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寒
Wang Xiaohan
天津茱莉亞學院常駐教師
研究生部 鋼琴、室內樂表演
大學預科部 鋼琴主任
音樂廳、機場、酒店,王笑寒曾經在歐洲過了四年“三點一線”的職業演奏家生活,一年幾十場音樂會的緊張日程讓他心生憂慮。於是王笑寒回到國內當了老師,與學生們在一起的日子讓他換了個方式與大家分享音樂。“我喜愛教學,更愛學生們,看到他們的點滴成長和進步都會讓我充滿幸福感。”
音樂沒有好壞,好老師要懂得欣賞
五歲學琴,王笑寒被迫“上了賊船”。他家算是一個典型的中國普通人家,許多琴童都是這樣開始了學琴之路。王笑寒對音樂的愛和理解,是在後來的學習和經曆中一點點培養起來的。
王笑寒的啟蒙老師,是原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校長金愛平教授,他跟著金老師學了十年。“金老師和藹可親,對音樂一絲不苟,要求嚴格,課上是老師課下是朋友,她讓我對彈琴越來越感興趣。”每次去金老師家上課,前一個小時回課,後一個小時一起聽音樂。金老師的兒子是京城小有名氣的黑膠唱片發燒友,王笑寒跟著聽了各種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版本,不同風格類型的經典演繹,這些音樂熏陶深深留在了他的血液裏。
、
金愛平老師與王笑寒 | 藝術家提供
後來,因為金老師生病,王笑寒臨時轉到了李其芳老師班上。15歲正值青春期,又碰上準備比賽的緊張時期,李老師“耳朵裏揉不得沙子”,而王笑寒也是一個個性極強的學生,一來二去“針尖對麥芒”,反倒不得其法。比賽失敗而歸,王笑寒的手得了腱鞘炎,自信心更是大受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著名鋼琴教育家周廣仁先生將王笑寒收入門下。周先生給了他非常大的空間,自由選曲、自由處理作品、自由選擇比賽。兩年時間,在周先生的幫助下,王笑寒一點點找回了狀態,重拾了彈琴的樂趣。17歲時他參加慕尼黑ARD國際音樂比賽,作為當年最小的選手一舉殺入決賽並拿下了第三名的好成績,也是在這次比賽上他結識了後來在德國的老師阿裏·瓦迪教授。
王笑寒在父親的陪伴下練琴 | 藝術家提供
王笑寒一直非常感謝這些幫助他成長的老師們,即便是當年自己並不理解的李其芳老師,後來在學習和教學上也給了他很多幫助。“李老師有著極好的音樂品味和非常敏銳的耳朵,十幾年來我每學一首新曲目,都會找機會彈給李老師聽,向她請教。她是我特別欣賞信賴的音樂家,對我的演奏和教學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王笑寒說:“作為一名老師,一定要懂得欣賞。音樂是抽象的,沒有絕對的好壞,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一個九、十歲的孩子演奏的莫紮特,可能比一位成熟的鋼琴家更好,因為他們呈現的天然和真實是難能可貴的。好的老師要知道如何在保持他們本真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提高技巧並修正問題。所謂因材施教就是要給學生自由展示的空間,讓他們展現自己的能力,不怕暴露自己的缺點,然後給予適當的指導幫助他們成長。音樂是一輩子的事兒,學琴不能急。”
音樂是種信仰,好老師不止教彈琴
1998年,王笑寒考入漢諾威音樂學院,拜入國際鋼琴名師阿裏·瓦迪門下。在他眼中,阿裏·瓦迪教授是一位非常博學的音樂家,他對各個時代、各類風格、各種樂器的曲目都很了解。“比如我跟他學一首作品,他會由淺入深,從不同角度深入分析作品。他會讓我彈奏出相同調性或風格的其他作品,找出其中妙處;他會讓我指揮某個片段,更客觀的理解作品;他會與我交流不同作曲家、演奏家的個性和特點等等。他還會給我推薦很多冷門的、不常被演奏卻很精彩的作品。這樣的學習讓我充滿好奇,也非常輕鬆愉悅。”
跟隨阿裏·瓦迪教授學習期間,王笑寒還學了幾年指揮,也開始嚐試自己作曲。“有一句話是‘一個鋼琴家心裏必須住著一位指揮家’,學習指揮讓我更深刻的知道如何精準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嚐試創作則幫助我換個視角去理解作品,一般我們演奏家會看到作曲家寫了什麽,但可能不會去思考作曲家為什麽要這樣寫。”
在德國求學的最後四年,王笑寒還遇見了馬蒂·雷卡利奧教授。“馬蒂·雷卡利奧教授幫我解決了很多技術難點,同時在一些特定作品的處理上給了我很多指導,他對音樂細節的要求非常精準,跟他的學習幫我突破了一些演奏的瓶頸。拿到新的作品也更有辦法了。”
在王笑寒看來,德國十多年的學習,讓他對古典音樂文化,西方世界人文觀,以及對藝術的理解有了質的飛躍。更重要的是,他慢慢的認識到:音樂是信仰。
“我們的孩子,大多數小時候並不是自主選擇了音樂。而有些父母和老師望子成龍心切,比較激進,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了中國琴童學得不開心、不深入,導致許多中國學生後勁不足,走不遠。”這些問題,在上個月天津茱莉亞學院首屆大學預科課程的麵試中再一次顯現出來。王笑寒說:“整體上來說,我們的孩子壓力很大,雖然演奏得不錯,準備比較充分,但是往往缺乏音樂表現力、個性拘謹,在和老師交流的時候狀態和心態都不太好。相比之下,在西方教育體係下的學生更自由、更放鬆,他們敢於展現自己的個性。天津茱莉亞學院會有開放的視野和專業的教學,注重孩子們的綜合文化藝術素質培養。學音樂絕不僅僅隻是學習演奏某種樂器,更要讓孩子們全麵地接觸藝術、融入生活、培養審美,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