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上名校,父母談心得

目的是想把寶貴的經驗傳給後來人,幫助培養讀者的孩子進入美國的著名大學。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正文

文章--成長的歲月,叛逆的年華

(2011-10-25 19:19:48) 下一個
5.8 成長的歲月,叛逆的年華 你有過叛逆的年華嗎?你害怕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樣叛逆嗎? 回想起自己的中學時代,應該說是很叛逆的一段時光。我不喜歡和自己的父母交流,覺得他們說什麽都是錯的,任何事情都想自己做決定。在那段時間,我的父母一定很痛苦。其實,那時我自己也是感觸頗多。雖然我承認,父母是為了我們好,可是他們那套老式的教育方法,那種家長製,讓我當時“幼小”的心靈著實受到了不少傷害。應該說,從那時起我就發誓:將來我一定要做個好媽媽,我要做孩子最好的朋友!可等我自己真的做了媽媽以後才發現,對付青春期的孩子隻靠愛是不夠的,還需要鬥智鬥勇。在這裏我給大家講幾個故事。 第一,正話反說 也許是由於頻繁轉學的原因,女兒笑芝的逆反期來得比一般的孩子要早些。最早的表現就是在小學六年級,買衣服一定要自己選。好吧,我也不反對。可是每次買衣服,她總會在兩件或者三件當中猶豫,還非得要我表態。如果我說A 好,她一定要說B 好。發現規律後我暗自歡喜。以後凡是有這樣的事情,我想讓她做A,就說喜歡她做B。舉個例子,笑芝小學畢業後,按成績分班,她初中應該上pre-algebra ,很多中國家長就讓孩子暑假在家自學或者在外麵找個補習班上課,開學時考試通過就可以直接跳到algebra,就可以提前上一門數學。 笑芝問我:“你想讓我跳嗎?” “不想。”我回答。 “為什麽? ” 笑芝問。 “太難了,我怕你學不會。”我說。 “那你教我唄!”笑芝有點不高興,顯然她認為我小瞧了她。 “教不了。我怕因此影響咱倆的關係。”我依舊麵無表情,但心裏卻壞壞地笑了,目的就快達到了! “我不,反正我想學。”笑芝的逆反表現出來了。 “那你可不許反悔!我可以教你,但你要聽話,讓你重做的時候就得重做。否則我可不管你了。”我一副不情願的樣子。 “行。”笑芝同意了。 那個暑假,笑芝在我的“輔導”下,自己把pre-algebra給跳過去了。嚐到了自學甜頭的笑芝,在七年級的暑假裏又自學並跳過了幾何。 第二,要學會“示弱” 中國的傳統往往是父母在孩子麵前要有威嚴,但我覺得適當地“示弱”也是應對孩子逆反的一種策略。舉個例子,有一次笑芝問我:“中國人在一起就喜歡比孩子,你怎麽從來不和別人比?是不是覺得我不行?” “不是”。我回答。“我是不好意思跟人家比。” “ 為什麽?”笑芝問。 “ 我是覺得我們自己不好,我覺得你不和別人比父母就已經給我們麵子了,我們還有什麽道理跟人家比孩子?” 其實說到這裏,我自己是真誠的。“你看,XXX 的爸爸是教授,她本人是在美國生的。可我們就是個打工的,你又來得那麽晚,適應英語就夠不容易的了,你現在成績和她差不多,我們還有什麽道理讓你超過人家呢?” 看著我的聲情並茂,笑芝感動地說:“媽媽,別這麽說。我以你們為自豪。你們放棄了國內那麽優越的生活,到這裏這麽努力地工作,學習,我很佩服你們。我會像你們一樣,更加努力的。”試想一下,如果我對她生氣地說:“你怎麽不努力,看你那個同學又拿獎了。”結果會如何呢? 第三,多表揚少批評 好話誰都喜歡聽,可要把好話說得自然,逼真,除了真誠以外,還真需要點技巧。像小品裏說的:“給誰戴高帽誰不樂?戴高樂嘛”。可是,“戴高樂”不是很容易。高帽的大小要合適,太大,容易掉,而且沉,孩子覺得負擔太重就可能丟掉。我的經驗是這頂高帽要比“頭”稍大,讓她覺得舒服,舍不得放下,這樣,為了永久地帶著這個“高帽”,她就會讓自己的“頭”去適應這頂“高帽”。比如,笑芝12歲才開始拉小提琴,在我們“村”裏,很多孩子是三歲半,或者四歲開始拉琴,到12歲的時候,已經拉得相當好了。所以,我就采取“戴高樂”的方式鼓勵她。 “女兒,你最近拉琴進步得特別快,你增加練琴的時間了嗎?”我問。 “沒有呀。”笑芝美滋滋的。 “嗯,這個曲子拉得真好。我聽說,一般人兩周才能拉完一首曲子,你這一周就拉三首,真了不起。”我很認真地說。 “人家的曲子難。”笑芝謙虛地說,但我知道她心裏美著呢。 “難是難,但也不會是六倍呀?我覺得你還是拉得快。” “下周我爭取拉四首。 我們老師留的作業少,我得推著她走。”笑芝信心百倍。 “你也得悠著點,別累壞了。”我有點“虛情假意” 。 “沒事。”笑芝高興地說。 