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輕雲淡

哪裏有愛,哪裏就是家。
個人資料
正文

麥田守望者:拿什麽拯救你,孩子?

(2017-10-01 20:15:31) 下一個

 

看完The catcher in the rye(麥田守望者),心緒久久不能平靜,總想寫一點什麽。但是耽誤了幾天,文章在腦子裏過了一遍,卻感覺已經寫完了,就沒有真的寫下來,我總是這樣,想寫一些什麽,但是似乎在腦子裏默念過一遍之後,就沒有激情真的動筆了,這樣下來真的留下來的東西沒有幾篇。今天我又想起來,決心真的寫下來,這樣也許以後我還可以把它翻譯給孩子看。

 

這本小說,我從高中還是大學的時候就已經知道是一本名著,而且好像是說一個叛逆少年的,然而,從這個書名,我琢磨著是寫美國農村的故事,當時感覺那離我的生活太遙遠,完全提不起興趣看。現在,想起當初的想當然,還不時啞然失笑。

 

拿起來看,是因為要給兒子借書,看的推薦書單裏有這本書,又想到正是寫十幾歲的美國少年,也許正好孩子會感興趣。沒有想到借來以後感興趣的是我自己,兒子並沒有看。

 

這本書以第一人稱的自述手法,描寫了一個16歲的紐約少年Holden,在50年代從一個貴族私立高中被開除之後回到紐約,但不敢立刻回家,獨自在外麵生活了三天的故事。而這個麥田守望者的名字,源於主人公最想做的工作,就是當麥田的守望者,看護那些在麥田裏天真爛漫奔跑的小孩子。這是隱喻主人公想保護這個世界上的純真和善良。書看到一半的時候,我去網上查了一下這本書的來源評論等等,沒有想到這本書比我想象的還要有名。它不僅是一部有爭議的小說,還與幾起暴力謀殺事件有關。60年代有一位老師因為讓學生讀這本書而被告上法庭,所幸沒有入獄。有一位著名的音樂家被殺,凶手引用這本書,說他是為了保護純真,讓音樂家在還沒有墮落之前死去。而有很多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這本書在很多高中被列為必讀書籍)看了這本書後反感和不喜歡主人公,同樣有很多的讀者喜歡這本書,比爾蓋茨說這本書是他最喜歡的小說。

 

我向來讀書都是一目十行,特別是讀小說,忽略很多細節的。但是這本書我卻看的很慢很仔細,因為這本書不是一部動作或者情節片,而是一部蒙太奇片。它似乎既沒有開始,高潮,也沒有結束。我非但沒有覺得這是一個叛逆少年,反而覺得他比同齡人更為成熟,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對社會的觀察是深刻和細致的,然而卻不能夠了解自己,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他厭惡虛偽和人性的醜惡,正如每一個初涉塵世的青少年的真實反應,但是大多數人很快便接受現實,並開始熟視無睹,甚至隨波逐流,而這個孩子卻堅持自己對世界的理想,在懵懂中茫然尋找。兩個衣著飲食簡樸的修女,提著募捐的籃子來教書,對他的觸動,他對幼小純真的妹妹的愛,都讓人看到他貌似反叛行為背後的追求。在書即將結尾,少年要和十歲的妹妹告別,而妹妹卻堅持隨哥哥遠離,我流淚了,說不清是感動於這對兄妹的深情,還是出於對他們的憐愛,或者還有什麽別的原因。

 

喜歡這本書,因為Holden常常讓我聯想到快十三歲的兒子,也讓我回憶自己的青春。雖然兒子是一個好學生,並未有什麽出格反叛的行為,但我卻覺得兒子和Holden有一點特別相像:他們都對社會有著敏銳的觀察和思考,卻對自己的前途不加考量。兒子酷愛曆史,關心時事,對世界大事的看法常常令我驚奇,但沒有上進心,滿足於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從未在課外時間更進一步學習,任何競賽比賽,無論數學,地理,作文還是足球,表演,辯論,都從不投入準備練習,對結果也不在意。他們都有著善良的心地,深沉的親情,他們的思緒仿佛永遠遊離於現實之外,他們比同齡人懂得更多,但卻無法為自己找到方向。他們似乎想超越世俗畫出的路線,但又不知道如何超越,那種茫然的結果是一切都提不起精神去做,他們似乎過早的看透了社會,卻不知真正的通透是知道如此仍往之。這本書讓我更理解孩子,雖然理解之後仍然無能為力,或許隻能等待孩子有一天自己領悟。

 

這本書本來是寫給成人的,後因為主角的年齡,成為青少年讀物。作為青少年讀物最為人詬病的,是主人公常在嘴邊的國罵和一些性描寫。但是這些放在書中的語境下並不是一個問題。比起今天孩子所處的媒體網絡語言和性開放實在是小巫見大巫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