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天津最大的感受就是它那日新月異、突飛猛進的變化。這是一種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表象。每次返鄉都無一例外的會找到許多令人驚訝的新發現。最明顯也是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新建成的或還在建設中的高樓大廈比比皆是、無處不在。尤其是那些隨處可見、拔地而起、布局宏大的民用住宅樓群更是令人膛目。那樓蓋的,一棟比一棟大,一棟比一棟高,一棟比一棟氣派。當看多了這些喧鬧的繁華景象再轉身回到美國的鄉村城市時,會使我立即產生一種有如突然從濃油重彩的西洋油畫進入到飄逸灑脫的中國水墨卷軸之中的感覺。是的,您沒看錯,這根本就不是筆誤。現在的中國就有如過去的西方。我不是畫家,不知道這個比喻是不是恰當,但這的確是我個人的真實感受。當下,中國處處都透露出一股“洋氣”和“新潮”,有時甚至比西方真正的洋人還要洋氣,好像不“洋氣”就不足以彰顯一個國家的強大。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錢袋子裏裝滿了金錢的年輕氣盛的富紳(不是就像,應該就是),急切的渴望用金錢去證明自己的價值。而大部分的美國城鎮,除了那些大城市以外,卻像一個早已過了悸動青春期的中年人一樣,變得穩重、成熟。他不再計較一天中可以有多少奇跡發生,他更看重的是務實。因此,“洋氣”的中國和“土氣”的美國給人的視覺反差確實不小。相信有這種感覺的不止我一個人。
從前,可著整個兒天津市也找不出幾棟很高的建築,印象中最高的樓就是渤海大樓和百貨大樓吧?後來,天津電視塔一度成為了天津市九十年代初的新型地標建築。
傍晚,灰蒙蒙中遠眺離家不遠的天津電視塔。
現在,電視塔的高度早已經落伍了。天津市的可載入史冊的高層建築也早就不止一、二了。坐著出租車隨便一轉,滿眼都是叫不上名字的形態各異的現在化高層建築。
正中間這個和法國凱旋門類似的建築是天津五星級的酒店之一:聖·瑞吉斯酒店(Starwood Hotels & Resorts)。
天津是一個有著六百多年曆史的古城。在這幾百年的風風雨雨中,它既經曆了輝煌也遭受了恥辱。1860年天津開埠後,西方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由此吸引了大量外國僑民前來定居。天津的租界,就是1860年至1945年期間,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意大利、俄國、日本、奧匈帝國和比利時等國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和協議在中國天津老城東南部區域相繼設立的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的租借地。連帶著,他們也把各自國家的文化習俗和建築風格融匯在了這個東方大國的北方都市裏。也因此,天津就有了許多如萬國博覽會般的風格迥異的異國建築。一百幾十年後,那些經過多次精心修繕和加固最終被保留下來的不同國家的建築,始終為現代化的新天津增添著無可替代的異域風采。
這個叫啥?
這個叫啥?
這個知道,天津教案的發源地----望海樓天主教堂。
永樂橋摩天輪,又被稱為“天津之眼”,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建在橋上的摩天輪。它的直徑為110米,輪外裝掛著48個360度透明的座艙,是在2009年建成並投入運營的。以前幾次回天津,都沒有想到要去那裏看看。這次,兒子有從煙台專門來陪他一起玩兒的堂弟做伴,就想起要去看看這隻龐然大物。
坐在出租車上,聽司機說起,看“天津之眼”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夜晚。因為那正是華燈初放、霓虹絢麗的時辰,在黑色背景和海河兩岸彩色燈光的襯托之下,摩天輪會被烘托得更加氣勢雄偉。
“天津之眼”夜景(網上照片)
可是,兒子早已經和侄子、侄女說好,三個人晚上要去酒吧,不想把時間浪費在這個大輪子上。因此,隻好就在白天裏去看看了。我們去的時候既不是周末又不是假日,去看摩天輪的沒有幾個人,想上去轉一圈兒的就更是寥寥無幾。
很顯然,白天沒有夜晚靚麗。
既然來了,不上去飽飽眼福就太說不過去了。管他好看不好看呐。畢竟,坐這種建在橋上的摩天輪是世上獨一無二的體驗。
在我看來,白天的景色也一樣不錯。
房子,房子,到處都是蓋房子的。這大輪子才轉了不到一半,就已經看見相隔不遠的兩處還沒有建完的住宅小區。
從空中可以看見不遠處的古文化街建築群。
天津,位於華北平原五大支流的交匯處,是南運河、北運河、大清河、子牙河以及永定河入海的必經之處。這五條河流最終都要流到天津的海河,再經海河流入渤海。曆史上,天津是個多水的城市,一直享有“水鄉澤國”的盛譽,而海河又因為縱貫天津全市,被譽為天津的“母親河”。生活在海河兩岸的人們把海河當成了每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夏天,他們在河裏遊泳,他們在河邊納涼,他們搖著小船在河裏蕩來蕩去,他們坐在河邊等待魚兒上鉤。冬天,他們在河上溜冰,他們用鑽頭破冰下魚鉤捉魚。海河給了他們無窮無盡的生活源泉,海河也伴隨著他們一代代繁衍生息。
雖然河水不是那麽幹淨,可在海河裏盡情暢遊的人們卻絲毫也不在意。
小小的木船在河上蕩漾,不知搖槳的人是不是以海河為生?
