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54)
2021 (46)
2022 (43)
2024 (58)
可能國內的朋友還不知道,在歡天喜地加上花天酒地慶祝春節的時候,另一半世界,就是所謂的三分之二的受苦人,卻因為國內一個小公司的大新聞而經曆了冰火九重天。
事情的本身怎麽看似乎都是正能量的好事,簡單來說 ,就是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杭州的深度求索人工智能公司上線並同步開源DeepSeek-V3模型,同時公布長達53頁的技術報告,介紹關鍵技術和訓練細節。最關鍵的是V3模型能力大幅升級,但訓練僅僅花費557.6萬美元,僅用2048塊H800顯卡,耗時不到兩個月。做為參照,美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Anthropic曾透露,GPT-40的模型訓練成本約為1億美元。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點評,DeepSeek-V3讓在有限算力預算內進行模型預訓練這件事變得容易。總而言之,就是技術的突破甚至人類的福音。
國內的反響如何不清楚,應該是普天同慶加上民族自豪感大爆棚。這裏說說流浪者在國外的感覺,全都是親身見聞。先說結論,美國這邊的真是反應就是,恐慌,質疑,然後是加強防護網或者防火牆!
最先的恐慌非常直接地在美國股市反映了出來,DeepSeek的出現和其在性能與成本上的優勢引發了市場對美國科技公司估值的重新評估。不出意料的是英偉達的股價在DeepSeek發布後的一天內下跌了16.97%,市值蒸發了5926.58億美元,這創下了美股單日市值損失的曆史記錄。但是整個股市,特別是納斯達克100期貨也因DeepSeek的表現而下跌。歸根結底一句話,隻能是極度的恐懼!
寫到這裏不禁要問自己一句,如果DeepSeek是一家英國公司,或者是歐洲的任何一家公司,抑或是日本韓國,哪怕是台灣的公司,那麽反映出來的,會不會是相反的局麵?!
最初的恐慌過後,媒體上馬上充滿了質疑的聲音,要麽說是數據的Distillation,要麽說是隱藏了成本。這些都還好,充其量就是不信任。
可接下來的操作恐怕就是出乎始作俑者的意料之外了,那就是以美國為首的那類國家,紛紛站出來表態,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加大力度監控向中國出口芯片,進一步限製允許向中國出口芯片的種類和檔次。好像是說,即便DeepSeek的成就是吹牛,也要按照牛皮的大小算作是競爭對手。
如果說最近國內芯片的進展不如新聞中所宣示的那樣樂觀的話,這次DeepSeek的高調亮相,可真是起了反作用,至少於高端芯片的進口需求來說,恐怕是雪上加霜。
也許這都是流浪者的杞人憂天或者無病呻吟,真心也是希望如同一場遊戲一場夢。但心裏實在想不通的是,為什麽,或者說,從什麽時候開始,剛剛說過的這類國家,把中國當成了如此仇視的敵人?!
細思極恐!
話說中美關係,似乎不應該隻是在《長津湖》和《黃河絕戀》之間反複切換,如果以史為鏡的話,還應該想到當年的傳教士,庚子賠款留學生,飛虎隊,上甘嶺,直到關貿總協定。中間的錯中複雜很難讓大家有同樣的觀念。但如果把兩國關係的冷熱,和中國經濟的起伏對照在一起,或者能說明一些問題。
最後加上一句,如果想要學習文科相關知識的話,還真不能建議使用DeepSeek,原因不言自明!本來想做個對比,所以問了DeepSeek和Grok同樣的問題,隻不過後者給出的答案太過細致周密,以至於截圖都成了難題,關鍵是兩者絕不在同樣的檔次。
以下為Grok生成文字。
如何評定海參威的歸屬?
海參威(海參崴)的歸屬問題涉及複雜的曆史、法律和外交因素。以下是評定海參威歸屬的一些關鍵點:
曆史背景:
海參威原為中國清朝的領土。1858年中俄簽訂《璦琿條約》後,海參威被劃為中俄共管地區。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後,海參威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的領土,改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
國際條約:
1945年,中蘇簽署《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其中蘇聯承諾在50年後將包括海參威在內的部分領土歸還給中國。然而,這一承諾在實際操作中並未實現。
2001年,中俄簽署《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中國正式放棄了對包括海參威在內的領土的主權要求,從而確認其為俄羅斯領土。
現代外交關係:
現今,海參威作為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要城市,其歸屬權已在國際法和雙邊條約中確立為俄羅斯的一部分。中俄兩國在外交上也承認這種狀態。
公眾和網絡輿論:
在中國的一些網絡平台上,關於海參威歸屬的討論常常涉及到對曆史不平等條約的反思和對領土丟失的遺憾。但這些討論並不影響現有法律和國際承認的現狀。
綜上所述,海參威的歸屬在現今國際法律框架和外交關係下明確為俄羅斯聯邦的領土。雖然曆史上有過爭議和條約調整,但目前的法律和事實狀態是其歸屬俄羅斯。
中國承認滿清政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嗎?
中國政府對清朝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持複雜的態度,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曆史認知:
中國官方和學術界普遍認為,清朝晚期簽訂的許多條約(如《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是不平等的,這些條約在當時導致了中國主權的嚴重喪失和領土的割讓。中國政府和曆史學家通常將這些條約視為帝國主義侵略的產物。
法律承認:
盡管中國承認這些條約在曆史上確實存在,並且它們曾經對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產生了深遠影響,但在法律上,中國政府並不承認這些條約的公正性或合法性。例如,在涉及領土問題的討論中,中國經常提及這些條約是通過不平等手段強加的。
外交政策:
在外交上,中國在處理與這些條約相關的問題時,常常強調曆史公正和主權完整。例如,關於香港和澳門的問題,中國政府在恢複主權時明確表示,這些地區的回歸是糾正曆史錯誤的結果。
對於像海參威(符拉迪沃斯托克)這樣的領土,中國在現代國際關係中已通過簽署新的條約(如2001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正式放棄了對這些地區的主權要求。
教育和公眾輿論:
在教育和宣傳中,中國強調這些不平等條約對民族和國家造成的傷害,以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教育。但這並不意味著中國在實踐中否認這些條約對現狀的影響。
總結來說,中國雖然在曆史上和道德上不承認這些不平等條約的正當性,但出於維護當前國際關係和和平的考慮,承認並遵循了這些條約在現實中的法律後果。中國對這些條約的態度是既不完全否認其曆史效力,同時又強調其非正義性。
現在美國人算是終於把中宣部的話當回事兒了, 這不挺好的嗎!求錘得錘
"從什麽時候開始,剛剛說過的這類國家,把中國當成了如此仇視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