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正日時代環朝鮮的地緣政治在最初成形,它至少表麵上沒預想的那麽惡劣。韓、美及聯合國都表達了對金逝世的哀悼或慰問,並歡迎朝鮮“平穩過渡”。中國19日至20日迅速表態支持朝鮮新領導人,帶頭支持朝鮮平穩過渡,對促成當前的局麵起了重要作用。
這是中國近年外交一次成功的“有所作為”。中國在世界各國中率先慰問朝鮮,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在大國領導人中率先前往朝鮮駐外機構吊唁,中國支持朝鮮穩定的態度堅定而清晰,其他國家逆中國態度行事能外交得分的空間被壓縮得很小。
盡管這次的外交主動不能強行推廣,進退有據永遠都應是中國外交決策的總方略,但中國審時度勢,快速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創造更多外交主動,卻應得到總體的鼓勵。
我們應當清楚,中國已經是世界、特別是東亞政治環境的塑造性力量,排斥、對抗中國態度並非是毫不費力的,隻要中國的主張有道理,順著中國走未必就是比逆著中國來更缺吸引力的選擇。
中國在“利益攸關”的周邊外交中更多“有所作為”,應配之以對結果更寬的丈量尺碼。我們既要堅決引導周邊政治的大方向,促周邊形成與中國發展的積極互動,同時也不對我們控製不了的細節過分認真。
比如我們支持朝鮮“平穩過渡”,它的政治內涵不該隨意引申,成為我們對未來朝鮮“排他性親中”的期待。這太難了,而且對中國也沒用。我們支持朝鮮維護自己的利益,並通過地緣政治環境的塑造,使朝中利益的結合度,在朝鮮的對外關係中占支配性地位。這就夠了。
其實當前的緬甸也談不上“背叛”了中國,緬甸發展與美國的關係是它的利益所在,與它維持對華戰略友好完全有可能做到兼容而非相悖。中國不僅大,還要“有容”,我們不可把中緬友好建立在排他基礎上。對其他鄰國也是一樣。
中國對中朝友好堅定不移,不意味著中國會支持未來朝鮮的所有具體表現和要求。中國對半島局勢應有越來越多主持公正的空間,無論對朝鮮,還是對韓國,中國都不會采取某種不顧一切的態度。
中國這樣做其實符合朝韓雙方的利益,因為平壤和首爾雖然經常態度激烈,但它們的底線都是不想打仗。
世界各國對中國外交“有所作為”的承受力,很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大很多。因為很多時候其他國家未必就真的有主意,中國“主動”一點,有時會正好插入世界困惑的位置。我們自己清楚,中國的利益在多數情況下與一些所謂“對手”的利益彼此交叉,中國不是一個說什麽就必須遭到反對的“敵人”。
中國互聯網上最近兩天有一些人對朝鮮悼念金正日進行嘲笑,這突出反映了中國社會尚有些不夠大氣的角落。中國外交切不可受這些非主流聲音的牽製和幹擾,中國外交的表現力來自中國人的寬闊心胸,小肚雞腸、自以為是的中國根本走不遠。
朝鮮雖窮,但它擁有調動大國的力量和技巧,被普遍認為是小國外交的典範。它以特殊方式證明了敢進敢退的必要。我們當然不可學它,但如果認為朝鮮因為窮就一無是處,顯然不是我們有智慧、有氣度的表現。
文章來源:環球網2011年12月21日社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