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舟賞景

隨波逐流看風景,優哉遊哉度人生。
個人資料
正文

信仰的力量 看電影《Cabrini》《卡布裏尼》

(2024-05-21 18:58:30) 下一個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Cabrini》《卡布裏尼》,也有中文翻譯成《天使之心》

通過這部電影,才知道早在特瑞莎修女之前,來自意大利的卡布裏尼修女,就做出了與特瑞沙修女一樣偉大的善舉,創造了一個慈善帝國。考慮到那個年代和環境,說句不敬的話,我覺得卡布裏尼修女的成就遠超特瑞莎修女。

    弗朗西斯?澤維爾?卡布裏尼1850出生於意大利倫巴第,是一個農民家庭的第十三個孩子。1889年去美國,1917 逝於美國,並安葬在美國紐約。

    她自幼身體不好,所以當她成為修女以後,就有一種強烈的使命感促使她拚命工作,她對她手下的修女說的就是:到天堂以後有大把的時間睡覺。

    她對孤兒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憐憫,她一心想到中國去照顧孤兒,她屢次向梵蒂岡申請,但都被無情拒絕。最後她親自到羅馬,並堅持要麵見教皇。最後,教皇說服她去美國紐約,去幫助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飽受歧視的意大利移民。

    於是,她帶著六位修女,踏上了美國的土地,走進紐約當時移民棲身的五點(five points)。相當於現在的中國城和小意大利。那裏的移民住在潮濕的窪地,與老鼠,垃圾為伍;饑餓,疾病,暴力讓移民們生不如死。

    想起曾經讀過的,非裔作家托馬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的《美國種族簡史》,裏麵說19世紀初到美國的移民,遭受的歧視比黑人有過之而不及。

    當時的主教也覺得救助移民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願意支持,但是卡布裏尼修女決不退縮。她憑著堅韌的意誌和勇敢的行動,辦起了第一家孤兒院。當時的政客和上流社會,對移民壓榨又歧視,卡布裏尼修女不但要為籌款奔波,還要承受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為了籌款,她感動了當時的名演員,共同主辦了社區意大利嘉年華,雖然遭到政客豢養的流氓砸場子,但是這場活動,讓卑賤的意大利移民看到了團結的力量,也喚醒了主教內心的慈悲,幫助孤兒院拿到一大片地,卡布裏尼修女和她的團隊可以有更多的空間收容庇護更多的孤兒。

    當卡布裏尼修女看到當時的醫院都拒絕接受窮人,她立誌要建一所醫院,對所有人開放。此舉徹底激怒了政客和他所代表的黑暗勢力,醫院在裝修過程中,一場惡意的縱火摧毀了內部裝飾和設備,住在房子裏看管的卡布裏尼修女和其他修女們差點被大火奪去生命。憤怒又堅強的卡布裏尼修女勇敢地闖進市長官邸討要說法,最後連那個黑心市長也被折服,還敬佩地說如果卡布裏尼修女是個男的,會成就浩大的事業。卡布裏尼修女回答說:女人要是想幹,可以幹出男人們也幹不到的事。

    在慶祝哥倫布發現航海四百周年的1892年,卡布裏尼修女的第一所醫院成立。隨後,卡布裏尼修女和她的修道會建立近 70 所孤兒院、學校和醫院,分布在美國各地和歐州。這個龐大的慈善帝國通過運營許多實體公司支撐慈善事業,這些公司的領導者全是修女。

   非常感人勵誌的一部電影,值得觀看。

   導演亞曆杭德羅 蒙特沃德(Alejandro Monteverde) 是一個出生於墨西哥的70後。我看過他導演的《小男孩》展現一個小男孩堅持的信念,混淆一些巧合和因果,巧妙地通過誇大小孩的努力,激起人們塵封在心的真誠和善良,配合完成小孩的心願。也是一部值得觀看的電影。

《卡布裏尼》 由義大利女星克莉絲汀娜戴爾安娜化身卡布裏尼修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