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媒體稱中國固定翼艦載預警機2012年已成功首飛

(2013-06-03 19:29:24) 下一個

    空中預警機又稱預警指揮機,是裝有遠程警戒雷達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海上目標,指揮並可引導本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的飛機。預警機誕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至今已經經過了60餘年的發展,在許多場戰爭中大顯身手,屢建奇功,深受各國青睞。


    一位軍事專家曾經說過:“一個國家如果擁有良好的預警機,即使作戰飛機隻有敵方的一半,也一樣可以贏得戰爭。”


    在現代戰爭中發揮如此重要作用的預警機很早就引起了新中國軍隊的重視,但早期受限於技術水平和戰略需要,雖然研製出了預警機,但仍不能滿足需求,改革開放後,經曆了數次挫折,中國終於研製出了自己的預警機並裝備部隊,對提高解放軍三軍的戰鬥力起了巨大的作用,被人們稱為“中國人的爭氣機”。


    “離開了預警機,是無法應對現代空戰的。”作為現代空中的核心,預警機將遠程警戒雷達搭載於飛機上,用於搜索、監視空中或者海上目標,指揮並可引導本方飛機執行作戰任務,就像戰鬥機群的“眼睛”和“大腦”一樣。由於戰鬥機的搭載能力的不足,自身雷達性能也有限,僅僅依靠戰鬥機自身雷達能獲得的信息也很有限。預警機一般擁有更強的搭載能力,其高性能雷達不僅能在很大程度上彌補戰鬥機的不足,還可以通過強大的指揮係統直接指揮戰鬥機群作戰,從而發揮更大的作戰效率。


    中國軍隊要想在現代條件下更好地完成對空防禦作戰任務以及建立一支攻防兼備的現代化空軍,就必須擁有空中預警機這一不可或缺的力量倍增器。而從我國的國土麵積、地形以及麵臨的威脅等情況來看,最好以高性能大型預警機為主。然而,獲得預警機的道路對中國來說,是如此漫長又充滿了挫折的荊棘之路。



    1997年,中國在詳細了解了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係統的性能後,認為其性能完全可以滿足中國軍隊對預警機的要求,並且以色列也極力希望向海外市場進行銷售,以擴大其在國際軍火市場的影響力。在這種有利的外部條件下,中國開始與以色列進行接觸,雙方開始對“費爾康”係統的引進問題進行談判。由於中國在90年代初期就已開始引進俄製伊爾-76運輸機,對該機的使用及維護方麵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適應能力,因此提出了在伊爾-76運輸機或A-50I預警機上加裝“費爾康”係統的方案。經過數年的艱苦談判,1998年,中國與以色列簽訂了一份4架預警機的合同,由中國提供4架伊爾-76運輸機,以方負責在其上加裝“費爾康”雷達係統,合同總值近10億美元,平均每架近2.5億。


    當時,要出口給中國的預警機方案采用三麵有源相控陣雷達是世界首創,其性能十分先進,這讓處處防範中國的美國當局十分不舒服。根據原計劃,A-50I原定在2001年交付第一批2架,2003年交付最後2架。可是,就在第一批機即將交付時,美國突然向以方施加了極大的外交壓力,最終迫使以色列撕毀協議,停止了與中國的合作。中國付出大筆外匯和時間後卻一無所獲,使中國本想在21世紀初裝備預警機的計劃再一次擱置。


    因為預警機而受盡屈辱的中國人沒有氣餒,“我們一定要把預警機搞出來!”是當時我國科研人員最常說的一句話,正是在這種形勢下,中國自行研製的預警機才被人們稱為“爭氣機”。為了不耽誤中國空中力量跳躍發展的時間,也考慮到前次受製於人的教訓,中央決定由中國自己研製空中預警機,被命名為“一號工程”,足以可見重視程度。通過國內技術人員的不懈努力,終於在21世紀初研製成功空警-2000型預警指揮機和空警-200型早期預警機。不僅如此,這兩型預警機還創造了世界預警機發展史上的9個第一。目前,兩型預警機都已加入部隊服役,成為中國軍隊的力量倍增器,並且派生出其他出口型號,中國也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可以獨立製造預警機係統的國家。


    2011年,中國向巴基斯坦空軍交付了首架ZDK-03型“昆侖鷹”預警機,使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和瑞典之後,第五個可以整機出口預警機係統的國家。



    2011年,作為我國首艘航母“遼寧艦”的配套工程,我國首架直-18艦載預警直升機隨之曝光。


    2012年,JZY-1型艦載預警機驗證機首飛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研製出固定翼艦載預警機的國家


    2013年,我國第二代中型預警機曝光,該型預警機代表了世界預警機的最高水平之一。


    事實告訴我們,要想突破技術封鎖,擁有高技術裝備,依靠外人是靠不住的,最終還要靠自己的努力。事實也告訴世人,想封鎖中國,圍堵中國,無疑是癡人說夢,中國人的頑強和智慧,一定會讓壓迫中國的企圖一個個破產,越阻撓越強悍,越壓製越強大,這就是中國精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