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引起的時局動蕩,最近好些華人朋友加入了或者準備加入擁槍的行列,第一支槍的選擇也成了非常時髦的話題。所以槍手也趁機發揮,以前建議過選擇第一支槍的方法,先是步槍手槍霰彈槍,至於手槍要從選擇左輪槍和自動槍開始。但是有好些人根本不耐煩,表示應該直接考慮自動槍,左輪槍則是過時的產物,不屑一顧。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不在少數,槍手以前收集過美國民用槍市場的統計數據,繪製了一些圖表,這個圖上可以看得比較清楚,例如2015年的統計,民用市場上,左輪槍與自動槍的銷售量比例為14:86。雖然看不出來多少是為了自衛,多少是為了好玩,但是大致比例也可以說是馬馬虎虎,比較清楚。
現在服從大多數,聊聊自動手槍的選擇。其實這個話題以前也涉及過兩次,一是從擊發方式上選擇,擊發方式大概有兩種,擊錘式和擊針式;二是從材質上選擇,可以分成碳鋼,不鏽鋼,聚合物,鋁合金,等等;此外可能還可以從體積或者攜帶方式上區分,更讓人發煩。所以今天要換個模式,找個最省心的方法去選擇,就是看看別人都用什麽,換句話說就是讓別人幫我們去選擇。
真後悔沒有早想到這個好主意,隨便上網一搜,Top 5 Top 10 的自動手槍排名,十有八九第一名都是Glock 19。這支槍在美國可以說流行的簡直可以用瘋狂來形容,確實以前好些槍友對槍手居然沒有Glock手槍,表示過由衷的難以想象。槍手手裏這支Glock 19是最近買的,也是槍手的第一支Glock。由此可見槍手在趕時髦的道路上有些落後。
這就是槍手Glock 19,標價是五百美刀,換來一支將近一半的塑料槍。盒子裏麵倒是塞的滿滿當當,感覺沒有吃虧上當。裏麵除了Glock 19,三隻彈匣,還有四塊可以用來調節握把大小形狀的聚合物墊片,一隻裝彈器,簡單的清理工具,當然還有一隻毫無用處的槍鎖,加上些必不可少的廢紙也不用再說。
這支大名鼎鼎的Glock 19 四代,產自奧地利,同樣的型號的槍也有美國生產的產品,據說質量一模一樣,但是價格便宜將近一百刀,看來美國人也承認,遠來的和尚會念經。Glock 19是Glock公司的第二款產品,第一款當然是Glock 17,震驚世界的手槍。Glock 17算是全尺寸手槍,在軍隊裏大受歡迎,緊隨其後的就是Glock 19,更加便於攜帶,麵向民用市場,也特別受到了警察的歡迎。雖然沒有正式的統計,一般認為Glock 19是目前銷售量最多的手槍。至於槍支的本身,如果忍住不說醜的話,最多也隻能說是相貌平平加上普普通通。但是這支槍偏偏實在是太大眾,太時髦,太流行,同時也有太多的好評。如果是初學者選槍的話,繞過Glock 19確實與理不通。
如果非要槍手來誇獎幾句的話,首先就是整支槍的構造簡單到了極點,沒有一絲一毫多餘的設計和加工。就算是可操作的功能按鈕,體積體型都小到了極點。整支槍表麵的線條構型,相當的流暢,可以想象非常適合隨身攜帶隱藏。其實這也是Glock的設計理念,那就是實用加上簡單,一切都是圍繞著這個中心。
自衛手槍多少款,選擇格洛克最簡單
格洛克的另外一個優點可能不是那麽的直觀,就是Glock手槍的指向性非常的好,手槍的指向性是指緊握手槍的同時手臂自然向前伸直伸向目標,此時的準星瞄準點與目標的差距越小,說明指向性越好。換句話說,就是閉著眼睛或者黑暗中朝目標開火,打中的可能性高也就是指向性好。關於指向性的問題,還有好些爭議,但是對於自衛防身來說,其實還是挺實用。當然指向性不光是與槍的設計有關,槍把和使用者手型的搭配也至關重要,所以所說的指向性隻適用於大多數的使用者,最好是自己親自測試。槍手自己關起門來測試的結果是,1911和格洛克相似,指向性非常好,Smith & Wesson 中型框架的586,686使用方型握把的左輪槍指向性也很好。
剛剛說過,實用和簡單是Glock的設計理念,這個理念不光是體現在表麵,其內部結構也是盡可能的簡潔。這裏打開簡單看一下,拆卸需要特別的動作,雖然非常方便,但是絕對不會在無意中就會把槍拆開。保養清理都很方便。格洛克把手槍的設計簡化至僅包含34個組件。相比之下,同樣如雷貫耳的Beretta 92FS手槍則擁有七十多個組件。格洛克的配件可以減少到34個,想當然會有更好的可靠性,當然也會有更好的價格。
