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orced, beheaded, dead;
divorced, beheaded, survived."
如果你跟一個英國人說這句話,他一定知道你說的是亨利八世的六位妻子。因為,
英國人熟悉這個著名的八卦故事,就好像我們都知道昭君出塞,貴妃醉酒一樣。
現在就從那第一位王後Catherine of Aragon說起。而她最初登上曆史舞台,卻是
作為Henry VIII的嫂子。
為什麽好好一個尊貴的王子,偏偏要娶自己的嫂嫂為妻,這離不開曆史的大環境。
十五世紀,文藝複興的浪潮席卷南歐,隨之而來的是發達的經濟,繁榮的商業和
先進的文化。而此時的英國,還處在“諸侯混戰”時期,國力,生產力都相對落後。
其中最著名的貴族權力鬥爭,就是“玫瑰戰爭”,在代表紅玫瑰的Lancaster家族和
代表白玫瑰的York家族展開。身為Lancaster家族代表人物的亨利七世,最大的
功績就是奪取王權後娶York家族的Elizabeth為妻,平息英國內鬥。而大批的貴族
在這種內耗中死亡,衰落,也使得後來英國國王中央集權的統治成為可能。
在奪取王權的道路上,亨利七世曾經流亡法國,也是靠法國支持才得到王位。而法國,
西班牙這兩個強大的國家很不和睦。相對弱小的英國當然誰都不想得罪,要走
中間路線,讓自己的兒子娶一位西班牙公主,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了。可惜,
16歲的Catherine,嫁給Henry VIII的哥哥不到一年,這位王子就一命嗚呼。而
Catherine是西班牙國王最小的女兒,對英國來說,可謂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
所以,亨利七世敦促教皇裁定讓Catherine嫁給自己的小兒子,後來的HENRY VIII。
按照聖經上的說法,一夫一妻都是上帝早就安排好的。所以對於別人的妻子,哪怕
是棄婦,寡婦,別的男人都不可以去染指。因為這種做法,違反了一夫一妻的配對。
這種教義本來是為了有利社會安定產生的,不過,在宗教為權勢,利益服務之後,
一切的解釋和裁定都可以由人改變。在英國西班牙雙方王室的讚同下,教皇也
批準了這個婚姻。(相對羅馬教廷日後對亨利八世其他幾次婚姻的態度,和對伊麗
莎白一世的敵視,宗教的欺騙性被一覽無餘!)
18歲那年,亨利八世繼承了父親的王位,並且正式娶了大自己6歲的Catherine.
拋開強硬的後台不提,Catherine自己也是一位母儀天下的稱職王後。良好的教育,
寬厚的品性,明事理,識大體,都讓她在長達24年的婚姻早期深得丈夫的敬重,
也得到了英國人民的深切愛戴。
但是,一切的不幸都來源於她沒有生一個可以繼承王位兒子。唯一長大成人的
女兒,就是後來英國曆史上那個著名的Bloody Mary. 而國王當時,可不想傳位給
一個女孩。年紀越大,國王越忌諱當初娶嫂為妻這個不祥之兆。終於,在Catherine
王後年屆四旬的時候,亨利八世一生中最精彩的女人Anne Boelyn登場了。
檔,檔,檔,八卦情節開始!
這個Anne Boelyn是何許樣人?就像如今許多號稱多麽風騷的狐狸精類型的女子,
照片一旦在網上被公開,大家都感歎,長相很一般,根本算不上美女嗎!我們
故事裏的這位女主角,也是如此。她雖然外貌清秀,但是太過纖小瘦弱,臉色也
不夠白得象紙,很不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加上她身材平板,既沒有豐滿的美胸,
也沒有多子多福的富態,根本算不上吸引人。而她能讓亨利八世為她神魂顛倒的
地方,本來就不在於容貌。Anne雖然沒有高貴的身份,卻受過很好的教育。除了
母親家跟皇室有些關係而已,她應該算作出身於商人家庭,接受的也是不僵化
封閉,更加自由的教育,尤其深受法國文化熏陶。在這樣一個家庭裏,她成為了
一個新教徒,而不是當時還在歐洲占統治地位的天主教徒。這一點,跟虔誠的
天主教徒,王後Catherine,截然相反。也正因為這一點,才有了故事的後文。
據說Anne擅言辭,她的談話充滿的機智,靈光四射。相對於一直被歐洲人評論
為古板呆滯的其他英國女人,才情過人的Anne,就像死水中跳動出一股活潑的清泉,
一下子勾住了國王的心。這時,國王早就懶得跟40歲的王後發生性關係了,他
享受著遊走於各個情婦身邊的日子。但是,Anne卻又跟這些女子不同。她一上來
就表示,一個不肯正式娶她的男人,休想占有她的貞操!亨利八世開始,根本不會
把這個小丫頭的話當真,他送她貴重得常人無法想象的珠寶,討她歡心,小心嗬護,
以為這樣就可以軟化Anne的心。哪知道,Anne依然不為所動。亨利八世畢竟不是
那種隨便為了個女人就不顧尊嚴的男人,他是一個威震朝野的君王!既然這個Anne,
這麽不給麵子,國王幾乎要一怒離開她了。這時候的Anne,卻又利用她那纖弱的
外貌,作出一幅不能不讓人心存憐惜的楚楚可憐的樣子,裝著好像馬上就要被
國王征服了。又一次,成功地勾住了國王的心。
據Anne的情敵們留下的曆史紀錄來看,她們都認為Anne簡直就是個專會蠱惑人心的
女巫,她的靈牙利爪,她的翻臉無情,勝過母老虎!可以想象,亨利八世是怎樣
在與Anne一次又一次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我們從這裏可以知道,Anne不光是一個
非常知道自己想要什麽的女人,而且,她更知道,用怎樣的方法,來達到這個目的,
即使曆盡挫折,也決不放棄。
於是,為了得到心愛的Anne,國王開始認真地考慮怎麽能夠踢開王宮裏那個人老色衰
的黃臉婆。
應arron弟弟建議,貼上Anne Boelyn的畫像。瘦削高顴骨,皮膚不白,在當時算
很不好看。但是據說她一頭長發特別迷人。在亨利八世剩下的幾個妻子裏麵,有
兩個是當時公認的大美人。我會把她們的畫像也貼上來。
這個亨利八世輕易就敢廢後,他有這個膽量也是有曆史背景的。大家一定都聽說過
亞瑟王圓桌會議的故事,折射了古代英國國王跟貴族們平等和諧的關係。而自從
亨利八世的父親亨利七世結束了英格蘭內耗,削弱了貴族勢力以後,王權日益鞏固。
到了亨利八世執政,這種國王中央集權的加強更是突飛猛進。在他執政前期,可以
說是一個有謀略,有魄力,精明果敢的賢明之君。很多人說,伊麗莎白一世慧眼識人
的英明,還有縱橫歐洲政壇魄力,都來自於她的父親。正因為自己王權的膨脹,讓
亨利八世認為,他想換個妻子,還不是易如反掌。
當時,由於王權神權沒有徹底分離,歐洲各個王室的婚姻都要經過羅馬教廷批準。
雖說天主教反對離婚,但是亨利八世認為,自己申請的這個離婚案,按聖經理論
也是很站的住腳的。因為上帝給人類設定了一夫一妻的配對,Catherine王後本來
就是配給他哥哥的。雖然自己陰錯陽差娶了她,他們並非上帝旨意中的真夫妻。
所以他有權利去尋找神給他的真正的配對。可是,迫於強大的天主教國家西班牙
的壓力,教皇對亨利八世的振振有詞根本不可能聽從。這一拖,就是六年。
在這期間,Catherine個人也體現了超高的rp表現值。本來她就是個賢惠無辜的王後,
卻要被自己深愛的丈夫送上離婚的審判席。她震驚,她心碎,她痛苦,她憔悴,
但是,她卻從來沒有表達出來過怨恨。曆史學家找到她侄子寫給她的信,裏麵說
如果亨利八世敢於跟她鬧離婚,西班牙就要用軍事行動作為回應。Catherine卻
回信說,無論西班牙還是英格蘭的子民,都是她最愛的。她絕對不希望隻因為她
個人的榮辱,讓兩國人民蒙受流血戰亂。雖然俺是不相信任何宗教的,但是,不得不
承認,Catherine王後身上,體現的作為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崇高的一麵。她的
謙卑隱忍,不能不讓人感動。換了一個重感情的男人,或者意誌力差點的男人,
這個婚一定就離不成了。可憐她遇見的,是亨利八世。
反觀另一麵的Anne Boelyn,本來rp值就不高,在得寵後,也不懂得低調的道理。
經過了六年的審判,裁定,離婚案還是在國內國外都沒有被讚成。即使成為千夫
所指,Anne依然沒有放棄當英格蘭王後的這個夢想。經過這麽多年,她當然已經跟
國王同居了。國王被她迷到據說寸步都舍不得離開。可惜她的胃口太大,最後還是
撐死了自己。(如偶像所說,妹妹們可以學習她的機智手段,不達目的不罷休,
不肯輕易被男性操縱的頑強毅力,但是千萬不要學她盲目的自我定位。)
最後,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的,就是Anne懷孕了。不光如此,據說Anne
動用了當時所有的醫療手段,向亨利八世證明,自己懷的是一個兒子。甚至連
國王最信賴的星象大師都說,他也深信這是一個王子。因為他在星圖上看見,這個
孩子不光健康成長,繼承了王位,而且還將成為一位偉大的君主,照耀整個英格蘭。
且不管他是被人買通,還是真地看到了這個孩子的前程,國王聽了這些話,實在
是無法再忍耐了。於是,這個孩子還在媽媽肚子裏,就讓英格蘭掀起了一場震驚
整個歐洲的翻天覆地的大變革。而這個孩子自己,也確實成為了讓英格蘭大展國威,
傲視全球的偉大帝王,多少男人都無法企及她的功績。她就是日後的伊麗莎白一世!
今天寫的,其實不能算一個獨立章節。主要是昨天arron又提出建設性意見,
討論為什麽亨利八世占有了Anne之後,還要堅持不懈地離婚。我決定展開解釋
一下。八卦是無止境的!大家一起八,才能達到更高的層次。回想偶像幾年前
就教育我們,八卦和飯人一樣,一定要深入到方方麵麵,才是最高的境界。
我要再次高呼,在偶像的帶領下,讓Ashes大步走上庸俗墮落的不歸路,讓八卦的
風,吹得更猛烈些吧!
昨天我隻說了Anne雖然把貞操給了國王,國王依然對她無比迷戀。而她自己也
不懂得低調攢rp的真理。今天再細說一下Anne是個什麽樣的女人。首先,跟她一起
是很有趣的,她又聰明,又優雅,懂得品酒,懂得狩獵,而且還會打牌賭博。
另外,也許因為小時候再法國待過,她懂得如何挑逗男人的欲望,如何燃燒
男人的熱情。據說,她經常刻意不回國王情意綿綿的來信,讓國王心癢難撓。
而這個鬧別扭,不理睬的程度,又是經過她小心計算的。要得到這種女人的第
一次,Henry VIII可是用盡了氣力,想方設法讓Anne相信,他日後一定會娶她。
即使在得到了Anne以後,國王還是抬不起頭。因為他折騰這麽多年,竟然連踢
走一個黃臉婆都辦不到,怎麽能在情人麵前趾高氣揚。據說,Anne甚至敢跟國王
說,我如果去嫁別人,早就可以光明正大享受榮華富貴,生兒育女了。
另外,她也絲毫不掩飾對王後的憎惡和輕蔑。雖然王後對她一直保持很有風度
的不卑不亢。史料記載,在她跟國王同居幾年後,發現國王貼身衣服的
針線縫補還是每次都送到王後那裏,雖然她明明心靈手巧,手工很好。Anne覺得
這是國王沒有完全把自己放在心裏的證明,大鬧了好幾次。國王最後被逼得
快要急了,Anne又趕緊跟國王說,難道你看不出我做這一切都是出於對陛下的
愛嗎?我想做您全心全意的女仆,即使為您死一千次,都不能減少我心中
一絲一毫的愛。到了最後,國王給Anne的待遇,簡直就是無冕之後,而自己
真正的王後,他幾乎連麵都不見。
Anne的故事先八卦到這裏。因為下一章會主要講跟宗教有關的事情,所以
先說一下當時歐洲的宗教改革。隨著文藝複興的推進,宗教改革的呼聲也逐漸
從暗到明。新教跟古板僵化的天主教唱對台戲,首先否定的,就是教皇能代表
主的說法。他們宣揚,隻有聖經才是唯一的權威。隻要你有一顆對主虔誠的心,
人人都可以是祭司。(是不是讓你想起前一陣的那個<達.芬奇密碼>)雖然新教
無論對經濟文化的發展,對老百姓渴望更自由寬鬆的生活都是有益無害,
但是這些論調,無異於斷了教廷的財路。文藝複興之初的南歐國家,都是
羅馬教廷勢力最大的地方,所以宗教改革並沒有首先降臨那裏。起源於
馬丁.路德在德國的星火燎原的新教,最先開花結果,卻是在海闊皇帝遠的
英國。前文說過,出身普通的Anne,就是一個新教徒。而亨利八世後來
幾個平民妻子,也都是新教的信奉者。可見,當時新教在英國的影響力已經
不可忽視。
我說的Anne懷孕後,Henry VIII發起的那場大變革,就是英格蘭與天主教,
羅馬教廷徹底決裂。
籠統地說,在當時的歐洲,信奉新教的是尚在雛形的資產階級,小私有者,
商業活動者;而王室貴族,道德主流還是信奉天主教。曆史書上隻說,亨利八世
的宗教改革是為了達到個人的政治目的,卻沒有提到一個女人和一個未出生的
胎兒在其中起到多麽重大的作用。
天主教統治時期,教皇會派駐紅衣主教在英國。他的權力非常大,既負責掌管
國際政策,也可以幹涉國內事務。於是,國王把離婚案首先就交付給他。一開始,
紅衣主教Wolsey也相當熱衷於這個官司。因為他認為這樣做,可以削弱王後的
權利,滿足他的個人野心。但是,由於他個人的複雜身份,他不得不采取一種
讓各方麵平衡的巧妙手段,來達到這個個人目的。Wolsey最主要的主張就是,
利用法國,西班牙的矛盾,把離婚案當成一個製衡杠杆。隻可惜,他機關算盡
的迂回路線並沒有取得什麽成效。而他自己越到後來也越發現,原來對自己權力
威脅最大的,不是王後,而是對國王蠱惑力超強的Anne Boelyn。
這個案子一拖三年,最後以Wolsey外交政策的徹底破產和官司的毫無進展而
告終。亨利八世一怒之下,趕走了Wolsey,剝奪了紅衣主教的財產。並且把他的
巨大權力轉交給別人。而Wolsey自己,也在遭受致命打擊之後,得了急病,
一命嗚呼!據說,當紅衣主教的噩耗傳來,Anne的家人朋友歡呼雀躍。他們覺得,
該有一個更有效率的人來接手這個案子了。這也是為什麽在某些新教文獻中,
Anne Boelyn被描述成一個虔誠熱衷地推行新教,率先跟紅衣主教和Catherine
王後為代表的保守天主教勢力作鬥爭的勇敢的女人,一個被陷害的殉道者。
跟著接手離婚案的倒黴家夥,因為不跟教皇有直接聯係,所以希望通過國內行政
司法手段來解決官司。可惜如前文所述,Anne在和王後的rp較量中,完全落在
下風。無論是國會還是法院,都不可能讚成國王的提議。
Anne得寵的期間,除了她的家人雞犬升天,也的確帶動了新教勢力的膨脹。
亨利八世也在新教人士的鼓吹下,開始改變視角,重新審視自己的離婚案。
首先,這個案子為什麽大家各執一詞,其實就是教皇的做法和聖經相悖。
教皇讓亨利八世娶嫂為妻,嚴格地說,是違反了聖經。可惜天主教裏麵,
擁有聖經解釋權的,唯有教皇。亨利八世等於是吃了個啞巴虧。另外,亨利八世
本來唯一害怕的就是,一意孤行地廢後,會讓自己和羅馬教廷割裂,讓英國
在整個歐洲成為被人鄙夷的孤島。可是,在反思了羅馬教廷的黑暗腐朽之後,
他發現,他並不會成為一個走入死胡同的異端分子,反而會是率先站出來,
跟一個行將就木的沒落僵化的體製勇敢鬥爭的偉大鬥士!更何況不再聽命於教廷,
也可以讓他的王權絕對化,這也是很有吸引力的。
公元1533年,這一切的一切,都在Anne懷孕這個強力催化劑的刺激下,從理念
走向現實。這一次,國王背後的謀士是Thomas Cranmer。首先,為了避免Anne的
孩子變成私生子,國王在確定Anne懷孕後,馬上跟她舉行了秘密婚禮。然後,
國王給教皇捎信說,他要任命Thomas Cranmer為英國的大主教。教皇當時不知道
亨利八世秘密結婚的消息,為了緩和緊張關係,本來已經決定縱容亨利八世擅自
任命主教的大膽舉動。但是,亨利八世卻急不可耐地在收到教皇回音之前,
就宣布了大主教的任命。5月份,Anne的懷孕一切順利。國王便派人通知
Catherine,解除婚約,不再承認她是英格蘭的王後,並且停止供給她仆女工資,
她的很多個人生活需要品。然後,大張旗鼓地跟Anne Boelyn正式結婚。
這些行動在當時既不合法,更不合乎天主教準則,這完全是英國大主教促成的。
就是從那時候起,亨利八世公開跟羅馬天主教分道揚鑣。教皇在驚詫和盛怒之下,
於婚禮舉行10天後就宣布,這個婚禮根本無效。所以,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在
羅馬教廷的眼中,一直都是一個無權繼承英國王位的私生女。但是,亨利八世
絲毫不為教廷的威嚇所動,他之後的行動更加緊鑼密鼓。
英國不再承認教皇是解釋聖經的權威,不在聽命於教皇和他設置的紅衣主教。
英國教會得到的財產,不再向羅馬進貢。一切都歸英國國內自己的教會。至於
英國大主教由國王任命,隻需要向英格蘭國王效忠。而且,從此以後,英國
立新教為國教,從上之下地推動宗教改革。
讓我們再把焦點轉回到新王後的身上。到了1533年9月,Anne Boelyn即將臨盆。
這時候,全國人民都已經聽說這將是一個男嬰的傳聞。所有的慶祝活動,張燈結彩
都已經準備好了。大家都屏息靜氣地等待著國王花了那麽大力氣,換來的一個
王子的誕生。
鑒於銅鏽們開始對照曆史文獻,我要聲明我的文章隻注重八卦,對於很多有關的
曆史,政治,宗教概念都采取籠統含糊的說法。比如,Anne Boelyn嚴格來說,並
不能算一開始就皈依新教。她隻不過是一個趕時髦地,接受宗教改革思潮的先進
女青年罷了。不過,要是什麽事情都解釋那麽清楚,我的文章就失去重點了。希望
大家理解。
---------------------------------------------------
1533年9月7日,Anne Boelyn順利分娩。但是,令所有人驚訝的是,這竟然不是一個
男孩。國王難以掩飾自己的失望,他破口大罵那些預測孩子性別的醫生,星象師,
及刻取消了所有關於迎接王子誕生的慶祝活動。Anne在得知自己孩子的性別後,
一種不祥的預感也湧上心頭。她連忙向國王道歉。雖然,亨利八世不忍心苛責她,
但是,他隻說了一句,沒關係,我們還年輕,接下來會有王子的。對於一個剛剛經曆
生產痛苦的產婦,既沒有肯定她的苦勞,也沒有安慰她的心靈。也就是從那一刻起,
亨利八世的潛意識裏,出現了一種被Anne Boelyn欺騙和背叛的感覺。
盡管無比失望,亨利八世還是在三天以後為這個女嬰舉行了受洗儀式,用自己
母親的名字,Elizabeth為她命名,並且確立了小公主法定繼承人的身份。那麽,
之前的那一位公主和王後又是怎樣的命運的?
當國王派人向Catherine單方麵宣布中止婚約之後,Catherine依然保持著尊嚴,
沒有吵鬧,沒有抱怨,隻是淡淡地說,隻要教皇沒有承認婚姻破裂,請允許她依然
把自己當成國王的妻子。然後,她吩咐自己的仆女,國王不給俸祿沒關係,請依舊
用過去王後的衣服裝扮我。當我們窮困潦倒的時候,我會帶領你們沿街乞討,讓大家
都看看,在這個國家,到底發生了什麽。至於Mary,她的反應可比她母親強烈的多了。
國王當初為了脅迫Catherine同意離婚,故意下令讓Mary和母親骨肉分離,不許見麵。
但是,時年17歲的Mary,當然清楚地知道發生了什麽,對於父親的無情無義,她多次
表達了自己的憤恨。Anne Boelyn正式結婚後,曾經給Mary帶信說,我已經正式成為
王後,隻要你識時務肯向我低頭,我可以大人大量,既往不咎。不光如此,我還將
幫你在你父親麵前說好話,讓他改善你的待遇。而Mary則在回信中輕蔑地說,非常
可惜,除了我的母親,我還不知道英格蘭有另一個王後。據說Anne被氣的咬牙切齒,
惡毒咒罵她們母女,而且,再也不跟她們有任何來往了。
另外,Catherine和Mary在宗教問題上與國王的分歧也讓她們更加永無翻身
之日。她們兩個雖然不能見麵,卻異口同聲地堅持決不屈從國王改國教的決定,
甚至號稱她們寧願去倫敦塔裏坐牢也不改信新教,因為國王曾經把不接受新王後和新教
的官員甚至主教們給關進倫敦塔。
至於Anne Boelyn雖然風風光光地當上了王後,國王對她的不滿,卻在暗暗積蓄。
六年的離婚經曆,消磨了一個女人的青春,也耗盡了一個男人的激情。那個盛大的
結婚儀式,就是國王給Anne愛情的極至,之後,亨利八世開始從這段感情裏無條件
的施與者,漸漸變成一個苛刻的索取者。他首先不太適應的,就是Anne在國事上的
活躍。誌得意滿的Anne Boelyn作為王後,更加積極地推動宗教改革。連馬丁.路德
本人,據說都稱讚過這個了不起的英格蘭王後。但是,她的張揚也讓很多人對她
心懷不滿,包括幫助她走上王後寶座的大主教。
另外一個方麵,就是Anne對國王私生活的幹涉。過去的Catherine王後一直對國王的
風流韻事保持寬容,希望他通過自己的覺悟,在熱情消退後自我反省。Anne可沒有
那麽好的涵養,她的眼裏不揉沙子,動不動就為了這個發脾氣。據說,國王甚至偷偷
地跟內臣抱怨,我上一任妻子可是連重話都不曾說過我。畢竟,情婦可以極盡挑逗
之能事,耍小脾氣,鬧別扭,可是作為一國之君的妻子,還是要以順從丈夫,穩重
得體為先。就這一點,國王已經看中了另一個年輕的侍從女官,Jane Seymour。
最後一條,也是最致命的,就是Anne無法為國王生下一個兒子。三年的婚姻,
幾次流產,讓國王對Anne的耐心逐漸耗盡。加上Anne的名聲本來就不好,國王不得
不捫心自問,我付出了這麽多,到底是為了得到什麽?
可是,上一次離婚案搞得滿城風雨,舉國混亂,很多人暗地裏責怪國王負心薄幸。
如果在這麽短的時間內再離一次婚,國王的聲譽一定會受到更加沉重地打擊。怎麽樣
才能讓國王遭受的損失達到最小,這一次出謀劃策的人,又是那位Thomas Cranmer。
1936年初,Catherine在品味被拋棄的痛苦和骨肉分離的煎熬中,病死在放逐地。
據說,在她最後的日子裏,每天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祈禱。終其一生,曆史學家幾乎
沒有找到她如何發泄怨恨話語紀錄。甚至在她的仆女痛罵Anne Boelyn的時候,
她反而勸慰道,總有一天,你會發現,她也是值得憐憫的,讓我們也為她祈禱吧。
而她自己,並沒有看到那一天。
Catherine的去世,使亨利八世以後再婚就更加名正言順了。而Anne Boelyn在
經曆了又一次流產之後,也迎來了她的末日。她被指控犯有通奸和叛國罪,被
抓起來受審的幾個情夫中,甚至還包括她的親弟弟。大多數人都相信,這是一個
政治陰謀,也有少數人相信,精明的Anne為了吸取王後的教訓,可能的確考慮過
移花接木之策。因為亨利八世的Y染色體可能的確有問題,他的兒子沒幾個能活
下來,之前唯一確定的私生子,和後來唯一的王子,都年紀輕輕便告夭折。
但是,我寧願相信,即使Anne沒有做過那些事情,她的下場也已經無法改變。
為了讓國王在甩掉她的過程中,保持自己的形象,一切罪責,必定都要由Anne
一個人承擔。於是,Anne的精靈可人被形容成女巫般的狡詐,Anne的牙尖嘴利
被說成是對國王的不恭不忠,甚至連Anne教給國王很多新奇的做愛方式,都被
拿出來當成她淫蕩汙穢的證據。
雖然Anne從來不是一個有人氣的王後,但是這種不公平的審判,還是讓很多老
百姓都站在同情她的那邊。至於還不到三歲的Elizabeth,也跟她的姐姐Mary一樣,
被剝奪了公主稱號和繼承權。幸虧她還不懂事,不會像Mary那樣,從此埋下報複
叛逆的心理。聰慧的Elizabeth將隨著年齡的增長,漸漸明白周圍發生的一切,
默默地品味著王室權貴之間的冷暖炎涼。
1536年5月19日,Anne要被送到Tower Green被處決。其實,這個地方不是一般
行刑的地方。據說之所以選擇這裏,是因為距離她的關押地最近。Anne在被逮捕
的時候那種歇斯底裏的反抗把國王嚇壞了。他生怕口齒厲害的Anne說出什麽有損
王室尊嚴的話,被路上太多的圍觀者聽到。但是,他實在多慮了。自知無法幸免
的Anne仿佛已經想通了,狂躁和悲憤都被絕望的平靜所代替。在行刑的路上,
Anne隻是在不斷的宣告自己的清白,還有對國王的忠誠。到了行刑台上,她還跟
劊子手玩笑說,我的脖子細得很,應該不會為你造成麻煩。甚至還幫忙擼起自己
的頭發,露出頸項。
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就這樣結束了她短暫的一生。三十幾年時間,她從一個普通
的女人,一步一步爬上可以翻雲覆雨的王後寶座。她曾經擁有全英格蘭最有權勢,
最鍾愛她的情人,也正是這個人,成為了一個常人無法想象的狠毒的丈夫。她成功
地讓自己的情敵嚐盡背叛的苦酒,而她自己得到的,則是加倍的苦澀。
1536年一月,為了順應民意,國王為Catherine舉行鄭重的葬禮。那次公開
露麵,讓很多人第一次發現,他和侍從女官Jane Seymour關係很不尋常。接著
就是Anne Boelyn的流產。國王無比傷心,可是Anne在那裏毫不節製地大哭,
他也隻能獨自哀歎。據說Anne見機大鬧,說都怪Jane讓她不痛快,她不想再看到
這個小賤人!國王對於她的尖刻很不高興,Anne又故技重施,撒嬌道:陛下難道
看不出來,我對你的愛比那個Catherine多千百倍,所以一看到你和別的女人一起,
才格外令我傷心。但是,已經逐漸失寵的她,這次換來的,不過是國王的拂袖而去。
之後的幾個月,Anne非常擔心會被國王拋棄驅逐,但是她怎麽也沒有想到,
等待她的是更加可怕的命運。最後的罪名一共有三條:
一是巫術。這簡直是一個絕妙的設計。因為Anne是用巫術迷倒了國王,國王
自然也就化身為受害者。他曾經的無情無義,拋妻棄女都不再是他的過錯。
明明是男人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卻總要把自己的錯誤推卸給女人,古今中外,
莫不如是阿!
