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11日至12日習總回正定、去西柏坡。
人民社會為何優於公民社會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3-07-19;作者: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
人民社會是中國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與西方公民社會相比,人民社會更具優越性。其建設方法是不斷改善民生,社會治理方法是堅持走群眾路線。
“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曆史的動力。”同樣,人民,隻有人民才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動力。實現“中國夢”,需要凝聚13億人民的力量,建立一個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會體製,形成一個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會生態。這就不同於西方國家的公民社會,而是一種源於中國文化、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體人民所構成的社會主義社會。
人民社會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社會的主體是全體人民,其建設主體仍然是全體人民,建設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全體人民。與西方的公民社會相比,人民社會由公有、公益、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則所組成,這裏的“公”相對“私”而言,“人民”相對“市民”而言,“市民”注重的是私利,“人民”注重公利和公益,但是並不排斥私利、私益。正是有了整體性的公利和公益,才有了每個人的私利、私益。
人民社會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人民社會的根本特征是和諧社會。人民社會將是中國特色現代化社會。在中國的人民社會中,即使是民主、人權、法治、自由的思想,也是中國特色而不是美國特色;中國文化學習借鑒西方文化,但它本身不是西方文化,中國思想也不是西方思想。人民社會根源於中國傳統文化,又創新於當代。
人民社會的首要任務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民本思想”的進步,是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是實實在在的社會主義因素。中國的民生改善,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變化。21世紀頭十年,民生發展取得優異成績。“十二五”規劃可以稱為一個典型的民生發展規劃。
人民社會的治理方式是走群眾路線。從治理的層麵看,人民社會要創新社會管理,堅持走群眾路線。與市民社會理論不同,人民社會中的政府與群眾是一體化的,而不是對立的。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不是相互衝突的關係,而是和諧統一的關係。
人民社會是一個有效規避風險、更加安全安定的社會。過去幾年,全國範圍內迅速普及基本醫療保險,正在普及基本養老保險,這種風險分散機製增強了中國社會抵禦風險的能力。
人民社會是中國最基本的社會國情。人民社會的理念不是“舶來品”,而是源於中華民族的創新;人民社會的理念不是照搬外國的“公民社會”,而是中國的“全體人民社會”;人民社會是根據中國實際,繼承而創新,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共同構建一種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
“中國夢”不同於“美國夢”、“歐洲夢”,它們的社會基礎也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中國的人民社會不同於西方的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13億人民共建、共享的人民社會,是實現偉大複興的社會基礎,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實現“中國夢”的最大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