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75)
2018 (91)
2021 (49)
古戰場遊記之四十七:黎平會議的前前後後(下)
黎平會議舊址(德鳳鎮翹街胡榮順商號):
這篇遊記的下集發得晚了一些,主要是網友haobuhao兄對上集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批評。他認為:
"(通道)會議之前的行軍計劃是到通道後繼續西行。這點沒問題。但是,李德會上說的“北上”,可以理解成李德的想法變了,他要改變先前的“西行”,在“通道”附近就開始北上。否則這次會議沒事找事,李德挑事也是沒事找事。另外,黎平通道很近,這麽點距離變化,避開不了北麵的攔截。即使後來到遵義,位於賀的西邊,還是避開不了敵攔截。你動,攔截的也動。"
這是一個新穎的見解,以前從沒人提出的。我的回複是:
"您的這一理解非常有見地。我思考後覺得完全有這可能:即李德在通道臨時改變主意要立即轉兵,在召開會議提這建議時遭到毛的反對。這是以前官方宣傳從沒有提出過的。他們總是說毛主動要求轉兵,那是很笨拙、很難服眾的解釋。謝謝您的指教!"
我很高興見到haobuhao兄這一認真的、有理有據、有獨特見解的批評意見。通道會議的真相在八十多年後終於有人去質疑和探索。我們身處允許"妄議"的境外,隻要大家認真去探索和平心靜氣地討論,曆史的麵目總會慢慢地浮現,更加接近真相,這是多麽令人興奮的事。官雲亦雲,鸚鵡學舌有什麽好處?
說不定這塊牌子將來會換成"通道反轉兵會議會址":
胡榮順商號旁有條小街,兩口井很搶眼、別致,所以順手拍下來。回來後一查,叫"雙井街",為黎平一景:
12月13日,中央縱隊、軍委縱隊宿營於今通道縣播陽鎮,發布整編令。湘江戰役之後,很多師、團隻剩一個空殼,隻能縮編或幹脆取消。14日,兩縱隊宿營於今黎平縣洪州鎮,且開始合編為軍委縱隊;軍委發布命令,令紅軍於次日奪取貴州的黎平、錦屏,開辟前進道路。17日,中央縱隊、軍委縱隊進入黎平城,五、八軍團到中潮地域並開始合編。
進入貴州後,林彪指揮一軍團繼續為全軍前鋒,其二師先頭團從通道西裏驛、平茶,進入黎平縣境馬家團、豬耳塘、潭溪、草鞋鋪、花坡、五裏橋等地區。14日中午,先頭團在五裏橋與王家烈的黔軍遭遇。
潭溪在德鳳鎮東北18公裏處,戰場北麵10公裏有座世界最大的天生橋。據吉尼斯大全,橋身長350米,最寬處為138米,最窄處也有98米,拱橋最大跨度為118.9米,拱形進水口略呈喇叭狀,橋麵厚度達40米。我沒法拍其全貌,這是橋底:
貴州軍閥王家烈所倚重的隻有一個25軍,下轄21個團,但當時所部15個團正被紅二、六軍團牽製在銅仁一帶, 4個團駐防貴州省會貴陽一帶尚未出兵,駐防黎平、永從、榕江、錦屏、天柱的僅有25軍4旅第15團、第7團(團長畢駿駐黎平)及幾縣“民團”,黎平前線,王家烈實際能指揮得動的僅有周芳仁部一個團。被二師輕而易舉地潰,殘兵敗將跑得無影無蹤。畢駿沒放一槍就溜了。中央軍委縱隊15日進入黎平縣城。
這時的林彪正帶兵駐紮在黎平北部的鼇魚嘴(今敖市鎮)。湘江戰事後首次在軍事上輕鬆的環境讓他超天才的大腦有了天馬行空的用武之地。12月16日,他和聶榮臻共同給中央發出一封從沒有被人引用過的電報。可能根本就沒受注意過,隻有小百臉發現了它(注:電文中的鎮南關應為鎮雄關之誤,在鎮遠和施秉兩座縣城之間要道上):
李德在《中國紀事》中回憶說:在通道會議期間毛"乘機會以談話的方式第一次表達了他的想法,即應該放棄在長江以南同二軍團一起建立蘇區的意圖,向四川進軍,去和四軍團會師。"這是中央紅軍領導層中首次有人提議和張國燾會師。;後來在黎平會議上毛也以"斯大林在1930年就建議中國紅軍向四川發展"為理由之一,主張移師遵義:
林彪自長征以來一直身處先鋒隊辛苦開路,遠離決策中樞。湘江戰役以來更無和毛接觸的機會,如何能獨立想像到"新發展"-----全軍穿過貴州西北的遵義、畢節向長江上遊的綦江(重慶)、納溪(瀘州)前進。就算我們否認林彪是個天才,也得承認這小子確有戰略見地。我和haobuhao兄都同意毛林"英雄所見略同"。更不知道朱主席收到這封電報後怎麽考慮的。朱德在紅軍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沒有他的轉向,黎平會議能有什麽結果?