二是對國王陰謀下毒。這個罪名完全要怪Anne Boelyn自己不夠謹言慎行。紅衣
主教死的時候,她的興奮就表現得太溢於言表了。而且據說她無法推托曾策劃對
某位反對新教的主教下毒。然後,她從不掩飾對Catherine和Mary的厭惡,老是
恨不能讓她們早死。偏偏在Catherine死後,心髒被發現是黑色的,這中毒而死的
傳言盛極一時。接下來引申她試圖毒害國王當然不大可信,但是也是她自己過去
的行為才讓別人能夠對她如此中傷。
第三個罪名,也是最具有戲劇性的,就是通奸。Anne年輕的時候曾在法國和她的
姐姐Mary Boelyn一起做過侍從女官。法國王室貴族的淫亂是舉世聞名的。Mary
當時就跟男人有染。更有遠見,更加聰慧的Anne雖然也不乏追求者,但是她非常
明白貞操是女人的重大本錢,所以小心翼翼,待價而沽。後來這對姐妹花回到了
英國,Mary迅速成為了亨利八世的情婦,Anne則是繼續玩弄她囤積居奇的把戲。
不過,當國王終於跟她發生關係以後,卻發現她在這方麵竟然相當有技巧,讓他
覺得充滿刺激。雖然國王必須承認,Anne在客觀生理上絕對是處女,但是對於這麽
一個多年都在高調標榜自己守身如玉的女孩子,這個發現實在讓亨利八世覺得不太
舒服。當然,在他寵愛Anne的時候,隻顧享受床第之歡,也沒有多想。可是在
Anne失寵之後,這個記憶就成了他心中一塊石頭,甚至於後來公開宣稱Anne
Boelyn過去在法國學來的那些糜爛淫穢的東西令他惡心。當然,跟亨利八世
一起追求Anne的人從來不在少數。為她安排這個通奸罪的證據非常好辦。他們先從
一個宮廷樂師下手,因為他不是貴族,可以任意用刑,讓他承認奸情,然後“供認”
其他情夫。剩下幾個“情夫”都是貴族,不能上刑逼供,不過,他們承認不承認都
不重要了。他們中某些人還幻想能在法庭上見到國王,當麵陳述冤情,Anne卻對政治
的黑暗看得更透。看過逮捕的架勢,關押的牢房和那些罪名,她知道在法庭上怎麽
解釋都是沒用的了。所以她隻在所有宣判之後,冷冷地說,我的死罪是早就注定了的,
但是,絕不是你們強加給我的這些罪名。
而Anne的死對於亨利八世又意味著什麽?和Anne結婚的三年,可以說是他國君曆程
的分水嶺。之前,他是一個英明果斷,帶領英格蘭走向春天,走向繁榮的受人愛戴
的君王;之後,他則是個越來越獨斷專行,令人敬畏的可怕暴君。他剛剛登基的時候,
人們歡呼黑暗統治的結束。因為亨利七世雖然也精明勤政,但是,他好權謀,好
酷刑統治,讓老百姓聞之變色。亨利八世卻一上台就大赦天下,讓政策更加寬鬆。
加上他熱愛音樂舞蹈,喜歡大宴賓客,英國從此迎來了歌舞升平的好時光。打個
也許不恰當的比喻,就好像雍正駕崩,乾隆繼位的時候。但是,在亨利八世統治
的後期,他身上自己父親的影子卻愈發明顯。連自己的妻子不合意,都能送上
斷頭台,還有什麽幹不出來的呢。
至於亨利八世的第三任妻子,Jane Seymour是國王回憶自己的一生,號稱最愛的
女人。而她當王後的時間,卻隻有短短一年。這是幸還是不幸?
Anne Boelyn的厲害手腕已經可以說是空前絕後了,這位Jane Seymour又是怎樣能
戰勝她,俘獲亨利八世的心?據說她靠的就是跟Anne強大的反差。
這次也附上照片。比起Anne的精靈,Jane的外貌可以說是平板。不過,Jane的皮膚
超級白跟Anne相反,這一點卻是非常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如果說Anne代表的是
法國式的優雅,Jane代表的就是英國式的端莊。Anne熱愛社交活動,Jane恬靜淡然;
Anne個性鮮明,Jane柔順溫和;Anne天不怕地不怕,高調麵對打壓嘲諷勇敢地做
自己,Jane則是異常低調,連公開露麵都沒有幾回;Anne名聲不好,rp不高,Jane
富有同情心人緣好卻是人人稱讚。
借用大眾文藝小說裏說濫了的比喻:Anne這種女人好比變幻莫測的海洋。當你剛
剛還在享受星海夜光下波光粼粼的柔情蜜意,她卻能瞬間掀起能讓人粉身碎骨的
驚濤駭浪。而Jane就像永遠平靜的湖水,在靜謐地夕陽下,安詳地等待著疲倦的旅人
歸來。
她另一個跟Anne截然相反的地方,就是對Mary公主的態度。她對Mary的同情是公開
根Anne唱反調,這也讓她贏得了高人氣。因為即使很多支持新教的人,也覺得國王
不原諒,不承認自己的女兒,有違人倫。
國王也吸取上次的教訓,為了不讓Jane背負罪過,在一切對付Anne的行動裏,盡量
不讓Jane牽扯進來。但是,口碑好,並不能證明Jane就是個善良的聖徒,從她跟
Anne爭風吃醋的鬥爭中,這個女人的野心和計算可見一斑。麵對Anne這麽一個母老虎,
很多國王的情婦都是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Jane卻一邊小心提防王後,一邊也
用跟Anne同樣的方法,暗示國王,如果不娶她,休想跟她上床。另外,低調如她,
卻經常會“不經意”地激怒Anne,讓她失態。比如她當著Anne的麵,打開國王送她
的珠寶盒,取出一串項鏈開心地戴上。Anne當時就狂怒地衝上去,一把扯下項鏈,
還扇了Jane一個大嘴巴。因為太激動,Anne自己的手指都被項鏈割傷。這種沒有涵養
的舉動,當然會讓大家更覺得王後是一個小心眼的老巫婆,而Jane委屈可憐的樣子,
則更加深入人心。另外Jane對待Mary和Elizabeth的態度不同,也讓人對她是否真是
同情心過度泛濫有所懷疑。因為她過剩的同情心,好像並沒有多少落在母親被殺,
繼承權被剝奪的Elizabeth身上。當然,和氣的她對小Elizabeth也沒有刁難過。
至於Elizabeth何時知道媽媽的悲劇,無從考證。隻是在她被剝奪公主稱號的時候,
三歲的小姑娘問保姆,為什麽昨天大家還叫我公主,今天都叫我Lady Elizabeth?
這麽敏感聰明的小女孩,當她發現母後變成了別人,一定會猜到什麽可怕的事情
已經發生了。父親的忽視,讓正在迅速成長的Elizabeth連買足夠衣服的經費都沒有,
反而倒是跟Elizabeth有上一代仇恨的Mary,對小妹妹表現了超乎尋常的喜愛。在Jane
Seymour幫助下得以回到父親身邊的她,想盡一切方法,讓Henry VIII不要忘記自己
的小女兒,希望Elizabeth不要也遭受被父親拋棄的命運。
這一次,應大家的要求,重新回頭好好八卦一下這個大情聖國王自己。
自古以來,情種大都出於富貴人家,這個亨利八世就是典型的例子。
他比哥哥要小將近10歲,他那個嚴肅陰沉的父親,把大兒子認真培養成了一個
跟自己一樣的理想繼承人,對於小兒子的教育則開明了許多。因此,亨利八世
的童年,是在一種相對比較自由的情況下度過的。他的愛好非常廣泛,除了
政治軍事,哲學科學,他甚至對於藝術,特別是音樂表現出了強烈的興趣。
據說亨利八世唱歌非常好聽,而且還會自己作曲。他甚至於還親自譜寫了一些
彌撒曲。在他掌握的多種樂器中,長笛和鍵盤樂的水平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因為酷愛音樂舞蹈,他從小被大家愛稱為“our Dancing Prince”。
尤其是在他10歲那年,從西班牙嫁到英格蘭的Catherine of the Aragon也帶來了
文藝複興的春風。讓英國接觸到了先進的科學技術,進步的文化藝術。
亨利八世的求學階段,便深受文藝複興的影響。所以,我一直懷疑LOTR的
作者把男主人公其名字叫做Aragon,是不是就是套用這個西班牙王室的典故。
因為,故事裏的Gondor就是一個地處西南,臨近出海口的富饒美麗的國家。
假如買買提電影版的Anarion還在,多半能夠解答我的疑問。
長大以後的這位王子,很多外形特征繼承了他漂亮的母親,一頭紅發,
高大健壯,舉止優雅,另外他的皮膚像花瓣一般白裏透粉,如同少女般精致。
不光各種玩樂和遊戲他都在行。亨利八世從剛開始接觸政治,也表現出跟父親
截然不同的個性。他思維活躍,好奇心重,對於一切固有製度都能產生自己的
思考,問出獨到的問題。大家都說,活潑的國王和年長穩中的王後,簡直
是天生的一對。
我們都知道,伊麗莎白一世統治時期,英國國力強盛,逐漸壯大的英國的海軍
更是漸漸取代了西班牙,葡萄牙等拉丁語係國家的海上霸主地位。
其實,建立一個強大海軍的夢想,是從亨利八世就開始了。他之前的英國國君
多陷於內亂,無法擺脫小國寡民的執政心態,沒有這麽大的眼界。當然,
亨利八世也是站在一統英格蘭的亨利七世功績之上,才能考慮這些夢想。
不過,亨利八世最大的功績可以說並不在於軍事上,而是他確立的治國方略。
用我們從小學的八股文來說,亨利八世的政策可以總結為:“在保證祖國統一
和領土完整的情況下,對於國際爭端采取中立態度,盡量走中間路線,防止
卷入不必要的爭端,損耗國力。對內廣納賢能,傾聽群眾呼聲,改革舊體製,
爭取盡量擺脫過時的生產關係對於生產力的桎梏。不要過分強調意識形態,
重點發展經濟,開拓自由貿易,增進市場繁榮。”可以說,這些政策讓文藝
複興後期,改革的中心從南歐轉向英國,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可惜他的三個孩子中,隻有伊麗莎白一世掌握了父親執政的精髓,並且有
足夠的智慧和勇氣把這些政策執行下去,並且發揚光大。
讓我們再回到原文中Jane Seymour做王後的那一年。
通宵達旦的宴客舞會不見了,花團錦簇的大批侍從不見了,風騷時髦的貴婦
裝扮不見了。一切的奢華享樂,似乎都隨著Anne Boelyn被砍頭嘎然而止。
整個後宮都變得克勤克儉,沉悶而低調。有人哀歎,繁華自由再一次被
保守專製所取代;有人歡呼,美德良心終於戰勝了唯利是圖!
在Catherine王後去世的時候,就有很多人斷言,舊的道德標準在英國已經
死亡。封建保守的中世紀,不可否認,也有人類謙卑順從的美德閃光;
資本主義的萌芽固然是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但也伴隨著個人主義的
膨脹和利欲熏心的泛濫。類似的故事,讓我想起了Gone with the wind。
作者所悲歎的,不也是一種舊道德的淪喪?宗教和文化上的平民化,
非集權化,到底是開啟了人類覺醒進步的大門,從此還是走上了庸俗墮落,
道德下滑的軌道?從這個角度看,Jane當王後的這一年,也可以說,
折射了亨利八世對之前改革過於激進的反思。
雖說深得國王寵愛,Jane在政治上的地位卻無法與之前的王後相比。
Catherine人氣高,勢力大,被當時的紅衣主教嫉恨,Anne激進張揚,讓
大主教不很受用。到了Jane,已經完全無法在政治上和大主教匹敵。從這時
開始,女人完全退居到亨利八世身後的陰影裏。據說Jane做王後期間,
隻有一次小聲說了對政治的看法,馬上被國王來了一句,你忘了你的前任
胡說八道的下場了?她就再也不敢開口了。
時光荏苒,在結婚一年之後,懷孕的王後終於迎來了分娩的時刻。在
最後的 日子裏,Jane也沒有提什麽過多的提高待遇的要求。陪伴她的仆婦
非常少,其中最貼身的除了她的妹妹,還有對她無限感激,忠心耿耿的
Mary公主。在這清靜的日子裏,誰都沒有想到王後的厄運就要降臨。
Jane分娩的故事異常慘烈。據說她整整痛苦了三天三夜,甚至於有人
謠傳國王必須下令讓醫生剖開Jane的肚子,才生出了健康的小王子。
這個說法當然太過離譜,因為以當時的醫療水平,這麽做的話,Jane立刻
就沒命了。事實上,不管Jane經曆了怎樣無法想象的痛苦,在孩子生下來
的時候,她的確還活著。但是,之後那些天她高燒不止,顯然是因為傷口
感染所致。據史料記載,英國王室調理膳食的水平之低簡直令人瞠目,
Jane在產後那麽虛弱的情況下,竟然被喂食了大量油膩的食物,據說是
為了讓她盡快恢複體力。結果當然適得其反,小王子才十幾天大,就
永遠失去了母親。
大喜之後的大悲,讓亨利八世深受打擊。快到50歲的他,終於等來了
一個兒子,但是,無法想象得到兒子的代價,竟然會如此慘痛。之後
兩年多的時光,他都沒有起過結婚的念頭。亨利八世甚至開始懷疑自己
已經太老,這世界上不會再有女人能像過去那樣,激發他的愛情了。
富有戲劇性的是,多情的國王並沒有喪失去愛的能力。而且,這次的愛情
竟然還來得格外充滿詩意。
不管亨利八世自己怎麽想,作為一個國王,他應該再娶一個王後,增多
男性後裔作為王權的保障。既然國王沒有意中人,那麽,幕僚們趁機紛紛
建議,不妨用這次婚姻做一次政治交易。作為還沒到50歲的一國之君,
亨利八世還可以算作一個鑽石王老五,但是,看看他之前三位妻子的下場,
卻足以讓各國公主們不寒而栗。不過,亨利八世自己卻不管這套,他的
要求也蠻多的呢。畢竟,他娶之前的三任妻子,可以說愛情都是占了很
重要的位置,那麽,做出政治婚姻的抉擇他已經很委屈了,怎麽能不
挑三揀四呢?
而且,亨利八世挑剔得還挺有個性的。比如說,有人給他介紹一個法國
絕世美女,他聽說人家太苗條,就說不要。因為他已經年老發福了,不會
再對Anne Boelyn那種小巧玲瓏型感興趣。他要豐腴,要能生養。終於,
他的總理大臣Thomas Cromwell為他相中了現今德國的一個小地方的公主,
Anne of Cleves。這個Cromwell如何起家?他也是趁宗教改革之利爬上來的。
在陷害Anne Boelyn的時候,他可是跳到了第一線,直接跟Anne在
法庭上對峙。不用說,他就跟Jane Seymour形成了深厚的“戰友情誼”。
Mary的歸來也有他的功勞。不過,這個人急功近利的性格,在這一次選
王後上麵,卻表現得太過明顯了。
德國是馬丁.路德的家鄉,宗教改革的發源地。德國不用說,是英國
這個新教國家最好的盟友選擇。Cromwell在出訪歸來後,拚命鼓吹
Anne的美貌和人品,讓亨利八世不由得心動。其實,這個小地方的公主
生活環境極其保守,她根本沒有什麽公眾露麵機會,Cromwell就算真的
見過她,也最多遠遠瞟見一下,根本不可能看清楚。但是,他回國可就
說得天花亂墜,這種不謹慎,直接為他日後的命運埋下禍根。亨利八世
雖然相信了Cromwell,他還是有自己的疑慮。因為他也聽說了這位公主
生活的小地方如何閉塞。據說她既沒有見過大世麵,壓住大場子的經驗,
也跟亨利八世學過的外國語言沒有交集。更讓亨利八世憂心的是,他簡直
無法想象德國女人的教育怎麽比英國的教育還封閉刻板百倍,因為,這位
公主竟然從小沒有受過藝術的熏陶,最可怕的是,她都不懂欣賞音樂!
這可是亨利八世一生最愛的東西,他深深懷疑自己跟這種女人能有多少
共同語言。
那邊Anne of Cleves的哥哥也不是特別的積極。他表示自己沒錢,不可能
把妹妹送英國巡訪,讓亨利八世麵見。在Cromwell的積極撮合下,亨利八世
還是決定,讓一位畫師給公主畫像,然後再決定這樁婚事是否成功。
這幅畫就是我貼在文後的,也就是這幅畫,決定了這位公主的命運。因為,
亨利八世一見到畫,什麽都不說了,刹那間墜入愛河。他認定,這
就是他夢中絕代芳華的女子,這就是他夢寐以求的理想妻子。畫中的Anne
並沒有如何美豔挑逗的攝人奪目光彩,但是她端莊豐滿,靜謐安祥,渾身
上下似乎籠罩著一層聖潔的光芒。幾分溫雅,幾分恭順,都顯示了她將會
成為一個多麽謙卑賢惠的好妻子。眉梢眼角那種微妙的貞靜更讓國王為之
砰然心動。亨利八世果然是個熱愛藝術,很容易就被藝術品激發出共鳴和
熱情的感性男人。他馬上下了旨意,正式決定娶這位公主為英格蘭的王後。
說到這裏,我們可以發現,亨利八世不管是個多麽叱詫風雲的君王,但是在
有三點常識認知,他卻不如我們這裏所有的網蟲男銅鏽們。首先,沒見過的
美女,網上不管有多少人叫她美女都不要輕信。第二,藝術照不可信,也是
多少人用血淚總結出來的經驗。三,即使生活照也要打三分折扣,因為光線,
角度等都可以改變一個女生給人的觀感。類似的話題,小曼和hand都曾經
發表過精妙獨到又令人捧腹的見解,哈哈哈。昨天,毛人弟弟也在第一時間
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這個故事跟王昭君何其類似。隻不過漢元帝犯的錯誤
跟亨利八世剛好相反。所謂"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皇帝錯過了
活色生香的絕世美女。而亨利八世卻把對一幅畫像產生的愛情移植到那個女孩
身上。他定下了美妙的計劃,聖誕節舉行婚禮,之後十幾天是大宴賓客和
舉國歡慶,再往後還有很多慶祝活動,可以一直排到二月。萬事俱備,
就差女主角登場了。
可惜,過分熱情的亨利八世又一次犯下了把伊麗莎白公主當成小王子來迎接
的那種錯誤。當他第一眼看到Anne of Cleves,他還算控製住了自己的情緒,
表現的非常有禮貌,沒有當眾有任何失態。但是,大家卻發現,國王竟然忘了
給未來王後送他準備好的禮物,這道重要的程序。可以想象,當時國王的心裏
是多麽地怒火中燒。一旦脫離大眾視線,亨利八世就爆發了。他大叫,這根本
就不是畫中的美女,這不是我喜歡的女人,永遠都不會是!
當時亨利八世首先想到的,就是悔婚。可是眾臣紛紛對他勸說,曉以利害,
什麽君無戲言啦,不能讓一個女人使得英國失信於天下啦……亨利八世隻能
百般不情願地舉行了婚禮。不過,婚禮之後,他命令手下迅速準備好離婚協議,
第一時間就要求離婚。有了上次離婚案的經驗,這一次一切都辦地非常高效率
。Anne of Cleves雖然沒有成為一位母儀天下的賢良王後,卻成了和平分手,
協議離婚的模範樣板。有意思的是,雖然國王瞧不上她做自己的妻子,
離婚之後,反而跟她建立起了朋友關係,還時不常地去她住的地方探訪一下。
由此可見,她雖然沒有Thomas Cromwell吹噓的美貌,但是的確擁有馴良寬厚,
令人敬佩的品性。
至於Cromwell的下場可就沒有Anne這麽幸運了。他的命運可以用"成也是Anne,
敗也是Anne"來形容。他最開始出頭就是跟國王要娶Anne Boelyn時候的離婚案
有關。然後又在國王想踢走Anne的密謀中壓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作賭注。
當時,任誰也沒有把握千靈百俐的Anne Boelyn會不會在最後時刻突出奇招,
顛倒乾坤,反而讓自己的敵人死無葬身之地。萬幸的是,那一注他大獲全勝。
可惜,這一次,他卻在溫良地如同小羊一般的Anne of Cleves身上輸到血本
無歸。不久之後,亨利八世就把他送上了斷頭台。據說這都不解心頭之恨,
國王專門指定一個學徒工劊子手來行刑。Cromwell的腦袋至少被砍了三次,
才被徹底砍斷。
這亨利八世後宮多年無主,他的三個孩子過的生活如何呢?
首先說小王子Edward,雖然一出生就失去了母親,不過,在保姆仆婦的撫養下,
成長的還算健康。作為國王唯一的男性繼承人,他可謂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虧了
誰也虧不了他的。
再說Elizabeth,其實當她母親被砍頭的那一刻開始,亨利八世就準備把她趕得遠遠的,
因為不管他對Anne Boelyn最終是愛是恨,他都在不自覺地回避那段不愉快的經曆,
不希望再見到這個小女孩。不過,畢竟血濃於水,在Mary多年努力之下,雖然
國王依舊不肯給Elizabeth繼承權,但是已經終於肯接納她作為家庭的一分子了。
生長在這種環境下的Elizabeth,從小就學會察言觀色,審時度勢。才六歲的她,
據說已經表現出了如同母親一般的心靈手巧,可以縫製被褥給人人寵愛的小弟弟
作為禮物。所有教過她的老師都感歎她的聰慧勤勉。
至於20出頭的Mary,重獲繼承權,並且在Jane Seymour死後,還掌握了後宮實權。
可以想象,這麽對天主教死忠的她,會期望對英國的宗教造成如何的影響。其實,
從Jane Seymour當上王後以後,亨利八世已經從激進改革派蛻變為溫和派。反正
他錢也得到了,不再給羅馬進貢;權也得到了,英國神權也得聽他的,他也覺得
除了那些公然反叛他的極端分子,沒有必要再對天主教徒斬盡殺絕。如今他明
知道Mary明裏暗裏都在琢磨怎麽讓天主教在獲取大眾推崇,亨利八世也就睜一隻眼,
閉一隻眼,沒有表示過斬釘截鐵的反對。可以說,這種油滑是一個施政者應該具有
的柔性。如前麵所說,亨利八世不想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的問題,除非這些問題直接
涉及他的實際利益。
等到Cromwell幫國王選中馬丁.路德的追隨者,Anne of Cleves為王後人選。Mary可
急壞了。她以為這個Anne又會跟上一個一樣,是個鼓吹宗教革命的激進女青年。
從這個Anne踏上英國領土的那一刻起,Mary就緊張注視著她的一舉一動。讓她
意外的是,這個Anne竟然被父親棄置一隅。不過,Anne自始至終保持良好的態度,
不出任何怨言的溫良隱忍的品性竟然打動了豪爽的Mary,她很快就和Anne成了好朋友。
最後令所有英國新教徒失望的是,這個老實聽話的德國公主,竟然被Mary的熱情所
感染,在以後的歲月裏,徹底改信了天主教。
不過,有一個人,卻讓Mary無比的失望。那就是她的小妹妹Elizabeth。雖然Mary從
妹妹三歲失去母親的那一刻起,就超級關心她的宗教教育,Elizabeth卻沒有被姐姐
轉化成一個天主教徒。伊麗莎白一世畢生都篤信新教,日後更成為英國所有新教徒
心中的希望之星。為什麽一個小小女孩就有如此的決心,她那從小就對周圍所有人
溫和討好,謙卑低調的外表下,究竟隱藏的是怎樣的堅定與韌性?我會在以後的故事裏,
把這個八卦慢慢展開。
多謝毛人提問,我又去查了一下Anne of Cleves的故事, 竟然發現了一些新的八卦,
趕緊來跟大家分享。這個Anne使得推薦人腦袋不保,可是她自己下場竟然很不錯。
她不光從暴君手心裏全身而退,還在離婚後得到了在自己的故鄉根本享受不到的
豪華舒適,自由自在的生活。隻要她活著,英國王室就留給她一席之地,亨利
八世甚至命令大家要把她當成國王的親妹妹那樣來尊重。難怪曆史學家們要懷疑,
這個女人是不是真的傻人有傻福?莫非,她才是聰明絕頂的寂寞高手,亨利八世
一生中遇見過的智商最高的女人?
說道這位公主是不是的確很醜,曆史上還真沒有記載。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絕對沒有
畫像上那麽珠圓玉潤。另外,她在英國國王眼裏,簡直就是一個什麽都不懂的鄉下
土妞,壓根兒沒有畫中人的氣質。亨利八世還留下過一段評論,描述他們的第一次
“親密接觸”。他說當Anne脫下包裹的一層層的厚重衣服,他看到了塌拉的身材,鬆弛
的乳房,最受不了的還有她的體味。他決定,到此為止!更多的也不想再知道了。
而Anne留下的話語紀錄卻完全是另一副樣子。據她的侍從女官回憶,她們旁敲側擊
地問女主人跟丈夫的房事如何。Anne快樂地說,他對我太好了。那麽一個了不起的
的國王,竟然對我那麽謙遜和善。每天晚上,他都給我一個甜蜜的吻,親切地道
晚安,然後拉著我的手一起就寢。她的陪嫁女官們都驚訝地說,難道就是這些?
Anne點點頭,引來大家驚呼,莫非你到現在還沒有......?!Anne哈哈大笑,我跟
丈夫都一起睡那麽久了,你們怎麽會說我還是處女?可是,當女官們想把這個房事
問題解釋清楚的時候,Anne卻說“夠了夠了”,轉身就走。到底一個公主會不會天真到
這種地步?或者說,Anne才是這一切的設計者,因為她實在不想跟已經年老臃腫的
亨利八世發生關係?
