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Think about : 文 革

(2011-12-08 08:01:59) 下一個



 評:劉少奇與毛澤東 的訣別  一文 


1967年劉少奇與毛澤東最後的訣別:蘊藏大苦衷()


劉原本是毛的接班人,後來兩人怎麽出現不可調和的矛盾、分歧呢?有人說是權力之爭,而毛在 


  《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中說的是“1962年右傾和1964年形‘左’而實右的錯誤傾向”。    到底是怎麽回事呢?


1962年前無分歧


王光美說,少奇同誌1922年和毛主席相識,19433月第一次擔任書記處書記、軍委副主席,成為毛的親密助手。


20世紀50年代開始,黨中央分一線、二線,少奇同誌主持一線工作。工作中,少奇同誌與毛主席難免有些不同看法,但都屬於正常的意見差異,從無權力之爭,也沒有影響兩人感情。


1956年黨的八大上,少奇同誌以毛講的《論十大關係》為基準,作《政治報告》。八大閉幕不久,毛認為決議中有關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還不夠完善,對決議中的一句話的提法表示懷疑。這句話是:“這一矛盾的實質,在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已經建立的情況下,也就是先進的社會主義製度同落後的社會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黨的八大前後,國內外發生了一些重大事件,首先是波匈事件和蘇聯領導集團內部的激烈鬥爭,影響極大;接著,國內也出現了不少群眾遊行示威、罷工、罷課,農民鬧退社、鬧缺糧的嚴重風潮,甚至出現毆打鬧事、要“共產黨下台”的事件。為了鞏固新中國和執政地位,以毛為首的黨中央一致決定,從政治思想和經濟建設兩個方麵來解決問題。


於是,58年,毛提出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三麵紅旗”,大家都是一致讚成和擁護的。大家都以為找到了高速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沒想到結果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造成很大損失。大家也有些不同看法和意見,但大都認為主要是下麵執行的問題。59年廬山會議本來是要糾“左”,卻又錯誤地批判了彭老總,在全國掀起“反右傾”運動,促使“左”的錯誤更加嚴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三年經濟困難,新中國遭受巨大災難,這才感到問題的極端嚴重性。


1962年總結三年困難原因、尋找克服困難的辦法問題上,兩位偉人之間才開始發生真正意義上的意見分歧。


“四清”運動起分歧


62年初,中央擴大工作會議(一般通稱七千人大會)在北京召開,總結建國以來特別是58年以來的成績和經驗教訓,共克時艱。少奇同誌在大會口頭報告中,提出“三分天災,七分人禍”這種在當時聽起來頗有些刺激性的話,對毛來說不會是愉快的。可以說,這是兩人分歧的開端。


七千人大會之後,少奇同誌仍然主持中央工作,又在解決困難的措施上同毛產生了分歧,這就是農業生產中的包產到戶問題。1962年初,田家英從湖南農村調查回京向少奇同誌匯報工作,提出農村實行包產到戶的意見。少奇同誌表示讚同,並同意田家英向毛匯報。但出乎少奇同誌意料,毛不僅沒有同意包產到戶的主張,而且嚴厲批評了田家英等人。盡管田家英匯報說是個人意見,但毛在同少奇同誌談話時,仍對少奇同誌前一階段在京主持工作表示不滿,指責他在包產到戶問題上為什麽沒有頂住。


毛從反修防修戰略出發,決定在全國城鄉發動一場普遍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少奇同誌對此是讚同的,隨著運動的深入進行,毛和少奇同誌主要在運動的性質和工作方法上出現了分歧。


6412月至651月,政治局在京召開中央工作會議。會議期間,毛多次對少奇同誌進行不點名的嚴厲批評。首先是在運動的性質問題上,少奇同誌的著眼點主要放在整頓基層組織的基層幹部上,他雖然提出過“追上麵的根子”,但仍認為問題主要在下麵。毛更多考慮的是黨內當權派會不會出修正主義的問題,反複強調階級矛盾、階級鬥爭和反修防修的嚴重形勢。他堅定地認為,黨內有產生修正主義的危險,特別是那些“當權”的腐敗幹部最危險。在運動的具體做法上,毛對少奇同誌也是不滿意的,後來還不點名地進行了嚴厲批評,主要是批評工作隊搞“人海戰術”、“繁瑣哲學”、“紮根串聯,搞神秘化”。


這次會議起草和通過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即“二十三條”)。會後,少奇同誌主動找毛,做了自我批評。盡管少奇同誌做了很多努力,但毛和少奇同誌之間的裂痕並沒有消除。197012月,當斯諾問毛從什麽時候明顯感到必須把少奇同誌從政治上搞掉時,毛回答說是製定“二十三條”那個時候。


