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75)
2018 (91)
2021 (49)
古戰場遊記之四十五:讓世界惦記二十四道拐(下)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侵入緬甸,切斷了“中印公路”。美軍隻好又開辟了“駝峰航線”,以極高的代價從印度運送戰爭物資到昆明。1943年10月中國軍隊發動緬北大反攻,至1945年3月,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麵軍大舉進攻。中國軍隊在衛立煌、史迪威的指揮下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奪回怒江西岸全部失地,並於1945年1月25日勝利打通了“中印公路”。
“24道拐”觀景台上的看板:
“中印公路”的曆史是一段中華民族艱辛和苦難的曆史,但也是勝利和輝煌的曆史。中國軍民的忍辱負重、流血犧牲,譜寫了這一段曆史。我們作為子孫後代,永遠不會忘記。美國政府和人民給我們的援助,我們也永遠不應忘記。發起修築這條公路的美軍史迪威將軍說:“如果有朝一日,我能夠向世人證明,中國士兵們與任何盟國軍隊相比不輸分毫,我將含笑而死。”
二戰學者戈叔亞早年當過兵,做過工人,念過大學,後下海經商,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自學、研究二戰中的滇緬戰史。為了發掘滇緬抗戰曆史,他從20多年前被警察查捕、至少3次被迫失去賴以為生的工作。後來因為在滇緬抗戰曆史的發掘和保護中做了突出貢獻,雲南省保山市龍陵縣政府特聘他為“二戰曆史顧問”,這其間也折射出中國的政治觀和價值觀發生潛移默化的轉變。戈叔亞的新浪博客現在幾乎成為滇緬戰區鬆山戰役最為詳實的綜合信息來源。1995年,為紀念二戰勝利50周年,雲南電視台計劃拍攝一部反映滇緬公路的紀錄片,戈叔亞受邀參與策劃。然而在拍攝過程中,他發現原本認為在雲南境內的“二十四道拐”卻始終找不到蹤影。近60年來,“二十四道拐”一直被認為就在滇緬公路的雲南省境內。然而具體在哪個位置,無人說得清楚。為此,戈叔亞花費8年時間苦苦尋覓。他走訪曆史學家和許多二戰老兵,並沿著中印公路進行了無數次實地考察,卻始終一無所獲,照片與實地對照,總是相差甚遠。70多年前美國隨軍記者約翰·阿爾貝特拍攝的“二十四道拐”公路似乎消失了。2001年底,戈叔亞偶然得知(他要是早6年認識小百臉就好了),“二十四道拐”公路可能不在雲南或緬甸,而是在貴州境內。2002年2月26日,戈叔亞踏上了開往貴州的列車。幾經詢問,安順市公路管理局的一位老同誌回憶說,老照片上的路段好像在晴隆縣至關嶺縣之間。3月1日,戈叔亞來到晴隆縣城。他雇了一輛機動三輪車,從山頂到山腳跑了個來回,默數一遍,剛好有“24個彎道”。隨後,戈叔亞登上晴隆山頂遠眺,眼前的一幕與美軍隨軍記者約翰·阿爾貝特拍攝的照片毫無差別,流傳近60年的誤會終於真相大白。
經過8年的辛苦尋覓,戈叔亞終於在晴隆高山上展示John F. Albert 拍攝的照片:
其實,“二十四道拐”公路最早由貴州省路政局1935年開始修建並於1936年9月通車。是貴陽以西黔滇公路最為險要的必經咽喉孔道,古稱“鴉關”。它由工程師鄒嶽生領隊進行勘測設計,由西南公路局局長曾養甫督工動工。從山腳至山頂的直線距離約350米,垂直高度約260米;在高達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傾角約60度的斜坡上以“ ∽ ” 形順山勢而建,蜿蜒盤旋直至關口,全程約4公裏。“24道拐”由12個“ ∽ ” 形的彎道構成,共24個弧形拐彎,工程艱險,山勢陡峭,彎道頻急。雖險要,然設計精巧,匠心獨具,公路彎的上下保坎建有擋土牆,均由玉麵石砌成,它有效地防止了塌方,保障了公路的通暢和安全。經半個多世紀之風雨,這些擋土牆仍保持完好如初,堪稱“銅牆鐵壁”。雖然當時國民政府撥有專款,但由於工程浩大,施工條件艱苦,所耗工時太多,民工缺衣少食,在施工過程中上千的民工因饑寒交迫而死。可以說,黔滇公路同樣是沿線民工用血汗和生命鋪築而成的。
參與修築抗戰公路的中國民工:
1943年,援華美軍司令部1880工兵營對“二十四道拐”進行了較大的維修及擴修。晴隆24道拐後來成為這條重要的“抗戰生命線”咽喉要地。日軍飛機多次向它實施狂轟爛炸,但每次都馬上被中美軍民修複,從未中斷過。約翰·阿爾貝特被這段公路的艱險和重要性所震撼,他爬遍周圍的山峰,終於找到一個最佳拍攝點拍下這張照片。
1880工兵營第二(B)連部部份官兵合影之一 (陳亞林提供):
1880工兵營第二(B)連部部份官兵合影之二 (陳亞林提供):
美軍修築的擋土牆,當地叫“美軍牆”:
位於公路涵洞內的援華美軍鋼板,至今保存完好:
實際上駝峰航線運輸的大量物資抵達昆明後,還需要依靠美軍大卡車裝載,通過滇黔公路,並經 “24道拐”盤山公路上爬下行,運往重慶及抗戰前線。而據考證,這些物資量遠遠超過“滇緬公路”的運輸量。
原美軍加油站就在24道拐下麵不遠處的山穀裏:
國務院將黔滇公路“24道拐”盤山路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黔滇公路在抗戰最艱苦卓絕的時刻,保證了中國抗日軍民基本的戰略物資,是中國人民和世界正義力量合作誓死抗擊法西斯的有力明證和曆史豐碑。2014年9月,國務院將黔滇公路“24道拐”盤山路列為首批8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24道拐”盤山路入口處的烈士陵園:
晴隆在貴州這個中國最貧窮省份中也是最貧窮的縣份之一。我們這次去了貴州省19個農村縣,其中14個是國家級貧困縣。印象中最窮最落後的就是它和三都水族自治縣。縣城破爛不堪,連汽車站的公用廁所都要收5毛錢。不過,貴州省總體上還是比50年前我第一次去時有令人興奮的進步。正因為它原本太窮,進步也就特別明顯,給我的印象也很好,尤其是農村的住房挺漂亮的,綠化也搞得比雲南省強多了。以後再向大家介紹。
新建的晴隆“古”城門:
很遺憾,除24道拐外,晴隆的山多數是光禿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