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新婚之後接見她哥哥派來的使者。外麵已經傳遍了,Anne不被國王
喜歡。可是Anne卻一再向使者保證她過得非常快樂,國王對她簡直太仁慈了,她每天
都在感恩的幸福中度過,他們之間簡直不可能有不和諧。這段對話是用德語,使者
本來想從Anne用詞的暗示,或者眼神表情裏麵,猜測她是不是被脅迫才說這些話。可是
Anne當時的樣子實在是太明朗,太快樂了,他不得不相信本國的公主是發自內心地喜歡
在英國生活。
值得玩味的還有她對國王兒女的態度。地位最低的Elizabeth當然在新王後剛剛到來,
就得趕緊上前奉承。她給Anne寫信說,我是多麽地希望能夠獻給你如同我給親生母親
一樣的尊敬和愛戴。亨利八世看了信卻仍到一旁,跟仆從說,告訴她死了這份心吧。
她那賤人老媽根本不配和這位好心的女士相提並論。但是當Anne自己跟大家熟起來
之後,她最喜歡的,卻不是人人都爭先恐後去討好的小王子Edward,也不是熱絡豪爽的
Mary。竟然就是亨利八世眼中最沒有價值的小公主。Anne非常同情Elizabeth,她驚歎於
小姑娘的聰慧和遠遠超出同齡人的洞察力。雖然是王室後裔,這個女孩子卻地位卑微,
所以沒有被過分的寵溺。Anne主動告訴亨利八世,雖然我不再是王後,但是我希望能
繼續給你的小女兒如同母親一樣的關愛。亨利八世被她的善良打動,也同意小公主可以
經常去探訪Anne。從這裏看,Anne如果是聰明而不是傻,她的聰明也不是一般趨炎
附勢者的小聰明,而是一種超越爭權奪利的大智慧。
其實,老奸巨滑亨利八世一直對Anne那麽彬彬有禮,就是不希望打草驚蛇。他預謀
讓Anne先做出令人不滿的舉動,好把她踢走,或者除掉。可是,他的計策全部都落空
了。連他自己都感歎,這個女人的品行簡直是完美的,我從她語言行為中,看到的
全部都是和藹,溫柔,坦率和真誠。莫非世界上真有這麽好的女人?亨利八世的
疑問,也是所有曆史學家的疑問。這個謎一直過了幾百年,依然沒有人可以把它解開。
Anne of Cleves的故事講完了,老國王在離婚的時候雖然沒有明說他心中是否又出現
了新王後的人選,但是,曆史紀錄卻顯示,他已經對一個妙齡少女發生了興趣。
這個小女孩雖然也善良而單純,卻遠遠沒有Anne的明智與幸運。
接下來這第五任妻子
的故事,活脫脫就是一個標準的飯米粒大坑。或者說Overseas大坑。它擁有所有
吸引大眾眼球的所有元素:
老牛吃嫩草;要愛情還是要金錢地位;婚外戀;匿名爆料;誘供奸情;丈夫的眼淚,
妻子的哀求;由愛生恨的瘋狂;婚姻最後的破裂......再加上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
殘酷傾軋,老派貴族和新派貴族的激烈鬥爭,在十六世紀中期的英格蘭儼然
上演了一出鬧劇。而最後則是以美女王後被砍頭作為收場。
這位王後Catherine Howard出身於一個沒落的老貴族家庭。因為家道中落,
她並沒有受到多好的教育,確切地說,她的父親也壓根沒有關心過她的教育。
因為家裏窮,她不得不自己做很多仆人幹的事情。所幸她的性格開朗隨和,
除了因為接觸的人都沒有太多文化所以舉止輕浮些,倒也沒有什麽令人討厭的習氣。
不過比起亨利八世前幾任妻子,個個有成熟的人格,鮮明的個性,這個小女孩
簡直就是一個乳臭未幹的黃毛丫頭。可以說,她是唯一一個完全是因為美色被國王
相中的老婆。亨利八世顯然沒有想到,非要把一個幼稚單純女孩子放到王後寶座上,
是一種多麽危險的事情。Catherine被亨利八世看中的時候,不過15,6歲,好比剛要
開放的花朵。可惜,因為她在曆史上的影響力太小了,婚期又短,又是被砍頭而死,
所以我竟然找不到凸顯她美貌的畫像(大多數畫像都是後來藝術家通過想象畫的)。
文後貼的這張畫據說是按真人畫的,可是總覺得不是妙齡少女的樣子。大家隻好
想象一下了。
要說這位王後的命運,不能不提曆史大環境。其實,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從一開始
就並不徹底。他成立的那一套英國宗教體係,就是後來的聖公會。除了不承認教皇,
把利益都留在英國國內之外,在宗教禮儀和製度方麵,幾乎完全照搬天主教。當初
Anne of Cleves沒來的時候,國王就提醒過她,我們英國的立後儀式還是高貴正統
的天主教儀式,你別想帶來你們路德教派的那一套。所以說,亨利八世偏向新還是舊,
都是憑他個人喜好,沒有什麽原則限製。至於離婚後,當初積極要求推選
Anne做王後的那些新教分子都倒了黴。有的跟Cromwell一樣被砍頭,有的更被訴為
異端邪說分子,被燒死。亨利八世逐漸從中間路線向天主教保守路線傾斜。當然,
這也要歸功於他的新寵Catherine的Howard家族是信奉天主教的老貴族。國王對
小姑娘的寵幸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妻子。他覺得他遇見了一個完美的女子,美貌,
情調,溫柔和美德Catherine都有。當然,亨利八世多半是在熱戀中被衝昏了頭腦,
把小丫頭麵對帝王的誠惶誠恐當成本性的品德優良了。於是,小姑娘每天都能穿新作
的衣服,戴上國王給的數不過來的新首飾。她的仆人配給也大大增加,過著如同眾星
捧月般的生活。可以想象,從一個窮丫頭到忽然受寵,本來就沒有城府的小女孩會
怎樣得意忘形,完全不懂得天高地厚。
眼看著Catherine的地位日益穩固,意味著新教本來就日益縮小的地盤將迅速被蠶食,
新教的勢力更加岌岌可危。難道他們就這樣坐以待斃?終於,高手出手了。如果大家
還記得,他就是幫助亨利八世頭一次成功離婚英國大主教Thomas Cranmer。如同
警長所說,多疑善變的亨利八世手下的首席大臣幾乎沒有好下場的。可是這個地位
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主教怎麽如何能夠一直在位?下文還將會講述他那
化腐朽為神奇的誘供。相比之下,年少的王後那點兒心眼簡直就是形同虛設。至於
什麽飯米粒的奸情推測逼供,簡直都成了小兒科。
這位Thomas Cranmer一直是亨利八世的忠仆。曆史學家不能確定,亨利八世
對於Cranmer對宗教改革的熱衷程度了解多少。可以確定的是,他在很多時候
都對國王相當保留了自己的想法,所以才在亨利八世左右搖擺的時候,沒有被
禍及。但是,請記住Thomas Cranmer絕對不是一個沒有能力,碌碌無為的人。
他不過是深諳韜光養晦,明哲保身的道理,尤其是在亨利八世這種君王的手下。
Cranmer自從幫助Anne Boelyn當上王後以後,一直擁有很大的權力。他主持了
王後加冕,公主受洗的儀式,並且成為Elizabeth的教父。關於他如何看待Anne
Boelyn的倒台,說法不一。有的人認定他是Anne的秘密愛慕者,幫助Anne當上
王後,也是他的心願。有的人則說他的權力被張揚的王後壓製了,他也是對Anne
的倒台樂見其成,反正下一任王後Jane Seymour也是新教徒,所以,他並沒有
什麽損失。不管怎樣,他並沒有跟Cromwell一樣在鬥爭Anne的時候蹦在顯眼
的地方。而自從Anne Boelyn死後,沒有一個王後再可以和他的實力地位相提
並論了。Jane Seymour的加冕依舊是出自他的手,他還榮幸地成為了小王子
Edward的教父。但是,當這位天主教徒Catherine Howard當王後的時候,Cranmer
就沒有那麽風光了。之前,新教同道紛紛被殺已經讓他無比痛心,但是他還是
采取了隱忍的態度。至於婚禮,國王也是找了別的主教主持,根本都沒有征求他
大主教的同意。Cranmer依然保持了良好的風度,對新王後畢恭畢敬。Cranmer不是
不敢直接出手進攻,隻是他還沒有找到敵人的死穴,更沒有足夠的把握給敵人
一招致命的打擊。
再看看他對立麵的小王後又是多麽地無知。按理說,王室內外,最希望看到一個
天主教王後的人莫過於Mary公主了。如果Catherine稍微有點政治常識,就應該和
Mary結成牢固的同盟。可是,她卻跟Mary關係很不好。其實她倒也沒有得罪過Mary,
不過是Mary對於這個比自己小好多歲的輕佻女孩從一開始就討厭。而Catherine仗著
國王寵幸,也根本沒有想過應該討好這位年長的公主,緩和緊張關係。甚至在家庭
聚餐的時候,還必須由Anne of Cleves出麵來調和公主王後一席的尷尬。毫無疑問地,
如果Catherine被人陷害,Mary雖然不至於落井下石,但是也絕對不會出手相助。
Catherine唯一的指望就是國王對她的寵愛。可是,一個女人如果把所有的一切都
寄托在一個男人對她的熱情上麵,將是多麽的危險可悲,尤其對方還是亨利八世這樣
的男人。
在國王還帶著新婚燕爾的王後四處巡遊的時候,有一位新教徒跑來跟大主教懺悔說,
他知道如今的王後曾經如何地品行不端,他實在無法忍受眼看著自己尊敬的國王受到
這種女人的欺騙。Cranmer一下子就嗅出了這塊猛料的價值,當然,他還不至於
輕舉妄動。在耐心慈祥地再次聽完男子重述他的話語後,男子又告訴他,王後曾經在
她的姑姑Norfolk公爵夫人家住過很久,而他的作侍女的姐姐Mrs. Hall就是這些
緋聞的親曆見證人。Cranmer立刻在第一時間找到了這位夫人,這次聽來的消息果然
更加驚爆!
總的來說,比起Anne Boelyn籠絡的那些名流貴族愛慕者,這位Catherine交往
的男人實在有點不太入流。Mrs. Hall告訴大主教,Catherine最開始是和公爵家
一位樂師Manox過從甚密。當她們這些年長的女伴們都很擔心小姐被這個明顯
在喜歡玩弄感情的男人欺騙的時候,Catherine又看上了Francis Dereham。
這下子,Manox覺得被甩得很沒麵子,他甚至叫囂過,別相信那婊子多純情,
我可是連她身上的胎記都看過。這位Dereham雖然地位沒前一位情人那麽低微,
可是也不是個好名聲的。他跟很多貴族女子都風流得很,從來不懂當眾收斂。
有一次他竟然當著很多人親吻Catherine親個沒完,大家都取笑他,你什麽時候
才能親夠啊。他調笑著說,我親我自己老婆,關你們什麽事?周圍人都哈哈大笑
說,你跟Howard小姐婚期在什麽時候呀?
麵對著這種水平的對手,大主教怎能不露出一絲輕蔑的笑容。經過了深思熟慮,
他悄悄趕到了漢普敦。在那裏,新婚巡遊隊伍正在教堂為了上帝賜予這麽完美的
新王後,舉行感恩儀式。大主教在教堂儀式結束前,留在國王手邊一封信。
在信裏他表達了對國王的無比關心和忠誠,他多麽不希望看到關於王後放蕩
的流言傷害國王。而據他了解,這些緋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他的話語點到
為止,因為他知道國王極度的驕傲可以讓Catherine永世不得翻身,但是也有
可能讓他背負有損王室尊嚴的罪名。
亨利八世看過信一下子就坐不住了,馬上召見大主教麵談。他要求大主教徹查
此事,既不允許任何人汙蔑王後的清譽,也不要被王後蒙蔽。在案情水落石出
之前,他決定不再見Catherine,因為他知道自己絕對經不住美女當麵的哭求。
他還下令把Catherine限製在漢普敦住所,不許去任何別的地方,不許有社交
活動。據說,當國王離開漢普敦的時候,Catherine瘋狂地衝出警衛和仆從,
哭喊著想追上國王。自知心虛的她想抓住這最後逃生的機會,但是沒有成功。
漢普敦一別,也就成了他們的生離死別。
現在,一切都落在大主教的掌握之中了。雖然Cranmer的證據還僅僅局限在王後
婚前風流輕浮,但是,他已經對於如何找出婚後通奸叛逆的證據成竹在胸。
果然,兩天之後,Cranmer就發現,王後秘密召見了Dereham。他馬上把這件事情
報告了亨利八世。信裏並沒有過多的推測結論,但是多疑的國王顯然已經猜到了
大主教想讓他猜到的那一步,因為他一看到信,竟然忍不住當眾潸然淚下。從
這件事,他明白王後對他不忠,至少是心裏不忠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回想年
少時,自己的才情,英武,也曾經傾倒過不少小姑娘,但是如今肥胖衰老的他,
是無論如何不可能跟年輕的情夫爭奪王後的真愛了。
當然,審判的程序才剛剛開始,如何讓Catherine徹底倒台,不讓國王舊情
複燃,大主教還有很多具體的工作要做。
所謂大主教對王後的審判,其實是以私人談心的方式進行的。Catherine因為受打擊
太大,一直處於又哭又叫的癲狂狀態,大主教幾乎都懷疑她是否還能夠再清醒。總算,
兩天後他讀給王後一封國王來信,告訴她隻要她肯坦白承認自己犯過得錯誤,就能得
到寬大處理。Catherine聽了這些才算恢複了一點鎮定。但是,這些鎮靜也是暫時的,
後來的審問對話,其實都在Catherine時而安靜,時而哭鬧的交替狀態下進行,大主教
不得不扮演雙重角色。一方麵他是安慰一個小姑娘,讓她不要絕望的和善的長者;
另一方麵,他又要從這個女孩子嘴裏探聽出她的罪證。
主要議題是圍繞著Catherine和Dereham是否曾經有過婚約。關於這個,Catherine
本能地竭力否認。她一會兒說兩個人不過是早就認識的朋友,一會兒又說Dereham
一直糾纏她,獻殷勤,她可什麽都沒有答應。當她發現有些私會的情況是不能賴掉的,
她又緊張地說,都是那個瘋子脫下衣服引誘人,我可什麽壞事都不會跟他幹的。她的
話語無倫次,前後矛盾。大主教警告她,你的案子已經沒救了(這當然是騙人的),除非
你完完全全地坦白。不過,有了這些內容,他堅信王後還有更多的故事在瞞著他。
另一邊,審理Dereham的工作也在進行。有很多東西Catherine已經推不掉了。比如
他們互贈的小禮物,有的被Catherine號稱是被偷走的,有的她說根本就不懂那是象征
愛情的信物。甚至在Dereham準備北上探險尋寶時,他把自己的全部積蓄100英鎊都給
了王後來保管。這太像是丈夫對妻子的信任了。大主教恐嚇小姑娘,你的罪過已經夠
深重了,如果再加上不對上帝坦白一切,上帝將給你加倍的可怕懲罰;當然他還得讓
Catherine相信,如果她說出一切,上帝就有可能寬恕她的罪過。小姑娘被嚇得哭著說,
我真的跟他沒有什麽,他北上愛爾蘭,我們唯一的通信是他問我,我是不是要跟
Culpeper結婚,我澄清說,沒有比這更可笑的謠言了。請注意,當時還沒有任何關於
Culpeper的八卦,而這個證詞,也成了後來案情急轉直下的關鍵。
大主教把自己的審問結果麵呈國王,亨利八世不由得喜憂參半。喜的是,他的王後好像
在婚後並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通奸,憂的是,這些婚前跟別人夫妻相稱,婚後又舊情不斷
的行為,已經不可能讓她再當王後了。盡管不太情願,他也隻能下文件取消婚約,然後,
把Catherine從漢普敦的軟禁地釋放出來,換一個更舒服的地方,等待最後審判結果。
表麵看來,大主教的目的已經初步達到了,可是,他不能夠拿自己的腦袋和所有新教徒
的命運來冒險。萬一Catherine的美貌風流再次迷倒了亨利八世,萬一她成了極度受寵
的國王情婦,那麽,她對新教的殺傷力依然不可小覷。尤其是她如果念起舊惡,反咬自
己,
怎麽辦?所以,無論如何,還是要找出通奸重罪的證據,當然這些事情已經不用他親自
動手了。
當王後倒台的消息傳來,所有趨炎附勢者當然逃得精光,支持大主教的新教徒和新派
貴族們則都為促進案情的審理盡力竭力。首先,從那個樂師下手,讓他坦白他跟年少的
Catherine到底幹過什麽。得到的審訊結果簡直如同三級片一樣不堪入耳,但是,卻並
沒有嚴格意義上的通奸行為。接下來還沒有從Dereham那裏審出結果,另一邊王後侍女
的審訊卻奇峰迭起。
一位侍女說,王後曾經連著兩天把她們都支走,讓她們早早入睡,她自己卻在一位姓
Rochford的貼身女官屋子裏關著門到深夜,她們在門外“無意中路過”,也根本聽不見
聊天的聲音。接著,更多的八卦出現了。有的女官說,王後曾經自己晚上從裏麵鎖著門,
除了那個貼身女官,誰也不讓進。還有的說,記得有一次國王沒有事先通知,大半夜突然
跑來找王後,王後又是和Rochford兩個把自己反鎖在屋子裏,她們竟然讓國王等了很久
才來開門。審判人員如獲至寶,他們興奮地發現,原來王後的婚後生活裏,果然隱藏著
不可告人的秘密。
大家本來猜測,一定是Dereham在和王後幽會。可惜,他們過去聽到的隻是事情的表象,
如同冰山露出水麵的一角,這後麵隱藏的,才是王後極力遮掩的更加不可告人的隱情。
這不禁又讓我想起來vcd,他說我們看到的都隻是表象,後麵其實隱藏著更深層次的故事。
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所有灰灰聽不到八卦的痛苦之上,vcd的行為怎能不讓我們感到
無比的痛心!
本來,王後如果死賴到底,審判者也不能從這些捕風捉影的話裏給她治罪。因為,
先前抓起來的兩個情夫,的確還都算不上奸夫。可惜,她這次遇見的是滴水不漏
的高手。她在和大主教談心時,唯一一次不小心提到過Culpeper這個名字。線索
雖然細微,卻沒有被大主教放過。
這個Culpeper也是貴族出身,Howard家族的表親。他長得非常漂亮,身為最受國王
寵愛的男寵之一。大主教派人突擊搜查了他的住所,這一查,竟然查出了王後給
他的親筆信。信的措辭文法不通,因為Catherine受教育程度很低,但是內容卻讓
所有搜查者興奮地無法言喻。裏麵說什麽見不到你,我生不如死啦。請趕快來看我,
在隻有Rochford當班的時候進來。還有什麽,對你的思念,讓我受盡了煎熬。這下子,
Culpeper馬上就被逮捕,嚴加審訊。雖然Catherine那時還不肯承認這些奸情,不過,
從所有其他人的審問結果,王後私生活的謎團已經能徹底解開了。
雖然王後跟不止一個男人有過激情獨處,但是第一個成功占有她的奸夫,就是
Culpeper。他們先在王後屋子裏幹事,由Rochford把門,後來為了掩人耳目,又轉移
到Rochford屋子裏。那天晚上國王突然駕臨,就是跟Culpeper撞個正著。這個著名橋段
也在很多地方講述亨利八世的故事裏被不斷引用,並且被藝術加工得繪聲繪色。
亨利八世聽了這越來越多的審問結果,也遭受了極大的打擊。他的健康狀況迅速惡化,
一提起Catherine的案子,就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悲憤不已。但是,直到最後,他
其實都沒有在Catherine被判砍頭的報告上簽字。議會不得不決定,借用國王的圖章
蓋在審判結果上麵,旁邊一行小字寫著“這是出於國王本人的意願”。
眼看這砍頭的罪名都被審出來了,推薦Catherine入宮的Norfolk公爵都快被嚇死了。
何況他們家還是Catherine最初不檢點的發生地。為了保命,他也積極抓出很多本來
都沒有被大主教手下揪出來的跟Catherine奸情有關的證人。然後宣稱,這個女孩子
在我們家住的時候,至少勾搭了7,8個男人,這種蕩婦就該給燒死。不過,他們夫婦
還是逃不掉鋃鐺入獄的命運。因為他們無法解釋自己管教失職還欺瞞國王的行為。
在審判席上,貪生怕死的公爵至少提供了可以讓整個Howard家族永遠無法翻身的
證詞,其中還有很多相關的貴族家庭也被牽連。當初國王為了寵幸Catherine,大大
增加了侍從女官的名額,其中很多新招的都是跟Howard家族有關係的老派貴族
的女兒。如今她們全部背上了疏忽縱容王後奸情的罪名。於是,無數老貴族的封地
財產都被沒收。雖然亨利八世簽署這些文件的時候,心情是無比悲痛的,但是,他
卻因此比任何時候都更加富有,王權也又一次得到了加強。
此時此刻,歡欣鼓舞的不光有支持大主教的虔誠的新教徒們,還有所有代表資產階級
萌芽的英國新貴。他們仿佛已經看到,所有這些從不事生產的老貴族手裏沒收來的
土地,總有一天會變成羊毛生產業的基地。為英國工商業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Catherine Howard被處決,王宮裏心靈遭受打擊的還不止亨利八世一個。
小公主Elizabeth也很震驚。雖然Catherine對男人輕浮放蕩,但是她對朋友
都非常慷慨隨和。因為國王太寵愛她,動不動送來價值不菲的禮物,她也就
滿不在乎了。往往是國王剛轉過身,她就把禮品送給周圍的朋友,女伴。而且,
她還不顧宮裏過去的規矩,高高興興地把Elizabeth拉到她的王後席上一起
進餐。這可是Elizabeth從未享受過的殊榮。不到10歲的她,眼看著父王如此寵幸
這個小母後,又眼睜睜地看著他把心愛的人送上審判席,直到最後自己也不能
控製局麵,讓王後喪命。雖然她母親的遭遇也很可怕,但是那時候她畢竟還不懂事,
沒有親眼目睹。現在又一次看到這種事情重演,她不禁對自己的女伴感慨,這實在
太可怕了!如果我可以做決定的話,希望我一輩子都不要嫁人。後來伊麗莎白一世
一生未婚固然是出於政治原因,但是終其一生,不管是真愛還是調情,她都非常
小心,不跟有過親密接觸的男子留下任何能證明他們實質關係的證據。這種對於
男女關係超乎尋常的謹慎和恐懼,多半就是看見這兩位王後的悲慘命運才導致的。
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亨利八世一直不像考慮立後問題。有意思的是,
經過了這次教訓,議會也通過決議,以後立後之前,按現在的話來說,王後人選
必須通過“Security check & backgroud check”,來保證她們沒有人品道德的
問題。這樣一來,Anne of Cleves的支持者又抬頭了,他們幻想國王會回心轉意,
再次相中這位品行完美的女人。Anne的哥哥甚至還托人給大主教Cranmer寫信,問
他能不能幫忙。大主教對此作了明智的回應,他反問來使,你不覺得跟我討論這個
問題非常奇怪嗎?剛剛死去的王後是通過公開和公正的審判才有這樣的結果,
跟我個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至於國王會立什麽樣的新王後,更是我無法左右的。
然後,他把這些事情全盤轉告亨利八世,國王托他帶話,輕蔑地諷刺Anne的哥哥
簡直是癡心妄想。
不過,亨利八世畢竟是一個愛情和事業並重的男人。在這次愛情的戰場慘敗之後,
他終於在跟蘇格蘭的鬥爭中,又一回嚐到了勝利者的滋味。其實,蘇格蘭的國王
James V是他的親外甥。可是因為同為保守天主教國家,蘇格蘭竟然總是跟法國
一個鼻孔出氣,跟英格蘭唱對台戲。亨利八世也想通過把Mary嫁給法國王室來緩解
緊張關係。可惜Mary雖然也篤信天主教,但是她跟西班牙那割舍不斷的舊情,讓
當事雙方的男女都覺得亨利八世的建議簡直是癡人說夢。在多次斡旋失敗後,
亨利八世終於決定得先給蘇格蘭一個教訓,不能等到他們和法國都準備好了,聯手
對英格蘭南北夾擊。
那次勝利就是Solway Moss大捷。說起正史,我又沒詞兒了。不知道警長有沒有
興趣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場著名戰役的詳細過程和曆史地位?當James V得知失利
的消息之後,他竟然急病攻心,很快送了性命。通過這一役,亨利八世似乎又
重拾了他的驕傲和自信,他終於又能感受到體內還保留著青春的活力。接下來,
他也再次萌動了正式追求一個女人來當王後的興致了。
另外還要再提一件事,就在James V彌留之際,他的女兒Mary誕生了。這就是電影
《Elizabeth I》裏麵那個蘇格蘭的美貌女王。因為時代相近,很多曆史學家都
喜歡拿她跟伊麗莎白一世作對比。從一出生,Mary就注定被卷入湍急的政治漩渦,
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而終其一生,這位女王都被夾在蘇格蘭,英格蘭和法蘭西
三國尖銳的矛盾之中,無法脫身,直致最後喪命。
看到了無知美少女當王後的悲劇,亨利八世選擇的第六位妻子Catherine Parr則是
一個相貌普通卻學識淵博的知識女性。據說,這是他認為最能理解他的一位妻子。
這時的亨利八世顯然看重的已不再是肉體的欲望了。這位女士在被國王相中
的時候,已經30多歲,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曆。有趣的是,她的戀愛與婚姻經曆,
幾乎可以跟亨利八世匹敵,都是充滿了波折。
Catherine才12歲,她那個急功近利的老媽就迫不及待地給她訂了一門親事。對象
是一位有錢有勢又看起來活不了多久的老先生的法定繼承人。她隻盼著能通過這
婚事,大賺一筆。那位老先生人品還不錯,可是他那個親戚繼承人卻異常自私刻薄。
在討論聘禮嫁妝的一輪又一輪較量中,Catherine的老媽被對方苛刻的條件氣得夠嗆。
大家一直吵到Catherine14,5歲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她老媽斷然決定,放棄這門
親事。湊巧的是,這個決定不久,這位繼承人自己就病死了。
這時正值花季少女的Catherine本該有不少追求者,可是她媽媽竟然為她選中了一個
比她祖父還年長的老頭子。嫁過去以後,Catherine發現,自己麵對的是年近40的
幾個繼子。所幸的是,這種尷尬沒有持續多久,她還沒到18歲,丈夫就病故,留下
她成了有錢的小寡婦。另外一個可以說是好消息,也可以說是壞消息的事情就是,
她那個唯利是圖的老媽也病死了,Catherine終於擁有了自己選擇人生道路的自由。
她的下一位丈夫比她大不到20歲,可以說無論年齡,地位,金錢都還算相稱。可惜,
在她自己30歲左右的時候,丈夫就一病不起,長年臥床。也就是大約這個時候,
亨利八世開始看中她。不過,Catherine作為一個有個性的女人,她更希望自己把握
自己的命運,才不願意到王宮裏趟渾水。所以,她對亨利八世的示好半推半就,
裝傻充愣,就是不肯接受。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她內心已經狂熱地
愛上了一個年齡隻比她大一點點的美男子,Thomas Seymour。
大家看這個last name一定覺得有點熟悉。沒錯,這就是當今小王子的親舅舅,死去
的王後Jane Seymour的親兄弟。因為國王深愛這位早逝的妻子,Seymour一家也
全部享受到了特殊優待。即使Jane死後,他們全家還保留著雞犬升天的地位。再次
成為寡婦以後,Catherine Parr跟Thomas Seymour的關係幾乎已經成了公開的
秘密。亨利八世的權威又一次受到年輕帥哥的挑戰,他一氣之下,給Thomas Seymour
派了個很遠的公職,讓他幾年都休想再回來。Catherine Parr看到這個架勢,才
意識到國王對自己是多麽地認真,如果自己再拖延下去,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了。
她隻好接受了國王對自己的種種殷勤,直到最後接受求婚。不過,請不要忘記這位
Thomas Seymour。雖然在亨利八世有生之年,他再也沒能有機會回歸英國上流社會
的中心,可是在後麵的八卦裏,他還要再度出場,並且表現驚人。
Catherine之前的生活梗概大概就是如此,下一回咱們來講她是如何有才華,並且
如何在無意之中,就讓亨利八世對她動心的。
在Catherine Parr的時代,女性受教育並不是被推崇的。歐洲那時的觀點也跟
咱們的老祖宗們差不多,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學習讀書寫字,無非是
用來寫寫情書,或者在取悅男人時,讓話題豐富些罷了。Catherine卻不這麽
認為。她關注的都是知識性的話題,並不像Anne Beolyn把自己的見多識廣,
伶牙俐齒,充分應用於跟男人調情,讓他們俯首稱臣上麵。無論是自然科學,
還是人文社科,Catherine都有涉獵,但是她最喜歡的還是宗教理論的研究,
尤其是與宗教改革相關的話題。除了自己讀書,她更喜歡跟別人討論問題,
各抒己見,她擅長讓辯論熱烈而不緊張,始終保持友好包容的態度。據說,
因為她學識淵博,連大主教Cranmer都非常喜歡和她一起探討宗教哲學問題。
可以料想,精明的大主教還有他的羽翼在推動Catherine Parr為後的事情上,
下了不少幕後的功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atherine的學識並沒有使她變得威嚴高傲難以接近,
相反,她非常推崇婦德,大力宣揚女性應該尊敬和理解她們的丈夫。有必要
的時候,她非常能言善道,但是,大多數時候她都是溫和安詳的。雖然人們
普遍認為女人的知識越多,越有可能不遵守婦道,與男人私通。可是Catherine
這方麵的人品,卻從來沒有被人質疑過。有人甚至讚美她簡直是歐洲文藝複興
時期理想女性的代表,知性與母性的完美結合。
因為自身地位還有丈夫的地位都不低,Catherine很早已經進入英格蘭上流社會,
也經常有機會出入王宮。但是她和亨利八世一對一地照麵卻不是因為搔首弄姿
吸引國王的注意力,而完全是因為她慈悲的天性。幾年前,她的一個表妹的丈夫,
因為得罪了Cromwell,被判刑關進倫敦塔。善良的Catherine不忍心袖手旁觀。
當時正好Anne of Cleves來到英國,Catherine趁著國王對Cromwell心存不滿,
非常精明地看準了時機,跑去幫親戚求情。據說,那次私下傾談,讓亨利八世
對這位舉止得體,談吐文雅的女士留下很不錯的印象。Catherine說服國王的話,
據說顯得很有學識,讓人無法駁斥,但是態度又非常恭順謙和。不過,當時的
亨利八世隻顧著討好Catherine Howard,並沒有多想別的。隻不過這次見麵,
為雙方關係以後的進展打下了一個很好的基礎.