黎平素有“黔東咽喉,軍事要塞”之稱。宋代以來,一直是軍事戰略要地,征戰不息。也就是說,老百姓的日子並不一定好過。當年的德鳳鎮交通方便、商業發達。鎮上的主街中段平坦,兩頭高起,故稱"翹街":
胡榮順商號就在翹街正中段最繁華處。老板沒等紅軍來就跑了。中革軍委住了進去,會議也在這裏進行。會議會場:
胡榮順商號的隔壁是一間德國教堂,據說李德因打擺子住在這裏養病沒參加會議:
兩湖會館在翹街一條巷內:
黎平會議的正式名稱是"黨中央政治局會議"。參加者有:周恩來、博古、朱德、張聞天、毛澤東、王稼祥等。有黨史專家認為參加黎平會議的還有陳雲。但陳雲本人在1982年6月12日回複中共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委宣傳部的信中明確地說:當時他和劉伯承去黃平見彭德懷,所以“我並未參加黎平會議”。會議討論紅軍的進軍路線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於戰略方針之決定》,決定放棄與紅二、六軍團會合的原定計劃。
決議說:“鑒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政治局認為新的根據地區,應該是川黔邊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在不利的條件下應該轉移至遵義西北地區,但政治局認為深入黔西、黔西南及雲南地區,對我們是不利的。我們必須用全力爭取實現自己的戰略決定。”會議還決定在適當的時候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以便審查黎平會議的決定和總結第五次反“圍剿”以及長征以來軍事指揮上的經驗教訓。這為遵義會議奠定了基礎。
黎平距通道隻有60公裏。但分屬不同省份。最貼近紅軍的湘軍劉建緒4個師完成了驅趕共匪出湖南的任務,在通道停下來不追了。中央軍吳奇偉5個師直奔貴陽去替委員長搶地盤。周渾元4個師還落後5、6天。黔軍避之不及,哪敢來惹麻煩?由於敵情已不是太嚴重,紅軍在黎平地區休整了6天。會議次日晚上(不像已往的當天)中革軍委才發出四天後的行軍命令:
這命令中要求“紅四方麵軍應重新準備進攻”,以便當中央紅軍繼續向西北前進時,紅四方麵軍“能牽製四川全部的軍隊”。又命令2、6軍團積極活動,調動湘軍和鉗製黔軍。
為什麽"鑒於目前所形成之情況,政治局認為過去在湘西創立新的蘇維埃根據地的決定在目前已經是不可能的,並且是不適宜的"呢?決議沒有解釋。我覺得應該是會議在反複掂量了湘西北和黔北的自然環境以及軍情後的結論。至少會後向遵義地區的行軍相對輕鬆,天險烏江北岸的侯之擔黔軍根本沒勇氣做稍為像樣的抵抗。
我們沒有去猴場。主要是江界河下遊修了大壩,戰場遺跡全淹沒在水下了,烏江兩岸的險峻景色也蕩然無存。
很掃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