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2月20日報道,俄塔社軍事新聞分社在2014年新加坡航展時分析指出,中國正在擴大生產以蘇霍伊公司飛機為基礎的國產戰機。在專家們的注意力集中到中國自主研製的國產殲擊機項目,比如殲-10、殲-20、殲-21/31的同時,沈陽飛機工業公司(沈飛)還在繼續發展從1992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的蘇-27家族飛機,其中最先進的產品是殲-15艦載殲擊機和殲-16多用途殲擊機。
中國1992年成為除前蘇聯國家之外第一個購買蘇-27重型殲擊機的國家,之後開始在蘇-27家族飛機基礎上努力自主研製國產戰機。俄羅斯共向中國交付三批單座型蘇-27SK和雙座型蘇-27UBK殲擊機。這些飛機對中國航空工業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後來中國得到了在沈陽工廠生產蘇-27SK飛機的許可證,於1996年簽署了引進技術組裝生產的相關合同。最初計劃製造200架飛機。中國先是使用俄羅斯供應的機器部件組裝殲擊機,隨後逐步增加國產部件比例,擴大自主研發份額。沈陽組裝的蘇-27代號殲-11,專家指出這種飛機的質量監控係統水平較低,結果中方隻組裝了105架殲-11和殲-11A殲擊機,後者在飛行員駕駛艙和外掛航空武器方麵進行了一係列改進。
沈飛和與其合作的601所在得到豐富的飛機製造經驗之後,開始研製蘇-27的國產版本殲-11B。中國工業努力擺脫對俄羅斯的技術依賴,研製出一係列組配件和係統,從而能在沒有俄羅斯零配件供應的條件下組裝殲擊機,並使其適宜使用國產航空武器。中國版殲擊機殲-11B的主要區別是裝配沈陽黎明公司研製的國產WS-10A“太行”發動機,代替俄羅斯“土星”科學生產聯合體研製的AL-31F發動機。殲-11WS試驗模型於2002年首飛,兩年後殲-11B第一架試驗樣機升空,它裝配兩台WS-10A發動機。之後中國繼續生產裝配國產發動機的殲-11B飛機,但是發動機可靠性問題迫使中方重新使用俄製AL-31F航空發動機。專家認為,目前與WS-10A有關的大部分問題已經成功克服,中國殲-11B將繼續裝配這種國產航空發動機。去年底曝光的照片表明,WS-10A在設計上可能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和變動,因為發動機噴管形狀與以前的產品明顯不同。
除了新發動機之外,殲-11B還安裝國產新型多功能雷達、紅外搜索跟蹤係統和通信信道,後者能使飛機廣泛使用國產武器,包括“霹靂-12”主動雷達製導空空導彈。在飛行員駕駛艙內,安裝了五台多功能顯示器,同樣使用國產儀表。
殲-11B殲擊機從2007年底開始裝備中國空軍,之後其數量大幅增長。2010年初中國海軍開始接裝主要在沿海地區使用的殲-11B戰機。作為對單座型殲-11B殲擊機的補充,沈飛研製出了其雙座版,代號殲-11BS,於2007年首飛,從2010年開始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
在解決艦載殲擊機製造問題時,蘇聯專家選擇了對蘇-27進行相應改裝的方案,代號蘇-33。中國在為第一艘航母“遼寧艦”製造艦載戰機時選擇了完全相同的道路,為此目的從烏克蘭引進了蘇-33的試驗樣品T-10K。中國新型艦載機代號殲-15,綽號“飛鯊”。它在外形和結構上與蘇-33相似,但是在建造時為了減輕飛機重量廣泛使用複合材料。殲-15安裝的大多數係統都與殲-11B的類似設備相同,比如類似的機載雷達。不過初步消息表明,殲-15機載雷達的效能得到擴大,添加了幾種海戰模式。殲-15使用的導彈來襲預警係統也與殲-11B安裝的類似係統相同。飛行員駕駛艙內同樣配備五台多功能顯示器。
殲-15廣泛配備各種武器,包括空空導彈、空地導彈和反艦導彈。一個非同尋常的功能是能安裝燃油箱為其他飛機加油,從而使殲-15能在掛載較多武器的情況下護送其他飛機執行遠程作戰任務。加油探管在外形上與俄羅斯UPAZ-1A相似,可能是仿製產品,或者是從俄羅斯采購而來。
和殲-11B一樣,殲-15使用國產航空發動機後顯著降低了飛機的作戰性能。據推測,殲-15使用的WS-10H渦扇發動機是WS-10A的海軍版,主要區別在於增加了推力,以便改善在“遼寧艦”航母甲板上的起飛和降落。不過,在兩架殲-15艦載殲擊機試驗樣機中,隻有一架裝配WS-10H發動機,至少5架殲-15配裝俄羅斯AL-31F發動機。使用俄製發動機的殲-11試驗樣機於2009年8月首飛,在2010年5月之前完成了從模擬航母甲板的地麵平台上的飛行。去年底開始直接在航母上試驗,11月23日兩架試驗樣機完成了起飛和降落動作。在2013年12月公開的照片中,能夠清楚地看到,沈飛生產的首批殲-15裝配的是俄羅斯發動機。
與此同時,中國還在研製雙座型艦載殲擊機,其代號可能是殲-15S。配裝WS-10A發動機的殲-15S試驗樣機於2012年11月首飛。雖然殲-15S最初設計時用作教練機,但是今後也能用作電子戰飛機,還能執行各種作戰任務。
中國使用蘇-27家族飛機作為防空兵器令人印象深刻。中國非常重視可以作為重型武器載體的蘇霍伊戰機。在2000年底之前中國接裝了首批蘇-30MKK雙座多用途殲擊機,大大增加了中國空軍使用精確製導武器的能力。中國空軍總共訂購了兩批蘇-30MKK飛機,每批38架。中國海軍航空兵訂購的25架該型飛機安裝升級型機載雷達,能夠使用反艦武器。
基於殲-11B本土化生產過程中得到的經驗,沈飛和601所製定了蘇-30MKK的類似國產版計劃,結果製造了出代號殲-16的樣品,預計將成為中國空軍主力攻擊機,可能還是中國海軍反艦導彈的主要載機。
和殲-11一樣,殲-16同樣配備大量國產設備,包括WS-10A發動機。專家認為,最重要的改進是安裝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其數據較為保密。和殲-15一樣,殲-16作為蘇-30MKK的中國版同樣裝配收放式空中加油係統。關於殲-16項目的消息不多,較為零散。但是專家認為,該型飛機已於2011年首飛,去年至少兩架試驗樣機在中國海軍進行測試。由此推斷,殲-16項目發展可能已經進入新階段,開始進行飛機試驗和評估。
近期媒體多次曝光中國準備從俄羅斯引進新型殲擊機蘇-35的消息。蘇-35作為蘇-27家族的第二代產品,主要區別是使用更新後的機體、航空電子設備和發動機。據悉,正是“土星”科學生產聯合體製造的AL-41F/117S發動機成為中國特別關注的對象,因為中國在為飛機研製性能可靠的國產發動機方麵遇到了特殊困難。2012年開始討論向中國出售蘇-35殲擊機的問題。最初建議供應48架,之後這個數字減少到24架。2013年俄羅斯國家機關代表指出,正式合同預計將在今年簽訂。但是,從中國經常傳出一些自相矛盾的信息,聲稱合同不會很快簽訂,從而使相關情況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