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5屆中學生。其信息是,我的學生時代的知識課程都隻在打打醬油,但恢複高考時還算年輕,努力一把還能擠入大學牆門。
但,我謝謝你,文革。你沒有驅使我天天背著沉重的書包,沒日沒夜地寫作業,無止境地大考小考,為了將來能成功踏足社會。時間都去了那!
時間都去哪兒了?我的十歲到二十多歲的光陰?
現想起來,我的學校,就是家裏那兩口書櫥。
當我能連猜帶越地讀下一本短短的小說時,那兩口書櫥早已被貼上了封條,成了家裏秘密的恥辱,我向往的神秘黑匣。
在一個還看著連環畫的年紀,某天下午,家人全部外出了。又害怕又孤單的我,搬了個凳子站在上麵巴巴地瞅著門上的鏡眼,希望外麵的樓梯會亮起來,某個熟悉的身影會現出來。一直地站,臨了腳都酸了。
於是下來,想起兄姐出門前哄我時塞給我的一本書。很小的一本“大人書”。我打開看,意外地讀懂了,也看下去了。竟看得津津有味。第一次就嚐到了甜頭。從此,愛上了“看書”。
於是,從前麵的一排中間看起。《紅岩》,《歐陽海之歌》,《烈火金剛》,《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藝海拾貝》,《三家巷》,《家》(看完曾告訴大人想改名為翠,覺得更美)。。。
後又看外國名著:《斯巴達克斯》(使我向往愛情),《約翰。克裏斯多夫》(12、13歲,真的看不懂),《莎士比亞全集》(看迷了!,從此猜會了繁體字,會讀直排本),巴爾紮夫的短篇小說集,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說集 。。。
文藝書籍:《斯坦尼斯拉夫表演論》,《電影蒙太奇藝術手法》,《吳印鹹論攝影藝術》,《中國進出口工藝品畫冊》,《朱光潛美學論文集》。。。
借來看,因限時而沒日沒夜地看:《基督山恩仇記》,《飄》,《福爾摩斯探案集》,《紅與黑》,《根》。。。
終於看完了精裝版的《魯迅全集》,喜歡他的小說遠勝過他的雜文。
小學五年級,把家裏的藏書差不多全看完了,隻剩下兩塊精裝的厚厚的灰色磚頭, 上書:《石頭記》(繁體字)。幾次想向其進攻卻又作罷,這書滿篇都是字連字,絕不停頓,沒半個標點符號,沒法看!(上麵還有脂硯齋的小字批注。)但是那每個章回前的精美插圖讓我愛不釋手。特別是在此書最前邊的十二個古代美人,個個風姿絕代,還有提詞。什麽:“其素若何,春梅綻雪,其文若何,。。。” 高妙得使我大開眼界!
終於看下去了,還讀懂了,還看哭了。記得當讀到《薛寶釵出閣成大禮,苦絳珠魂歸離恨天“ 時,躲在昏暗的被窩裏(瞞著家人,準備隨時掩藏)哭得兩個大紅眼泡。。。
一直覺得這經曆沒什麽用。後來也沒走文科這條路。
但是,經曆了人生各種風雨,大起大落,疾病來襲。。。等等,使得我走過這艱難曆程的,並不主要是我的理性,更不是從學校學得的知識,而是我的這顆心。這顆心,是由從童年起許許多多小說、詩歌、繪畫、美術、歌曲、音樂所澆鑄培育。它使我成為我,被稱為這個名字的這個人。它給我美善的教育, 使我識得人世中的醜惡,去陷進。它給我可靠的直覺,做我正確的導引。
我大學學的,工作後就沒用過,研究生學的,畢業後也沒用過。學校的學習,我覺得更重要的是一種腦筋操,教你麵對一個問題,怎樣去著手分析,解決。重在學方法,而不是背結論。
謝謝在年少時,竟有如此奢侈的大把時間,用在文學、美術。家裏的兩口書櫥,竟藏了這麽多精品。
文學、藝術,少年時的喜樂,成年後的精神支柱的基石!
歲月再劣,在一個音樂家手中還是能變成如歌的行板!
歲月再劣,文學和藝術還是能激發一個人的靈魂的美麗!
若要連文革都要找出感謝點,我感謝你,因為以上這一切!
是的,寫完後外出時,忽然也想到應是“眉間尺”。謝謝改正!
3. 魯迅,我喜歡他揭示的人性和它造成的悲劇。我喜歡他發人深思的結尾,常常意義深刻。我覺得他的小說的文字也非常優美。例如寫一個少年為報父仇將自己的和王的頭砍下的那篇。好像叫做《尺間眉》
如果沒記錯,應該是“眉間尺”,是幹將和莫邪的兒子。可能是在〈故事新編〉,魯迅全集第4或第5集.同集收入的還有“奔月”,“出關”,“非攻”和伯夷叔齊恥食周粟那個故事,不記得題目了。因為是“新編”,故事講得有些類似於今天的惡搞。
我家也有些書,多半是可讀性很低的那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係,《在底層》導演計劃,《海鷗》導演計劃,莎士比亞全集,蕭伯納戲劇集,易普生戲劇集等等。記得有一本奧斯特羅夫斯基研究,裏麵有藍蘋三十年代演出“大雷雨”的劇照,家裏人千叮嚀萬囑咐不要講給外人聽。還記得最初讀曹禺的“雷雨”時感受到的震撼,後來讀易普生的“群鬼”時,才發覺似曾相識。那時候醉心於“偷聽敵台”,經常聽的有莫斯科廣播電台,和平與進步廣播電台,自由中國之聲,美國之音,英國廣播電台。
1. 不是每一部書都在五年級看完的。有些是在《紅樓夢》之後看的。如朱光潛。想寫得精簡些,所以沒交代清楚。
2. 以後會更慎重考慮標題。
3. 魯迅,我喜歡他揭示的人性和它造成的悲劇。我喜歡他發人深思的結尾,常常意義深刻。我覺得他的小說的文字也非常優美。例如寫一個少年為報父仇將自己的和王的頭砍下的那篇。好像叫做《尺間眉》
沒懂你在說什麽。我講的是美學。美學裏除了其他哲學和心理學內容較多。
---------------------
完全同意。
不管樓主內容怎麽說,這個標題是非常不妥的。讓曆經文革磨爛的國人難以接受。
我覺得博主以她個人經曆而說出這句話也無可厚非。但不可將此generalized,認為可以用於整個一代人。因為家裏有那麽多書而未被抄被毀的人家不多。大多數年輕人是沒有這個幸運的。學校被關,圖書館被封,書籍被燒,那是文革的常態。年輕人即使沒被下鄉,有時間也沒地方找書看去。偶爾見到一兩本,還得防著被批判成傳播毒草--像博主提到的那些書文革中幾乎全是“毒草”!
not agree! because culture revolution , most young people lost their chance to read , to live a decent life. no body 's life like 如歌的行板。 culture revolution is full of evil, ugliness, misery. even through I did not spend my youth in that period of time, but I know from other people and my par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