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戲局和帝國模式的探討(全職團隊討論稿)
一、歐債戲局
二、帝國模式的探討(一)
一、歐債戲局
歐債危機從來都是一場戲,這場戲的總導演是美國,表演者是歐元區諸國,買單者則是周圍看戲的。從今年剛開始寫歐債危機,筆者曾判斷雷曼事件可能會重演。繞了一圈才發現,大家都入戲太深了,在後來理解了地緣政治遊戲規則之後,筆者就明確指出歐債的終點是不死不活,不是解散也不是完成財政統一。演這場戲的目的是美元回流,收割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範圍內完成新的財富分配。之前連續寫博文闡述了相關的論證,有心的朋友可以查閱之前的文章。
最近從一篇新聞中,從側麵論證了這個事實,具體可以看這個鏈接,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463(12月13號美聯儲悄悄拯救了一家大銀行),筆者雖然在數據上暫時無法像國外的機構一樣獲得一手的最新資料,但從邏輯上已經提前預測了美聯儲將為歐債國家進行兜底。在上次6大央行救市的時候就明確指出,在通往2012的路上,美元這隻方舟上唯獨將中國央行拉下了,要知道中國央行的是世界上資產規模最大的央行,也是外匯儲備最充足的央行。這條船上的老大是美聯儲,其餘都是一幹尾隨的小弟,那中國央行就成了局中的落水狗,不要以為自己儲備多就能解決問題,對於美聯儲來說,聯合一幹小弟導演一場危機的最重要目標就是獲得利益,分享利益。
筆者很早之前就闡述這樣的觀點,2010年開始的人民幣國際化,美元儲備的多元化,其中包括大規模投資歐元資產,都是一場徹頭徹尾的騙局,買辦們大量對外輸送的利益,也恰恰是對手們的盤中餐。在美元貶值近10年的時候即將進入反轉點之時,有人突然冒出來說,美元貶值很痛心之類的話語,這正如老劉所言,這個國家要麽是一群金融白癡長期把持國民經濟命脈,要麽有一群徹頭徹尾的賣國賊在配合美國的大戲。現在這場大戲即將進了下一輪高潮了,這次主要表演者將不再是歐債國家,而是一旁看戲的中國。如果比較完美的話,那這些美元買辦將是美國經濟複蘇的最大的功臣,或許美元這隻方舟上早就為他們預留好了上等的艙位,不需要擔心2012年的風浪。
在接下來的金融去杠杆化,和發達經濟體的債務黑洞麵前,美元將持續性的回流美國和歐洲。從中國的外匯占款連續2個月減少可以看出一些端倪。美元的強勢,不僅僅導致了全球大宗商品的頂部反轉形態,對於中國股市來說,也起到了釜底抽薪的作用。人民幣連續盤中跌停,這並不是偶然,而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最後央行不得不拿外匯儲備暫時頂住了對方的進攻。但形勢並沒有得到逆轉,後麵的進攻將愈加猛烈,中國的命門在於外貿順差,所以昨天的博文中已經指出了這一問題,現階段的大規模反傾銷,隻會授人以柄。美元買辦們並沒有真正醒悟,而是在最後時刻用更加隱蔽的手法,來完成自身的使命。
2012年的全球都將麵臨美元饑渴症,中國不需要考慮再去拯救歐債,而是需要考慮拯救自身。通過救助歐債,來綁定歐盟或德國,來對抗美元,這隻是一廂情願的理想主義。從側麵也印證了這點,歐債國家除了想得到歐元或美元,不會給中國任何實質性利益,甚至都不願承認市場經濟地位,因為一旦承認,就無法和美國聯手施行大規模的貿易製裁。中國經濟對外的盟友,不能像以前那樣寄希望於歐美。而需要將目光投向俄羅斯、巴西、非洲等地區。中國需要注意手中的外匯儲備,這是一張牌,不能再盲目的四處出擊了,而是需要集中兵力,配置成流動性更好的美元資產,以應對後麵的危局。
