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風雨飄搖中走了半天的山路,今天終於擺脫了台風的影響,看到了多雲的天空!
白雲依山環繞
我們今天要去三仙台。是那過海八仙中的呂洞賓,何仙姑和鐵拐李,在此登臨而留下的三塊大巨石,故名三仙台;張導如此介紹道。
沿途,時時出現教堂的身影,與前兩日路邊常見到的很張揚的廟宇相比,它們顯得分外肅靜,簡樸。原來,這一地帶是原住民區。張導說,台灣首次是被葡萄牙人注意到的,被稱之為“美麗島”,也是“福爾摩莎”稱呼的來源。
我倒是還記得,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為了這個“福爾摩莎”的名字,大陸的《人民日報》和廣播電台連篇累牘地猛批了好一陣子。至於批評的誘因,倒是不記得了。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一天,報紙和電台不去評論或者批判什麽人或者事的。能安靜幾天,倒會覺得有些不正常了!
言歸正傳。後來,荷蘭人獲明朝首肯,占領了台灣島。而原住民村莊,則有許多歸順荷蘭人。記得我認得的一個理發師,就曾講過,她家就有荷蘭人血統。在電視上看到那麽多原住民無論男女均長得俊美,大眼睛,深眼窩,高鼻梁,不知人類學家們在台灣做人群基因分析時,是否注意到過,原住民的基因成分裏,或許有些些歐洲人的特性基因?——好奇的發問一句,絕無他意。我也真的不知道,歐洲人的特性基因,是在x,y上或者其他染色體中的某個地方?
三仙台到了,我們迫不及待地下了車——殿後的車晚到理所當然,但玩的時間沒有相應延後,卻也不由分說。隻好做快速運動的準備……
僑委會要求我們有一張集體照,大家都這麽著:
雖然又耽誤了一點遊玩的時間,不要緊,趕快向前衝……,美景就在眼前:
海風依然強勁,海浪卻收斂很多,你看三仙台的海灣:
灣邊的山石與怪樹:
啊,三仙台和我稱之為“彩色長廊”的八拱橋,就在眼前了:
快點繞過去……!
“嗨,能不能幫忙給我們照個合影?”一個...又一個...“謝謝你,幫幫忙好嗎?” 隻好停下腳步。在他們整合自己的隊形,表情時,有了這張遠景:
時間很短暫了,要快!終於到了:
正要邁步,又有幫忙拍照的要求。嗯,反正時間來不及了,不能跑到橋的那邊了,哎,到另一麵看看,聊補遺憾吧:
像急行軍似的,我和我的同座“遊”完了三仙台,戀戀不舍地,留下最後一張作為紀念:
再見了,三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