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婷的空間

浪花翻騰,複歸於水。人生奮爭,複歸於命。大水在海,大命在天。水靜非死,命息非忘。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梁文道:人為什麽會選擇自殺?│開卷八分鍾

(2014-08-12 16:45:46) 下一個




梁文道:一般人曆史上我們總以為如果一個社會很動蕩,比如說打仗啊、發生瘟疫的時候,這種情況下自殺就會很普遍了。可是我們昨天在講到塗爾幹在《自殺論》裏麵所說的話的時候,他卻提出來了相反的觀點。我們今天繼續給大家介紹這本孫中興寫的《理論旅人之塗爾幹自殺論之霧裏學》。在這本書裏麵,孫中興就介紹到塗爾幹就說,當革命政變、選舉和民族戰爭發生的時候,在這種時候,社會自殺率都比平時要來的低,為什麽呢?因為他要說到,因為在危機時刻,社會團結反而比較緊密,社會的整合程度也相對增加。什麽叫整合呢?我們昨天也提到這個字眼,就是一個個人你跟這個社會的關係變得更密切,你主動看進去這個關係更密切,在這種環境下,人反而是不容易自殺的。


所以他就提出了自殺和宗教生活整合程度成反比。你的宗教生活越密切,你就越不容易自殺。自殺和家庭生活的整合成反比,你的家族生活越好,大家來往關係越親密,你越不容易自殺。自殺和政治生活的整合程度也成反比,就像我們剛才講,打仗的時候,全國上下對抗外虜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高度被整合進這個國家的政治裏麵,你也不容易自殺。然後他就說,這個時候如果可以把這種個人的自我在社會的自我麵前過分顯示自己,並犧牲後者的情況,稱之為利己主義,我們就可以把這種產生於過分個體化的特殊自殺類型稱之為利己型。


這什麽意思呢?也就是說塗爾幹在這裏,首先把人區分成兩個層麵,一個是社會層麵,社會型的個人,一個是血肉個人,我們摸得到的肉體的個人,他要研究是個社會的個人,在社會個人的層麵,在集體生活下麵,我們會產生各種情緒,哪怕你隻有一個人,像魯賓遜,他在孤島上麵,其實他還是個社會人,為什麽?他的生活習慣、性格都在社會之中養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也就是說如果你是利己型自殺,你徹底想拋開社會人,你覺得自己有些東西放不開,你沒辦法,想不通的時候,你就會把這個社會上的種種關係都拋棄掉,這時候往往就是因為你跟社會關係本來就很疏遠,然後他就說到一種完全相反的情況。


這種情況是這樣的,過度的個體化,過度的關注自己會導致自殺,不足的個體化也會產生相同的效果。但是假如你過分的跟社會整合,你也還是很容易自殺的。什麽意思呢?比如這裏麵他就指出,有種自殺叫利他型自殺,就是跟社會過度整合的原因。他說像以前,有種義務型的利他自殺,什麽叫義務,你對別人負有自殺的義務。舉個最明顯的例子,我們看日本的武士片裏麵,一些主人死了,他底下的武士,怎麽樣?陪著主人切腹自殺,他為什麽要切腹自殺?是因為他這個自殺是一種義務,他身為武士,他要對主人效忠,主人死了,他就得死,假如他相信這個,這種自殺就是義務型的,利他自殺,就是為了別人而死。


除了這種利他型的義務自殺之外,還有一種我們很常見的,叫激烈的利他自殺,什麽叫激烈的利他自殺?這種自殺發生在個人自我心聲,僅僅為得到犧牲的樂趣,理由是因為這樣的自殺是值得所屬團體讚揚的。這種情況其實我們很常見,比如說一個人為了一種理念而犧牲自己,為了一種崇高的價值,而選擇自殺的時候,這種時候就是激烈型的利他自殺。然後它指出了,他研究19世紀當年歐洲軍隊的情況,他發現一個現象,很有趣,一般人總以為軍隊團結的很,生活很緊密,很有紀律,應該不容易自殺,結果他發現恰恰是軍人他們自殺的情況,要比一般百姓來的嚴重,為什麽?這就是因為這個社會,這個軍隊,這個小社會整合的太密集了,大家關係太緊了,看得太嚴了,這時候你也還會受不了。


再來我們就提另外一種情況,這種情況是什麽呢?就是說剛剛我們講的,是社會對個人,我們怎麽整合進去的問題。現在我們想像一下,社會其實也不止是被動的等著我們整合進去,它也會主動的來管製我們,那麽如果我們把自殺從病院源的角度去看,一種就是來自整合的問題,你要麽整合不足,要麽整合過度。另外一種就是社會主動管你,要不管得太嚴,要不管得太鬆了。這個管得太鬆的情況下,會出現什麽樣的自殺呢?這就是很有名的所謂脫序型或者失範型自殺,什麽叫脫序型自殺呢?他們指出一點,他說很多人認為經濟危機會導致自殺率增加,可是塗爾幹用實證研究發現,經濟興盛的時候,自殺率也會突然很高,為什麽呢?經濟好不好,大家都想自殺,這是為什麽?他講這是因為經濟危機和國家昌盛都打亂了集體秩序,破壞了原有的平衡。在這個時候,原來能夠管著你那些手臂,有時候就不見了。


比如我們看看,他就比較老板和工人自殺,那是當年歐洲的情況,老板的自殺比率居然比工人還要多,這是為什麽?他說下層階級的人,因為欲望受到上層階級的管製,所以因禍得福的自殺人數偏低,而老板的自殺人數是因為上邊沒有人管控他了。在這個時候,你可能會想起,這不就很像我們昨天講過那種脫序自殺,很像那個利己型自殺,沒錯,是有點像。所以在這裏,塗爾幹要花一點時間去解釋,比如說他說到家庭裏麵,為什麽單人男子容易自殺?他說一個結了婚的男人,他的情欲是在這段夫妻關係裏麵受到管製的,所以他不是漫無目的的到外麵到處闖蕩,讓他情欲。在這種情況下,他反而會好多了。


最後孫中興還提到一個很少人提的宿命型自殺,過去為什麽大家一直忽略這一型呢?就是因為這一型,塗爾幹原來隻是用腳注來說明它而已,如果你讀完這本書,你再去讀自殺論,你就知道自殺是怎麽回事,為什麽是個社會現象,有更好的理解了。


閱讀原文”觀看節目完整視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舌尖上的世界 回複 悄悄話 十九世紀的人,基本上多和馬克思犯著同樣的毛病,就是過分強調人的社會屬性而忽視其自然屬性。而且自殺這件事,又參雜了個人自由意誌的因素在其中,並不如此簡單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