中國無法再繼續政府投資拉動經濟這條路了,凱恩斯主義並不能拯救經濟,隻會讓債務黑洞繼續擴大,導致徹底的崩盤。除去出口和投資,那隻有拉動內需。所以做到有效的公平分配,是經濟上的唯一自我拯救之路。最近筆者聽到明年事業單位將再次大規模加薪的消息,深感憂慮,這樣的分配模式隻會讓社會的財富天平進一步傾斜。現在急需要做的是調節政府、資本家、民眾三者之間的財富失衡,大規模削減政府支出,在政府內部做到同工同酬(還有很多合同工在做同樣的事情,工資卻連一半都不到),向大資本所有者征收暴利稅,同時向民眾和眾多私企實行大規模的減稅,不僅僅是要減少所得稅,也要考慮社保的減負(類似上海的公積金政策,已經到了稅負的極點,大部分收取的公積金和社保成為閑置資金,卻有人想拿它來添股市的窟窿,其實隻有讓它們回到民眾手中,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其貨幣效益)。在改革分配模式的同時,筆者更擔心分配的執行有效性和公平性。中國更需要一個至高無上的法律體係和監督體係,來保障這一次新的財富分配運動,完成自身的進化,這也是曆史給予中國的機會。
二、帝國模式的探討(一)
從帝國這個名詞概念來看,帝最早是神權的代表,國是一個地理概念。簡單的寓意就是一定區域內神的旨意的到達。這樣可以看出帝國的兩個基本要素,一個是硬件,是指這個國家的地理區域,人口這些硬指標能夠達到一定的水平,其中地理要素大於人口要素。第二個是軟件,是指意識文化層麵的相對統一和認同,這一點要大於組織結構,因為不管何種組織架構,如果思想體係無法統一和認同,那這個帝國再強大,也會很快瓦解。
硬件標準比較簡單,比如日本,再強也無法成為真正意義的帝國,因為缺乏地理縱深。還有德國,要麽成為歐洲的心髒和主導,要麽永遠困於這塊馬賽克之中,目前來看,還沒有蛻變的跡象。再看俄羅斯,有這個體量,但不解決人口問題的話,這個帝國將逐漸衰亡。放眼全球,現有的帝國和潛在的帝國也就是美國、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之前的大英帝國,包括更早的荷蘭、西班牙之類的,注定是短命的帝國競爭者,海外殖民地與本土大陸的地理分割,造成無法進行融合,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帝國一般先是用武力來完成地理領域的統一,再是完成意識領域的統一。武力需要依賴於技術的發展,從青銅到鐵器,再到火器,後麵還會有更高級的,比如生物武器。帝國的擴張和控製力也是隨著技術進步不斷擴大,看看中國、俄羅斯曆史版圖的變化,應該會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意識層麵的統一,也是一個不斷發展往前的過程。從最早的神權到王權,再從王權逐步過渡到民權,這也見證了人類認知的曆史過程。
神權的代表如古埃及,在國家機器和組織尚不夠強大的情況下,法老將自己視作太陽神的化身,以此來獲得權威和認同。後麵中國的秦帝國、漢帝國,則是神權和王權的某種結合,一方麵以君命神授的概念來強調神的旨意,另外一方麵,灌輸孔孟之道(後來發展到三綱五常)來獲得自發的忠君意識。近代歐洲國家的王權也是從羅馬教廷的神權過渡而來,後麵的宗教革命衝擊了原有的神權權威,解放了民眾的思想,也間接削弱了王權。在新的宗教倡導平等自由的新思想衝擊下,王權意識自然沒有生存的根基,這也是歐洲的王權社會短命的根本原因。民權社會的興起也意味著民權意識開始取代王權意識占據主流,思想的解放,同時帶來了生產力的解放,這可以算是人類曆史上的一大進步。
從競爭的角度也可以解釋這個轉變是符合進化規律的。神權社會是固定不變的,幾千年來可以是一個神,無法超越,可以說是沒有競爭,社會發展的速度極其緩慢。王權社會相對固化,但還是可以容許一部分的競爭,比如中國的科舉考試,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從一定程度上幫助王權社會實行了部分新陳代謝的功能,大大延長了王權體係的壽命。到民權社會,整個國家體係的作用是給所有人提供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舞台,進行良性的充分競爭,社會由此也進入快速發展周期。