就這樣,12歲才開始摸小提琴的笑芝,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拉完Suzuki小提琴教材的8 本書並能與當地專業交響樂團一起演出。 第四,要學會“冷處理”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嫌父母太嘮叨,父母嫌孩子太逆反,不聽話,最終的結果往往是不歡而散。這個時期的孩子就像皮球,你越拍他,他跳得越高。所以有時候“冷處理”是個很有效的方法。其實孩子還是會聽父母的建議的,隻是在時間上會有延遲,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我們的很多意見和建議對孩子們來說都是新的東西,任何人在接受新鮮事物的時候都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有時,他們聽了,但這個年齡的本能讓他們在第一時間要對父母說“不”,過後不久,他們還是會按父母說的去做的。當我發現這個規律後,每件重要的事情認真地跟她說一次,不聽的話,自己承擔後果。一次教訓比父母的話強幾千幾萬倍。 通常高中的孩子喜歡和朋友網上聊天,很晚了也不睡覺,早上起不來。很多家長抱怨叫孩子起床是件困難的事,幾乎天天弄到快遲到,家長生氣,孩子也不高興。我開始的時候也充當著鬧鍾的角色,後來發現這樣的結果是每天她起床反而成了我的事了,我決定辭職!有一天,我鄭重地跟她說:“上課的時間是你們學校定的,保證按時到校是你自己的責任,以後我不再叫你起床了。” “媽媽你怎麽這樣? ” 笑芝不高興了。 “因為叫不醒你,叫多了,我沒耐心,你還不高興。以後我每天7點55分在車庫等你,你要不來,我就上班了。你自己想辦法上學,反正我上班不能遲到。”說完我就走了,沒給她留下繼續爭論的餘地。以後的日子裏,我到點就到車庫裏,把車打著火後,總能聽到笑芝匆匆跑過來的聲音,當然了,有時她也會等我。 第五,家長自己要穩定 在孩子的重大考試或者比賽之前,孩子本身的壓力就非常大了,這時家長的任何“關心”都可能成為孩子的負擔。我的方法就是: 第一,不緊張,我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己不緊張,這樣才能保證生活照常。我不會給她格外地做什麽吃的,反正現在營養不缺,任何額外的關心都會讓孩子聯想到即將到來的“大事”。 第二,不過問,雖說做家長的比孩子還著急,問多了隻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尤其在孩子已經相當緊張的情況下。例如笑芝第一年去競爭全州樂隊(All state music festival),這是全州的高中生通過幾輪考核才能得到的榮譽,他們學校曆史上很少有高中一年級就能進去的。 笑芝為了這個機會,刻苦練習了一個暑假。考核之前的一段時間,除非她自己跟我談,否則我什麽都不問,生活一切如常。去考核的那天早上,他們5點就要到學校,我起來給她做了頓早餐,然後送她去學校。說了句“good luck”就回家了。其實,我是非常緊張的,但我咬著牙一天沒給她打電話,她結束給我們打電話,我也沒問什麽結果。我想,如果進了,她自己會說,如果沒進,我一問,她是不是會更難受?晚上回來已經7點多了,晚餐是豐盛的,就是覺得一件大事結束了,該放鬆一下了。飯吃到半道,笑芝忍不住了:“你們怎麽誰也不問問結果呀!” “哇!祝賀!”我和老公同時喊。笑芝說她朋友的媽媽一天打了四五個電話,她朋友都煩死了。 “你希望我們這樣嗎?”我問。 “不太希望。自己夠難受的了,而且結果要晚上才出來,總打電話問結果,壓力太大了。你們挺好的,不過以後記住,回家後就可以問了。” “哈哈哈,我們深沉過度了,是吧?” 以上是我自己和孩子相處時的幾個小故事,希望對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能有所啟示。 在動筆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得到了笑芝的支持,在此感謝女兒的理解和鼓勵。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生物學民工 回複 悄悄話 能不能分下段落,這麽長的一大段,讀起來有點費勁。
angela_fan_us 回複 悄悄話 I really like what you wrote. "鬥智鬥勇" is the key.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