後來,亨利八世因為要選品行端正的王後,所有後宮留下的經常陪酒作樂的
侍從女官,似乎都不符合這個條件。國王漸漸開始注意起人品有口皆碑,風範
令人景仰的Catherine Parr。正好,Catherine弟弟家裏又出了一個案子。
她的弟妹被人發現有奸情,她弟弟一氣之下向法院申請要把自己老婆處以極刑。
不過,這種貴族案件都需要國王的簽字。一聽說弟弟把家務事鬧得這麽大,
Catherine又坐不住了。她非常不讚成在男人可以為所欲為的時候,女人生活
作風一旦自律不嚴,卻動輒就會遭到重刑。這一次,她直接衝到亨利八世麵前,
跪求他千萬不要在死刑判決書上簽字。亨利八世當時已經對她頗有好感,本來
就想賣她個人情。不過,他還是要考驗一下這個女人的智慧。他說,妻子犯錯
由丈夫量刑,是我國法律規定的。我又能做什麽呢?Catherine毫不遲疑,
回答道,法律本是出自人手。您是我們偉大的君主。您的慈悲本來就應該
超越世上一切嚴酷的法律。隻要您不肯簽字,我自然有辦法說服我的弟弟撤回
起訴。等國王答應了她的請求,她又跑去弟弟那裏說,你以為那些向你告密的
人是好心嗎?我相信弟妹不過是一時糊塗,你卻鬧了個天翻地覆,不過是便宜
了那些幸災樂禍的人。寬容本就是基督徒的美德,連我們的國王都讚成,
寬宏大量的人,必會得到報償。他弟弟一聽,自然猜到姐姐得到了國王的撐腰,
便同意撤回起訴。後來亨利八世果然不光恩準他離婚,還借以表揚他寬大為懷,
給了許多賞賜。
等到Catherine當了王後,她依然沒有放鬆學習研究,甚至還出版了兩本書籍。
王後竟然自己出書,可謂曆史上的創舉。因為亨利八世老年趨向保守,她不敢
直接表達自己對新教的讚美,隻能打著亨利八世的旗號,兜售自己支持宗教改革
的觀點。在書裏她借用《出埃及記》,把教皇比作埃及法老。諷刺他雖然頂著
上帝的名義,卻在迫害真正對上帝虔誠的信徒。而亨利八世,不用說,就是
摩西的化身。他不畏強權,大刀闊斧地開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為上帝的子民
指引了正確的方向。這種遠見與英明不僅當世無人可比,功德之高可直逼古代聖哲。
雖說亨利八世聽過的阿諛奉承也不下千千萬,可是,自己的老婆才高八鬥,
旁征博引,炮製出如此雄辯地馬屁,聽在他心裏,怎能不格外地受用。
上文既然介紹了Catherine的知性,這裏再描述一下她的母性。
雖然熱愛家庭生活,她自己卻沒有生育過兒女,很可能是因為丈夫們都太老的緣故。
於是,她把全部的母愛,都傾注在自己的繼子繼女身上。一入主王宮,她就表示,
國王的孩子們分散住在各地,不能夠跟父親住在一起,太不近人情了。她立即動筆
給孩子們寫信,邀請他們回來團聚。
這一次,又是Elizabeth第一個回信。信裏充滿了對Catherine的善良和關心的溢美
之詞,她說“卑微如我,竟然能得到我根本不配擁有的恩賜。我一定牢記您的恩情,
做一個順從聽話的好孩子,絕對不讓我的父親有任何的不滿,給您招來麻煩。”
雖然亨利八世到死都無法自在地麵對Anne Boelyn的孩子,但是在Catherine巧妙的
周旋下,他還是接受了讓Elizabeth回到他身邊的決定。Elizabeth一到,Catherine
除了給予她慈母的關愛,也不忘記考察她的功課。她驚詫於這個不到10歲的小姑娘
的聰慧,似乎從她身上,看到了自己過去的影子。她們兩個都是天資聰穎,而且
比起一般女子更加刻苦好學,非常有向上的欲望。不過,她也發現,像海綿一般
渴望吸收知識的要強的小公主,卻缺乏家長和名師的指導。她馬上動手重新編製
Elizabeth的課程,加強深度與廣度,並且親自為她挑選合適的老師。據說,她這番
策劃簡直太成功了,以至於亨利八世主動提出,小王子的教育安排,也要由王後
進行全麵修訂。竟然把王子的教育都全權拜托給一個女人,也算是一個開明的創舉。
不過,小王子卻最少回王宮來。因為亨利八世非常害怕他接觸外人太多,染上疾病。
他把這根獨苗小心留在隱秘的養育地,不許任何人接近。這個方法被證明是
徹底的失敗。小王子6歲前,幾乎完全被仆婦圍繞,對外界沒有過任何見識。仆婦們
對小主子百依百順,極度寵溺,但是卻無法給他家庭的溫暖,反而使他冷漠乖僻。
她們喂給他最最有營養的食物,卻因為怕他生病,不敢讓他出屋子鍛煉。所以
小王子長得肥胖卻虛弱。跟Catherine接觸的這幾年,可以算作他短暫而可悲的一生
中,最溫暖快樂的時光。
再說Mary對Catherine的態度。Mary一向個性強悍,愛憎分明。就好比她第一眼看見
風騷的Catherine Howard,就打心眼兒裏討厭一般,她從開始見到Catherine Parr,
就喜歡這個知識女性。經過傾談之後,她們更發現彼此在很多事情上都有著共同的
興趣和愛好,如果不是因為在宗教觀點上大相徑庭,她們簡直就要成為無話不說
的好朋友了。
正所謂物以類聚,新王後上台,後宮的侍從女官也被招來不少女文青,女學者。
大家一有機會,就談古論今,激揚文字,此時亨利八世的後宮,儼然是一個婦女
文化交流中心。值得注意的是,她們中間有些人秘密信仰路德新教,也有不少跟
外界的新教學者們有聯係。這種氛圍,也深深感染了Elizabeth。本來她當初那麽
急於討好後媽,不過是深諳王室生存法則,是為了找到改善她跟父親關係的機會。
但是在這種環境的熏陶下,正在人生觀,世界觀形成時期的她,也對宗教改革產生
了濃厚的興趣,了解到開明的新教是大勢所趨。正是從此時開始,她成為了一個
堅定不移的新教徒。
看見這位王後這麽鼓吹宗教改革,那些代表保守天主教勢力的人豈能不氣的咬牙切齒。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極端保守的曼徹斯特主教。既然當初大主教Cranmer能成功地
把天主教的Catherine趕下王後寶座,他也準備如法炮製,讓這個新教的Catherine也
不得好死。所幸的是,Catherine Parr依靠自己的勇氣和智慧,還有平時積攢的rp,
終於擊敗了政治對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下一回我們會講Catherine Parr王後生涯的完美落幕,這也意味著HENRY VIII生命
的終結,八卦上半部也將隨之結束。以後的故事,就該圍繞我們的女主角展開了。
Catherine Parr當王後的三年,其實並不平靜。對外,英格蘭與蘇格蘭的關係
急劇惡化。本來亨利八世以為小嬰孩Mary當上女王,他一定更加容易控製蘇格蘭
了。他還高興地建議,由自己的兒子Edward跟Mary定下娃娃親,讓聯合王國真正
的合並。但是他沒有想到,蘇格蘭雖然在國王死後,陷入了貴族們爭權奪利
的內亂,可是高傲的蘇格蘭人,都對英格蘭國王的這種“賞賜”毫不領情。
一方麵瞧不上英格蘭伸出的友誼之手,另一方麵,他們依然跟法國眉來眼去,
暗通款曲。蘇格蘭人甚至諷刺亨利八世那個冷血又無能的兒子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這下子,亨利八世震怒了!他撕毀了跟蘇格蘭的和平協定,徹底拋棄了和平統一
聯合王國的美夢。隨著他一聲令下,英格蘭鐵騎數度橫掃蘇格蘭,試圖把Mary生擒。
蘇格蘭的王太後隻能帶著幼小的女兒東躲西藏。那邊法國見狀,當然不能袖手旁觀。
亨利八世可是吃軟不吃硬,幹脆一不做,二不休,跟法國也大戰一場。這也就是
警長之前提到的英法大海戰。為什麽這個Mary在曆史上這麽重要,提一下她的家族
姓氏吧,就是Stuart,中文翻譯,斯圖亞特。在英國統治長達百年以上的斯圖
亞特王朝,就是從她的兒子開始的。而亨利八世一家姓Tudor,後文我將用不同
的姓氏來區分兩個Queen Mary I。
目送著亨利八世的艦隊出征,Catherine王後度日如年,憂心如焚。可是,沒想到,
當她終於迎來了丈夫凱旋的日子,也迎來了自己的厄運。亨利八世雖然創造了自己
的一套"新教"體係,越到老年,他越無法忍受教義改革走得太遠。可是Catherine
還偏偏喜歡跟他討論宗教改革如何才是適度的問題。從骨子裏,他是極其厭惡
有人質疑他考慮問題的權威性,但是,Catherine引經據典的話語,又不能不讓
他佩服她的見識。天主教保守勢力,其實早就想對王後下手。他們抓住了一個激進
宣揚新教的20多歲女孩子,據說她跟王後那個小圈子的女性有來往。於是,他們
把車裂之刑的刑具防到馬車上,一邊遊街,一邊一格一格絞動齒輪。可是那個
小女孩直到全身筋折骨斷,都絕口不承認跟王後有關係。
一計不成,他們又向國王進讒言,說王後動不動跟您辯論,明顯不守婦道,藐視
您的權威。尤其在您出征的時候,她更加變本加厲,隱然有煽動叛亂之意。其中
有一段話最讓亨利八世觸動的,就是:您建立的宗教體係已經是最完美的了,
為了什麽王後還整天把改革掛在嘴邊?當您反對教皇固有權威的時候,她把教皇
比作法老,您是摩西。可是,如今您至高無上的權威在英國已經徹底鞏固了,
這個女人下一步是不是就要把您比作法老,她自己自封摩西呢?
亨利八世狐疑之下,不禁同意了給王後下逮捕令,以便仔細審問。Catherine聽
說了這件事,悲從中來。她想到之前被砍頭的王後,想到自己受的委屈,不由得
縱聲大哭。據說整個宮殿都能聽到她的悲啼,連亨利八世躲在自己臥室都躲不過去。
他沒有想到這個一向恭順自持的女人會徹底崩潰到這種地步。終於,在簽署逮捕
令的那一夜,他走進了Catherine的臥室。看到國王,Catherine知道,自己絕對
不能錯過這次機會,她必須說服國王,否則性命難保。她向亨利八世表白自己的
忠誠,說她的辯論不是因為瞧不起丈夫,而是借以分散他長期身體不適的痛苦。
她現在就交出所有國王覺得不妥的書籍,讓大家都來見證。
當國王同意了她的請求,她帶著整理出來的書籍趕到國王的房間,發現一堆國王
近臣正好都在屋子裏開會議事。Catherine掃視一圈,心理掂量了一下,接著就跪
在國王麵前,作了一大串“真情告白”。
她說:身為一個女人,一個生來就低等的性別,我無法抗拒那與生俱來的無數
缺點。我的軟弱,我的愚蠢,使我難以在這錯綜複雜的世界裏看清楚真理。但是,
我不過是一個無知無能的女子啊!難道我睿智的丈夫不正是該在這種時刻給我
指出方向,糾正我不要誤入歧途嗎?我隻盼望今生今世所有遇到迷茫與疑問的
時候,都能夠得到您的指導,卻不知道您願不願意寬宏大量地答應我這熱誠而
謙卑的請求。
亨利八世雖然多疑暴虐,但是,他也是個感情異常豐富的男人。王後的一番話,
動人肺腑,又自我批評,又巧妙奉承,他忍不住上去拉住王後的手,感謝她的
忠誠,並且向眾臣讚揚這種勇於自新的精神,簡直是大家的楷模。王後精明的
仆人也悄悄找到留在王宮等待國王簽署的逮捕令,趕緊藏了起來。從此,國王
王後和好如初,直到下一年亨利八世辭世。
1547年初,56歲的亨利八世離開了人世。回顧他的一生,充滿了矛盾。有時他
是激情澎湃的的,也很容易被打動,他又是冷血無情的,能對身邊的人作出最
殘忍的事情。被他送上斷頭台的妻子,恰恰正是曾經令他最如癡如狂,神魂
顛倒的女人;他號稱最愛的女人,卻是跟他相處時間最短的,不過是生了一個
兒子。真心愛他的女人,在他那裏嚐盡了苦澀悲涼;而最後這位成功地處理了
夫妻關係的王後,顯然壓根兒跟他談不上什麽愛情,所以才能始終保持明智。
後文會讓大家看到Catherine Parr被真正的愛情衝昏頭腦的樣子,真是令人
不勝感慨啊!
亨利八世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無論思想文化,經濟模式,固有的
一切都在受著新事物的衝擊,新舊雙方激烈地交鋒。他自己推翻了教皇在英國
的勢力,給新教的發展壯大創造了一個絕妙的溫床,但是,他自己又試圖遏製
宗教改革的步伐,不希望天主教的世界觀煙消雲散。就連他臨死,都充滿了矛盾。
根據他的遺囑,葬禮是全盤天主教式的。當他要求臨終禱告的時候,近臣說您的
一生偉大英明,沒有錯誤需要懺悔,一向自高自大的亨利八世卻搖了搖頭。等
近臣提議幾個他寵愛的保守派主教來聽懺悔,他卻堅決地說,除了Cranmer,我
誰都不要!但是,當大主教趕到,他已經奄奄一息,無法開口。亨利八世臨終,
到底想懺悔什麽,成了永遠的謎。
當大主教拉住國王的手送他離世,自己也無比悲痛。他們的友誼始於與羅馬教廷
的抗爭,後來雖然國王對他有過疏遠,有過猜忌,可是在臨死的時候,卻還是把
他當成了生命中最值得信賴的朋友,唯一一個有足夠智慧理解自己心境的知己。
悲痛之下,大主教不禁發誓,為了紀念亨利八世,他一生都不會再修剪自己的胡須。
直到多年以後,當他被Bloody Mary綁上火刑柱的時候,他曳地的長須,似乎還飽含
著對一個傳奇的時代,一位傳奇的帝王,最後的紀念。
HENRY VIII死後,九歲的小王子Edward繼任王位,成為英國曆史上的愛德華六世。
為了幫助年幼的兒子執掌王權,老國王臨死前專門指定了幾個輔政大臣,為首的就是
Jane Seymour的哥哥Edward Seymour,相當於攝政王的地位。有意思的是,當
Edward Seymour建議把自己的弟弟Thomas Seymour召回來,一起輔佐小王子,
亨利八世卻氣惱地堅決反對。除了個人恩怨讓老國王痛恨這個風流的美男子,他
也看出了Thomas Seymour一貫不安分的野心,還有無孔不入的鑽計能力,尤其是
對付女人無往不利的"戰績"。他預感到,如果給Thomas Seymour太大的權力,
此人一定會興風作浪,攪出一番亂子。
登基之後Edward VI,迎來的卻是比過去更暗淡的日子。他依然被限製著人身自由,
不能隨便跟外人接觸。更加過分的是,攝政大臣們為了確保自己的絕對權力不受威脅,
甚至不允許Edward VI跟自己喜愛的後媽再見麵。曆史上記載的Edward VI,其實是
個相當聰明敏感的孩子,但是環境使然,他隻能變得更加冷漠。不過,Catherine Parr
她自己,倒是沒有什麽可抱怨的,反正她無心權力之爭,見不見新國王,參加不參加
議政也無所謂。亨利八世臨死給了她揮霍不盡的大筆財產,她終於又可以自由自在地
享受自己的人生了。而且,還有未成年的小公主的Elizabeth繼續跟她作伴。另外,
作為英國曆史上第一個真正的新教國王,Edward VI上台以後,Catherine終於可以
光明正大地宣揚自己的改革觀點,不用擔心再被人告密掉腦袋了。不久,攝政大臣
中僅有的幾個保守派官員和主教也徹底被趕出領導核心。這麽一來,需要擔心自己
腦袋穩不穩的,終於輪到那些死硬派的天主教徒了。
新的環境下,跟Catherine一樣心情不錯的,還有Elizabeth。當然,她也是新教揚眉
吐氣的受益者,而且父親臨終前,終於決定,正式給她繼承權,雖然她位列Edward,
Mary,還有他們的子孫之後。可這畢竟是她地位的確立。Elizabeth卑躬屈膝,百般
討好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回報。但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日子,還遠遠
沒有結束。被隔代指定的繼承人,往往會是當權者要修理的目標。過去,雖然地位
低微,不過,正所謂虎毒不食子,Elizabeth的生命安全還從來沒有被威脅過。如今
父親去世,她人生中真正的磨難,其實才剛剛拉開序幕。
這時的Elizabeth十三歲。雖然她從來不是美女,但是青春年少時的Elizabeth,還是
相當有吸引力的。一頭鮮豔的紅發,白皙的皮膚,繼承了她的父親;那雙雖然不大,
但是卻靈活地閃爍不定,仿佛會說話般的眼睛,繼承了她的母親;至於她纖細挺拔的
高挑身材,卻是父親母親優點的完美結合。雖然Elizabeth一生未婚,但是誰如果真
能相信,Henry VIII和Anne Boelyn這兩位情場高手的女兒會一本正經,不懂得調情,
或者說不懂得享受男女之情,那就錯得太離譜了。小姑娘從小就非常明白自己的魅力
所在,並且無師自通地,就學會了不少挑逗男人的技巧。隻不過她也非常清楚自己
所處的地位,並且在苦難中認識到了低調的道理,所以她輕佻的一麵從來沒有什麽
機會展現罷了。
這種單純而快樂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Catherine和Elizabeth的生活很快就被一個
人的到來打亂了。他就是在亨利八世辭世後,終於被召回倫敦的Thomas Seymour。
Thomas Seymour按當時的觀點,是個標準大帥哥,而且瀟灑風流,充滿活力,
他機靈幽默,對女人或恭維或調侃,樣樣在行。所以在他生命中,不知道招惹
了多少女子。不過,當他回到倫敦的時候,依然是單身狀態。雖然離開英國權力
中心好幾年,他的野心卻絲毫未減。當看到大局已定,自己已經無法像哥哥那樣,
輕易鑽入執政中心的小圈子,他馬上開始尋找迂回路線。對於如何應用自己的長處,
他很有自知之明,那就是通過利用女人來達到目的。
想要瓜分權力,最理想的莫過於娶一位擁有繼承權的公主了。按理說,20多歲
的Mary,年齡最合適。不過,Seymour一家都是新教徒。全英國都知道,Mary可是
天主教的死忠分子。他可沒有那麽傻,會到凶悍倔強的Mary那裏自討沒趣。那麽,
他隻有把目光轉向同樣信仰新教的Elizabeth身上。這個二公主年齡雖然小點,
但是,當時談婚論嫁的年齡本來就早,而且小點的丫頭還應該更好騙。既然打定
了主意,ThomasSeymour就開始行動了。他給小公主送禮物,寄上甜言蜜語的
信件,讚美她的容貌,風度和才情,誇她聰明能幹,心靈手巧,內容無比肉麻。
最後,還詢問小公主,你可否給我哪怕一丁點暗示,讓我能夠有機會了解你對這件
事情的想法,來慰藉我那顆在焦慮和渴望之下,飽受折磨的可憐的心。Elizabeth
雖然年紀不大,也很享受這些奉承,但是,她還是保持了頭腦的清醒。對於這位
花花大少的名聲,她早有耳聞。所以,她沒有在回信中透露任何被打動的跡象,
更沒有什麽能被人抓住把柄的個人感情的流露。她冠冕堂皇地感謝Seymour先生
對她的垂青,然後說她實在看不到他們之間有什麽發展的可能。小公主說這種婚姻
不會被通過,也是事實。本來這個投機分子就是幻想能否騙到小丫頭的癡迷,也許
能衝破種種苛刻的王室婚姻審批關卡。不過,這條計策看起來是沒有什麽迅速
生效的指望了。這時,他才回過頭去,把目光轉向自己的老情人。
在Catherine Parr那裏,他得到了截然不同的待遇。Catherine可以說,幾乎是迫不
及待地投入了他的懷抱。國王辭世才不到三個月,他們兩個人就秘密結婚。正所謂,
喪服還沒有沾上體溫,寡婦就又穿上了新婚的禮服。Catherine這種輕率的舉動,
跟她之前幾乎完美的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很多人對這個一向謹慎明智的女人大跌
眼鏡,甚至不少人公開指責她,簡直不守婦道!但是,Catherine自己卻不這麽認為,她
覺得自己這麽做絕對是有理由的,因為,明明是Henry VIII拆散了他們這對相愛的情侶。
她在回應Thomas Seymour再次的求愛信裏說,如果說這些年,我的心裏還有幻夢,
還有憧憬,那就是等待著這一天的到來。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什麽知識女性,什麽
天文地理的淵博,什麽談古論今的雄辯,在真實的生活中,都不敵一個實戰經驗豐富
的情場老手的誘惑。多少好女人不都是懷抱相似的幻想,以為自己能讓風流浪子
安定下來,成為他最後的歸宿。但恰恰是這種幻想,引領她們走向痛苦的深淵。
真是可悲可歎哪!
接下來,他們夫婦在切爾西的新婚生活,不光留下更多惹人談資的汙點,也造成了
幾乎顛覆Elizabeth未來政治生命的把柄。關於那段家長裏短,大多通過侍婦的話語
記載下來。而女人八卦的能力,大家都是熟知的。支持Elizabeth的,支持Catherine的,
傾向各有不一。所以,我隻能加入我自己的理解,把整個故事講一遍。如果跟你看的
正史有出入,請忽略我的八卦,哈哈哈。
Catherine在新婚之後,可以說是開心到了極點。結束了幾年小心翼翼,伴君如
伴虎的生活,又嫁給了自己心目中魅力無限的理想情人。她覺得,終於可以好好
放縱一下,過一種除了快樂,什麽都不用算計的生活了。但是,她的新婚丈夫,
心裏想的可沒有這麽簡單。他依然沒有忘記自己的野心,還在打著被妻子監護的
Elizabeth的主意。
Elizabeth當然也算個小人精,Thomas Seymour追求她的事情,她從來都沒有跟
後媽提過。不過,每次見到大帥哥,小姑娘還是難免有一種很曖昧的感覺。她會
不由自主地關注他說話;而當他故意把話題專向Elizabeth,或者半調侃地討好她
的時候,她甚至會雙頰緋紅。
情場老手當然不會放過這些細節,他斷定,小公主肯定不討厭自己。於是,他
可以更進一步地采取行動了。Thomas Seymour對Elizabeth調戲當然不會逃過
自己老婆的眼睛。不過,他用他那經過無數次錘煉出來,對付女人的輕鬆快樂
地語調,蠱惑Catherine,這些行為,不過都是一種有趣的遊戲罷了。Catherine
畢竟是個男女關係上缺乏風流放蕩經驗的女人,比較老實善良;另一方麵,
她也實在不想拂逆待給自己無盡歡樂的丈夫,哪怕她明知他的舉動不妥,也
不願給他興致勃勃的遊戲潑冷水。
於是,這個男人的行為開始一次一次升級,直到後來,甚至於在清晨,Elizabeth
還沒有起床的時候,溜進她的臥室,對她進行愛撫。穿著睡衣還未起身的小公主
當然被驚嚇得夠嗆。可是,沒有後台,沒有依靠的她還能怎麽做?試想,一個
13歲的小女孩,該如何麵對這些性騷擾?她可以大罵色狼,驚聲尖叫嗎?不可以。
因為這個男人和後母,就是自己的監護人,從小寄人籬下的她,知道無論如何
都不能直接得罪這些有權控製自己的人。但是,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身份,
皇室成員如果明目張膽做出有損廉恥的事情,比一般人還更危險,不光會一生
身敗名裂,還可能招來殺身之禍。Elizabeth做出的應對非常令人歎服,她開始
每天淩晨非常早就梳洗完畢,穿好衣服,扣好衣扣。當ThomasSeymour溜進門,
卻發現小公主衣冠整齊地端坐在那裏看書,不能輕易占到肌膚之親的便宜,
也相當悻悻然。
一直到此時,Elizabeth表現的,都是超出自己同齡人的成熟和智慧。既不得罪
人,也盡量保持自己的尊嚴。但是,畢竟是個沒長成的小女孩。首先,是缺乏
保護和正確的role model。Catherine在這件事情裏的表現,實在是太不合格當
母親了。她聽說丈夫輕佻的行徑,不光不生氣,還甚至加入這種遊戲。比如,
一起上床逗弄小公主啦; 在花園裏攔住Elizabeth,縱容丈夫胡鬧啦。另一方麵,
就是靠老騙子自己的功力了。雖然說聰明的小姑娘知道老騙子不過就是個老騙子,
可是,隻要這個男人多幾分鍥而不舍的執著,多一些掏心掏肺的獻媚,還是往往
能打動小姑娘心中最柔軟的地方。更何況,這個故事裏的老騙子,還是個外貌
迷人的大衰鍋。Elizabeth終於還是招架不住了。
到底Elizabeth被占便宜占到哪種程度,曆史上沒有確切記載。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她性格中風騷的一麵被很大程度上挑動了起來。俗話說得好,什麽女人天生愛做夢
啊,什麽哪個少女不懷春啊,Elizabeth的反映也沒有什麽奇怪。畢竟,她從小都遭受
冷遇,總是她去看別人眼色,如今碰上一個對她這麽盡心討好的人,雖然格調有點
低下,但是執著精神還是相當可貴的。Elizabeth不由得陶醉於Thomas Seymour的
溢美之詞,相信自己是一直被忽視,被埋沒的迷人的公主,終於遇到了一個懂得
欣賞的白馬王子,會把幸福和快樂帶給自己。因為知道人家是追求自己在先,
所以雖然這個男人是後媽的丈夫,她也有理由相信,那不過是因為他追求自己不成,
退而求其次罷了。所以,她沉浸在跟這個男人打情罵俏的快樂中,享受著調情帶來的
虛榮的成就感。
雖說Catherine在情場爭鬥中著實有些遲鈍,但是時間長了,畢竟紙裏包不住火。
監護Elizabeth的主管仆婦不止一次向Catherine抱怨,她的丈夫教給小女主人很多
不好的習氣,並且讓她的品味也日趨低下。Catherine身邊的女仆也報告主人,她們
打聽來的八卦消息,那就是Seymour過去就追求過小公主。Catherine這才意識到,
原來,她一直還以為是個小洋娃娃一樣的繼女,早已經不知不覺長成了一個青春
萌動的少女。至於自己丈夫炮製的借口,什麽跟小孩子做遊戲啦,不過是些令人心痛
的謊言罷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她把Elizabeth叫來訓了一頓,提醒她女孩子
一定要行為檢點。Elizabeth據說當場痛哭流涕。而且,Catherine也敲打了自己的
丈夫,希望他能明白,他現在玩的這些“遊戲”有多危險。
可惜,當感情已經決堤,此時補救,為時已晚。Catherine已經警醒的直覺也告訴她,
丈夫和繼女的曖昧關係並沒有立刻結束,隻不過轉入地下。而且,這種偷情的樂趣,
對他們而言,還多了幾分冒險和刺激的快感。終於有一天,Elizabeth坐在Thomas
Seymour懷裏的樣子,被Catherine逮了個正著。在那一刻,Catherine的世界崩潰
了,此時她看到的,哪裏是一個未成年的小女孩?Elizabeth成熟而挑逗的眼神,
隱隱然透露的,就是Anne Boelyn那種最危險的情婦的苗頭。Catherine即刻決定,
讓Elizabeth從此搬離切爾西,並且留下了“這個女孩子實在令我失望”的文字記錄。
不過,母女二人這一次,並沒有公開的爭吵。即使分別後,她們依然保持通信,並且
在信裏維持過去友好的稱呼。Elizabeth的問候依然恭敬謙卑,Catherine也跟她
抱怨諸如懷孕後身體不適之類的家常話。可以說,她們母女二人體現的,就是
典型英國女人式的涵養與理智。這讓我不禁想起另一個八卦,當今英國女皇
伊麗莎白二世的老公菲利普親王,據說就不乏風流豔史。不過,他招惹的,都是
些老派英國貴婦。而這些女人,包括當今英國女王,她們所遵循的道德準則,是
即使委屈到死,都不會透露半個字有辱王室門楣的。我們這個故事裏,如果不是
後來鬧出了那個權力鬥爭的血案,這些八卦可能也就永遠被塵封了起來。
雖然Elizabeth離開了,但是Thomas Seymour並沒有徹底放棄過。他依舊和小公主
保持通信。與這個男人文字中一貫的肉麻諂媚不同,Elizabeth的回信顯示出深厚的
友誼,但是,並沒有什麽真正過分親密的話。也許是她天生對於男女關係的恐懼讓
她小心翼翼免得留下把柄;也許因為她對他不過是少女芳心萌動初期的盲目好感,
並沒有動什麽真感情。
再說Catherine的懷孕,實在是讓她自己驚喜。因為過去她跟三任丈夫都沒有
懷孕過。不過,作為一個高齡產婦,又是頭胎,在那個醫療不發達的時代,是
非常危險的。但是Catherine為了深愛的丈夫,還是勇敢地麵對了這一切。不幸的是
她還是在生孩子後,染上了產褥熱,沒有幾天就撒手人寰。到此為止,亨利八世
六個妻子的故事全部都講完了。兩個離婚,兩個砍頭,兩個死於產後感染。
女人的性命,在這個故事裏,顯得那麽渺小,她們的命運,仿佛僅僅就是男人
的擺設陪襯。所幸,在講完這個男人如何統治女人的故事後,我們下麵的故事
會圍繞一個女人如何頂住時代的偏見,輿論的壓力,把握自己的命運,甚至於
操縱男人操縱世界,總算是給故事的整體,達到了一種平衡。
後母去世,Elizabeth身邊的人,曾經提醒她,按照禮節,應該給喪妻的那位
丈夫寫去安慰信。小公主卻不肯寫。被人逼急了,說她不該這麽不懂禮節,
她甚至生氣起來,說,你到底讓我寫什麽?!那個男人根本不需要這個!
