的小美國佬恐怕半點興趣也沒有,LG提議讓我一個人進去看看,本來我是欣然答應,但想想扔下他二人在外有點於心不忍,猶豫之間遇到了後來帶領我們遊玩西安的戴師傅。不象熊貓媳婦那樣倒黴,我們是幸運的,也許我們的倒黴已在北京機場用光。戴師傅是當地人,有著西北人的豪爽和熱情,他帶著我們走了大半個西安城,參觀了大小雁塔,大唐不夜城,半坡博物館,曲江公園,張學良舊居等等名勝古跡。事先講好的價錢一分不多要,甚至連我們給的曲江公園的停車費都不收。唯一的不在旅遊計劃內的地方是藍田玉作坊,在那裏我們買了兩隻玉鐲送給媽媽和婆婆,買了一隻據說能治百病的玉枕,回來後順手一放再也想不起來。
書林院
小雁塔
坐上戴師傅的車來到小雁塔,在西安眾多的古遺址中,我對這個幽靜的地方情有獨鍾。這裏遊人並不多,反倒是許多本地人在此避暑納涼。小雁塔因低於大雁塔而得名,其正式名字應為薦福寺佛塔,是建於唐代的皇家寺院薦福寺的佛塔。千年滄桑,昔日繁華的唐代薦福寺早已毀於戰亂,小雁塔則保存下來,巍然聳立一千三百多年,是唐長安城遺留至今的標誌性建築。薦福寺毀於戰亂後,於明朝清朝得以多次重修。今天,唐代的小雁塔和明清的薦福寺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古建築群,見證了千年古都的滄桑歲月、興亡沉浮。傳說,在小雁塔1千多年的曆史中,經曆過大小72次地震,曾經“三開三合”,即塔身在地震中從中裂開,又神奇地自動複合,始終屹立不倒。人們認為是佛祖保佑,現代科學則解釋為得益於其地宮的半圓形結構。這種半圓地宮結構同樣也出現在大雁塔中。
古槐蒼柏之間,小雁塔露出半張笑臉,她在此地已屹立千年,見證了中華民族的風風雨雨,興亡沉浮、崛起振興。
巨大的碑石上鐫刻著唐代銘文
千年古樹,象這樣的古樹寺中共有十棵
沿著小徑來到薦福寺遺址,院子裏滿是石刻石雕石碑。薦福寺存有大量石刻,以明清的碑刻居多,最早的是小雁塔塔底南北弓形青石門楣,上有唐代石刻。
鼓樓、鍾樓:清代時建造,鍾樓內保存著“雁塔晨鍾”,為金代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造,重8000公斤,有銘文約千字。
鍾樓旁的鐵架上還懸有一口明弘治七年(1494年)造的小鐵鍾。
院內還擺放著一口大鍾供遊人敲打。10元敲三次,我和兒子也去試了試。鍾聲果然渾厚,回蕩在整個公園裏,許多人聞聲趕來,倒是給他們招攬了一些生意。
西安博物館
小雁塔、薦福寺以及西安博物館一起組成西安博物院,是中國唯一一座集博物館、名勝古跡、城市園林為一體的博物館。博物館整體外觀以天圓地方理念創作,突出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同院的小雁塔以及薦福寺古建築群相得益彰、交相輝映。
此次西安之行,還有朋友帥哥、帥嫂一家。本想孩子們有伴,大人省心,可沒想到結果是他們一個賽著一個地叫熱。我們從武漢出發清晨抵達,他們從北京過來,晚幾個鍾頭。此時電話鈴響,他們已到,約好在西安飯莊見麵,戴師傅便載著我們前往飯莊,途中經過張學良故居,下車來粗粗看了一眼便離開。
張學良故居
半坡遺址
西安飯莊離我們下榻的酒店不遠,帥哥一家check in後,便向飯莊步行而來。本來走路對美國孩子來說小事一樁,可是時置37oC高溫,又是中午時分,短短的兩三個block 給孩子們一個下馬威。 吃完飯,孩子們怕熱回酒店休息,我們四個大人樂得清閑,乘著戴師傅到車來到6000年前的半坡遺址。半坡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公社村落遺址,屬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距今6000年左右。1952年發現並發掘,麵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其中房屋有圓形、方形半地穴式和地麵架木構築之分。半坡遺址是我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新石器時代村落遺址,1957年建成博物館 。
巨大的房頂下保護著半坡遺址
博物館的院子中有一姓氏祭祀館,內供奉著全國一百多姓氏的祖先。在這裏人們可找到自己姓氏的起源,以及祖先的職業,至於有多少可信度,就不得而知。
烏木,已絕跡,為半坡人的建房材料
半坡遺址
半坡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考古家們將其歸類為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特指甘肅地區的仰韶文化,為黃河上遊新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其特點為陶器以細泥紅陶為主,炊具則全為夾沙粗陶。距今5300年至4750年,前後大約曆經550年。馬家窯彩陶以黑線為主,線條清晰、流暢、典雅。
上排,彩陶碗盤罐;下排,裸體人像彩陶壺:為我國最早的浮雕藝術品;尖底瓶:半坡人使用的打水工具。
這個象盤子的陶器其實是個甕蓋。半坡人死後埋葬在村外,但夭折的孩子則被父母裝在甕中放在屋旁。這個甕蓋上繪著兩個對稱的人臉,顯示父母對此孩的鍾愛。甕蓋的中央有一小孔,據說是死者的靈魂出入的通道。
大雁塔
大雁塔建於唐代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為玄奘藏經典而修建,塔身七層,通高64.5米。整個建築氣魄宏大,造型簡潔穩重,比例協調適度,格調莊嚴古樸,是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西院浮屠,是皇家寺院大恩寺的佛塔。大慈恩寺創建於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是當時的太子李治為了紀念母親長孫皇後而建。和薦福寺一樣,大慈恩寺也毀於戰火,僅留下大雁塔屹立人間。現在的大慈恩寺是明代成化二年(1466年)在原寺院西塔院基礎上陸續修建而成的。
參觀完半坡,戴師傅又領著我們遊玩曲江寒窯,一個現代的遺址公園,對這些現代的東西我們興趣不大,最後來到大雁塔。現今的大雁塔附近商業氣息濃厚,四周建滿了商鋪店門稱為大唐不夜城。北麵廣場修有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盡管音樂和噴泉各自為陣,毫無和諧可言,但每天還是吸引了成千上萬的遊客。
夜幕下,大雁塔廣場上擠滿了人,等待著音樂噴泉的開始。
大唐不夜城,商店一家接一家,餐館一間挨一間
兩位曆史研究工作者到陝西城鄉人家,四處辛苦收集回來, 傾情捐贈給國家。陝西人民的質樸善良和包容,可稱天下第一。幾千年來十三個朝代在長安(西安)建都,就連共產黨也是在長征大撤退到陝北後才絕路逢生。多少年來,少戰亂多和平,文革
時,西安也屬於動亂小的。就這樣守住了古代城池寶塔,保護了祖先的文化傳承,為人類千秋萬代留下曆史的痕跡和寶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