林彪等人推波助瀾


“二十三條”下發全黨後,並沒有產生“立竿見影”、“轟轟烈烈”的效果,反倒更加冷冷清清,搞不下去。


一貫愛窺視和揣摩毛心事和想法的林彪、康生和陳伯達一夥早已看在眼裏,極力拉攏江青達成交易。林彪幫江青從部隊打開文藝界缺口,樹江青為全國“文藝旗手”;而康生則敏感地發現北京大學“四清”運動中聶元梓等人對學校黨委的不滿大有文章可做,製定了“從北大點火,往上搞”的策略,派老婆曹軼歐到北大直接策動他們造學校和北京市委的反,貼出火藥味極濃的大字報,震動了中央高層領導。


少奇同誌、周總理和小平同誌都支持北京新市委的嚴肅批評。以康生為首的中央文革小組,對少奇同誌的表態極為不滿,暗地裏寫信向毛告狀。


6661,毛批示同意,向全國全世界播發了聶元梓他們的大字報。林彪、江青、康生和陳伯達他們一夥特意抬出“毛親自發動”的名義點火造勢,終於以學校為突破口,使“文化大革命”哄然而起。少奇同誌請示毛後,主持政治局常委擴大會議商量對策,並經毛同意,決定派工作組控製混亂局麵,維護社會穩定。而以康生為首的中央文革小組卻鼓動造反學生抵製,掀起反工作組浪潮。66718日晚毛回到北京,陳伯達他們“惡人先告狀”,少奇同誌趕到豐澤園時卻吃了“閉門羹”。


圍繞工作組問題,少奇同誌和毛發生了嚴重矛盾和激烈衝突。6684,在黨的八屆十一中全會的小會上,


毛大發脾氣,嚴厲批評少奇他們害怕群眾,少奇同誌忍不住當麵頂撞:“革命幾十年,死都不怕,還怕群眾?!”


毛批評派工作組是鎮壓群眾運動搞專政,少奇同誌又當堂抗辯:“怎麽能叫專政呢?!派工作組是中央決定的。”而且決心抗到底:“無非是下台,不怕下台!”這是少奇同誌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與毛正麵衝突。


毛也不曾想到少奇同誌會當眾這麽堅決地對抗自己和群眾運動,回想起以前的分歧更為生氣,


第二天就寫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表明他決心搬掉少奇同誌和小平同誌這兩個“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最大障礙。


然而憑心而論,毛雖然對少奇同誌很不滿,但還是當人民內部矛盾,當作是自己同誌犯錯誤,並沒有立案審查,更沒有要把少奇同誌整死。在 196610月中央工作會議上,毛還說:“不能完全怪劉少奇同誌、鄧小平同誌。他們兩個同誌犯錯誤也有原因。”“對少奇同誌不能一筆抹殺。”少奇同誌提出要到群眾中去鍛煉,毛勸他:“你年紀大了,就不要下去了。”建工學院造反派“勒令”少奇同誌去“檢查”,毛立即批示周總理“我看還是不宜去講。請你向學生方麵做些工作”,從而保護了少奇同誌。


 


1967113夜裏,毛在人民大會堂單獨召見少奇同誌,也沒有批評少奇同誌。當少奇同誌當麵請求辭去全部職務、回老家種地,懇請解放廣大幹部,盡早結束“文化大革命”,使黨和國家少受損失的時候,毛沒有生氣,也沒有表態,一直沉吟不語,隻是不停地吸煙。毛藏在內心深處的苦衷,就連少奇同誌都看出來了,回家以後他對王光美說:“主席對我是有限度的,但是,群眾發動起來了,主席自己也控製不住。”這次相見,竟成永訣。


================================================


點評文革本質     有人說:"  劉少奇是死不認錯。"???   ===> 確實是  "  劉少奇扭轉了三年困難局麵。" !!!


---------------------------------------------------------------------------------------------------------


本文  實質  是:    為何 會“非法”發動” 文革“


 


   簡單說:  毛一生僅僅會搞: 階級鬥爭(一抓就靈),


 


                   對經濟 生產鬥爭一竅不通,他的大躍進一團糟後,


 


                   毛本意是讓劉收拾爛攤子,沒想到劉卻三年就扭轉乾坤,


 


                   黨內外威信大增,毛感到要控製不住中央全會了==


 


                    急忙  非法(已不可能正常扳倒劉)從  上海  發動 ”文革“。。。


                      …………………………………………………….


 


確確實實  這是一場 震撼 全球   人類浩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