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

真實的故事,希望您喜歡。
個人資料
小百臉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國旅遊】之59:絲路瑰寶炳靈寺石窟

(2019-07-07 13:55:37) 下一個
【回國旅遊】之59:絲路瑰寶炳靈寺石窟

國畫-炳靈寺:
 
        炳靈寺位於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西南約四十公裏處的積石山的大寺溝。在其西側的崖壁上。西晉初年(約公元3世紀)開始開鑿了窟龕。曆代共計石雕造像694身,泥塑82身,壁畫約900平方米,分布在大寺溝西岸長約200米,高60米的崖麵上。西秦始建廟宇,唐代稱龍興寺,宋代稱靈岩寺,明朝永樂年後始稱炳靈寺,“炳靈”為藏語“仙巴炳靈”的簡化,是“千佛”“十萬彌勒佛洲”之意。曆經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元、明、清各代擴建,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
 
唐代大佛正在修繕。它左上方的那個巨大天然山洞即169號洞窟:
 
 

       早在北魏時期,酈道元就在《水經注》記述:“河峽崖傍有二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五丈。西二裏,有時亮窟,高百丈、廣二十丈、深三十丈,藏古書五笥。”大約唐代前後,稱雄青藏高原及中亞的吐蕃王朝藏族政權疆域的不斷擴大,藏傳佛教文化向東發展影響也廣泛深入。吐蕃占領隴右這一地區後,大批吐蕃移民北上東遷,在炳靈寺石窟建造了無數雕像和壁畫,並對佛窟進行了重修和重繪,藏傳佛教文化開始直接對這些地區產生著影響。
 
炳靈下寺正門及其背倚的積石山:

下寺大門:
 
       在藏傳佛教後宏期的元代薩迦時期,由於元世祖忽必烈尊藏傳佛教為國教,得勢的薩迦教派僧人入駐炳靈寺,將炳靈寺前代洞窟內的壁畫進行了大量的重繪,佛教造像藝術在炳靈寺得到興盛發展。明永樂年間興起的格魯派是對炳靈寺影響最大的教派,被永樂皇帝封為“大慈法王”的宗喀巴第四大弟子絳欽卻傑代表宗喀巴進京朝覲時,曾兩次路過炳靈寺宣講佛法教義。其後格魯派在寺院內相繼進行了一係列的弘法活動,對炳靈寺的寺院建築、洞窟、壁畫等連續兩次進行了重修、重繪,在炳靈寺重繪的窟龕中,格魯派壁畫占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並且,還重新開建了一些新的洞窟,從而形成了炳靈寺石窟漢藏佛教並存的獨特風貌。
 
炳靈上寺:
 
炳靈上寺的壁畫和唐卡:
 

      清順治2年,炳靈寺還確立了藏傳佛教活佛轉世體係,這時寺內佛殿經堂密布,僧舍遍溝,僧人巨增,盛況空前。並形成了上下寺之分,有上一千,下八百僧眾之說,隸屬於炳靈寺的中小屬寺遍及甘、青、內蒙等地共60餘座。這一時期石窟寺內曆史上遺留下來的佛教造像雕塑、壁畫等藝術珍品都得到了良好的保護並有所增加,同時,寺殿內供朝拜的各類銅質佛造像、彩繪泥塑像、木刻雕版造像、壁畫、唐卡等藏傳佛教藝術也得到長足發展,據傳僅唐卡就珍藏有上萬件,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拉卜楞寺嘉木祥三世活佛都曾專程來炳靈寺朝拜。
 
大寺溝西側的崖壁:
 
部分佛像和石龕: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爾多哈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炳靈寺石窟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革中炳靈寺遭受巨大破壞。1968年截斷黃河正流的劉家峽水電站建成蓄水後,炳靈寺部分洞窟也被深浸水下。上寺、下寺已被水域麵積130多平方公裏的水庫包圍。現在要去參觀必須從蘭州乘車到劉家峽水電站大壩,再換乘遊艇經過54公裏浩渺的高原平湖,西拐進峽口過姊妹峰才能到達。
 
劉家峽水電站大壩:
 
水庫:
 
溢洪道:
 
開去炳靈寺的快艇碼頭:
 
快艇在這裏西拐進峽口:
 
姊妹峰:
 
臥虎峰:
 
兄弟峰:
 
 

炳靈的飛天壁畫:
 
(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