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義與領土的關係本就天然緊密,不可分離;民族主義與海洋觀念,在近代中國更是同生共長。在這種民族思潮激發之下,中國境內各民族在海洋方向反抗東西方列強侵略的激情一次次高漲。當然,中國近代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激情往往不能持久,經常是生發得快,消落得也快。既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形成濃烈的氛圍和強大氣勢,也很容易在生活逐漸恢複常態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自然冷卻。受這種特性的影響,近代中國對海洋問題也就忽熱忽冷,海防政策缺乏連貫性,資源投入未能持久用力,整體效果非常不理想。
鴉片戰爭後,有人形容當時北京的情形:“和議之後,都門仍複恬嬉,大有雨過忘雷之意。海疆之事,轉喉觸諱,絕口不提。”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近代民族主義也具有不同的政治取向,既有主張變革者也有主張保守和排外者,特別是在文化民族主義和保守民族主義的催生之下泛起過蒙昧排外之風,與開放進取的近代海洋精神背道而馳。這又充分說明了與民族激情相比,民族的理性同樣非常重要,甚至是更為珍貴的。缺乏理性的深情和缺乏深情的理性都是可怕的。這一近代中國和世界沒有解決好的重大問題,也是我們今天仍然麵臨的時代課題。理想的答案是,要使這種激情與理性保持平衡,讓理性為激情把握方向,用激情來激勵理性生發,使整個民族既充滿昂揚的激情,又能始終前進在正確的方向上,並控製好發展的節奏。正如泰戈爾所說,人類曆史的目標既不是含糊不清的世界主義,也不是狂熱的民族自我盲目崇拜。
走向海洋,應更加主動地引導和有效利用民族激情。進入信息時代,民族激情與信息網絡相結合後,其影響波及範圍變得更大,所產生的社會衝擊力和政治衝擊力也顯著增強。這就需要我們在應對海洋問題時注重趨利避害,把壓力和衝力變成動力,把輿情變成國家戰略資源和有用的政策手段。一方麵,用以激發和動員民眾關心海洋,積極參與海洋開發和維護海洋安全,為中華民族走向海洋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另一方麵,也可用以反製某些國家挑動我周邊海洋問題。
走向海洋,應更加自覺地培育並始終保持高度民族理性。“海上力量的曆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軍事史,在其廣闊的畫卷中蘊涵著使得一個瀕臨於海洋或借助於海洋的民族成為偉大民族的秘密和根據。”一個國家的崛起既需要物質能量的積累,更需要民族理性水平的提升。中國當前麵臨著極為複雜的海洋形勢,有效應對這種形勢和局麵,僅有激情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理性的光芒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要真正改變一個民族對海洋的看法或者認識,其根本途徑在於塑造和改變民族的性格,提升民族境界。比如我們應當清晰地知道,中國現階段國家根本利益何在,維護海洋權益與維護中華民族崛起的偉大進程二者間是何種關係,如何從戰略的高度切實處理好海洋方向維穩與維權的關係。再比如,我們應當如何處理與周邊國家的關係,如何圍繞解決海洋問題調整與有關國家的關係模式,如何調整我們自身的發展模式和對外行為方式。正如法國著名海軍上校達裏厄所認為的:“海軍的每項規劃,如不考慮同大國的關係,又不考慮本國資源所能提供的物資限度,就會立足於一個虛弱不穩的基礎之上。外交政策和戰略是被一條不可割裂的鏈條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海軍戰略是一部民族戰略、一部民族戰術。”海洋是民族的海洋,海洋戰略是民族智慧的延伸。
“民族主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地理戰略”,中國民族主義的自我尋找、自我定義、自我豐富過程是理性與激情結合的過程,這個過程檢驗著民族的戰略視野和學養沉澱。
“。。。吾欲我同胞兮禦風以翔,吾欲我同胞兮破浪以揚!”
(作者 侯昂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