再說Thomas Seymour,在老婆去世之後,果然更加積極地討好Elizabeth。當時
的他,可以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是,失去了Catherine這個保護傘,
他的危險已經慢慢臨近。
這些年,Thomas Seymour野心勃勃的所作所為已經得罪了一大批人。
他到處排擠別人,連自己的哥哥都不放過;自己想方設法奪取更多的權力,越級
發布命令。另外,仗著自己是Edward VI的舅舅的身份,對待國王很不恭敬。
有一次甚至柃起小國王,讓他大大受驚。最後,因為他身帶凶器在國王住所外
被抓住,終於被判了謀害君王罪,遭到扣押。且不說最後這一招是不是
政治對手誣陷,他自己毫不節製的輕率舉動,足已經讓他老鼠過街,人人喊打。
在Thomas Seymour入獄後,Elizabeth也被人給咬了出來。有人說她跟這個
男人過從甚密。此人野心的一部分就是娶了公主,謀害國王,然後霸占王權。
倫敦甚至流傳出一種謠言說,小公主在切爾西那段時間,已經被此人強奸懷孕,
後來是專門作了流產才保住了名聲。於是,在切爾西待過的很多仆人都被揪上
法庭接受審問,就連Elizabeth自己,都不能幸免。氣憤之下,Elizabeth給國王
和攝政王Edward Seymour寫了很長很長的申訴信,駁斥這些謊言的荒謬可笑。
曆史學家都說,Elizabeth小小年紀,能寫出那麽雄辯又周全的信,很厲害。
不過,俺試圖讀了一下,愣是沒有看懂,雖然裏麵都是俺認識的單詞。
Elizabeth的信件,據說以隱諱周密,滴水不漏著稱。大家有興趣,也可以去
讀一下。估計也就是這種天生的謹慎救了她的性命。本來,她的罪名可大可小,
如果被判有辱王室名節,她這一輩子就完了。不過,總算她最後僥幸逃脫。
當然,這件事情,還是給了她很大的打擊。在Elizabeth的字典裏,偷情,又一次
和死亡聯係在了一起。從此,她開始了一種非常低調的生活方式。
當Thomas Seymour被砍頭的消息傳來,Elizabeth留下了一句話很值得玩味。
小公主說,今天死去的這個人,聰明絕頂卻毫無判斷力。是批判?是憐憫?不管
怎麽說,這個男人,讓她比一般女孩子都提前結束了少女愛做夢的階段,更早地
開始直接麵對權力鬥爭的殘酷。
這次政治風波之後的Elizabeth正值豆蔻年華。花一樣的年紀,本應該是
最該張揚青春的時刻,可是她卻過起了如同修士一般深居簡出的生活。但是,
再深藏不露,依然掩飾不住少女特有的魅力。據說她倒也有不少優點,符合
那個時代的審美。比如濃密鮮豔的長發,淡得幾乎看不出來的眉毛,
蒼白的皮膚,還有從來不用香水也不會有體味。那時候的Elizabeth不施脂粉,
純樸天然,她的裝束非常儉樸,甚至對於一個公主來說,簡直是寒磣。當她
偶爾去王宮參加活動,讚美她的人會感慨,我們的這位公主如同聖徒一樣,
真是克勤克儉的楷模;討厭她的人卻說,這不過是一個天生的婊子夾起尾巴,
惺惺作態的偽裝罷了。對於這一切,Elizabeth都不做回應。這種明智,這種
忍耐,體現在一個妙齡少女身上,實在不能不讓人歎服。
此時的Elizabeth對弟弟雖然還保持著兒時以來的友愛,但是,卻多了幾分
誠惶誠恐的恭敬。要說起Edward VI對兩位姐姐的感情,也很有意思。Elizabeth
從小就會討好他,而Mary卻讓他敬畏。當人們問他,你長大了想娶什麽樣的女子
為妻?小國王天真地說,我可以娶Mary嗎?因為妻子必須完全服從丈夫。如果
我能娶到Mary,她就再也不會因為宗教問題跟我唱對台戲了!這句話也顯示
了宗教分歧,在那個時代多麽地突出。
Edward VI統治的時期,是新教改革派大刀闊斧的6年。沒有了亨利八世
的遏製,他們開始為所欲為。但是,過分強調意識形態,對內卻帶來了經濟
的衰落,加劇了不同教派民眾的分裂。另外,英格蘭對外還繼續窮兵
黷武,大耗國力。雖然亨利八世並不是一個完美的舵手,但是在他的領航
之下,可以說,整個國家還是盡可能平穩地開始了經濟的轉型,宗教的革新。
一旦沒有了他,激進改革派便猶如脫韁的野馬,開始瘋狂冒進。
我一直覺得,大主教Thomas Cranmer是"大隱隱於朝"的典範。在Henry VIII
手下謹慎乖覺的他,到了Edward VI時期,才開始淋漓盡致地顯露他的才華。
為了更徹底的脫離與羅馬教廷的關係,他開始著手把自古以來由拉丁語主持
的祈禱儀式,聖餐儀式,給改成英文。把儀式中古老高貴的拉丁語改成
當時被認為不入流的英語,是很多尊重傳統的人無法接受的叛逆
舉動。不僅如此,Cranmer還親手編定了新的英文版祈禱書,這無疑為廣大
沒條件學習拉丁語的平民階層普及宗教知識,做出重大貢獻。這些創舉,隨著
後來大英帝國殖民地的擴張,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說,這位宗教改革
先驅的功績,不可低估。但是,Edward VI時期,宗教政策也顯出操之過急的
一麵。比如有的地區,居住的都是拉丁語係族裔,根本不會英文。政府也
下令他們必須遵循新編的英文祈禱儀式,引發了民眾的強烈反彈。
對於蘇格蘭,英格蘭依舊不肯寬容。他們一次又一次地侵犯蘇格蘭,繼續
試圖用武力抓來蘇格蘭的女王為英格蘭的國王做王後。年幼的女王Mary
Stuart和她的母親多少年顛沛流離。為了給女兒一個安定的成長空間,最後,
法國裔的王太後不得不決定,帶著女兒逃到法國避難。據說,Mary Stuart要
出逃的消息傳出,英格蘭試圖封鎖蘇格蘭所有出海口,最後還是無功而返。
英格蘭白白勞民傷財那麽多年,最後,還是給法國撿了便宜。
到了Edward VI的統治後期,平庸的Edward Seymour攝政王的地位,已經被
Jonh Dudley取代。這個人可是野心很大,他絕對不滿足於隻做一個輔政的
大臣。表麵上他讓漸漸長大的Edward VI宣布凡事都是出於自己的意願,
實際上,小國王還是處處要聽命於這個幕後“暴君”。
這時的英國,民生凋敝,經濟衰退,老百姓怨聲載道。自然而然地,他們無比
懷念過去那個雖然喜怒無常,但治國還是非常有一套的老國王,懷念他給大家
帶來的繁榮安定,歌舞升平的時光。更進一步地,大家把怨恨都發泄到那些
輔政的大臣們身上。人們幻想,如果把國家真正交給老國王的子女,由那些
流淌著王室高貴血液的真正的王者來決策國家大事,一定會比這些外戚亂臣
要英明得多。
可是,John Dudley卻枉顧民意,偷偷地展開他的計劃。看見Edward VI身體
日衰弱,他就從國王繼承人問題上開始著手。Henry VIII死前留下的繼承人名單
中,除了他的三個子女,還有一位是Lady Jane Grey。這個女孩子是Henry VIII
最喜愛的妹妹的後裔。John Dudley讓自己的小兒子娶了Jane Grey,再迫使
Edward VI把繼承王位的人選改成她。怎麽能讓國王和輔政核心大臣都支持
這個決定呢?John Dudley的理由很簡單,那就是提醒這些改革派,王位絕對
不可以傳給天主教死硬分子Mary。如果這種可怕的事情成為現實,新教將會
在英國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這個理由倒還真不是危言聳聽,所以雖然權力
中心的這些人,心裏都明白Dudley的私心,他們還是沒有反對這個決定。
至於Elizabeth,那就是被殃及的池魚了。既然國王的大姐都被剝奪繼承權,
二姐當然也得受到相同待遇,才不會惹人非議。反正Elizabeth一直無權無勢,
誰也不會替她說話。但是,細心的John Dudley卻沒有低估Elizabeth的能力。
他知道Mary跟弟弟還有統治集團的政見不合,不會有什麽手段能讓弟弟反悔
剝奪繼承權的決定。可是Elizabeth卻一直跟弟弟保持親密友好的態度,而且
相當有蠱惑力。萬一小國王被二姐拉攏人心的手腕打動,要求更改遺囑傳位
給年方20的Elizabeth,那就糟糕了。於是,他下令,不允許Elizabeth再見
到國王,也不許她的信被送入王宮。當Elizabeth主動來到倫敦說要探望弟弟,
竟然被直接趕走。這樣,從更改遺囑到Edward VI病逝,Elizabeth再也沒有
見過自己弟弟一麵。
當倫敦的喪鍾敲響,Elizabeth已經預見到,一場腥風血雨的鬥爭即將上演。
她雖然第一時間得知了噩耗,但是為了避嫌,怕卷入她無法控製的是非,
Elizabeth假裝什麽都不知道。等到John Dudley通知她國王去世,請參加葬禮
和女王加冕,她則聰明地推托有病,拒絕前往倫敦。反正,在權力鬥爭第一線
做生死對決的人物不是她自己,Elizabeth選擇了靜觀其變。
其實,在Elizabeth心中,顯然偏向的是她的姐姐。雖然姐妹倆人的宗教觀點大相徑庭,
但是一方麵畢竟Mary對她從小有深厚的情誼,在姐姐手下,總比在外人統治下,日子
要好過的多。另一方麵,Mary如果勝利,就意味著Elizabeth王位繼承人的身份也將
恢複。所以,Elizabeth拒絕前往倫敦,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反抗。Mary也非常理解
這一點,後來也表示對妹妹的做法相當感激。
在敵對勢力控製了國家權力中心的情況下,Mary到底要怎麽做呢?她顯然是
無比的氣憤,可是對於如何奪回王權還沒有周密的籌劃。甚至連她一直視為血肉至親,
鐵杆後台的西班牙王室,為了害怕麻煩上身,都奉勸Mary,先忍下這口氣,日後再圖
報複。一向勇敢倔強的Mary當然不會向強權低頭。她憤慨地宣布Jane Grey私立為王是
謀反篡位,聲明自己絕對不會放棄,她將為本該屬於自己的王位,為了這個國家鬥爭
到底。在這個緊要關頭,沒有拋棄Mary的,恰恰是英國人民。人民是最渺小的,人民
也是最偉大的。Mary的號令一出,在整個英格蘭可謂一呼百應。前文已經說了,老百姓
對於這些臣子們爭權奪利,改革派過於冒進,搞得國家一團糟的情況怨聲載道。他們渴望
再次擁有一個強大的王者,結束宮廷內鬥的混亂。這時候,不光是占全國人口大多數的
天主教徒,即使廣大的新教徒們,也紛紛唾棄John Dudley謀逆的罪行。就像咱聽過的
一句話,“不分黨派,不分宗教,不分種族,大家同有一顆愛國心”。那時候,新教徒
們流行的說法是,雖然我們都討厭她的宗教觀點,可是誰也不能否認,她才是我們
國家正牌的領袖!這個她,指的自然就是Mary Tudor。
短短幾天之內,向Mary投誠的貴族和廣大群眾,就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無數
城鎮,要塞都宣布他們唯一效忠的人隻有Mary Tudor,紛紛跟倫敦的統治高層劃清界限。
當John Dudley指使倫敦主教為Jane Grey加冕的時候,外麵街道上全是抗議的人潮。
甚至連市長都改投Mary旗下,整個倫敦沸騰了。沒多久,John Dudley, Lady Jane
Grey等
人都被義憤地群眾抓獲。加冕才九天,倫敦市長就宣布冒牌的女王根本無效,全城人民
都要聽候真正的王者的命令。這個宣布一出,據說所有的鍾樓都響起歡慶的鍾聲,倫敦
百姓幾乎全都跑到街上慶祝,真正的Tudor王朝又回來了。
大局已定,Mary和Elizabeth從各自的領地出發,各帶一支巡遊隊伍,繞道英格蘭境內
各地,最後會師倫敦,上演了一出Return of the King的好戲。沒錯,是King。當廣大
人民為這兩姐妹熱烈歡呼的時候,心中寄托的,可以說正是對她們的父親,亨利八世
的懷念。英國過去從來沒有過女王,為什麽頭一次,女人稱王不光沒人非議,反而能
贏得空前高漲的人氣?因為在這姐妹二人身上,老百姓仿佛看到他們的老國王又回來了,
將帶領著他們創造美好的未來,將帶領著英格蘭走向光明。
都是多年遭受打壓的兩姐妹,終於在倫敦百姓的夾道歡迎中,高調聚首。在人們眼中,
這兩位昔日的公主看起來實在不怎麽相像。Elizabeth苗條纖秀的身材,閃爍靈動
的目光都像極了她的母親;而Mary矮胖粗壯的體態,不怒自威的嚴肅,也是她母親
的翻版。就在重逢的這一刻,Mary也在人生中第一次,感到了這個她一直喜愛的小妹妹
對她的威脅。此時20歲的Elizabeth,青春勃發,神采奕奕,如同一朵盛開的鮮花;
而37歲的Mary,卻已經消磨掉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再也無法重溫青春的滋味。
回想令她在女人一生中最寶貴的年華受盡折磨的人,正是眼前這個女孩子的母親。
雖然Mary從來不是個小氣的女人,可是一旦和妹妹君臣有別,姐妹間的感情,還是
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微妙的變化。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在英國曆史舞台上,一段長達
五年的戲劇性的姐妹情仇,悄悄拉開了序幕。
就像我以前一再重複的,我一直對Mary非常同情,因為她實在不是一個天性狹隘
惡毒的女人。如果換一個身份,以Mary的性格,說不定還能成為一個堅持信仰,
寧死不屈的義士,名垂千古。隻可惜,上天跟她開了一個無比殘酷的玩笑,非要讓
她當上一國之君。如果身份普通,Mary應該還是值得做朋友的。她直爽豪邁,
愛憎分明,雖然有些死腦筋,造成了她武斷偏執,迂腐保守。作為一個一個平常人,
這還是值得原諒的。但是,一旦成為一個國君,這些性格缺陷,卻能給她的國家,
帶來災難性的打擊。
Mary奪權鬥爭的完勝無論在任何人眼中,都是一個奇跡。可惜,Mary卻把人民
的功勞歸功於上帝。她沒有意識到人民對她真正的期盼,是要淡化宗教問題,
專心進行國民經濟建設。她反而總結說,英國這幾十年的宗教道路完全錯誤,
上帝創造了這個奇跡,就是要委派我來撥亂反正,救民於水火。從一開始,她
頑固的天主教立場就表露無遺。因為自大主教以下的宗教高層,這幾年都是由
新教人士擔任,他們當然不會為Mary主持正統天主教的加冕儀式。Mary就把
極端保守堅持天主教的Gardiner主教從倫敦塔中放出來,直接讓他主持加冕。
當然,為了感念上帝的恩寵,Mary也嚐試過不要太嚴苛。雖然她明知道輔政
集團裏所有的人都縱容了John Dudley的陰謀,還是沒有深究。隻不過把Dudley
一家,包括Lady Jane Grey關進了倫敦塔。至於處以叛國罪的,隻有John Dudley
一個人。而且Mary在簽署死刑判決書的時候,據說還猶豫再三。
另外,畢竟她還知道這次幫助她取得王位的時候,新教徒也功不可沒。所以
她自以為寬宏大量地給他們“改過”的機會。一開始她並沒有下死命令,要求
所有新教徒都必須參加天主教的彌撒儀式。尤其是對她的妹妹Elizabeth,她
的善意已經達到了極點。她一上台就讓議會宣布,自己父母的離婚無效,為自己
正名。按理說,那就等於把Elizabeth打成了私生女。可是她還是在各種儀式上,
把自己身邊的位子給了妹妹,賜予她從未有過的優厚政治待遇。
不過,她那一係列天主教複辟的行為還是激怒了所有新教徒。比如她想方設法
和羅馬教廷重修舊好,出賣英國教會利益;廢除了很多實行多年的宗教改革
政策。這下子,全國各地可鬧開了鍋。畢竟,宗教改革是從1533年就開始了,
年輕一點的英國人,這20年中都沒見識過啥叫正宗的天主教。在貴族中,
反對的人也不在少數。Elizabeth就是其中的一個。當姐姐要皇室成員星期天
一起去參加彌撒的時候,Elizabeth委婉但是堅定地拒絕了。她表示雖然非常
尊重女王的決定,尊重女王的信仰,可是,非要她去全盤接受一個從未接觸過
的教派,甚至參加這個教派的宗教儀式,簡直太強人所難了。
而且,全國接二連三地也出現反天主教遊行。有不少別有用心者,借用這個
話題,甚至想動搖Mary還沒有做穩的江山。這下子,Mary可被惹火了。她認為,
一定是自己表現得太好說話了,才讓這些新教徒登鼻子上臉。於是,她開始
動用強硬手段。
在Mary治下,Elizabeth的身世沉浮主要以兩入兩出倫敦為劃分。接下來這段兒,
一直到Elizabeth第一次逃離倫敦,說起來還滿有趣的。我甚至覺得,Elizabeth的
表現,跟韋小寶有幾分神似。麵對強勢的君王,她市儈油滑,卻又不是那種買友
求榮的叛徒。她動不動撒撒謊,動不動耍耍賴,其實還是為了保護隱藏在心底最
深處的良心的底線。這樣的人雖然不像慷慨赴死的烈士那麽令人崇敬,但是也
自有一番可愛之處。
話說Mary開始下令撲殺各處支持新教的運動,很多新教人士被逮捕。其中,兩位
著名的宗教領袖人物也被她關進了倫敦塔。一個是大主教Cranmer,另一個是
Worcester主教。大主教是什麽樣的人物,前麵故事裏已經講了很多。他有政治
手腕,有政治野心,英國新教創立首當其衝的受益者,趕走第一任Catherine王後
的罪魁禍首。於公於私,Mary首先拿他開刀都不足為奇。隻可憐那個Worcester
主教,雖然身為最激進的新教鼓吹者,卻也是個相當正直,甚至天真的老先生。
不久前,就在John Dudley圖謀不軌的時候,多少新教高層人士都睜一隻眼,
比一隻眼,他卻公開譴責這種背叛!可是,不懂政治,並不意味著不會受到政治迫害。
他的悲慘遭遇,實在值得同情。
眼看著形勢不妙,Elizabeth當然不會傻到跟姐姐硬碰硬,鋃鐺入獄。同樣是被知識
淵博的Catherine Parr調教出來的,單純善良的Jane Grey學來的是知書達理,
文雅賢淑,最終成為權力鬥爭中無辜的犧牲品;小滑頭Elizabeth卻學會了繼母的
隨機應變,出口成章,如同狡猾的泥鰍一般,一次次在狹小的政治夾縫中掙紮著
溜出一條生路。尤其是當眾求情這一套,簡直就跟Catherine當年保命的那招如出
一轍。隻見她跪倒在姐姐麵前深情陳述,大意就是:誰叫我生長在一個錯誤的時代,
錯誤的環境中,所以我從小就沒有機會接觸過正統的信仰。因此,我一直都被蒙蔽了。
可是,上帝給了我這個機會,讓我有機會改過自新,學習領會什麽才是真正的主
的旨意,我怎能不無比的感激。最後,還加上動人的哀求:姐姐請原諒我的愚昧無知
吧,請帶領迷途的羔羊走回正道。這還不光是台詞好,Elizabeth的演技也是一流的。
說這段話的時候,她眼淚婆娑,渾身顫抖,無比的激動和虔誠地瑟縮著,讓人不由得
不心生憐惜。不過,她嘴上說得好聽,請求姐姐賞賜給她天主教書籍好讓她回家自己
學習,可是當Mary一針見血地指出,你是否願意跟我一起去彌撒呢?她一下變得目光
閃爍,推說近日胃病犯了,試圖顧左右而言他。直到最後拗不過,才勉強答應。
Elizabeth雖然被迫開始參加天主教彌撒,可是她就如同一朵陰雲,帶著說不出的沮喪。
當然,她有的是理由,她的胃疼病一直很嚴重,甚至還裝模做樣地讓女王的侍從女官
幫她揉肚子。之後的周日彌撒,她也是能賴就賴,動不動就找理由溜號。不過Mary看
在她不敢公然反對自己的麵子上,也就忍了。Mary甚至自以為聰明地想,年輕女孩子
都是喜歡打扮的,她可以以此為契機讓妹妹降伏。在這裏先解釋一句,天主教和新教
的信仰不同,也反映在很多日常生活上。天主教曆史悠久繁文縟節很多,表現在審美
上麵,他們喜歡用色彩鮮明豔麗,花樣繁富的大色塊,大花,作為衣服圖案;進步的新教
卻更平民化,傾向實用高效,生活上他們崇尚簡潔樸素,多用單色,素色作衣服,最多
點綴雅潔的小花紋。Mary就隔三差五地給妹妹贈送奢華漂亮的衣服首飾,希望她因此
對天主教軟化。可是,Elizabeth雖然也好虛榮,卻絕不是頭腦簡單的膚淺女子。她一眼
看穿了姐姐的“好意”,對於姐姐的禮物,每次都回以無比深摯的感激之詞,謙卑地
推說自己根本配不上這些恩寵。然後,依然保持儉樸,不怎麽去穿戴它們。
一根筋的Mary也許根本就沒有想到過,對於不同的宗教觀點,唯一能做的,隻有包容。
在理解的基礎上,看清形勢,也許還能進行因勢利導。至於簡單的蘿卜加大棒
的伎倆,在解決意識形態問題上,根本無法取得實質性的進展。就這一點來說,
她妹妹日後的表現,不隻比她高明一點兩點。
不少謀士們勸Mary,幹脆把Elizabeth扔進倫敦塔就省事了。因為,她隱隱然已經成為
新教徒心目中的精神領袖。Mary卻表示,隻要妹妹表麵上不反對自己就夠了,至於小丫頭
的內心,替她找個天主教徒丈夫來管教就好了。隻要能逼她嫁個“根正苗紅”的丈夫,
不信這個小妹妹還能鬧出什麽事端。於是,Elizabeth麵臨著被逼婚的命運。
於是,一大串忠誠的天主教徒貴族子弟的名單被列出來作為候選。令大家都鬆了一口
氣的是,Elizabeth竟然沒有上演什麽抗婚記。不光如此,她甚至對其中一個人選
Edward
Courtenay主動表示出明顯的好感。這位公子哥從小就跟著父母因為反對宗教改革
被亨利八世關了起來,直到Mary上台才被釋放。他長得雖然不錯,可是大腦空空如也,
整天隻尋思著如何尋歡作樂,彌補過去受苦的時光。Elizabeth這個選擇,乍一看不
太有品味,卻是明智的。她當然不會天真地幻想在姐姐給的名單裏能找到一個真正
可以依靠,值得托付終生的男人。那麽,找一個容易被控製的男人,就是最佳的方案了。
可是,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Courtenay少爺竟然不肯娶公主。他跟Mary私下裏
嘀咕:你妹妹太高高在上了,我寧願找個普普通通的丫頭做老婆。話雖這麽說,兩個
年輕人還是很玩得來,動不動就高高興興廝混在一起。這麽一來,逼婚反而變成了
Elizabeth掌握主動,她跟Courtenay這麽曖昧,便堂而皇之地推掉了其他候選人。
誰也說不清她從此拒絕了姐姐給她建議的所有別的丈夫人選,是真的太想嫁這個
帥哥了,整天盼著他回心轉意呢,還是偷偷在肚子裏竊笑,這個草包實在是一個絕妙
的擋箭牌。
要說一般男人都不敢娶Elizabeth,倒也不是假話。二十出頭的她,已經能讓男人感受
到她的咄咄逼人了。雖然Elizabeth一直刻意讓自己的舉止盡量低調,不像她的
母親,大張旗鼓地籠絡住大批的追求者,但是"小巫女"的名聲還是不脛而走。也許
這就是基因吧,躲也躲不掉的。Anne一般的不可捉摸,Anne一般的狡獪精靈,
都讓男人覺得Elizabeth既不好對付,又非常有吸引力。可能就是因此,Edward
Courtenay既喜歡跟她交往,又嚇得不敢娶她進門。如果不是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
在男女關係上格外謹慎,此時Elizabeth石榴裙下的男人隻怕不比她媽媽少。
再說說Elizabeth跟她姐姐的個人關係。她表麵上幾乎已經是徹底皈依了天主教,
在跟姐姐交流的文字裏,曆史學家看到,她依然喜歡用繁複的長句,措辭非常考究,
把握感情非常微妙。從表麵看,她的字裏行間全是尊敬感激,誰也抓不到她的任何
不對。可是,細心的人都能體會,這個女子非常有主見,除了她自己,誰也無法真的
知道她到底是怎麽想的。以Mary的直爽,顯然是不太看得慣這種說話不痛痛快快的
樣子。可惜,她沒有想過,她根本沒有資格抱怨自己的臣子陽奉陰違。作為一個領導者,
如果在最初別人說真話的時候,不表現出寬容圓通,下麵人除了被迫說假話,還能
如何呢。
經過這麽久,找茬也找不到,降伏又降伏不了,Mary顯然已經厭倦了跟Elizabeth
日複一日重複這種瑣碎而又徒勞的拉鋸戰。她公開把自己的恩寵轉移到更加懂得
感恩戴德的人身上,貶低妹妹的政治地位。Elizabeth卻是心中暗喜,樂得遠離是非圈。
她主動向姐姐申請離開倫敦,回她的領地“病休”。臨走,還不忘假模事事地跟姐姐
申請,請委派幾個天主教牧師陪著我,好讓我無論在英格蘭哪個角落,都能夠繼續
學習正確的天主教規矩。像這種鬼精靈,怎麽能不讓Mary覺得不勝其煩,卻也無可
奈何。
當然,女王還是派了不少親信,讓他們不管Elizabeth走到哪裏,都要把她看得死死的,
稍有異動即刻匯報倫敦。而Elizabeth盡管身處鄉間,看起來整日無所事事的玩樂,
其實,她的眼睛,也一刻都沒有離開過英國權力中心。雖然沒有正式翻臉,但是姐妹
兩個昔日的親情已經慢慢轉變為互相提防,互相猜忌。
就在Elizabeth賦閑鄉間的時候,英國國內局勢卻風起雲湧。
在十六世紀,一個女人不嫁人,是很不妥當的行為。雖然作為女王,其實沒幾個人
能相信女人真的能夠完全獨立領導一個國家,她還是需要男人的指導。Mary雖然
以性格強悍著稱,但是骨子裏還是深受這種封建保守思想影響,對女性當政缺乏
真正的自信。也許,她根本不曾設想自己可以一輩子不依靠男人,過真正自立的
生活。過去她一直沒有嫁人,不過是因為作為公主,那幾次別人準備給她指定的
政治婚姻都令她不滿。現在,一旦自己上台作了自己的主人,她的當務之急就是為
自己尋找一個合適的丈夫。但是,當Mary終於正式確定與西班牙王儲Philip的婚約,
卻在全國引起軒然大波。她選擇Philip,當然也是出於政治上的考慮,希望鞏固西班牙
對英國的支持和天主教政權的統治。可是,這場婚姻無論給她自己,還是她的國家,
都是近乎毀滅性的。
在這場婚約簽訂之前,英國國內反對聲浪就此起彼伏。不久,Thomas Wyatt就公然
掀起反叛行動,聲討Mary過激的天主教政策和“賣國”舉動。要說這Wyatt家,竟然還跟
Elizabeth有點聯係。因為Thomas Wyatt的父親是一位的詩人,說起來也曾經是Anne
Boelyn的裙下之臣。更糟糕的是,密探竟然給女王通報,據說Wyatt寫信給Elizabeth,
表示效忠。甚至還有傳言,如果他舉事成功,就擁護Elizabeth和Courtenay結為夫妻,
登上王位。這些是真是假且不去說,Elizabeth這個王位繼承人本來就是Mary的心頭刺,
再扯上前朝舊恨,更是惹得Mary怒火中燒。她馬上下令,把Elizabeth押解回倫敦。
沒想到,押解人員竟然兩手空空回來報告,Elizabeth身邊的人告訴他們,女主人病了,
不能遠行。Mary覺得Elizabeth在這節骨眼兒上還敢耍無賴,氣不打一處來,當天派了
幾個禦醫去看妹妹生病是真是假。並且受命他們,一旦發現是假,就立即把她揪來,
而且罪加一等。禦醫的診斷結果,Elizabeth到還真是在生病,跟腎不好有關(這個比較
蹊蹺,有啥迅速染病的秘方?)。不過,病情程度還遠遠沒有到連去倫敦幾十英裏的
路程都無法承受的地步。於是,他們不得不勸說Elizabeth馬上啟程。可是,因為
Elizabeth是在抱怨得太厲害,聲稱受不了顛簸,這一行人隻好減慢行車速度,一會兒
一歇。短短不到五十英裏的路程,竟然走了好幾天。這緩兵之計倒也頗有效果,因為
等他們到達倫敦,Wyatt政變已經被撲滅,至少女王的心情會比前幾天要好很多。
一路行來,沿途懸掛著不少被捉拿的新教徒叛亂分子血淋淋的屍體,在Elizabeth心頭
投下沉重的陰影。到了倫敦,她也根本不被允許麵見女王,更讓她感覺到一種不祥之兆。
審問她的人,是對新教有刻骨仇恨的主教Gardiner之流,當年他也參與過陷害亨利八世
最後一任王後Catherine Parr。當問到Elizabeth關於那次政變,有哪些不軌之徒跟她
聯係,她死不承認自己知道任何內情。既然審訊不順利,幕僚們最後決定,隻能
先把她關起來,慢慢審判。
1554年3月16日星期六,Elizabeth終於迎來了她最害怕的事情,就像她從小一直極為
恐懼的關於親生母親的噩夢。那天,一群押解人員,要把她帶入倫敦塔。
來到倫敦連女王都見不到,就要被投入倫敦塔,對於Elizabeth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她哀求來押送她的人,至少讓她給女王寫一封信。雖然副手們都覺得不妥,為首的
那位大臣還是心軟了。於是,Elizabeth坐下來,開始寫一封長信。當信快寫完的時候,
Elizabeth有意放慢速度,據說,她是希望拖延盡量長的時間,等待潮水退下。那麽
至少要等到第二天,駁船才可能通過倫敦橋,帶她進入倫敦塔。而明天,也許女王
就會回心轉意,也許還會有新的轉機。
凡是研究伊麗莎白一世的人,往往都會提到這封信,因為它是Elizabeth當時心境
的完整展現,寫信時,她可能絕望的認為,這就是她給女王的絕筆,生死在此一舉。
在信的主體和署名之間,她還專門劃滿粗線,為了防止有人在空白處偽造字跡,
添加內容陷害她,可見20歲的伊麗莎白,不光說話滴水不漏,做事也是如此。
如果不是這種謹慎,她也根本活不到登上王位的那天。
當押解人員耽誤了行程,卻呈上來一封長信,Mary大發雷霆。她痛罵手下,這種
失誤在我父親的時代,絕不可能發生,絕不!當她打開信封,看到Elizabeth那認真
工整的筆跡,信件洋洋灑灑地長度,更是氣得渾身發抖。甩手把信扔到一邊,
壓根不肯看完。雖然收信的人不肯讀,卻有無數的後來人願意讀這封信,它也成為
無數評說伊麗莎白一世的曆史學家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第二天,命令沒有變,Elizabeth還是要被押往倫敦塔。所幸這是Palm Sunday的早晨,
大家都要去教堂,街上一片寂靜。當船駛過倫敦橋,也沒有人山人海來看熱鬧。
也許是為了配合女主角的心境,天空也異常陰暗。當船到了倫敦塔下靠岸,細雨
開始飄起。Elizabeth看到她被帶到的,竟然是Wyatt前幾天剛剛進入的
那道象征死亡的叛徒之門,不禁打了個寒顫。她哀求押解者,可不可以換個門
進去,卻遭拒絕。Elizabeth不禁仰天長歎,上天為我作證,我來到這裏是作為
一個無辜的臣子,絕對不是一個叛逆的罪人!
