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龍應台和她的《大江大海1949》
(2011-03-02 20:48:06)
下一個
早就想談談龍應台了,尤其是在看了她的《大江大海1949》以後。龍堪稱華人世界的一隻如椽巨筆,文筆犀利,文風婉約,多年來一直是兩岸三地的文壇重量級人物。我一直比較喜歡讀龍的作品,就我個人而言,在女性作者中,願意介入社會議題並且能提出比較有見地的看法,不帶偏見地講,在華人圈中她是實屬難得幾位之一。當然在跟讀她的文章的過程中,也對她有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也是我這篇小文章想要說說的。
首先想簡單回顧一下龍的創作曆程,龍在1984年出版《野火集》,算是正式進入華人文壇,時稱龍旋風。應該說因緣際會,龍在台灣社會變遷的三十年中起了一定的作用,龍的那部散文集也變成了一種挑戰與批評的符號,她自己可能從此也有了相當的自我期許,由此,龍的個人生涯有了很大的變化,但貫穿始終的是她手裏那隻批判的筆,應該說我一直是很欣賞龍的這種態度的。
不過對她的不滿和失望也是漸漸累積起來的,想起在2006年台灣紅衫軍倒扁的時候,我對她的表現很不滿意,龍應台寫了一些文章,諸如如何上阿扁這一課之類的,但總的意見是反對紅衫軍倒扁,她的建議也無非就是既然阿扁是合法民選上台的,無論如何混蛋,也要忍受他到下台為止。當時就感覺她有點食洋不化,對民主政治以及台灣社會理解極為膚淺,大談民主社會遵行程序的重要,不知道民眾抗議不滿也是民主政治的一部分,更不知道程序正義是有它的前提條件的,在前提條件不複存在的情況下,所謂的程序隻會是上下其手掩蓋肮髒的手段。當時台灣社會政治出現了嚴重問題,紅衫軍的出現顯示了台灣民眾的力量還有民眾要匡本清源的強烈決心,同時在社會運動中表現出了很強的自製力,這一切才是民主政治的原點。阿扁後來自己心知肚明,下台就要進監獄,仍然乖乖下臺,不敢出什麽奧步,有諸多因素,紅衫軍有功不可沒的作用。
還有一個事件也讓我對她蠻失望的,他的好朋友台灣著名作家張大春批評她天天講民主,卻連基本的投票都不會,投了十幾年的廢票還教壞了朋友。事後跟蹤新聞,原來是影星林青霞在08年台灣大選被跟蹤的記者發現投了廢票,林青霞解釋自己的好朋友龍作家龍應台教給自己的。說老實話,這是發生在別人身上可以原諒,可龍應台作為台灣民主的辯護士,口口聲聲自由民主的人連基本的投票行為都不懂還誤導自己的朋友十幾年,也是夠諷刺的。
再往前說,連宋04年登陸大陸,龍在大陸報刊發表了一篇文章《你所不知道的台灣》,大談台灣民主的美妙,我當然能理解龍女士要急切為台灣民主辯護的心情,龍女士可能害怕大陸民眾為媒體上報導的台灣議會打架的負麵新聞所誤導而看低了台灣的民主,可能也想促進民主價值觀在大陸的傳播。可現在是如此資訊發達的時代,更不要小看現在大陸人獲取信息的能力,其實隻要是受過大學教育並且有點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幾個會否定民主的價值?
其實台灣的民主實踐對全世界的華人都意義重大,大陸人也都看在眼裏。台灣民主實踐寶貴的地方不僅在於它的成功的地方,基本不流血的實現了兩次政黨輪替,更在於它的不足可以值得大陸借鑒的地方,為什麼在民主轉型前看似省籍矛盾已經解決,突然在政客的煽動下導致族群分裂,社會撕裂的傷口現在還沒完全癒合?還有因為所謂國民黨外來政權的原罪,以及歷史的種種因素,例如日本長期殖民和中華民國憲法的一些先天不足,導致台灣民眾對憲法的認同和國族意識有很大的分裂。這兩條是任何社會要實現穩健和持續的民主的前提,可這兩條在台灣偏偏是不穩的柱石。
當然這一切在臺灣目前畢竟沒有造成災難性的後果,但要記住台灣的領土麵積和人口隻是大陸的幾十份之一,而大陸的民族和社會的矛盾要遠遠激化於台灣,憲法的先天正當性也受到嚴重爭議,一旦開始民主轉型出現了問題該怎麼辦?可龍女士完全迴避了這些問題。就在龍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是陳水扁在台灣當政的時候,台灣的民主其時已經走偏了,一個能搞出兩顆子彈的又擅長煽動族群分裂的無恥政客還有什麼幹不出來的,尤其是麵對自己下臺就要進監獄的局麵?當時阿扁已經放話要搞什麼緊急狀態法,在兩岸之間要搞搞事之類的東東,可為什麼最後悄無聲息?還不是來自美國和大陸,尤其是美國的強烈壓力,還有龍女士反對的紅衫軍民眾展示的力量導致阿扁放棄鋌而走險?這些事實也許一般的台灣民眾不知道,但有著國際視野的龍女士也不知道嗎?