Glock 17初出茅廬的時候,肯定不是像1911那樣的千錘百煉之作,但是匯集了當時各種手槍的優點,加上材料科技的突破,所以一舉成名也是天時地利人和。據設計者後來總結,其成功的因素之一就是他根本不懂手槍,所以除了奧地利軍方要求之外的設計一概沒有,簡單和實用成就了一代名槍。到這裏終於明白了Glock為什麽這麽醜,因為設計的時候根本就沒有關心過外表應該如何裝潢。換句話說,根本就沒想過要讓它好看。
在Glock的設計當中,簡單和實用的原則也貫徹到了保險的設計,其他手槍上麵單獨的保險按鈕或者撥杆,都被簡化到了扳機上,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剪刀形狀的扳機保險。平時剪刀是打開的,擊針無法釋放。唯有一切準備就緒之後食指真正開始扣動扳機時,剪刀才會合起來,完成子彈激發動作。因為這個設計後來被廣泛采用,所以現在回頭來看已經是個普普通通的功能。另外還有一個例子,可以驗證簡單實用的優點。好些手槍在扣動扳機以後,即便是最後一發空倉掛機以後,扳機會自動回到原來的位置。但是Glock偏偏省去了這個功能,打完最後一發子彈以後,或者子彈沒有上膛之前,扳機會停留在後麵的位置,直到再一次裝填子彈。這個省去的功能剛好可以作為,子彈上膛準備好擊發的標誌或者提醒。手指一搭,使用者就可以知道子彈是否已經上膛。當然不喜歡金手指的朋友們會有些為難。
格洛克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優點是設計的連貫性,對於廠商來說,其實這也可以說成是寒酸而不是優點。如果粗略地看,整個Glock的產品線隻有一個設計,口徑改一下,長短動一動,一個新型號就算出籠。但是對於終端用戶來說,這絕對是個優點。拿9毫米的口徑做例子,最先出的當然是Glock 17,成功以後馬上麵向民用,推出了稍微小一些的Glock 19, 又是大獲成功。嚐到甜頭之後,繼續向兩邊擴展,推出了和1911大小一樣的Glock 34,然後再把槍筒加長一些,又推出了Glock 17L。除了不斷加長之外,還可以縮短,在Glock 19的基礎上推出了Glock 26,更加利於隨身攜帶。甚至還把Glock 26的雙排供彈改成了單排,又多加上了一款Glock 43,槍手沒去找照片,但肯定和這支Ruger LC9差不多。一連串這麽多型號,不用想就知道是換湯不換藥,裏麵的零件有多少可以互換就不去探討了,但是從大到小的彈匣確是可以通用。簡單來說就是大隻的彈匣可以用在小一點的手槍上。這一優點可以說是功德無量,比如說警察可以腰間攜帶Glock 17,腳踝再裝上Glock 26以防萬一,兩支槍可以共用Glock 17的備用彈匣,絕對有非凡意義。
說了這麽多優點,也該允許有點吐槽的時間,提點意見。醜就不用說了,個人喜好不同,另外大家都能看見。至於其他的方麵,別說槍手俗氣,總覺得Glock有些蘿卜快了不洗泥。當然一切為了效率一切從簡,本來無可厚非,但是有些遺漏實在是太過明顯。首先說拋殼口有尖銳的棱角,對於經典的牛皮槍套,絕對是很不友好!會在短時間內把槍套的內壁破壞掉。重複一下就是,這裏看到的已經是Glock第四代的產品,居然還沒有改進。還有槍口處的套筒,明明可以做出個弧度,哪怕是斜角,既省材料,也方便收槍入套。不知道Glock是不是太忙還是太驕傲,這麽簡單的事情,二代三代四代都沒有解決,據說在五代終於解決了,可惜槍手太老了根本等不了。
還有一個地方也挺有意思,Glock 手槍的握把底下,除了彈匣入口之外,還有另外一個不小的開口。Glock官方從來沒有正式解釋過,為什麽會有這個開口,但是熱心的擁躉們想出了不少的借口。第一種說作用類似於垃圾道或者下水道,讓雨水或者細小的碎片從通道裏排走;第二種假設的作用是,一旦彈匣卡住時,可以用手指幫忙取下來。但是無論怎麽解釋,在槍手看來,就是一個大寫的不明白。
但是由此也可以顯出Glock的另外一個優勢,就是成名以後,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還有大批的附件配件供應。拿這個事為例,隨便上網一查,無數的猜測無數配件,鼠標一點畫上幾塊錢,幾天就收到了郵件,拿出來裝好,行雲流水,非常的圓滿。
總的來說,Glock 19的優點是最時髦,也可以說成缺陷是最俗氣。但是如果能接受甚至是喜歡Glock的外表的話,絕對不會是錯誤的選擇,買了絕對沒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