沿岸,有許多安靜地坐在那裏不緊不慢垂釣的人。他們把自己的戰利品放在顏色各異的塑料盆裏,有的多,有的少。海河居然也出產錦鯉了??
海河上的橋多得數不清,這隻是其中之一座。
這是遠眺另一座橋
海河岸邊的高樓越來越多。
順著海河邊兒走,一會兒就到了古文化街。逢年過節時,這裏擁擠的很。人們爭先恐後的到天後宮上一炷高香,乞求媽祖保佑平安,也請求娘娘賜給自己子嗣;去玉皇閣參拜玉皇大帝,求玉皇大帝保佑來年風調雨順。
我們去的時候,娘娘宮一點兒不擁擠。鏡頭中出現的兩位女士,沒有一個是我。
玉皇閣也沒有香煙繚繞。
文化街裏並沒有很多遊客,但地麵卻十分的幹淨。
高樓林立中的一條古老的胡同兒。
胡同兒中的一座寧靜小院。
做糖人兒的攤主為了招攬遊人注意,從小火熱著的鍋裏崴出一齁齁兒的糖稀快速的製成不知是小蛇還是蝌蚪的形狀。
天津城之大,要逛還真得有幾天。光靠開動“11號”(北京人叫作“腿兒著”)是不行的,非得把人累個臭死。既然想在城裏“走‘馬’觀花”,除了坐出租車以外,要是能有匹馬馱著咱走一走那就更有意思了。您還別說,還真遇上了坐馬車觀光的“好事”。那好像是在五大道之一的重慶道附近,我和兒子還有侄子三人見到了好幾輛漂亮的西式馬車,旁邊的樹底下還拴著幾匹鬃毛發亮的高頭大馬。有人在熱情的推銷坐馬車觀曆史景點的項目,因為五大道上有許多百年來各朝各代各類名人住過的各式小洋樓,都成了眼下招攬觀光客賺錢的好項目。看到一輛不大的馬車上已經有遊客坐上去準備出發了,又看見一匹馬拉著一輛馬車已經出發了,於是趕緊買了三張八十塊錢一張的車票上了那輛人還沒有滿的馬車。誰知,當這輛車已經坐滿遊客後卻沒有立即走,又等著另一輛馬車也坐滿了人之後才決定兩個車廂由馬拉著一起出發。我以為,前麵的馬車是一匹馬拉一節車廂,這兩個車箱上坐了幾十號人,那麽沉重的負擔,怎麽也應該要有兩匹馬合力拉著才對。沒有想到的是,那個麵無表情的趕車人隻拉過來一匹馬,然後就毫不猶豫的把拉兩節車廂的繩套套在了馬的脖子上,之後他一勒馬韁繩,那匹可憐的馬就使足了勁拉著沉重的兩車人上路了。這下子可好,觀光的好心情頓時就沒有了,我的眼睛一路上幾乎都沒有離開過那匹可憐的馬。我還和兩個大男孩兒說:早知道他們用一匹馬拉兩輛車,我就不上了。要不是因為八十塊錢一張票扔了可惜,我一定就下車了。真的,因為我覺得那匹馬實在是太可憐了。我們在美國住的城市的市中心也有馬車拉遊客的項目,可那都是一匹高頭大馬拉著一輛隻能坐兩個人的馬車。很明顯,馬的主人知道自己馬的價值和力量。可這裏的人卻為什麽不愛護自己的馬呢?同樣都是馬,怎麽待遇就相差那麽大呢?
就因為覺得它可憐,臨走之前還特意把它照下來。那個背對鏡頭的男人就是隻顧賺錢不顧馬兒死活的貪婪之徒。
白天轉的那一小會兒並不足以讓兒子和侄子消耗掉全身的能量。於是,他們叫上我天津的侄女為他們帶路,三個年輕人一到夜幕降臨的時候就跑去酒吧消遣。
兒子跟我說了這家酒吧的名字,但我還是沒有記住。據說,這是天津市數一數二的酒吧,裏麵都是俄羅斯的女孩兒在表演。也不知三個人這是叫的什麽東西?反正他們去了幾次,估計肯定是不錯的。
回天津,主要是為了看母親。見我回去了,過年沒有回家的阿姨就請了幾天假。母親身邊不能離開人。所以,我一直等到阿姨回來才有機會帶著兒子和不熟悉天津的山東來的侄子在外麵閑逛了不幾天。雖然是蜻蜓點水式的,但畢竟還是有所收獲的。以後有時間,下次再覓佳境吧。
(文章中的所有照片都是用手機拍攝的。)
謝謝分享!
我很多很多年沒去天津了,跟著點點神遊一盤,謝謝分享,周末快樂!:))
問好點點, 周末快樂!
我上次回國時過了一下,沒逛那麽多地方,但覺得街道兩邊普遍挺美觀,綠化、修飾得都挺好。
“天津之眼”居然是建在橋上的,太驚豔了。小時候曾在天津住過,沒什麽印象了。看了點點介紹,真希望有機會故地重遊。
很精彩的對天津的介紹.不隻是天津,國內許多城市都是日新月異地變化,不停地建高樓,拆舊房.
跟著點點遊天津,感覺很爽,除了那匹被過度使用的馬.
謝謝點點的精彩分享,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