我能理解龍女士對台灣民主驕傲的心情,更加理解她在這本大江大海表達作為失敗者後代的自豪,因為失敗者在這片海島上建立了民主的價值,說到這,就必須要談談台灣民主的由來問題,台灣的民主轉型啟動必須要回顧當時的國際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中去,中國大陸和美國正式建交,美國準備拋棄台灣,但又想把台灣作為遏製中國大陸的一個棋子,所以要把台灣樹立為一個民主樣板來演化大陸,這是台灣所不能抗拒的外部壓力,因為外部的援助是台灣政權生存的關鍵。江南案的發生,美國大做文章,更加斷了蔣經國延續蔣家王朝的念想,同時大陸的改革開放的競爭壓力也促使蔣經國要改變。其實拿新加坡來說事,如果台灣沒有外界壓力,真是一個孤懸於海外的一個孤島,蔣家王朝的延續也未可知。可這些外界條件很難在大陸拷貝的,由於曆史的原因,中國人有很強的民族情緒,對外來幹涉很敏感,外來幹涉往往適得其反。當然並不是說臺灣人沒有民族情緒,隻是台灣的幸與不幸都來自於小,所謂船小好調頭,因為小所以抗拒不了外界的壓力,隻能被大國政治所左右。
說說龍應台《大江大海1949》這本書,龍聲稱要為一個個個體說話,為普通人立傳,我其實很讚賞這種切入角度,看慣了那種宏大敘事的曆史著作,從個體視角來出發的確實少之又少。看完後,應該說,龍應台達到了部分自己標榜的追求,但也存在對事實裁剪為自己目的服務的傾向,這應該是寫書者一大忌,龍的書一出來,我就見到西西河網站一篇網文用事實駁斥它的一些作者私心自用的地方,比如說剪裁作家柏楊的回憶錄為己服務,作者為倉野,題目為大江大海筆記,有興趣的讀者可搜索來看看。
然後是今年初李敖出版了一本《大江大海騙了你》,李敖對龍應台重炮攻擊,火力四射,有些說法也頗得我心,例如說龍是把很多現象當作原因。李敖也有立場偏頗的地方,他為共產黨辯護的心情太過急切,回避了很多龍對共產黨有力的批評。李敖近些年來頗為受到一些大陸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批評,認為他曲意袒護共產黨,對我個人而言,對他由於個人的經曆對國民黨非常痛恨,對共產黨有著情感上的同情和袒護還是比較理解的,但是,這樣確實比較傷害他的公信力。
李敖認為龍應台有很多位國民黨政權和蔣介石塗脂抹粉的地方,並且列出了很多證據加以抨擊,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看看。當然對於我個人比較吃驚的閱讀體驗,是在讀到她采訪一個國民黨軍官的時候,談到台灣稱做的蚌埠會戰,大陸叫做淮海戰役的時候,說共軍趨使民眾衝鋒,屍體填滿了溝渠,然後共軍才開始進攻,國軍兄弟手都打的發抖,不忍再打下去。看到這裡我瞪大了眼睛,想起小時候就聽說過類似的傳說,現在終於找到了故事的源頭。記得我小時候一直想要去探求共軍是否真的如此殘忍和不人道,可成年後找了很多嚴肅的歷史著作包括海外持反華立場的也沒有類似的說法,當然在國民黨的反共文宣中是有不少類似的說法,但經不起推敲,當時的結論是小時候的民間傳說原來是國軍出口到大陸的。當然也發現共軍的戰法確實是不計犧牲,命令一下達,屍山血海也要拿下指定戰場,人海戰術,名不虛傳。可這和驅使民眾的性質完全不一樣,畢竟戰爭是殘忍的,有慈不掌兵的說法。所以看到龍應臺完全不加懷疑不加驗證的就採取這位國軍軍官的說法,不禁大搖其頭,其實如果她能做詳實的考證證明這是真的話,那她做失敗者後代的驕傲是毫無疑義的,共軍贏了內戰有什麼了不起,贏得不義不公。可她沒有做,那對於我這樣一個以前有過這方麵閱讀興趣的讀者,隻能對這種說法不予採信,並且認同李敖對她的批評,根本沒有經過專業史學的訓練,出了很多曆史的硬傷而不自知。
還有長春圍城的慘烈,尤其是眾多無辜平民變成倒地餓孚,是龍應臺攻擊共軍打的不義之戰的又一枚重磅炸彈,相反的李敖在他的書裏攻擊國民黨應該要負全部責任。我想起了大陸出版過一部作者為時任共軍大校的張正隆寫的一部《雪白血紅》,裏麵談到了長春圍城,難得寫得比較客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找來三本書對比著看看。我個人觀點,從事實而言,共軍的確阻止了饑民出城,而國軍方麵,搜刮了城裏的所有糧食,到投降的時候沒有接濟過平民,也沒有一個國軍士兵餓死,所以,在這場饑民戰中,雙方都沒有怎麼體恤民眾。