中國從秦帝國開始,到最近的清帝國,幾千年來一直在王權社會的池子裏饒圈圈,歸根結底,是人們的思想被儒教中的信奉天命,循禮正名這些教條禁錮住了。同時道教和佛教的思想對儒教進行了很好的互補,入世者遵循儒教的模式行王權之道,而更多的智者在看透世事之後,並不是去要求平等的民權,而是選擇逃避世事,同時在思想上選擇了另外一端,即道教和佛教。這並不能怪他們,如果沒有民眾的思想基礎,以個體力量與王權謀皮,無異於自取滅亡,那選擇避世,陶醉於另外一種思維體係,或者等到自己認可的明君出現,再重出江湖,也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儒道佛三教可以說代表了中國文化的精髓,每個中國人多少受其潛移默化的影響。好處是這套哲學體係有很完整的邏輯,包含了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處世的行為模式,思想上的深層次探知,所有的人都能夠從這套哲學體係中吸收自己所需要的思想精華,並在係統性思維上遠超過西方社會的思維體係。也恰恰是這個自成一體,具有自我修複功能的思維體係,使得大部分民眾在思想意識上沒有真正的突破,不少人在憤懣中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並不代表他認為所有人都該平等,隻不過他想的是自己終有一天,也能成為心目中那個王侯將相。中國幾千年來的官本位思想也是源自於王權意識,雖然官與民在法理上是人人平等,但在人們的深層次意識中,依然是官在上,民在下。
儒教講究的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及仁義禮智信,優點是使得中國社會比較容易融合,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即使在法律體係欠缺的情況下,民眾依然能夠遵循道統守則來保持社會的穩定。另外一個作用是,使得王權模式能夠在社會中紮下根來,因為在最小的社會細胞--家庭中,父即可以享受集權的快感,那繼續往上就是下級無條件服從上級,而這跟集權鏈條的頂端就是一國之君。但壞處是顯而易見的,在新的王朝興起的時候,君王主要是受到大部分民眾的擁戴,所以才能站上權力的巔峰,剛開始的王權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大多數民眾的利益。但沒有權力約束的製度下,沒有人能永遠做聖人,權力的失衡必然導致利益分配的失衡。最終失衡到極致,而這種王權模式無法做出自動調整,那麽新一輪的崩潰就會到來。當然儒教後來在明代發展到程朱理學,已經完全僵化,對社會的思想禁錮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這套模式完全是在守護原有的王權體係,而不是在競爭中往前突破。大家也知道明代正好是中國對外航海的年代,那時候中國完全有能力超過歐洲獲得海上霸權,但正是因為儒教這套守成的思想體係,自己主動封殺了對外的聯絡,最終導致社會發展的停滯(當然,和當時我國的財力和外交習慣和國家特性有關,我們的船出去是送東西的,不象歐美的船出去是搶東西的)。
反觀當今,中國在一定程度上已經破壞了原有的那套傳統的思想體係,另外一方麵也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民權社會的理念。最早孫中山倡導的三民主義,其實已經宣告了民權社會的開端,但這個思想轉變的過程是漫長而痛苦的。我們在意識形態的路上,一直是摸著石頭過河,並沒有真正的大師能夠站出來,指出民族的方向。我們既不能回到過去,重新搞那一套愚忠愚孝的儒教,也不能完全投入到西方的懷抱,因為幾千年的思想文化不是一天能夠扭轉的。這個轉變是亦步亦趨的,什麽時候做什麽動作,輕重緩急都需要有比較好的分寸。