然後,她坐在門口的一塊石頭上不肯前行。這時,雨越下越大,押解者勸她說,
這裏坐久了對身體不好,Elizabeth冷冷地回答,既然明知道要去一個更糟的
地方,幹嗎不幹脆待在這裏呢?於是,她就這樣坐在大雨之中,誰也說不清,
她到底做了多久。
那時的Elizabeth沒有哭泣,沒有崩潰,她隻是靜靜地坐著,到底她心裏在想些
什麽,或許是在哀怨命運的不公?如果她隻是一個平靜鄉間的農家少女,是否
就不會經曆如此多的坎坷?可是,既然生為皇家女,她從小就立誌做一個強者,
勇敢地麵對命運。在爭權奪利的鬥爭中,她有男人一般的冷靜果斷,認準風向,
決不走錯一步;她又善於利用女人的軟弱可憐,讓政治對手麻痹大意,借以躲過
浩劫。難道她做的還不夠嗎?為什麽最終還是走到了這一步?莫非這就是
冥冥中早已注定的天意,這就是作為Anne Boelyn的女兒無法擺脫的宿命?
Elizabeth事後說,來到倫敦塔,不能不想到她的母親。可是,終其一生,她都
未曾對自己的母親發表過明確的評論,沒有人說得清,她到底怎麽看待母親的生平?
也許,她不提母親,是因為不能不怨恨這個不謹慎的女人,鬧出那麽多讓別人
抓住把柄的是非,讓她不僅從小失去了母愛,更從來享受不到父親的關心。
雖然姐姐和弟弟也都沒有母親,他們至少還有父愛。隻有她,最心思伶俐的她,
幾乎從來未曾得到過父親的讚許。也許,不願提及母親是因為感情太深,所以
無法麵對那種回憶的心痛,隻能裝作無情?母親的仆女告訴她,王後被抓走
前一天,花的最多的時間就是陪伴和凝視著自己的女兒,那種眼神令人心碎。
可是,如果今天她死了,這個世界上,卻連一個會記掛她的人都沒有。
忽然,一陣哭聲打破了Elizabeth的沉思,原來她的一個隨從男仆竟然失聲痛哭。
Elizabeth心中的驕傲又被激發起來,她昂起頭斥責這個男人竟然在這麽不恰當
的時刻表現出自己的軟弱。然後,她大聲宣告,我堅信自己的無辜,我的遭遇
絕對不需要任何人的落淚同情!然後,終於走進了倫敦塔。
先羅嗦一句,Mary上台以後直到Elizabeth入獄,Robert Dudley作為John Dudley
第五個兒子和他全家還依然被關在倫敦塔裏。不知道為什麽,總有人喜歡說,
Robert Dudley和Elizabeth同時被關進倫敦塔的經曆,就是他們之後浪漫情緣的
開始。可實際上,Elizabeth的牢獄生活根本沒有那麽美妙。當時,她每天被
死亡這個念頭折磨著。甚至於她自己回憶,有一陣子,她腦子裏唯一的想法就是,
一定要想方法讓我姐姐在行刑的時候恩準用劍砍我的腦袋,而不是用斧頭。
因為用劍砍頭比較幹淨利落,就像我媽媽當年一樣。Elizabeth的擔心不是沒有
理由的,女王手下的確有幾個核心幕僚,恨不能越早除掉她越好。就像她自己說
的,除了上帝,我已沒有其他可以指望的朋友。
主張立即處死Elizabeth的人,以主教Gardiner,還有Renard為首。他們認為她無法
證明自己的清白。西班牙使節也是強力支持這個決定,他說,隻要異教叛亂分子不殺
幹淨,他們王儲來到英國的安全就無法保證。但是,大多數大臣都反對傷害Elizabeth,
他們認為在沒有確定罪名的情況下,二公主依然還應該是王位繼承人。因為要給
Elizabeth定罪,一定需要國會通過,可是國會成員壓根就拒絕為了討論這個議題召開
會議。於是,想處掉她的主教Gardiner隻好變本加厲地用酷刑折磨Thomas Wyatt,
希望他能鬆口承認哪怕一點點Elizabeth對叛亂知情的口供。總算,Wyatt還算是個男人,
直到死也沒有說過一句對二公主不利的話,雖然他隻要說出一句Elizabeth的壞話,
就能換一種輕鬆點的死法。當他被處決以後,屍體還被大卸八塊,懸掛在各處,警告
所有敢對女王有二心的新教徒們。至於Elizabeth, 終於在關押兩個多月之後,被轉移
到其他地方繼續軟禁。
另外,最倒黴的要數那個Edward Courtenay,渾渾噩噩之中,就因為那封告密信被
女王遷怒,慘遭流放。而且,不久之後,便離奇暴斃。可見,大腦不夠使,千萬不能
隨便接近王室女性啊。
在這種高壓之下,女王的婚禮總算順利舉行了,沒有出什麽亂子。西班牙王儲Philip
表麵上對Mary紳士體貼,無比尊敬,可是心裏卻頗有些不平衡。這時的他才27歲,
雖然不見得是多麽風流倜儻的帥哥,但是絕對不醜。他實在無法想象,自己38歲的
新娘竟然能衰老成這樣。估計Mary從來沒有聽過,女人需要嗬護這種如今流行的說法。
即使沒有男人珍惜你,女人也一定要愛惜自己,何況她還是個公主。Philip眼中的
妻子矮小醜陋,一口爛牙,眉毛幾乎都沒了,身體浮腫鬆懈(這個描述跟亨利八世
不肯娶的Anne of Cleves很像。估計那年頭的公主,崇尚嫻靜,沒幾個具有運動健身
的好習慣的。相比之下,Elizabeth卻是超級重視fitness,酷愛戶外鍛煉的前衛女性。)
而且,更讓他不滿的是她的氣質,穿衣品味。Philip偷偷說,我真得無法想象她是一個
女王。而當他見過Elizabeth之後,他對妻子的評論還加上了一句,她妹妹跟她,可真
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可憐的Mary,卻被Philip表麵的幾乎完美的禮貌溫柔所打動,
他文雅之後隱藏的疏遠隻能更加激發她的迷戀。誰也不會懷疑,Mary是多麽愛她的丈夫。
因此,這段婚姻從一開始,就注定是Mary一生中最大的悲劇。
英國新教徒沒有預料錯,Philip果然是他們的噩夢。他一踏上英格蘭的土地,
就不遺餘力地鼓動和指導Mary如何更有效地鎮壓這些異端分子。但是具有諷刺
意味的是,這個男人的到來,竟然也成為了Elizabeth生活的轉折點。如果沒有
他,她可能還真不能那麽順利地得到英國王位。
與Philip會麵之前,是Elizabeth最苦悶的一段監禁時光。雖然暫時不再有性命
之憂,但是幾乎完全喪失了人身自由。她身邊沒有朋友,甚至於好幾天都沒有
一個可以說話的人。這種寂寞清苦簡直可以讓一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女孩子發瘋。
但往往是在壓迫之下,才能凸現一個人的個性。Elizabeth在監禁中,仍然堅持提出
一些要求,都是她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的東西,比如更多的圖書,更多的文具,
必須有老師繼續教授她科學文化知識;除了一個狹小的花園,她還需要更廣闊
的場所堅持運動鍛煉......雖然是被關押,她依然不願讓光陰虛度。所謂知識就是
力量,Elizabeth的學識令很多同齡男子都望塵莫及。相比之下,Mary在Philip眼中
就是個可憐的反麵教材。她對於天主教的狂熱,按照他的評論就是,堅貞倒是
堅貞,可惜隻停留在一個家庭婦女毫無判斷力的檔次。
這一年多的時間,姐姐都拒絕接見Elizabeth,不過她的姐夫,在新婚幾個月
之後,總算見到了她。伊麗莎白一貫八麵玲瓏的處世風格和圓滑的外交手腕,
終於得到了回報。Philip看到的囚徒身份的Elizabeth不是一個被嚇破了膽,期期
艾艾的小怨婦,而是一個真正的公主。Elizabeth身材高佻健美,尤其是那一把
小蠻腰,似乎一隻手就能攥住。她穿著樸素卻不失品位,五官並不美麗,卻自有
一種高貴的氣質,特別是那雙會說話的眼睛,總能適時地放出迷人的光彩。其實,
說穿了,一個女人,如果不想出賣自己,那麽她能在人事鬥爭中借以投機取巧的,
無非就是激發一下男人的原始衝動,為自己增加競爭的籌碼。而外貌,氣質,
談吐,都是一個女人值得利用的本錢。但這一切,還都要源自於內心的自信。
即使在最逆境的情況下,也絕對不能放棄自己的本錢。因為放棄這些,就等於
放棄翻轉命運輪盤的機會。Elizabeth顯然做到了這一點,她成功地讓Philip把
賭注押在了她身上。Philip並不傻,他被她激發起的好感也許沒有太多兒女私情,
而是預見到她會成為一個稱職的女王,並且堅信她對於他和他的王國會有幫助。
說到這裏,不能不提一句,Cate Blanchett演繹的Elizabeth令俺無比欣賞。雖然
電影畢竟不是真實的曆史,但是她的神態,時而嫵媚,時而高貴,時而深沉,
把Elizabeth這種女人的韻味表露得活靈活現,尤其還有一種成熟知性的自信。
如果不是那部電影,我也不會這麽關心這段曆史。再預告一下,相隔十年,她
主演的《Elizabeth I》之續集《The Golden Age》將在今年10月上映, hiahia......
見麵沒多久,Philip就開始熱心地鼓動妻子放寬對妹妹的看管,然後積極地向
Elizabeth推銷西班牙貴族子弟,希望她會接受他們之一。到了後來,當Mary身體
漸漸變差,Philip身邊的人甚至都猜測,他巴不得自己的妻子早點死,因為他深信
Elizabeth包括未來的英格蘭必定是他的囊中之物。雖然之前西班牙使節堅持處死
這個新教徒公主,可是Philip竟然成了Elizabeth政治上的堅實後盾,為她順利取得
王位,做出了不可低估的貢獻。
當然Philip也不是完全出於個人對Elizabeth的喜愛才幫助她。這背後的原因,還是
亨利八世的遺囑裏提到過的另一個蘇格蘭的Mary。關於繼承權,Henry VIII把自己
姐妹的孩子,排在自己孩子之後。妹妹家就是Lady Jane Grey那支;姐姐家的後人,
隻有身在法國的Mary Stuart,而且人家注定要做法國國王兒媳婦的。Philip非常
擔心,萬一Elizabeth被處死,之後繼位的隻有如今逃亡在法國的那個蘇格蘭女子。
那麽,西班牙和英格蘭的聯盟,就有可能因為法國的介入,毀於一旦。雖然Elizabeth
是新教徒,可是經過會麵,Philip已經感覺到對方巧妙釋放的善意,認定她值得自己
的支持。而且,作為一個對付女人相當有經驗的男人,他也想當然地認為,這個
煢煢弱質的女孩子怎能逃出他和他強大帝國的手掌心。當時的他,絕對不會想到,
因為他最初的幫助,這個女子在之後的三十多年裏將一直跟他打交道,直到最後,
公然挑戰他手中西班牙帝國的海上權威。
再說Mary統治的這幾年,對任何一個英國人,都是沉痛的。首當其衝的,當然是
新教徒。他們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反抗,可是,換來的卻是一次比一次更加血腥的
鎮壓。到處是異教叛亂分子被火燒,被屠殺的消息,即使老人和孩子,也不能幸免。
其實,新教從產生以來就是天主教封殺的對象,可是Mary統治下的英格蘭,被屠殺
的新教徒比例之高尤其突出。更可怕的是,亨利八世雖然對待自己不滿的臣子,
也是動輒砍頭,他至少還遵循“刑不上大夫”這種不成文的規定。即使號稱火刑,
大多數時候也是先用炸藥把罪犯炸死,再焚燒。可是Mary卻不管這一套,她竟然用
這種最殘忍的刑罰來對付很多地位很高的人,相當於主教級別的名人,就多達
十幾個。即使是三朝元老的大主教,也是被慘不忍睹地活活燒死。而全國在短短
五年內被處以火刑的人數,更是接近300人。反觀她妹妹,當政45年,隻燒死過
4個極端的再浸禮派教徒。當然,很多英國人都把Mary的倒行逆施,歸罪於殘忍
嗜殺的西班牙人的教唆。這時,不光是新教徒,即使是溫和派的天主教徒們,都
不能不對憂心忡忡。一旦Mary的統治結束,新教徒會不會也這麽對待他們?
除了宗教,英國還麵臨著其他災難。因為不忍心拒絕Philip的要求,Mary背離
了父親在外交上一直奉行的中立路線,不自量力地跟隨西班牙加入歐洲大陸的
戰團,史稱“意大利戰爭”。這場戰爭的結果,對英國是極其慘痛的。他們被法國
人奪走了在歐洲大陸上最後一塊領地,Calais。而Mary I也因為國土的淪喪,
被永遠釘上了英國曆史的恥辱柱。另外,英國僅有的一點生產力,也被西班牙
人借用為他們的廉價工廠。等於是西班牙人把他們戰爭中經濟消耗的一部分,
轉嫁給了國力本來就弱小的英格蘭。但是,Mary所作的這一切,並沒有換來
Philip對她的感激和關心,他忙著管理他龐大的帝國,附屬國,還有很多殖民地,
很少能來英國看望自己的妻子。可悲的Mary從來就沒有搞清楚自己角色的定位。
作為一個妻子,她固然應該對得起她的丈夫,可是作為一個女王,她更應該要
對得起她的人民。而她欠缺圓滑的處世方式,顯然無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平衡。
這時候,伊麗莎白的處境,也是非常困苦。雖然在姐夫的幫助下,她可以住回
自己的領地,但是卻再也不像過去,能享受著富裕清閑的生活。女王給她的
生活費用已經大大減少,她還要麵對無數密探的監視。據她自己的描述,尤其
到了冬天,她甚至品嚐過饑寒交迫的滋味。正所謂,患難見真情,還是有不少
同情她的貴族,想方設法秘密地接濟她。傳說,其中就包括她後來生命中非常
重要的男子Robert Dudley。(忍耐忍耐,咱以後再長篇大論地,認認真真地
八這位大帥哥!)
在這期間,Elizabeth不是沒有別的選擇。法國人給她發出優厚的邀請,隻要她
放棄王位繼承權,就許諾給她大批田產,她可以在陽光明媚的法國鄉間享受
自由自在,富裕安定的生活,直到平靜地老死,她再不必麵對英國的淒風苦雨,
還有爭權奪利的殘酷傾軋。瑞典王室也表示,隻要Elizabeth原意,他們希望她
能成為太子妃,這樣就不用成天忍氣吞聲,忍受那麽多不公平的待遇。可是,
Elizabeth對這些都毫不動心。雖說政治就是爾虞我詐的謊言,但是要成為真正
的政治家,還是得有點堅定的信念和追求的。就算伊麗莎白的動機,並非單純
為了拯救她的祖國和人民那麽崇高,她畢竟在不一定能繼承王位的情況下,
在生命都很可能旦夕不保的情況下,放棄僅僅去追求個人生活的安定。她明白,
隻要不離開她的人民,她就有機會等到把握自己命運的一刻;一旦離開自己
生根的土地,她隻能像歐洲千百個隨命運漂泊的公主一樣,成為別人手中隨時
可以拋棄的棋子。既然選擇了要做自己命運的主宰,她必須咬緊牙關哪怕是
留在煉獄中,也決不能目光短淺地趨利避害。
這時的Elizabeth雖然表麵順從了天主教,雖然不參與任何新教徒的起義活動,
可是,她也從來未對天主教趨炎附勢,獻媚拍馬,違心地換取個人利益和人身
自由;她更沒有泄漏過任何新教徒跟她聯係的事情。所以,她的人民依然相信,
她是新教的希望之星,相信她的內心中,從來都沒有背叛過他們。在難得的
一次去倫敦的旅途中,Elizabeth所到之處,都是人山人海的自發歡迎場麵。
得知這些熱烈歡迎的場景,不消說Mary嫉妒的發狂。因為,已經她已經太久太久
沒有見過群眾主動的擁戴歡呼了。也許她到死也想不通,自己身為正統的王位
繼承人,為這個國家耗盡精力,為什麽人民對她的認可,還不如對那個就會耍賴
裝病,天天躲著享清閑的私生女。
政治上的示意,感情生活的不幸,還有被無數人嘲笑的兩次幻覺中的假懷孕,都
嚴重地損害了Mary的身體狀況,她幾乎變了一個人。過去的固執倔強,漸漸地升格
為暴戾凶殘。她在位時絕大部分的屠殺,也都是後幾年進行的。其實,公平地說,
Mary殺人的絕對數目不會勝過Philip;至於慘烈程度,跟十幾年後血洗巴黎的那場
針對新教徒的大屠殺相比,也是絕對的小巫見大巫。可能這就是因為民族性格吧,
在英國這麽拘謹保守的國家,Mary的所作所為已經足以被控訴為血腥統治,足以
為她換來"Bloody Mary"的惡名。
而Mary對於Elizabeth,過去那種亦姐亦母的感情已經蕩然無存。在她臨死前,
西班牙專門來了特使,不是為了關心和慰問她,而是再次重申剛剛登基的國王
Philip II的立場,英國王位一定要傳給女王的妹妹。據說Mary情緒失控地怒吼,我
根本沒有什麽妹妹!我也絕不會把王位傳給那個下賤的婊子勾引我父親生下來的孽種。
可是她最終還是改變了主意。也許,傳位給妹妹是為了不讓國家再次陷入動蕩;也許,
這隻是Mary獻給自己丈夫最絕望的愛。重病中,她和由她複辟的英國紅衣主教都給
Elizabeth寫信,命令她發誓不會更改當時的天主教體係。而作為說話含糊其辭的高手,
Elizabeth的回答顯然沒有讓他們失望。
1558年11月17日,一個驚人的巧合!英國女王Mary I還有英國曆史上最後一個
紅衣主教竟然同一天病逝,在英國政治和宗教最高層,同時留下權力真空。消息
傳來,Elizabeth正在冬日的陽光中,坐在花園一顆橡樹下讀著希臘語的聖經。當她
得知自己終於要繼承王位的消息,不禁跪倒在草地上,用拉丁語吟誦出兩句讚美詩:
這就是上帝的旨意,
這就是凡人眼中的神跡。
隨著政治上的出頭,Elizabeth感情生活的花朵也悄悄綻放。我姐的QMD說得太
好了,“當一朵花要開放,一顆太陽要墮落,一個女人要花癡時,是沒有任何力量
可以阻擋的。”雖然Elizabeth與眾不同,雖然經過苦難的磨礪,她比一般女孩子
更加堅強成熟,可是她畢竟還是一個年輕女人。她心中,必定會隱藏著一塊最
甜蜜,最溫柔的領地給她夢中的白馬王子。而這個令女王花癡的男人,就是
Robert Dudley。
從Mary病危開始,每天都有很多臣子貴族趕來Elizabeth在Hatfield的領地,爭先
恐後地投靠新領袖。一天,一匹白色戰馬上熟悉的身影,吸引了Elizabeth的
目光。當那男子下馬,風度翩翩地走到她麵前,單膝下跪向她表示效忠的時候,
一向城府極深的Elizabeth竟然無法掩飾內心的喜悅。什麽都不用說,她完全
明白他煞費苦心為她營造的浪漫氛圍。從那一刻起,他們便開始了形影不離
的生活,幾乎天天都要見麵。尤其是每個清晨,他都會早早地恭候她起身,然後
一起去野外縱馬奔馳。雖然是嚴寒的冬日,Elizabeth心中感受到的,卻隻有
春天的希望。
一旦飛鳥脫離了牢籠,開始展翅高飛的時候,值得八卦的故事,一下子就變得
太多了。同時要應付角色的轉換,複雜的人事鬥爭和險惡的國際關係,長袖
善舞的Elizabeth頓時有了無比廣闊的舞台。嚴肅地說,無論內政外交,都是
作為女王繁重的工作,但是從八卦的角度,我更願意把它們寫成Elizabeth樂此
不疲的遊戲。事實上,她的確很喜歡體驗在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
把政治對手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感覺。
接下來,我會把她剛剛登基的故事分成三個方麵:
一是解決國內宗教分歧,保持國內安定的蹺蹺板的遊戲;二是在處理國際關係的
時候,利用女人特有的狡獪,跟男人們玩的貓捉老鼠的遊戲;第三個,就是愛情
的遊戲。女主角的周圍,也將有三個重要的男人分別在這幾個舞台上,與她相伴
大半生,演繹出命運沉浮,喜怒哀樂,雖然他們的角色完全不同。
在第一個遊戲裏,Elizabeth征服的是自己的臣民,第二個則讓歐洲列強都明白,
英格蘭絕對不是被外國勢力隨意操縱的對象;但是,作為一個女人,令她真正
感到煎熬的,卻是第三個遊戲。因為她需要戰勝的,不是任何情敵,不是她的
愛人,而是她自己有血有肉的一顆真心。
現在,咱們按照順序從第一個遊戲開始八起。
在這裏,站在女王身邊的重要人物,就是William Cecil。可以說,他是一個完美的
變色龍。雖然內心深處是狂熱的宗教改革分子,但是,為了適應國王的意誌,他
總能巧妙地偽裝自己外在的顏色。無論是在Henry VIII晚期還是Edward VI時期,
他都相當得誌。到了Mary I上台,雖然不再受到重用,但是因為保持著識時務者
為俊傑的機靈,他也沒受到什麽沉重的打擊。而內心的深謀遠慮,早以使他在
Elizabeth還在備受打壓的時候,就偷偷獻上了自己的忠誠。Cecil可以算作最早的
一批把自己的政治前途,寄托在Elizabeth身上的人。正是因此,Elizabeth對於他
的信任,才遠遠大於身邊其他謀士。顯而易見的,他們兩個人性格非常相似,
都是圓滑機智,當逆風的時候,懂得隱忍,躲避,來保存自己的實力;同時,
他們也會保持明智清醒的頭腦,不會徹底喪失信仰,無原則地諂媚自己的敵人。
所以,Elizabeth俏皮地稱呼他,"Sir Spirit", 甚至"My spirit"。
多少年明哲保身的低調,給Elizabeth似乎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在舉國慶祝
Mary統治結束的狂喜之後,全國人民又不能不陷入迷茫。這時的英格蘭,是一個
徹底的爛攤子,被宗教鬥爭撕裂的元氣大傷。誰也不知道這個新女王,或者說,
根本就是一個沒有成熟的女孩子,會把他們帶向何方。回想Mary作為英格蘭第
一任女王的悲劇,人們不能不相信,女人偏激,女人狹隘,女人無能,女人軟弱,
女人缺乏遠見。眼看自己的命運將再次交托一個女人,誰都不知道,未來是否
還有更多的災難。但是不久,Elizabeth幾個舉重若輕的舉措,就讓所有人鬆了
一口氣。
說起Mary登基之時,表現她狂熱的宗教傾向的兩個重頭戲,就是加冕典禮和
重申自己合法繼承人的身份。但是Elizabeth卻在這兩個問題上,對於尖銳地
宗教分歧出人意料地選擇了輕描淡寫。
她的登基大典定在一月份,可惜在聖誕節彌撒上發生的意外,卻讓這個典禮
危機重重。那是關於聖餐禮的教派衝突。天主教相信,在神父禱告的時候,
聖壇上的麵包,酒水就會被聖靈附體,變成基督耶穌的血肉,這幾乎是彌撒裏
最神聖的一幕。可是新教徒卻無法容忍這種荒誕不經的封建迷信。當伊麗莎白
驚詫地發現,台上的主教沒有遵照她的旨意刪掉這段儀式,頓覺受到極大的
侮辱。她一怒之下當即退場,甚至放話,如果以後宗教儀式都用英語,就不會
再出現這種內容了。因為新教首腦翻譯的宗教英語裏,不存在聖餐禮的禱告。
人們不禁擔心,這登基大典會不會變成她率領新教徒血腥大反撲的開始。就像
Mary當初根本找不到一個天主教的主教為她加冕一樣,如今的Elizabeth也找
不到一個當職主教跟她一樣是新教徒。Mary那時興師動眾地把自己的嫡係先
提拔成主教,再讓他給自己進行加冕。Elizabeth思前想後,卻最終選擇了
妥協,由天主教中比較溫和的主教主持加冕。這個典禮非常豪華,但是看門道
的內行都發現,新教和天主教的元素是同時出現的,固然其中很多細節不符合
天主教規矩,但是整個儀式又依然尊重天主教的習慣由拉丁語主持。Elizabeth
的加冕典禮可以說是不倫不類,也可以說體現了她盡量淡化宗教派別的包容思想。
接下來,Elizabeth詢問Cecil,姐姐一上台就否認了新教通過的Henry VIII第一
次離婚案,自己現在的身份說穿了就是私生女,她是否也應該效仿姐姐召開國會
來正名呢?Cecil建議說,隻要國內還沒有人能因為這個問題動搖你的統治,
你最好不要因為這些細枝末節,主動去觸碰宗教敏感話題。想開點,什麽加冕,
什麽名頭,都是虛的,如果你要向敵人出招,就要找切中要害的招數!