好了不談龍應臺書中眾多的歷史硬傷了,其實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更不滿意的是龍的態度和立場,雖然他寫的這本書用極為文學和抒情的筆法寫就,讀起來小說不像小說,歷史不像歷史,感覺怪怪的,辜負了一個這樣大好的題材。我並不反對歷史用活潑的筆法,但一定要嚴謹和客觀。龍可以自居為失敗者的後代並且為之驕傲,但千萬不能剪裁事實夾帶自己的私貨。龍的大江大海這本書,我看來看去,覺得她一直在明裏暗裏貶低共產黨,更甚的是暗示共產黨和德國納粹和日本軍國沒甚區別。共產黨做錯的當然要批評,但不能無的放矢,比如說談到共產黨組織動員民眾能力極強,這也是曆史學界公認共軍製勝的法寶。然後她在這裏做了莫名其妙的比較,說的是日本軍閥也用同樣的手法壓迫中國民眾。這其實還是一種冷戰思維。冷戰的需要當然是意識形態掛帥,把對方妖魔化,一切的作為都抹黑,這是雙方都在做的事情。現實是人類的民族國家要長期存在下去,民族對內和對外的利益計算是不同的,那麼簡單的道理就是外國的侵略和內戰是不同的,六十年前更不是。
難怪這部書觸怒一部分大陸人,對龍惱火的是挑戰了他們神聖的教條,即共產黨是正義和代表先進的方向。我覺得雙方都是情緒和情感泛濫,代替邏輯的說理,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製造新的問題,一句話寧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吵架。
我也並不同意把雙方塑造成一方得道一方不得道,個人視角講述歷史不錯,但要對宏觀歷史作結論你就必須要回顧大曆史,簡單的很難說國共誰對誰錯,共產黨更不是字裏行間龍應臺女士想要把它塑造成的一支非法武裝叛亂力量。國民黨和共產黨是一根藤上結的兩個瓜,孫中山接受共產國際的全方麵援助,金錢、軍事、組織訓練,某種意義上說,雙方都是當時合法北洋政府的叛亂力量。北伐中蔣介石發動軍事政變屠殺共產黨,然後中共開始暴動反抗,雙方都拚命的撕殺,這種種的恩怨怎麽說的清楚。49年的內戰其實是之前內戰的的延續,內戰雙方都有責任,可執政者畢竟採取了主動進攻的態勢,輸了就要有輸得起的精神。
當然龍女士聲稱是要反對一切的戰爭,要為一切的受難者說話。這樣的人道主義我當然贊成,可有人類文明以來,雖然人道主義的呼聲一直存在, 但事實是戰爭連綿不斷的發生,我想問龍女士該怎麼辦,我們空唱人道主義的高調能解決問題嗎,有的文人已經唱了幾千年類似的高調,有用嗎?簡單地說要想真避免戰爭,那就不能迴避談論和解決社會矛盾,當然人類解決社會矛盾的記錄並不是很好,但不談矛盾空談高調更是沒有用的。
失敗者要為自己的失敗負責任,勝利者要謙卑地檢討自己的過失。但我更願意把歷史的鏡頭拉長一點,這百年來中國人流了太多的血,的確是要反省和總結的。從歐洲肇始的現代化,像不可抵擋的巨浪把一切都吞噬,正像孫中山說的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晚清重臣李鴻章也說過此誠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國經過了痛苦蛻變的過程,可能是我們必須要付出的代價。整個社會要建立起現代的教育,交通,郵政,軍事,總而言之,整個社會要完成重整全建的工作。正如我說的要把曆史的鏡頭拉長一點,事後諸葛亮的觀點是中國需要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所以說四九年的意義在哪裡,在於結束了中國的長期內戰,建立了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來進行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曆史給了南京國民政府機會,蔣一個是沒有抓住,另外是運氣不好,碰上一個凶暴的軍國主義,耗盡了氣力和斷送了徹底打敗共產黨的機會, 當然我對蔣抗戰前的對日交涉很有腹誹,但大部責任還是在日本,所以說還是邭獠緩謾?
他山之石,美國人對內戰的態度是可以值得中國人借鑒的,對雙方的將士都給以尊重,但毫無疑問的把最大榮譽給了勝利者林肯總統,認為是再造聯邦的功臣。可如果從法理和正義的角度來說,當時的南方政府其實訴諸的理由其實也很正當的,所以說某種意義美國人的讚美是給了勝利者。你勝利了,你結束了國家的分裂,你奠定了強大繁榮的聯邦的基礎,你就是功臣。
當然類似我這樣批評可能也傳到了龍應臺的耳中,我 最近看到了她為大江大海寫的新序,算是一種回應, 強調不提那場戰爭的殘酷也行,可勝利者主政後對民眾的種種傷害怎麼算?這個質問確實有力,回顧中共主政這六十年,前三十年政治邉硬粩啵瑐??o數民眾,後三十年經濟是大發展了可社會矛盾也大幅增長了,中共要想得到歷史的好評,還要再加把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