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辛亥百年之:度國父之腹

(2011-03-31 09:02:57) 下一個

 


我這人沒別的毛病,唯一一點就是不夠謙虛。


比如說,現在,我這個“無文章無朋友無住地無年齡”的網客,就要和“有文章有朋友有住地有年齡”的網客們,論一論。看看誰,能對辛亥革命及風雲人物評出點新意來。


我今天,就先來說說國父孫博士中山先生。


談論一個人時候,人們常有的思維很容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沒辦法,這是難免的。但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確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方式方法。


事情已經過去了,我們現在當個事後諸葛亮,很容易“站著說話不腰疼”。避免這種善意誤會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先放棄時間距離,在現有環境下,思考同樣的問題。


中山先生經曆過的,我大概也經曆過。有東方生活的閱曆,有西方生活的閱曆;對民主與獨裁,佛祖與耶穌;等,都不生疏。


那麽,


1)國父為什麽會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呢?


按照我的狹小思維,很容易想到:美國的體製那麽好,照搬不就很不錯了嗎?您別以為我這種思維是無中生有,現在,一百年後的今天,有多少天才的華人,思維還就停留在“照搬美國,富國強民”的境界上。對於體製的思考,我們是有可能達不到孫博士那個深度。因為那是他的專業,他的飯碗,他的身家性命。我們現在如果有人,能真將自己的生死榮辱與這個話題聯係起來,思考的深度也肯定會不同的。


孫先生當時製定這樣的政策,是在知道美國華盛頓建國理念的基礎上,做出來的。他理所當然,應該整一個最好的,沒有必要有好的不用,而整一個二好的吧?還有一個問題,他當時是不是身不由己呢?根據他老人家的脾氣,可能性不大,因為換成我老人家,也不會在這等大是大非的事情上委曲求全。


那麽,“聯俄、聯共、扶助農工”,可不可以說是,最適合中國國情的政策呢?跨過時間隧道,現在事過境遷變了多少?


2)國父為什麽不當上帝的仆人?


到西方的華人,很多人把接受主耶穌當成一種時尚,其實很多事情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所以然。還沒有到西方的華人,也有為了某種時髦,接受主耶穌,比如說蔣大總統介石先生。


但是,國父不是一個基督教徒。


十二歲時,他離鄉遠赴檀香山,『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在檀香山五年時光,大部分時間是在基督教學校讀書,親身攻讀集體會歐洲和美國的科學﹑民主,以及宗教等知識和思想。


然而,國父不是一個基督教徒。


國母宋慶齡對基督教的認識也在國父的影響下發生了變化。1966年,《紐約時報》記者包德福竭力想要宋慶齡承認自己還是一個宗教信仰者時,宋慶齡為了澄清事實而致函友人愛潑斯坦,十分明確“孫中山明確地告訴我,他從來不信什麽上帝,他也不相信傳教士(說他們不是“偽善者”就是“受了誤導”)。


由此看來,國父是一個能獨立思考的人。


百年過後,我們的思維還達不到國父的深度高度,原因何在?是與儒家文化的腐朽有關呢,還是與文化大革命教育失敗有關?希望在思考與討論中得到答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