Elizabeth有句名言,“教女人學會該如何講話,太難;教女人學會什麽時候該
閉嘴,則是難上加難。”所幸她接受了Cecil的忠告,關於私生女的話題,她
沉默了整整一生。
雖說Elizabeth在在第一次國會上,沒有討論正名問題,卻給了臣子們一個下馬
威。她警告這些人不要看見女人當政,就以為他們隨意弄權的日子到了。誰要是
敢對她不敬,把女王的話當耳旁風,她可是眼裏不揉沙子。Elizabeth的人事改革
大刀闊斧,她把Mary手下40人左右的樞密院砍掉了一大半,聲稱人數太多不便於
領導。當然,因為女王過分倚重,William Cecil也難免有點自作多情,他甚至
幻想過實權相當於攝政王的美夢。哪知道,女王勤政態度讓他大失所望。他簡直
無法想象一個女人可以每天起那麽早開始處理國務,每一份需要簽署的文件她都
真的認真過目,而且對於國事處理,上手的這麽快。於是,變色龍的優點再次展現。
對於厲害的主子,他就老老實實收拾起過多的野心,一輩子都兢兢業業地,成為
Elizabeth I一生中,最有價值的忠仆。
一旦人事鬥爭塵埃落定,該趕走的極端天主教保守分子都給趕走了,Elizabeth
就開始正式著手宗教問題。她重申了幾十年前由自己父親發明的英格蘭國王集
神權王權於一身,再次確立由他創建的英國聖公會的正統性,建議宗教儀式還是
應該用英語主持,要恢複新教的統治地位。不消說,這個議案一出,還是引起了
軒然大波。爭論焦點不光集中在天主教再次被顛覆的問題上,還集中在一個女人
怎麽能自封宗教領袖的問題上。因為英國國內新舊勢力相當,所以Elizabeth麵臨
的反對聲浪之高,跟她姐姐當初要複辟天主教時極其相似。所幸的是,她的應對
方式,跟姐姐完全相反。
麵對壓力,Elizabeth沒有退縮,也不是一意孤行,她和Cecil一起花費了很大
精力,逐字逐句地修訂這些草案。修訂之後的版本裏,他們對天主教勢力
作出了讓步,沒有徹底否定天主教存在的合法性,甚至都沒有摒除聖餐禮,
隻是對麵包有特殊規定,不許他們用普通麵包來湊和了事(這個比較搞)。
如果神父願意,他們依然有權力選擇穿天主教風格的白色法衣。而且,這次
沒有再明說國王等同於宗教領袖,而是含糊巧妙地說,執政者有權處理宗教
問題。天主教方麵因為看到了女王容忍他們的善意,覺得她還值得拉攏;
另一邊新教則深信,等女王坐穩了江山,一定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的地位。
所以,修訂案總算是通過了,新教地位再次得到了確認。從此,英國再沒有
過紅衣主教,人民個人生活上的約束也被放鬆了。因為新教不反對離婚,而且
自英國大主教以下,神職人員也都是可以結婚地,lol~~
從此,Elizabeth關於英格蘭宗教事務的蹺蹺板也初具雛形。在天主教和新教
兩頭角力時,她就坐在中間,一旦發現哪一方力量薄弱了,就趕緊往那邊挪
一挪。至於平時,她的措辭盡可能模棱兩可,讓大家摸不清她的偏向,這樣,
雙方都在猜測和盼望,不能不主動討好女王,希望政策能朝自己傾斜。
Elizabeth也非常享受這種權力製衡的遊戲。但是,表麵的圓通下麵卻是內心
的堅定,對她而言,國內的安定超越一切。終其一生,她關於宗教的中間路線
都沒有偏移,既打擊保守分子,也不支持清教徒(雖然在Elizabeth上台前,她的
簡樸生活有極其嚴重的清教傾向,曾經令天主教勢力深惡痛絕)。相應地,
英格蘭聖公會也幾乎是所有新教體係裏最保守的一個。
Elizabeth的蹺蹺板,無疑是天才的創舉,但是也有它不可忽視的弊端。因為,
它隻是拉開了衝突雙方的距離,卻沒有消除衝突根源,一旦她的繼任者沒有她
這種高超的平衡技巧,這個係統必將麵臨崩潰。在新教上升的過程中,暴力
革命是不可避免的。縱貫歐洲,沒有一個地方會不付出的血的代價。而
英國在Elizabeth的調和下,幾乎是轉型最和緩的一個。
說起Elizabeth為什麽能對不同教派如此寬容,不能不提到她跟她姐姐截然不同
的地方。伊麗莎白一世不光自己沒有對宗教的盲目熱衷,她也非常討厭別人表現
出對宗教的狂熱,無論哪個教派。也許她骨子裏認定,過分迷信宗教並非不是
神聖偉大的情操,而不過是理智和判斷力薄弱罷了。作為一個新教徒,她當然
厭惡天主教的繁文縟節。她下令清理教堂的環境,摘掉那麽多聖徒的畫像。隻
信奉耶穌基督和聖經,不要過分渲染什麽過多有關神跡的奇談怪論,比如處女
之身的瑪麗亞,竟然被聖靈感召就直接懷孕,還有聖徒如何與基督通靈之類的。
但是,對於新教為了排斥天主教而做的過多嚴苛規定,她也非常不以為然。比如
她依然保持天主教的習慣,在教堂裝飾耶穌受難像,甚至繼續在聖壇上點燃蠟燭。
關於廣義基督教,Elizabeth I說過一句名言,“我們都承認世界上隻有一個耶穌
基督就夠了,其他所有的爭執,不過都是雞毛蒜皮,不是嗎?”“她當然不喜歡天主
教,但是她依然不會拒絕跟人品學識值得她尊重的天主教徒作朋友。而當她聽說
Philip在西班牙大肆鎮壓新教徒,她寫信跟他開玩笑說,你那些愚蠢的臣民不願意
上你的天堂。既然他們情願用自己的方式下地獄,我真不明白你為什麽要花那麽
大氣力替他們操心?(聽著耳熟,莫非被什麽文學作品借用過?)Elizabeth一直
認為,個人生命的價值要遠遠大於意識形態那些虛的東西。現在我們聽這些論調
都覺得是想當然,可是在那個動輒為了宗教觀點論戰就大開殺戒的年代,這種
思想,無疑是極其前衛的。即使把這話放在40年前的中國,隻怕也要被批鬥為“資產
階級人性論”,淹沒在唾沫和拳頭下。
不消說,Elizabeth的特立獨行也激怒了不少天主教國家的保守勢力。因為天主教
製度的維護者們不光不認為大肆殺戮異端分子是錯誤的,他們反而認為像Elizabeth
這樣放任自己的臣民信仰自由才是倒行逆施。他們紛紛譴責Elizabeth根本就是一個
不相信上帝的異教妖女,根本沒有一點基督徒該有的謙卑。羅馬教廷內,甚至私下
盛傳:天哪,隻有魔鬼才生得出這種可怕的女人。當然,無論Elizabeth的父親還是母
親,
似乎都對"魔鬼"這個稱號當之無愧,hiahia。但是,伊麗莎白的我行我素,其實體現的
正是文藝複興時期,那種張揚自我,尊重人性的時代精神。正因為這個放肆“妖女”
的縱容,正因為她對宗教權威的蔑視,對人們腦中思想桎梏的淡化,英國的經濟,
文化,科技,才會在十六世紀後期,如雨後春筍般萌芽發展。
說起Elizabeth登基之後的國際形勢,也是不容樂觀。天主教大國,法國國王
Henri II(為了區別於英格蘭國王的亨利係列,此處借用法語拚法)在
Mary Tudor死後第一時間就宣布,自己的大兒媳婦,蘇格蘭的Mary Stuart
才是英格蘭的正牌女王。而英格蘭自己,國力衰弱,滿目瘡痍,根本不
可能跟虎視眈眈的法國抗衡。於是,歐洲不少國家的公子王孫做起了趁機
漁利的美夢。他們以為這個年輕的女王不光自己處理不了這麽棘手的國務,
而且還在急著尋找外援。那麽,他們就可以通過娶到Elizabeth,輕而易舉
地吞掉英格蘭。隻可惜,當他們把她當成用來美餐的獵物的時候,卻不
知道,在她的眼裏,他們才是她的獵物。一群貓興奮地撲上去抓老鼠,
他們根本沒有發覺,老鼠不過是在引誘他們進入一個陷阱。
也許有的女人天生就是男人的克星。Elizabeth和她的媽媽顯然都在此類。
無論用什麽方法治住男人,一個共同的要訣就是,掌握若即若離的尺度,
要讓他們看得見,吃不著。而最先開始,最受矚目的第一個回合,就在
她和她的前姐夫之間展開。
讓我們再回到Mary Tudor即將去世的時候。Philip II已經急不可耐地派了
一個特使De Feria去找Elizabeth,跟她商量兩國以後的合作。因為西班牙
法國關係緊張,他不能失去英國這個盟友,一起維護海上航運通道的安全。
De Feria寫給Philip的報告充滿了矛盾,他說,太可怕了!新女王周圍都是
些乳臭未幹,不知天高地厚,瘋狂激進的年輕異端分子,任何一個尊重
傳統,富有涵養的老派貴族都應該為這場景感到羞恥。但是可笑的是,當
他真正開始跟Elizabeth麵談的時候,氣氛卻出奇地融洽。他們聊得非常
愉快,而且興致勃勃地談話中,還不時夾雜著開懷大笑。最後,他總結
說,這個女孩的確非常聰明,對我們西班牙人也非常友善。要說不足的
地方,就是她實在有些虛榮加滑頭,缺乏女性應有的謙卑。
Elizabeth I和Philip II的宗教立場不消說,是非常對立的。之所以她登上
王位以後,還能不對前姐夫過河拆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傳說法國人
遊說教皇,應該公開宣布Elizabeth是個冒牌貨,私生女,應該成為所有
天主教國家的敵人。而唯一能在羅馬教廷跟強大的法國分庭抗禮的,也
隻有西班牙國王了。要不是Elizabeth幸運地傍上了Philip II這個超級大款,
緊緊依偎在他的保護傘下,光那些支持新教的政策,就足以讓教皇公開
譴責她了。所以,Philip絕對是Elizabeth背後的大樹,隻要有他在,法國
就不敢對英格蘭輕舉妄動。她必須要向Philip示好,跟他保持緊密聯係,
甚至,不惜表現出一絲微妙的曖昧。
不過,她不久就發覺,自己的媚態也有點過頭了。因為,Philip未必真的
那麽有價值。首先,他是個很會為自己國家打算的國君,雖然他跟
Elizabeth甜言蜜語,隻要她不改變英國的天主教體係,他總有一天會幫
她從法國人手中奪回Calais。但是,這更像是一個遙遙無期的空頭支票。
另外,她也觀察出,法國國王Henri II雖然公開誣蔑伊麗莎白篡位,但是,
他本質上還算一個實用主義者,不大可能真的為了什麽天主教理念就主動
動武挑戰她的王權。所以伊麗莎白暫且不必擔心法國人會對她的統治權
有實質性打擊。就在她準備退後一些,調整跟大款之間距離的時候,一些
誤會已經產生。
Elizabeth當然免不了要對強大的西班牙國王表達讚美和蔥白,另外,她還
強調讓De Feria轉達自己對Philip由衷的感激之情。不過她也不忘了來句
場麵話:之所以感激他幫我登上王位,完全是代表我的人民。但是De Feria
卻自以為是地認為Elizabeth的解釋不過是出於女孩子羞澀而已。也許,那個
時代的女性都太矜持,聽了這些話,足已經讓別人誤解為她對於Philip早就
芳心暗許。另一方麵,Philip當年對自己的小姨子青眼有加,鼎力扶持,也
難免會讓旁人浮想聯翩。De Feria更是立功心切,極力想促成好事。其實,
Philip本人倒是非常謹慎,他追問過多次,要求De Feria一定要搞清楚
Elizabeth是不是真的那麽想嫁給自己。Elizabeth這種女人當然不會給出
準確地答案,特使先生更是狠狠誇大了女王對他們國王的好感。加上當時
追求伊麗莎白的人太多,比如什麽瑞典王子,神聖羅馬帝國的王子,同時
也是奧地利大公,等等。唯獨Philip遲遲不肯正式求婚,De Feria簡直急死了。
他覺得這些人都完全不能跟自己的國王相提並論。雖然Elizabeth對所有
求婚者都說,我還沒認真考慮過結婚的事情,說不定一輩子隻想獨身。西
班牙特使卻完全相信,隻要Philip求婚,Elizabeth一定會迫不及待地點頭應允。
Philip的猶豫倒不是像Elizabeth那樣耍手腕,他的確有自己的顧慮。說起
Philip II的父親,不光是西班牙國王,還身兼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當他
過世的時候,隻把西班牙王位傳給了兒子,神聖羅馬帝國則給了他的弟弟。
不過,那時候,神聖羅馬帝國沒有太多油水,西班牙帝國卻如日中天。說起
Philip II在西班牙的地位,我願意把他比作漢朝的武帝時期,那是所謂黃金時代
的巔峰(他逼死了膝下的太子,而他自己死後,西班牙的迅速衰落也都跟
漢武帝如出一轍)。讓他同意向偏僻小國的女王求婚,實在是太勉為其難了。
而且,經曆了與Mary Tudor不愉快的婚姻,他真的不想再娶一個女王。因為
他們注定要為各自國家服務,兩地分居。最後,他終於同意求婚,也不過
是抱著居高臨下的憐憫心,幫助一個少不更事,缺乏政治經驗的女子去
安定她的小國家,挽救一個弱小民族的人民,不要迷失在異教災難中。可惜,
他根本不清楚廣大英國民眾對他是多麽地憎惡。
De Feir得到Philip的應允,高興地恨不能跳起來,趕緊跑去找女王。Elizabeth
的反應則非常有趣,她支支吾吾,一幅嬌怯樣子。De Feria一個勁兒催她說,
你要是不嫁給我們國王,法國人隨時都有可能聯合蘇格蘭人打過來,你的王國
岌岌可危啊。一提法國,Elizabeth頓時紅了眼睛,她騰地從椅子上跳起來,
開始神經質地大罵法國人多麽地無恥,竟敢宣稱他們擁有英格蘭的統治權。
她的話滔滔不絕,情緒無比激動,任誰都無法插進去打斷她,直到她說累了,
倒回到椅子裏,才回到正題,說要好好安靜一下,過些時候才能給出答案。
De Feria這一等又是很久,終於有機會舊事重提,Elizabeth顯然已經準備好
搪塞的借口了。她一個勁兒地說,自己是真心想獨身。萬一改變主意,Philip
一定是比其他人選都優先的考慮。特使在失望和驚訝之下,才明白,原來
伊麗莎白之前偽裝出來的情緒化的脆弱,隻是緩兵之計,他立大功的美夢
不過是個泡影。但是,Philip對Elizabeth的拒絕卻並沒有怎麽生氣。不久
"意大利戰爭"正式結束,法西英國之間簽署了停戰協議,Philip決定迎娶
法國國王Henri II 12歲的大女兒做妻子,英國法國的緊張關係也緩了下來。
其實,Philip和Elizabeth好事不成,傷心的也就是De Feria,兩個當事人男女卻
都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也許他們早就明白,兩人誰也駕馭不了誰。而沒有
愛情這個危險因素的介入,兩個聰明人的遊戲,還有聰明人之間的友誼都可以
繼續。其實,Elizabeth從來沒有把那個法國洋娃娃放在眼裏,潛意識中,她
一直認為Philip精神上是屬於她的。而Philip又何嚐不是如此,他對Elizabeth的
耐心和容忍簡直是驚人的。雖然他們帶領各自國家愈行愈遠,他們個人之間的
親密通信,卻保持了幾十年。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特殊的感情紐帶連接著他們。
這兩個統治都被本國人民盛讚為"黃金時代"的君主,也許他們一直都是深深
理解對方的知己,即使作為對手,也難免惺惺相惜。
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國際形勢日趨平穩的時候,就在Elizabeth
放心地跟所有求婚者都鼓吹獨身主義的時候,法國卻突逢大變。那就是正值
壯年,無病無災的法國國王Henri II暴斃!
這一集應該算是題外話,主要是八卦一下伊麗莎白一世要打交道的法國王室。
我們的故事裏,西班牙和蘇格蘭都是人脈簡單,法國卻在伊麗莎白時代換了
五個國王。這其中的曲折故事還籠罩著一層神秘色彩。
說起這個Henri II,也許你覺得比較陌生,可是如果說起Nostradamus prophecy
(諾斯特拉丹姆斯預言),聽說的人就多了。傳說,那個預言家生前,令他聲名
鵲起的被應驗的著名預言,就是Henri II離奇恐怖的死亡。因為大女兒和
西班牙國王喜結連理,Henri II在一次慶祝活動後,跟貴族們玩起騎士戰鬥
遊戲。大家用的都是毫無殺傷力的標槍,但是,固定標槍的銀片突然破碎。
碎片竟然從國王盔甲的狹小縫隙裏刺進眼睛,直入大腦。據說,他苦苦掙紮
了幾天幾夜,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淒厲哀號在城堡裏久久回蕩。這還不夠,
預言還包括了Henri II眾多王子們如同被魔鬼詛咒一般的命運----他們
最終都將慘死,不得善終。 後來,這一切都一一應驗,他們當中以法國國王
的身份死去的,就有三個。Henri II的妻子Catherine De Medici(沒錯,她
來自於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著名的美第奇家族)就是這位預言家的狂熱
崇拜者,她想盡辦法要讓自己的兒子們多活些時日。
在此,忍不住再推銷一下俺最最癡迷的法國大美女,Isabelle Adjani主演的
電影《瑪戈王後》(Queen Margot),聽過俺TS的同學請勿拍轉。所謂Margot,
就是Henri II的小女兒,她的美貌和放蕩都舉世聞名。有人說,上天能造出法國
美女那樣的尤物,也許就是為了讓她們來到人間顛倒眾生。據說Margot不光有
很多著名的情人,即使她眾多的兄弟們,也免不了跟她有過床地之歡。另外,
凡是看過電影的,一定記得那個瘋狂殘酷地鎮壓新教徒,如同老妖婆一般毒辣,
強勢,冷酷的Catherine王太後。她殘忍的性格,可能跟她幾十年一直失寵不無
關係。Henri II估計有戀母情結,他從來沒愛過跟自己年紀相仿的王後,而一直
寵幸著一個比他大20歲的情婦。甚至人們懷疑,他也計劃過離婚。不過,畢竟像
亨利八世那樣,敢為一介紅顏冒天下之大不韙,最後還能江山美人兼顧的奇男子
是曠世難逢的。Henri II還是選擇了容忍王後的存在。但是,這位Catherine王後
的日子,並不比亨利八世的那位Catherine王後好過,她心中積累的怨毒,也不是
一星半點。據說,Henri II重傷彌留之際,不斷呼喚著自己情婦的名字,而王後
為了報複,直到國王去世,都不許他們見上最後一麵。她對待自己痛恨的新教
也是一樣不會手軟。其實她一輩子做的,就是想方設法不讓新教取代天主教。
可是幾十年後,當她最後一個兒子,法國國王Henri III死於非命之後,法國王位
終於還是被無奈地傳給了小妹妹Margot的掛名丈夫,暗中信奉新教的Henri IV,
也是波旁王朝的開國君王。而這位Henri IV崛起的背後,就隱藏著伊麗莎白一世
的長期秘密資助。
同樣是女強人,Elizabeth跟Catherine王太後代表的勢力完全相反。一個洋溢著
新時代蓬勃上升,充滿生命力的自由開放的氣息,一個卻是拚死保護古老的傳統,
甚至不惜炮製出一個又一個陰謀,下毒,暗殺,無所不用其極。在接下來的三十
年裏,伊麗莎白一世一直都要和這個鐵腕母親帶領的法國王室打交道,兩國
的關係起伏,也是穿插在新教和天主教的血肉搏殺之中。
一旦Henri II過世,繼位的就是大王子,也就是Mary Stuart的丈夫。老國王
和他寵幸的情婦代表的相對還算溫和派的勢力倒台了,國家大權一下子被
極端保守的王太後和第一權臣De Guise家族控製。而Mary Stuart就是
De Guise家族首腦的外孫女。由於他們鼓吹要為Mary做雙料女王而正名,
英格蘭上空再次被戰爭的陰雲所籠罩。可惜這一次,Elizabeth已經無法指望
作了法國人女婿的Philip II還能徹底向她一邊倒了。
麵對危機,前些天還在叫囂獨身一輩子的伊麗莎白,忽然180度大轉彎,
高調放話:隻要哪位英雄能給法國人點顏色看看,我立刻就委身下嫁!
