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1)
(2011-04-02 19:59:52)
下一個
今天早上,老爸叮囑我“SHOPPING時別忘了點心!”
是啊!又是清明!又是爺爺的忌日了!爺爺奶奶離開我三年了!
一整天無論開車去哪我都無法百分百的集中,往事像無邊的海水再次拍擊著我的心房將過往一幕一幕映入我的眼簾......
在文學城裏,每當我看到關於寫爺爺、奶奶的文章時我總是仔細的去品味,去感受那份愛;可我總覺得還是沒有表達出那份特殊的感情(意尤未盡)。我出生在1970年,具我所知我們哪個年代出生的人,尤其父母是雙職工的,很多是和爺爺、奶奶長大的。我們對爺爺奶奶的感情也是哪個時代所特有的。我想在此和大家分享關於我的爺爺奶奶的故事。
我的奶奶、爺爺先後在2008的一月和四月永遠的離開了我,他們攜手走過了人生的71個春秋,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我無法正視它, 因為我總覺得他們會永遠和我在一起, 我會見證爺爺奶奶的75、80、85…。當得知消息時,已近40,在很多年沒嚐過眼淚的我,像個孩子似的哭了整整一夜。關於爺爺奶奶的往事如潮水般在我的腦海裏起伏。時間真的能扶平我心理的波闌麽? 我很懷疑。 隻要想起他們我的心無論何時何地都會不同,我知道那種和他們在一起的幸福和失去他們的痛楚將伴隨我終生直到我再見到他們的時候,真希望有天堂,真的!
爺爺奶奶不僅在父母無法照顧我的時候,不顧他們自己的艱難處境負擔起了撫養我的責任還言傳身教讓我懂得了怎樣做一個人。他們是我的祖父母勝過父母更是我人生的第一個老師。在我爺爺奶奶的故事裏,很巧的是我的奶奶向很多電影或小說一樣理所當然是故事的主角。我曾和媽媽探討過奶奶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得到的結論是共同的:空前絕後!也許你會說我是在吹牛,然而跟隨著我的故事你會相信我的。我將叢奶奶的童年講起。
1919年,奶奶出生在齊縣縣城(今河南)一戶李姓的地主家裏,聽奶奶講黃河在這裏轉彎。因為聽奶奶講這裏很多人家都姓李, 所以當我問起他們是不是都是親戚時,奶奶告訴了我他們家的來曆。奶奶的老家在山東青州府,她的爺爺曾任職於清朝翰林院後來被遣往齊縣作官,他認為這裏不錯就讓家眷也來。 這樣奶奶的奶奶便帶著兒女來到了這裏,在這裏紮了根。對奶奶一生影響最深的是她的奶奶。首先她的奶奶很會持家。丈夫作官很忙,而由於從外地來,公婆和丈夫的其他家人呆在老家未過來,便給她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奶奶的奶奶除了家裏的開支就把多餘的錢用來買地造房,漸漸的在當地富了起來。當她的兩個兒子一到18歲便給他們各自取了門當戶對大一兩歲的媳婦。具我所知他們取的媳婦都很賢惠,也都在第二年有了孩子。然後奶奶的奶奶又把兒子送出去讀書。好象他們讀的都是工科。當兩個兒子學成時,奶奶的爺爺卻離開了人世。在那時盡管奶奶的奶奶很能幹,可是沒個男人撐門麵是不行的。奶奶的奶奶按中國的傳統果斷的作了決定:大兒子回家主家,二兒子在外工作,工資(薪水)除了自己用的剩餘必須寄回家裏。大兒子就是奶奶的爸爸。表麵上是奶奶的爸爸主家,實際上一直是奶奶的奶奶在當家。奶奶的叔叔在外為相當於今天的礦物局工作,在全國各地出煤的地方跑來跑去,但經常回家。(我猜的)因為他在幾年以後也有了好幾個孩子,解放後他作了一個礦物局的總工。其次,奶奶的奶奶非常重視教育。她有一句座右銘“我門裏的人都要知書達理”。再者,也是最重要的是奶奶的奶奶從不重男輕女,她經常說,也是我的奶奶常說的一句話是“手心手背都是肉”。有意思的是,奶奶這一輩男少女多(4男十女),兩房一直住在一起直到1950年。奶奶家十個標準的山東姑娘全是高個子,最矮的165CM,最高的我見過的172CM(我的奶奶168)。奶奶的奶奶總是驕傲的對人說“看看我的這群孫女象不象一片竹竿林。”
盡管14個孩子,但因為是兩房所以有7、8個孩子相差不超過5歲。奶奶的奶奶便請了一個私塾先生在家裏的祠堂教孩子並對街坊的孩子開放。這段日子大概有四、五年,聽奶奶講比較枯燥。當新式的學堂在鎮上出現以後,奶奶的奶奶毫不猶豫的把所有的孩子送入了學堂。奶奶和她的兄弟姐妹們都背上書包高高興興的去上學了。在那個我無法想象的“新式學堂”裏,我的奶奶和她的兄弟姐妹們卻走上了各式各樣的道路。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