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跨學科團隊今年完成了一項對資源稀缺狀況下人的思維方式的研究,結論是:窮人和過於忙碌的人有一個共同思維特質,即注意力被稀缺資源過分占據,引起認知和判斷力的全麵下降。這項研究是心理學、行為經濟學和政策研究學者協作的典範。
這個研究源於穆來納森對自己拖延症的憎恨。他7歲從印度移民美國,很快就如魚得水,哈佛畢業後在麻省理工學院任教經濟學,獲“麥克阿瑟天才獎”後被返聘為哈佛終身教授。而立之年就幾乎擁有一切,他覺得惟一缺少的就是時間,腦袋裏總有不同的計劃,想把自己分成幾份去“多任務”執行,結果卻常常陷入過分承諾、無法兌現的泥潭。
穆來納森把正在做的國際扶貧研究和自己的問題聯係起來,竟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驚人地類似。窮人們缺少金錢,他缺少時間,兩者內在的一致性在於,即便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很好地利用。在長期資源(錢、時間、有效信息)匱乏的狀態下,人們對這些稀缺資源的追逐,已經壟斷了這些人的注意力,以至於忽視了更重要更有價值的因素,造成心理的焦慮和資源管理困難。也就是說,當你特別窮或特別沒時間的時候,你的智力和判斷力都會全麵下降,導致進一步失敗。
研究進一步解釋,長期的資源稀缺培養出了“稀缺頭腦模式”,導致失去決策所需的心力——穆來納森稱之為“帶寬”(bandwidth)。一個窮人,為了滿足生活所需,不得不精打細算,沒有任何“帶寬”來考慮投資和發展事宜;一個過度忙碌的人,為了趕截止日期,不得不被看上去最緊急的任務拖累,而沒有“帶寬”去安排更長遠的發展。即便他們擺脫了這種稀缺狀態,也會被這種“稀缺頭腦模式”糾纏很久。
穆來納森的研究,對社會階層理論和國家政策、技術發展模式乃至個人時間管理等問題,都有重要的啟示。以下試舉幾例——
例一:窮人為什麽窮?
美國共和黨認為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不努力;民主黨認為,貧窮根源來自社會不平等,國家應主持再分配來支持窮人。穆來納森卻證明兩黨都錯了:窮人不是不努力,而是因為長期貧窮,失去了擺脫貧窮的智力和判斷力,這種狀況不變,再努力也是白費;而如果僅是簡單地分錢給窮人,窮人的“稀缺頭腦模式”也會導致無法利用好這些福利以脫貧。所以一個合理的社會流動方式應當是,建立最基本的社會安全體係,同時保有社會競爭上升通道,資源入口向全社會開放,使得個人能保持正常思維,有尊嚴地奮鬥。
例二:時間不夠怎麽辦?
傳統時間管理原則是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而穆來納森研究發現,不是時間不夠,而是判斷問題的心力不夠;利用片段時間和多任務解決方式,反而因分心加強了焦慮,導致無法專心處理主要任務,加劇拖延。解決這個問題,最重要的辦法是,減少多任務幹擾,求助外界輔導,分割問題,從而淡化處理問題的焦慮。
例三:信息過載?不,有效信息匱乏。
我們每天都處於信息過載中,很多人被微博信息轟炸得無法判斷問題,所以一些人開始用“戒網”的方式來擺脫信息過載。事實上這不是信息過載,而恰恰是“有效信息”匱乏的惡果。
在一個嚴重缺乏公開信息的社會,一旦技術帶來部分的信息開放,會造成“餓漢吃自助餐不知如何選擇”的問題。同樣,我們的頭腦還處於有效信息稀缺的時代,有“看到字就覺得很重要”的毛病,尚無法處理高濃度信息。最好的解決方式不是回到信息匱乏狀態,而是建立輔助性信息篩選機製,幫助自己挑選重要信息。有趣的是,微信因為是同仁、同事間的互動,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信息篩選作用,所以微信在中國的發展會慢慢超過今天的微博。
穆來納森的研究剛剛開始,他關於“稀缺頭腦模式”的警示,是我們這個信息和人口爆炸、平均時間和資源都加速減少的時代的一盞指路明燈。
評論:
我碩士畢業剛工作的時候我的導師問我要不要讀在職博士,我說暫時不想讀了。他說也挺好的,女孩子讀個碩士就夠了,做份不忙也不閑的工作挺好。
我自己其實也是個閑不下來的人,總想在這個男權的世界裏,憑自己的能力獨當一麵。但這麽多年生活的曆練,到如今我才學著放緩手頭的工作,使自己的心稍稍安靜下來,閑暇時讀些好書,了解一下別人的思想,享受一下輕鬆的生活,體驗一下不同的人生。所以今天的自己愈發能體會到我導師當年的智慧。
聖經中在一卷智慧書(箴言書)中說道,“求上帝不要讓我貧窮,也不要讓我富足,恐怕富足讓我驕傲,而貧窮則讓我生偷竊之心。”其中包含的是更大的智慧。
這個社會給男人的壓力實在太大。天降大任於斯,不忙似乎是不對的。就科研工作者來說,每個人都有做不完的學術,參加不完的會議,指導不完的學生,申請不完的課題。。。。生活就是這樣。似乎隻有忙才有價值,忙才有意義,於是忙也成了習慣。
不過轉念一想,到底是自己在為事情而忙,還是自己被事情所轄製而導致了忙?哪個是因,哪個又是果?等有一天不忙的時候,忙碌慣了的人還可以再享受屬於自己的生活嗎?而哪些又是屬於自己的生活呢?
不過也許忙碌已經讓人無暇思考這些問題了。
人生就像是栽種在湖畔邊的一棵白楊樹,外麵的那個我是岸上白楊樹的實體,展露的永遠是高大挺拔和偉岸;而心中的那個我則是白楊樹在湖中的倒影,隨著水波飄忽不定。
陽光下的白楊樹不可能沒有倒影,人也不可能沒有內心世界。而到底哪一個我才是真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