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11年1月2日上海的新民晚報。)
上海人的麵子
李大偉
上海版的快樂“口訣表”:“哄老板高興,做做秀;哄 上司高興,做做假;哄家人高興,做做飯;哄朋友高興,做做東;哄自己高興,做做夢”,這是天津溜的上海版“逗你玩”!若要哄更多的人高興,請讓我說些“比 壞話好聽的表揚,比好話促狹的批評”,按當下上海人的說法:接近“開壞”。
無自信的人,喜歡油畫,比婚紗照真實,比證件照好看。有自信的人,接受漫畫。突出特點,省略翔實,這是漫畫,不是醜化。上海人不怕被漫畫,更喜歡麻辣燙。
老一輩的上海人,女孩懂事了,第一課就是叫你“搭架子”,哪怕豆腐架子。女兒出嫁了,做娘的總要叮囑:“婆家的東西,既是儂的,也不是儂的”,言外之意:“給儂的,才是儂的”,給你的,是婆家的客氣,不是你的福氣。千萬不可討要,這樣才有自尊,才有麵子,
上海人講究“噱頭”,凡事賣相要好。郵票要有“品相”,登台要有“扮相”,老上海的《弟子規》:“立有立相,坐有坐相”,都是與麵子有關。
物質匱乏的“文革”期間,上海別出心裁,“襯衫穿不起,買個假領子;文胸戴不起,買條小背心”。但不失麵子。
上海人講究“噱頭”,凡事賣相要好。郵票要有“品相”,登台要有“扮相”,老上海的《弟子規》:“立有立相,坐有坐相”,都是與麵子有關。
物質匱乏的“文革”期間,上海別出心裁,“襯衫穿不起,買個假領子;文胸戴不起,買條小背心”。但不失麵子。
那個時代,“阿大新、阿二舊、阿三破、阿四爛”,膝蓋、屁股都是塊塊補丁,但針線一圈圈,完全平行線,要像密紋唱片,不能像世界地圖,東一塊、西一塊,坑坑窪窪。否則做娘的要讓人看不起。
在魯迅的筆下,石庫門裏的上海男人,睡前將西褲折出一條縫,然後疊壓在枕頭下,第二天出門褲子筆挺、衣衫鮮亮。鋼窗地板的人家,總有幾個衣架, 睡前將西褲拎出一條縫,然後一分為二,懸於衣架木杠上,企圖吊出根“筋”來。不穿的服裝,統統吊在衣架上。臥室有衣架,客堂間也有衣架。客人來了,先將客 人的外套、大衣,拎直了、吊起來,然後才是泡茶、點心招待。老上海講究“行頭”,俗稱“出客服”。上海女人最感慨的事情,就是出門沒有“衣裳”,所以上海 女人喜歡逛街,隨時隨地,收羅些“中看未必中用”的衣服,以待不時之需。出門前,尤其是出席重大活動,就是上海女人盤點庫存的最佳時刻。拉開衣櫥,取出這 件,掛好那件,站在衣櫥鏡前,捏著衣角比劃,貼在胸前,反過來、正過去,最終的結論:“永遠缺一件最適合的”,由此形成了上海女人的價值觀:“隻有更好, 沒有最好”,於是繼續逛街、掃街、買“備胎”。在上海,女人的“活法”:長得可以不漂亮,穿得不能不漂亮。男人的想法:穿得山青水綠,才有麵子。山東人講 究喝,廣東人講究吃,上海人講究穿,“隻重衣衫”就是上海人的麵子觀,“可以沒有裏子,不能沒有麵子”。
老上海人講究體麵,事體要做得漂亮,哪怕與仇家爭辯,道理要放得上台麵。
今天,名牌代替麵子,買條領帶,禮盒大大的,老遠看得見,對於放喇叭,就像LV包,像塊黑板,垂直拎、斜肩背,招搖過市,形式大於內容。上海人買“阿瑪尼”,首選外衣、大衣,而不是汗衫背心,更不是短褲,因為麵子比裏子重要!
這些年流行“包裝”一詞,哪怕求職簡曆,也是“黃油烤山芋”,好比婚紗照:“麵拖小黃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