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民權社會並不意味著我們需要馬上照辦西方那一套製度體係,因為製度隻是衣裳,真正的內涵在於思想文化土壤的轉變。權利的平等,均衡博弈和民權社會中統治意識的轉變,這個才是現階段最緊急的事情。俄羅斯人民用了痛苦的10年,來獲得走向民權社會的意識。目前的俄羅斯,從製度上來說,是照搬了西方那一套,但在人們的思想意識中,普京還是他們心目的王權代表,俄羅斯的總統還是有著相當於王權的權力,並沒有太多的變化。雖然俄羅斯式的民主隻是假民主,但普京已經意識到了,他代表的不再是獨裁式的王權,而是他必須要為民權低頭,這樣他才能有生存的空間,才能將俄羅斯帶入新的輝煌,這也是順應曆史潮流的選擇。
民權社會最根本的一點在於平等意識,因為隻有平等才能相互製衡,才能充分競爭,進而發展生產力。從中國社會體係中最小的家庭細胞來看,之前家長式的權威開始在逐漸弱化,自我意識在逐漸覺醒。所以中國從王權社會往民權社會過渡,也是一個正在進行中的過程。我們可以保留一部分儒佛道教傳統中順應潮流的部分,比如信、中庸,陰陽平衡之道等等,同樣也要堅決摒棄愚忠、愚孝之類的舊觀念,這些是王權體係的利器,但卻是民權社會的絆腳石。我們需要接受西方的平等自由思想,這樣才能發揮個人的創造性,民眾的進步才是這個國家真正的進步。但也需要摒棄西方那種你死我活的競爭思想,共生共存是真正的自然和諧之道。更無須完全否定自身,去照搬照抄別人的模式,從個人來說,模仿永遠是悲劇,更不要說一個國家。
王權可以借用神的旨意,或者說通過造神運動來統一思想,強化自己的統治。但民權社會,唯一可以強調的就是愛國主義與國家意誌。我們是多民族國家,光說民族意識還是顯得有些狹隘的。蘇聯和美國就是兩個很好的例子,一個是民族馬賽克,另外一個是民族大融爐。這個國家是全民所有,那麽隻有每個人從心底裏麵去認同這個國家,從思想意識上以國家利益為最終導向,那我們才算真正的進入民權社會。我們不需要去尋求救國救世的大英雄,民權體係中,每一個公民都是這個國家的英雄。所以我們看俄羅斯的普京和美國的奧巴馬,就明白中間的差異,普京是英雄式人物,但奧巴馬在真正意義上隻是一介平民。但我們真正需要的恰恰是每一個公民能在自己權力與國家平等之時,同樣將自己的責任延伸到這個國家之上。當然,我們同樣需要統治者能看到世界發展與社會進化的潮流,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做出相應的轉變,以順利引導這個國家向民權體係進行過渡。
改革開放,中國失去了很多財富,原有的思維體係被削弱,但從回報來看,民眾思想意識的逐步轉變,是整個社會體係進入下一輪進化的根基。作為民眾來說,需要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曆史位置,以何種心態和方式來麵對將來的社會變革。同樣,作用統治者來說,必須是順應曆史的潮流,往民權社會的方向進行轉變。治大國如烹小鮮,中國不適合在短時間內做出巨大的政治製度改革,但在通往民權社會的這條路上,統治者依然可以做出相應的調整,比如分配模式的轉變、獨立監管體係的運行、權力約束體係的建立等等。最近,我們再次看到三民主義在時隔100年後重新放在了顯要的位置,這是一個曆史性的突破,也預示著統治著擺脫了思想意識上的困擾和爭端,正在向正確的方向前進。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不管是統治者和民眾,都需要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努力,形成共振的合力,我們這個國家才能看到希望。中國要真正成為帝國,不能永遠在曆史的圈圈裏麵打轉,要麽順應潮流選擇進化,要麽就是被曆史的車輪所淘汰。
這一章節主要講了思想文化中的轉變,希望能起到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後麵將繼續對帝國的組織模式、資本的定位、矛盾調和等等進行探討。
備注:文中關於儒佛道教的描述和思考,部分是受到了金觀濤、劉青峰所著的《興盛與危機》一書的相關內容啟發,在此表示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