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學琴,不稀奇;10歲主持校內廣播節目、15歲為音樂雜誌寫樂評,頗不平凡;二十幾歲訪遍全世界一流鋼琴家,完成53萬字的《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相當令人讚嘆。是什麼樣的熱情與傻勁,讓焦元溥發心挑戰這個高難度的工程?他又是如何在古典音樂的世界完成自我實現?
介紹34歲焦元溥時,常無可避免會提及他的家人:他的父親是前海基會秘書長焦仁和、妹妹則是創作歌手張懸。
有別於妹妹為了追求音樂的理想,高二即休學離家,身為家中獨子,聰明、似乎也「沒那麼叛逆」的焦元溥,遊刃有餘地同時滿足父母和自我的期待。
他考上台大政治係,又取得美國佛萊契爾學院的法律及外交碩士,父母正欣慰他應該能傳承焦家「4代法律人」的衣缽時,他卻突然脫離軌道,說他想當指揮。父親聽了後,半開玩笑又語帶憂心地說:「學小提琴,找不到工作還能到地下道表演;學指揮,到地下道誰跟你表演?」
雖沒能到國外念指揮,但並沒有澆熄他鑽研古典音樂的熱情。他寫了兩篇分析鋼琴演奏學派的論文去申請國外大學,結果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的音樂學博士班立刻同意收他,還給了他全額獎學金。
政治外交和音樂看似兩條沒有交集的軌道;但在他眼中,都是「高度藝術性的溝通」,隻要掌握這個最大公因數,學習起來就能觸類旁通。
鋼琴是焦元溥最熟悉,也是最用心研究的樂器。
出身書香世家的焦元溥,從小就是個喜歡碎碎念的「文藝過動兒」,談起古典音樂,總是比手畫腳,話匣子一開就停不下來。
小學4年級,他聽到布拉姆斯的《悲劇序曲》,這首對小學生很是艱深的管弦樂曲,焦元溥卻彷彿受到天籟感召般,在似懂非懂間,被沈鬱曲風所流露的生命力深深吸引。自此開始以其天賦異稟的敏銳音感、細膩心思和努力用功,一頭栽入歷史悠久、學派複雜的古典音樂世界,大量蒐集卡帶和CD,很有邏輯地搭建自己的知識理論。
求知慾強又隱然有金牛座「錙銖必較」性格的焦元溥,國中時,就常打電話去當時知名的《愛樂人》雜誌踢館,糾正編輯「那個曲調、那個作曲家的生平寫錯。」後來該雜誌總編輯想請他寫稿,才知道這位滿腹經綸的麻煩讀者,還是個國中生;考上師大附中後,不甘寂寞的他,終於站上第一線的筆耕行列,成為音樂雜誌的主筆。
高中時,他更是兩廳院少數、甚至唯一會帶樂譜去聽音樂會的中學生。當他將樂譜擺在膝上攤開,就著演出前漸暗的燈光,一段段比對比螞蟻還小的音符時,其他聽眾無不投以驚訝的眼光。「樂譜是我們能和演奏家唯一看到的相同東西,不花心思研究很可惜,」他說。
舉例來說,蕭邦的作品,樂譜上常標示著非常強烈的表情和記號,很多演奏家會習慣將它軟化,好讓聽眾接受。「但其實很有稜角、很有個性的蕭邦,才是符合作曲家原意的詮釋,雖然它不一定最好聽。」很多人聽音樂是聽興趣,但他是研究,需要全麵、客觀地理解。
焦元溥看到法國指揮家布列茲指揮20世紀作曲家巴爾托克的套裝CD,就自然露出孩子般率真的笑容,圖為大眾唱片許昌店。
勤於筆耕的焦元溥,27歲(2005年)就出版了3本多達63萬字的《經典CD縱橫觀》,在樂評界累積不少知音與讀者;從小學鋼琴的他,更深入鑽研歐美鋼琴學派的傳承和演奏詮釋分析,2007年即完成遍訪全球五十多位頂尖鋼琴家的《遊藝黑白──世界鋼琴家訪談錄》,被譽為一本「奇蹟之書」。
為什麼願意花5年時間,穿梭歐美的巴黎、柏林、莫斯科、紐約、波士頓等大城市,紀錄鋼琴家的演奏態度,完成這本重量級著作?
焦元溥說,起因來自「困惑」。「當我在聽音樂會和研究不同版本時,常會有『為什麼不照樂譜演出?為什麼他這裡要這樣彈?』的疑問,最好的答案當然是去問鋼琴家本人,才有最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然而,隻是名學生、沒有任何組織頭銜的焦元溥,如何說服行程滿檔的知名鋼琴家,接受他的訪問?
焦元溥說,剛開始的前十位鋼琴家最困難,逐漸累積出口碑後,他們會「好康相報」,約訪就順利許多。
同樣是古典樂迷的作家楊照在序中說,除了誠懇與耐心,焦元溥靠的是他展現出的能力,讓這些大師級演奏家,「尊重他的音樂能力,不敢輕忽他,甚至不願輕忽錯過和他談話的機會。……因為他們很快就會在他身上辨識出『同類氣質』。」
「他會在適當的時機,提出關於鋼琴家某首曲子某次錄音精確的問題──『在第2樂章第18小節,你為什麼捨棄踏瓣不用?』」楊照說,當世界級鋼琴家被問到這種問題,也都不得不打起精神來,認真思考。
例如大陸出身的青年鋼琴家安寧(1976~),即因在報上看到他精闢點出自己詮釋意念的樂評而主動探詢:「誰是焦元溥?」兩人從此熟識,安寧也成為他最早訪談的鋼琴家之一。
另一位深受國際樂壇重視,20年來不曾接受訪問的波蘭鋼琴家齊瑪曼(1956~),則是在看到他擬好的三十多個深入問題後,主動把電話號碼留給他,並表示:「除非給我20個小時,才能仔細地回答這些問題。」
在訪談中,兩人談到齊瑪曼被戰火摧殘的童年、蕭邦大賽對波蘭音樂教育的影響、波蘭現代作曲家盧托斯拉夫斯基特別獻給他的《鋼琴協奏曲》作品、15年不曾錄製獨奏曲的原因,以及齊瑪曼公開批評美國入侵伊拉克的道德勇氣等。
這本出版社原以為是小眾、首刷得賣一年的著作,竟在短短5個月就賣了6刷,可見焦元溥的專業功力和文字魅力。
音樂是人生誌業透過著書立說、演講、主持廣播節目,焦元溥努力傳播音樂知識。而他的演講,絕對不是空泛的音樂導聆。「如果我總是在演講時播放《卡農》、《給愛麗絲》,或者談的主題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貝多芬、莫劄特名曲,那麼聽眾對古典音樂的理解,就會永遠停留在淺薄的皮毛,也不會願意再花時間和心力探索。」
焦元溥將持續進行全球鋼琴家的訪談,他的寫作計畫更已排到6年後。採訪末了,他提及曾拍攝多部音樂紀錄片,並為李希特、顧爾德等已故鋼琴大師留下珍貴訪談紀錄的法國紀錄片導演布魯諾.孟塞傑,頗有「有為者亦若是」的嚮往。
可以想見,在古典音樂找到人生理想的焦元溥,未來也將如孟塞傑般,為當代的古典樂界,留下既豐富又詳實的觀察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