Elizabeth小嘴一動,說得輕巧,外界可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所有貓兒們都
仿佛聞到了魚腥,再次蠢蠢欲動。很多人也作出一幅意料之中的樣子評論,
我就知道,什麽女人獨身,根本就是個借口。本來嘛,一個女人哪能獨立
撐起一個王國,而且繁重的國務本來就不是女人獨自能夠負荷的。而
Elizabeth說那句話的意圖和最開始的媚眼,都直指蘇格蘭貴族Earl of Arran。
當時的蘇格蘭也被新教的浪潮席卷,占統治地位的是加爾文派的長老會。
他們跟蘇格蘭女王和王太後代表的法國天主教勢力,矛盾也非常尖銳。
Elizabeth此舉,無非就是想拉攏蘇格蘭人跟她站在一條戰線上,必要時,
在蘇格蘭境內挑起反叛Mary女王的暴亂,好讓法國無暇顧及英格蘭。可惜,
當這位earl of arran跑去麵見女王,她卻一下子對他失去了興趣,估計是
本人形象比較猥瑣,舉止也不夠有風度。他們雖然言談甚歡,說了好多蘇格蘭
新教要和英格蘭同仇敵愾之類的話,但是,Elizabeth卻再沒有提起婚約。
在Elizabeth發覺earl of arran讓她失望以後,又把媚眼拋向奧地利大公,也
就是Philiip II的堂弟。她放出口風說,也不知道什麽時候能親眼見見他呢。
這一句話,又點燃了英格蘭內部還有西班牙天主教勢力的興奮火焰。因為
那個時候的女孩子,絕對不敢見自己的未婚情人,大多數時候,提一句都要
臊紅了臉。Elizabeth主動這麽說,雖然有點不守婦道,但是明顯讓人以為
她對這位大公夢縈魂牽,想見都想瘋了。而且,如果女方要求見麵,那絕對
沒有見麵後不接受男方求婚的道理。於是,這派人馬積極跟奧地利方麵聯係,
詢問大公可否親自駕臨英格蘭。不過,在事情進行相當順利,最後他們向女王
求證,是否一定會接受對方求婚的時候,Elizabeth卻羞澀地像變了一個人,
她嗔怪道,你們怎麽想這麽多,我不過就是想看看他到底什麽樣兒罷了。
再說,這麽多年,在眾多追求者中,最愣頭青的,就要數瑞典王子了。他
從很早就給Elizabeth發過無數情意綿綿的信件,寫詩讚美,無比肉麻,
而且這麽多年都堅持不懈。可惜,他的國家地處偏遠,即不富裕,也沒有
什麽國際影響力,Elizabeth當然不會看重他。可是他卻自作多情地認為,
因為他們王室都是新教徒,這一點就足夠勝出其他競爭者了。在Elizabeth
登基之後,他還兩次試圖乘船親自來英格蘭求婚,可惜每次都遇上罕見
的大風暴。Elizabeth一邊忍著一肚子的好笑,一邊裝模作樣地寬慰他,
你看,這就叫天公不作美,上帝都不看好我們的結合。不過,當芬蘭王族來
英國訪問,順便帶來北歐兄弟的問候的時候,Elizabeth又無比熱情地接待
他們,沒有絲毫擺架子,絕對不讓北歐人感到徹底失去希望。
那些日子,所有人都被Elizabeth的花招百出搞得摸不著頭腦,不能不抱怨
女人心,天上雲。其實,她表麵舉棋不定的感性下,埋藏的卻是極其理性
的度量。Elizabeth在引誘追求者的過程中,無論是言語的火候,還是時機
的把握都計算的非常精確。她唯一的目的從來沒有改變,她根本不是為
了尋找如意郎君,而是讓自己的敵人不知道英格蘭的外援到底來自何方,
讓他們不敢對英格蘭輕舉妄動。關於女性特質,Elizabeth非常善於利用這點,
為了迎合大眾對女性的定義,她恰當地表露出女人急著尋找依靠,脆弱無助
和搖擺不定的樣子,在適當的場合,她甚至不吝惜當眾落淚,可謂表演賣力。
然而在內心中,她不過是在愉快地享受著未婚女性在外交和政治鬥爭中的
先天優勢而已。
就在蘇格蘭的Mary當上法國王後一年後,她的母親,去世了。這一變,令
De Guise家族在蘇格蘭的勢力大受打擊,而法國王太後Catherine出於跟這個
法國權貴家族的矛盾,也樂得袖手旁觀。於是,法國國王夫婦以蘇格蘭為跳板,
挑戰英格蘭王位的計劃頓成泡影。沒有了戰爭威脅,Elizabeth對於外國求婚
者的籠絡,又告一段落。她開始公開多次標榜自己純淨的英國血統,坦言不
願意與外國聯姻怕給國家再次帶來災難。直到這時候,很多人才開始認真思考
一個問題,莫非女王真心想嫁的人,就在英格蘭之內?也許,就在她的身邊?
說到這兒,Robert Dudley終於要在我們的故事裏正式登場了。國際鬥爭中
運氣太好的Elizabeth,得意忘形之下,似乎忘記了掩飾她對這位帥哥的喜愛,
對他幾乎予取予求。而他能在Elizabeth治下如此風光,也要從兩人多年前的
淵源說起。
據說,Robert Dudley天資聰穎,從小就表現得非常出眾。很多曆史學家都
相信,他應該曾被選入王宮陪伴王子公主讀書,因為他自己說,他在Elizabeth
八歲的時候就見過她。倒推回去,差不多正是Catherine Parr把小公主,小王子
招回王宮,為他們改善受教育環境的時候。
Edward VI統治期間,不到20歲的他娶了身為Norfolk貴族的Amy。當時的國王
Edward,還有Elizabeth公主都在被邀請之列。後來,因為Lady Jane Grey的
倒台,他們全家都被瑪麗一世關入倫敦塔。這一次,又要感謝西班牙的Philip。
因為他說服Mary I加入“意大利戰爭”,英國幾乎征召了所有精良的馬匹還有
優秀的騎士。而騎馬打仗正是Dudley一家的傳統強項。除了被砍頭的老爹,
Robert和他的幾個兄弟們重獲自由,跟著Philip加入到歐洲大陸戰場。沒過多久,
他出類拔萃的表現就讓他脫穎而出,不光重新贏得了榮譽和地位,而且能夠
再次光明正大地走進英格蘭王宮。這也是為什麽,在Elizabeth最最落魄的時候,
Robert Dudley這個叛臣之子反而能有經濟實力幫她一把。
到底他和Elizabeth的婚外情是從何時開始的,根本無從考證。但是,像Elizabeth
這種深沉謹慎,不輕易相信別人的女子,能動心的男人必定是個知根知底的,
而且有長期的了解作為感情基礎。雖然他們絕對不像小說家說的,因為共處
倫敦塔,就此開始了一段情緣,但是不可否認,那段共患難的相似經曆,也
充當了把他們緊緊拉到一起的紐帶。Elizabeth正式登基前夕,就曾和Robert
Dudley攜手重遊倫敦塔,並且望著他,說了一句流傳百世的話:
多少王者到此淪為階下囚;我卻從這裏走向輝煌。
鏡頭再回到Elizabeth剛剛得知自己將繼承王位的時候,Robert Dudley一到
她的領地宣誓效忠,Elizabeth就讓他擔任了總管皇家馬隊的官職。可不要小看
這個官,也不要以為這是齊天大聖被封的那個弼馬溫。在500年前的歐洲,
國王幹什麽都離不開馬匹馬車,所以掌管這個官員必須是最貼身的,也是
最忠誠的,要隨時待命,預防緊急情況的出現。雖然Robert Dudley是英格蘭
境內當之無愧的一流騎手,他的哥哥也曾在Edward VI時期擔任同樣的職位,
但是他被提拔還是受到了無數的抨擊。最重要的理由就是,他的爺爺是被
亨利八世砍頭的多個總理大臣之一,他的父親又那麽臭名昭著,這典型是個
叛臣之家。
其實,在曆史書上,Robert Dudley往往被刻畫成一個無用的弄臣,一個依靠
女人發跡的小白臉。可是,當我讀到他最初走入Elizabeth生活時的樣子,卻
驚詫於他的光彩奪目。
首先,Robert Dudley的容貌是很出眾的,很多曆史文獻裏甚至都不吝用完美
這個詞來形容。不過,他們家應該血統不太純,因為他的頭發和眼睛顏色都接近
黑褐色,膚色也很黑,因而被人開玩笑說是吉普賽人。可是要擱現在,那絕對是
陽光健美的標誌。另外,他個頭超過六英尺,可謂高大健美,尤其是他的雙腿,
長得修長筆挺,加上馬上一流的騎術,不知迷倒過多少HCN。想想如今都是女人
秀美腿,那年頭卻是男人個個穿著緊身褲,秀大腿,時尚的演變真是有趣啊。
除了外貌的迷人,他還被讚譽為宮廷裏年輕人中最淵博的一個。如果說
Catherine Parr在英格蘭是代表著文藝複興浪潮的完美女性,Robert Dudley則
是男人中的典範。老式的騎馬打仗他會,新式的賣弄才情他也會。那時候,各個
學科都在萌芽階段,所以多出全才,以知識麵廣博著稱。Robert Dudley就精力
充沛,興趣愛好非常廣泛。對於新文化,他涉獵很廣,天文地理,文學戲劇,
音樂藝術,建築園藝,每個領域都興致勃勃。他還跟很多文化圈或者學術界的
朋友過從甚密,據說Elizabeth I登基大典的吉日就是他推薦的星象專家給算
出來的。他後來還給女王舉薦過不少科學家,藝術家。
另外,他不光對於帶領馬隊有經驗,對於規劃大規模皇家遊行,他都非常在行。
Elizabeth時期很多著名的慶典集會都是他策劃的。另外,他的文藝細胞也讓他
在宮廷娛樂活動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寫劇本,編遊戲,組織音樂會,還有
過人的舞技,都讓Elizabeth對他無比傾倒。女王自己也非常喜歡文娛活動,她
甚至也會心血來潮地要求參加演出,或者親自彈奏樂器,當然,她最喜歡的還是
跟他一起翩翩起舞,在他嗬護的臂彎下,享受自己花樣的年華。
另外,Elizabeth在學術方麵最自傲的,就是超強的語言能力。她通曉多國外語,
不光可以流利地交談,寫出措辭得體的文章,還甚至親自翻譯過一些外國著作。
而這方麵,Robert Dudley一點也不輸給她。他可以用多種語言跟別人談天說地,
話題之豐富,讓人驚詫不已。
共同語言固然是很重要的,可是受過高等教育的Elizabeth並不是一個
老老實實的女學究,要想討她這種被評論為“虛榮狡猾”的女人的歡心,
Robert Dudley還有更多的蠱惑女人的花招。我看過一句評論覺得特別貼切,大概
是說,他們兩個人共同擁有一種近乎惡毒的幽默感。他甚至敢於調侃諷刺女王,
卻一點不讓她感覺難堪,反而有一種享受調情的快感。
不誇張地說,作為少女的情人,再也沒有誰能比Robert Dudley更完美的了。
Elizabeth無疑是幸運的,能夠遇到這樣一個令她傾慕迷戀的男子,能夠和
他親密無間地相知相守,;但是,她又是不幸的,因為,她無法漠視自己女王
的責任,必要的時候,不能不作出選擇和犧牲。
雖然身為有婦之夫,Robert Dudley絕對是有野心想娶Elizabeth的,可是,
要爬上這個位置,他致命的弱點就是,缺乏政治頭腦。不過,真正讓他一輩子
和Elizabeth注定隻能相望,不能攜手的直接原因,卻是一宗謀殺案。說起這
案情的詭異,不由得不讓人聯想起很多英國著名的探案小說。
說起來,Elizabeth I對Robert Dudley的寵幸,在她27歲生日前夕,達到了頂峰。
她幾乎徹底向他一邊倒,完全忽略了別的臣子,甚至自己的國事。曆史上多少
帝王都是跟自己的功臣們隻可共患難,不能共安樂。一旦Elizabeth I坐穩了
位子,現在又沒有了戰爭威脅,William Cecil也發覺自己將麵臨鳥盡弓藏
的命運。當法英蘇簽署愛丁堡協議的時候,他無疑是一位功臣,可是,女王不光
沒有給他任何嘉許,還不斷苛責他,你怎麽沒把Calais給我要回來?就算要不回
土地,怎麽沒有要回來戰爭賠款?當他回到倫敦,更是失望地發現,女王根本
不怎們見他,而且,她自己也荒廢了朝政,跟過去的勤勉判若兩人。為了慶賀
27歲生日,她更是給自己放了兩個月長假,白天打獵,晚上聚會歌舞遊戲,
玩得不亦樂乎。
其實,不光是William Cecil,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對於Robert Dudley的極端
受寵憂心忡忡。而且,一個消息還在暗暗傳開,Robert的妻子Amy Dudley身患
重病,胸口時常劇痛。Elizabeth甚至用玩笑地口氣把Amy命不長久的消息透露
給別人。人們不禁議論紛紛,莫非Amy一死,女王真的就要下嫁了呢?
說起Amy Dudley,就像很多其他在宮中供職的侍從官員的妻子一樣,留在鄉間,
為丈夫管理田產。不過,關於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規定,就是她不能輕易回自己的
家,以免女王在跟她丈夫巡遊的時候,不慎碰到她。事情就發生在1560年9月8日,
Elizabeth生日的第二天。Amy在頭一天忽然要把家裏所有的仆人第二天都給支走,
舉止極為詭異。在有的仆人表示第二天不想出門的時候,Amy還表現出不可抑製
的煩躁。到最後,隻剩下兩個年老的婦人沒有離開,其他仆人都不得不聽從了女
主人的命令,外出參加集市。從上午到中午,一切似乎都很平靜。Amy還跟兩位
老婦人一起吃了午飯,沒有人注意到有任何異常。可是,就在那天下午,Amy卻
被發現倒在從她自己的臥室到廳堂的樓梯下。她的呼吸早已停止,脖子已經折斷。
這無疑是晴天霹靂,剛到傍晚,女王和Robert Dudley就得到了通報,他們都
大驚失色,要求趕緊徹查案情。Robert Dudley對妻子的死顯然是驚懼多於憂傷。
他已經預感到重大的打擊即將到來,連忙星夜趕回事發地點,協助調查,處理
後事。與此同時,這個案子就像長了翅膀一樣,迅速傳遍全國。一時之間,
Robert Dudley頓時成為所有輿論譴責的對象,他們罵他陰險狠毒,毫無人性,
為了能擺脫已婚身份,早日娶到女王,竟然不惜謀害自己的妻子。雖然他到處
辯白,自己比任何人都更希望這個案子能夠水落石出,能夠找到真凶,可是,
幾乎沒有人相信他的話。
而另一方麵,Elizabeth受到的壓力也是空前巨大。她是個聰明人,可是,陷在
和Dudley的感情中,卻明顯迷失了自我。如今Amy的死,就像當頭棒喝一般,打醒
了她。無疑,她非常喜歡Dudley,無法忍受失去他的生活。可是,麵對她最在乎
的民意,麵對王室的尊嚴,她也不得不重新思考,兩人戀情的定位到底應該如何。
這件案子固然被下令加緊審查,可是最後還是不了了之。也正是因此,當時很多
人都斷定,Dudley自己,肯定就是幕後指使人。當然,也是因為那時嫉妒和討厭他
的人非常多。但是,之後的曆史學家,卻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
首先,Amy不是失足摔死,是毋庸置疑的。否則,不能解釋她頭一天為什麽支走
所有的仆從。但是,Robert Dudley到底有沒有殺妻的動機呢?女王雖然愛他愛
到神魂顛倒,可是卻從來沒有明確表示,一旦Amy死去,她一定會嫁給他。而且,
既然Amy已經身患重病,他們隻需要等她自己病死就好了,何必多此一舉,搬起
石頭砸自己的腳?
另外,還有人說Elizabeth才是策劃者,理由就是她在Amy死前幾天,跟別人開玩笑
說Robert Dudley的老婆已經命不長久。這個更加不可信。Elizabeth守口如瓶的
功力非同小可,到底Thomas Seymour當初對她幹了什麽;到底Thomas Wyatt
叛亂有沒有通知過她;到底她是否相信自己的母親是冤屈而死......這無數的問題
都被她帶入墳墓,成了千古之謎。這樣的女人,怎麽可能在試圖謀害別人之前,
先得意洋洋透露口風呢。
但是,如果凶手不是他們中的一個,為什麽女王不下令把案情偵查到底?為什麽
Robert Dudley在最初的叫囂過後,也不再提一定要把真凶繩之以法?有一個
可能的解釋就是,他們都太關心對方了,太想保護對方了。雖然他們都不認為
對方是凶手,可是又怎麽能完全打包票凶手不是對方陣營裏的人?怎麽能
完全確定,案子繼續查下去,不會給對方帶來更深重的傷害?
這時,我們不妨用著名偵探小說的思路來考慮一下,到底Amy的死,讓誰得到了
好處。那麽,那些受益者,才最有可能是凶手。可以肯定的是,受益者絕對不是
Amy的丈夫和女王。因為女王的聲望在這個案子後,降到了曆史低點;而Robert Dudley
迎娶女王的可能性,也因此幾乎成為零。與之相反的,就是William Cecil重新
受到重用,Elizabeth洗心革麵,不再荒廢朝政。那麽,受益者隻有Cecil這些關心
國家命運,要把女王從一段不值得的戀情中拯救出來的人。如果Elizabeth
心裏也猜到是如此,她的確有可能對這股強大的勢力作出讓步,不再細究這件
案子。
當然,還有一個可能的解釋,就是Amy自己雇用殺手策劃了這個謀殺現場。反正
她自知病入膏肓,隻能用自己的死,作為對丈夫和情敵最深的詛咒,也是最致命
的打擊。不過,Amy Dudley到底是何許樣人,能否有如此心機,已經無從考證。
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Elizabeth的確從此徹底打消了嫁給她丈夫的念頭。
當案子不了了之後,Robert Dudley重新回到王宮,他自己還沒有完全意識到
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和過去一樣,當眾向女王邀寵,希望加官進爵。Elizabeth
卻突然破口罵道:你們Dudley家不就是以常出叛國者而出名嗎?一句話,嚇得
他兩腿發軟,趕緊求情。Elizabeth卻作出一種頗令人玩味的樣子,輕撫他的
臉頰,意味深長地說道:別怕別怕,就算是破爛垃圾,也不是急著立刻要扔掉的。
到此為止,Elizabeth I終於在內政外交和個人生活中,都做到了強者該做的。
她不光要做自己國家的主宰,也要做她生命中男人的主宰。雖然她依然留戀
這個男人,也許她還依舊愛著他,但是,她已經痛下決心,他們的愛隻能到此為止,
絕對不會開花結果。她口中的Robin隻能是調情的對象,永遠不會成為她的夫君。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Elizabeth I才真正破繭而出。因為,在她身上所承載的,已經
不單單是一個女人的命運,而是一個國家的興亡,一個時代的象征。
就在這件醜聞過後幾個月,Elizabeth努力挽回自己聲望的時候,法國國王Francois II,
也就是Mary Stuart的丈夫去世。據說他死於中耳炎,臨終異常痛苦,整整呻吟掙紮
了好幾周才淒慘離世。接下來,他未成年的弟弟Charles IX在母親的監護下,繼承王位。
Catherine王太後恨不能早點趕走自己的大兒媳婦,因為Mary有de Guise家族的後台。
果然,第二年,Mary就回到了闊別十幾年的出生地,蘇格蘭。
Mary正式回蘇格蘭登上女王寶座,Elizabeth心理很有些不好受。這其中,大概有三個
原因:一是Mary一直在覬覦英格蘭的王位,為了這個,老是跟Elizabeth較勁。當時,
簽署愛丁堡協議,蘇格蘭實權派還有法國王太後都同意了,唯獨缺少Mary的簽名。
萬一她回到蘇格蘭,為所欲為,一意孤行,會給臨近的英格蘭造成很大困擾。
第二,歐洲不少天主教國家也都認為,Mary Stuart比Elizabeth更有資格繼承英格蘭
王權。因為前者是正宗王室後代,後者不過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私生女。當然,還有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作為女人,感受最深刻的,那就是也是自由身的Mary,比
Elizabeth
更年輕,更美貌,更迷人。作為一個奔30的女人,看著將滿20歲的花季小姑娘來跟
自己競爭歐洲各國的王公貴族的青睞,Elizabeth肚子裏說不出來的那種嫉妒,是可想
而知的。
不過,Mary還是有很多地方,根本無法跟Elizabeth相比。最重要的一點,法國宮廷
是養不出女學究的。Mary雖然也跟Elizabeth一樣,號稱通曉多國外語,可是實際水平
卻是天壤之別。她除了法語能讀能寫之外,對拉丁語,西班牙語,意大利語都隻能
勉強讀懂,根本不會遣詞造句。而本來應該是她的母語的蘇格蘭語,經過在法國的
十幾年,也隻剩下些勉強能跟人交流的日常性招呼的話了。而最可笑的是,雖然
她一直有野心登上英格蘭王位,她卻根本不懂英語。
不過,法國女人的迷人風度,她是絕對不缺的。無論是言談舉止的高雅,還是衣著時尚,
Mary都不落後於潮流。另外,她擅長手工針線,音樂舞蹈,甚至還會跳芭蕾舞。
她苗條白皙,據說五官還有幾分東方特色的柔媚,無疑,對於異性是非常有魅惑力的。
可惜,她擅長吸引男人,無非是出於女人的本能。不像Elizabeth,對於自己需要什麽,
哪個男人能給自己什麽,跟不同的男人都該保持什麽樣的遠近親疏,都有一套精密
的計算。相比之下,Mary對於男人的誘惑卻顯得毫無計劃和判斷力,根本沒有把
自己的魅力發揮出足夠的功用。尤其個人生活不夠檢點這方麵,也讓她的政治對手
抓過很多次把柄,讓她絕對無法達到Elizabeth I這種女王的威望高度。
以Mary Stuart的能力,其實她做女王,也應該算足夠努力了。她根本無法理解
為什麽自己的母親代表的法國勢力會跟蘇格蘭本土派有那麽大的矛盾。但是,她
毅然決定勇敢地去麵對這一切,她認真地跟他們妥協合作,認真地開始了解這個國家。
不過,她執政的樣子跟Elizabeth一比,還有有很多不同,聽起來妙趣橫生。在那個
時代,女人都被認為是沒有政治頭腦的。Mary雖然作了女王,也不否認這一點。
每次大臣議政,她都是在一邊耐心地坐著,什麽也不說,一派母性容忍的樣子。
有時候如果大家爭吵時間太長,她也不催促他們,而是拿出自己的針線活來,一邊幹,
一邊偶爾抬頭對大家微笑一下,一直等到他們的辯論有一個分曉。Elizabeth卻完全
拋開了一般人關於女性形象的設定。她最喜歡和大臣們一齊討論國事,每次參加議政
都掩飾不住她的興致勃勃,參與感無比強烈。不光大家說的話她一字都不落下,
興奮起來的時候,她甚至會親自跳入站團跟臣子們進行辯論,而她的牙尖嘴利也是
很聞名於世的。
再說,Mary Stuart從小嬌生慣養,享盡榮華富貴,心智很不成熟。反觀Elizabeth,
從小被冷落,被忽視,後來更是曆盡環境險惡,人情冷暖,她的成熟程度也不是
別人想學就能學來的。Mary時常無法控製自己的情緒,在受挫折的時候,甚至會
當眾落淚。而一般情況下,Elizabeth能讓人看見的喜怒哀樂,一定都是她設計好
的工具罷了。跟Elizabeth一比,Mary雖然也有野心,卻不知道如何邁出明智的腳
步,雖然有誌向,卻不懂得如何才能實現它。
聽著這些描述,雖然Mary當女王不如Elizabeth更合格,可是她在男人眼裏,顯然
是一個更加可愛的女子。也難怪Elizabeth一直對她暗暗嫉妒。比如她接見蘇格蘭
使節,就忙不迭地問,我和Mary誰的皮膚更好,誰的個子更高,誰更漂亮?還有
Mary平時喜歡什麽體育鍛煉,有什麽娛樂愛好?甚至在某外國使節誇獎Mary比她
更可愛之後,她一時性急,竟然說了一句不太合適的話:“我高貴的身份不容許我
表現出像她那麽可愛。”也許就是因此,Elizabeth特別有興趣親自看看Mary的樣子。
再說Mary另外一個跟Elizabeth截然不同的地方,就是把物色丈夫人選,放在非常
緊要的地位。從小在法國被當作金枝玉葉,如今來到蘇格蘭這個蠻荒之地,Mary
的承受力已經受到很大考驗。可是那些長老會的人還要監督她改變信仰,接受
當地文化。也難怪她急著想尋找一個依靠。在物色新丈夫的過程中,Mary也曾經把
西班牙國王Philip的兒子作為考慮重點。而這件事卻極大的激怒了Elizabeth。就
像前文說的,Elizabeth潛意識裏,早把Philip代表的西班牙王室當成自己的後台,
絕對不容許其他女人去染指。她氣憤地告誡Mary,如果你敢對西班牙報有野心,
別怪我對你們蘇格蘭不客氣。如果你識相的話,我們倒是可以麵談兩國邦交友誼,
化解矛盾分歧。
她這個見麵的提議,Mary倒也挺感興趣,可是,兩國臣子卻都緊張的要死。蘇格蘭
人覺得,跟那個英格蘭女巫一比,自家的女王毫無政治頭腦,簡直就是任人宰割,
被人耍著玩的洋娃娃;英格蘭大臣們卻都說,那個Mary是被法國Catherine王太後
調教出來的,下毒暗殺的歪門邪道一定學了不少,我們光明正大的英國女王
可不要被她暗害了。
雖然一直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有見麵,Elizabeth跟Mary的關係卻在逐步改善。
幾年後,Elizabeth甚至忽發奇想,提出要把Robert Dudley介紹給Mary。在她的
算盤裏,除了他,沒有哪個男人可以娶了別的女人,還依然對自己忠心耿耿。
而且,如果這個婚姻成功,也不用再擔心Mary會跟自己競爭其他強大國家的王子的
矚目了。為了讓Robert Dudley的身份更加佩的上蘇格蘭女王,她還專門封他爵位
成為Earl of Leicester,甚至許諾Mary隻要答應結婚,就可以得到自己的王位繼
承權。可惜,Mary和她身邊的人,卻對這個建議毫無興趣。一方麵Leicester根本
沒有古老高貴的血統,祖先還有叛國罪的犯人,另一方麵,誰都知道他是
Elizabeth的親信。而Elizabeth身邊一個十幾歲的美少年Darnley卻吸引了Mary
派往英國的使節的注意。他有Tudor家族的血統,算是相當高貴。Elizabeth顯然
也意識到了他可能對Mary造成的影響,不久後,就同意讓他去一趟蘇格蘭。她的
計算果然沒有落空,Darnley的俊美令Mary無比著迷,一想到他要離開,Mary幾乎傷痛
的無法自拔。狡猾的Elizabeth不可能沒有料到這種結果,Mary剛到蘇格蘭不久
就曾被臣子捉奸在床過,這種理智無法控製自身欲望的女人,見到了美男子,
一定就忘了什麽國家利益,王者的責任。
可惜,她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局。也許,她根本無法想象Mary這種女人
竟然可以為愛情昏頭到什麽地步。她本來希望Mary在愛上了Darnley之後,自己
可以多一個討價還價的工具,可是沒想到Mary和Darnley竟然會在沒有得到她
許可的情況下,就決定結婚。尤其是Darnley在結婚後,背叛了自己本應效忠的
英格蘭的君王,跟隨妻子皈依天主教。Mary這種輕率甚至有挑釁性的行為,也
造成了兩個女人實質性裂痕的根源。
不過,婚後不久,Mary就為她沒有深思熟慮的行為付出了代價,她發現自己的
丈夫除了漂亮的外表,幾乎一無是處。他不學無術,缺乏教養,還野心勃勃。不光
不能在治理國家方麵給她幫助,也不會在生活上關係體貼她。可憐的Mary,慢慢
地隻能移情到自己身邊的一個意大利男人Rizzio身上。
上次說道Mary沒有經過Elizabeth許可就跟Darnley結婚,而且舉辦了高調的天主教
式的婚禮,她這個舉動也得罪了蘇格蘭境內的新教勢力。兩派的矛盾一下子被激化
了起來,頓成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
因為和前婆婆法國王太後不睦,Mary一直都希望能夠得到西班牙Philip的支持,
在英格蘭,蘇格蘭重新建立支持天主教的王權;至於新教那一方,則希望就近得到
英國女王的增援。有意思的是,Philip和Elizabeth在這個問題上,再次不謀而合,
都不願輕舉妄動。雖然Philip自恃國力強大,一直認為隻有他才能把混亂的英倫
三島拯救回天主教的正道,可是,他從來也沒有附和過Mary關於私生女Elizabeth
無權繼承王位的說法,更加不願意用武力幫助Mary去推翻Elizabeth的新教政權。
相反,他希望Mary能夠懂得隱忍的智慧。反正她比Elizabeth年輕,隻要能好好
談判,和平相處,不怕等不到權力平穩交接的那一天。另一邊的Elizabeth絕對
不願意明目張膽地發兵,趟進蘇格蘭的渾水。為了國家不跟著鄰國陷入動蕩,她
嘴上說的冠冕堂皇,說是因為她講究道義,決不幹涉他國內政。
於是,在西班牙和英國的冷眼旁觀之下,蘇格蘭新教勢力打出反叛女王的旗號,
但是不久之後又被Mary鎮壓。在發現得不到英格蘭幫助之後,他們發現,明著幹
是無法和Mary這個名正言順的女王抗爭的。他們必須轉入地下,從Mary的弱點著手,
來削弱她的勢力。而Mary一直以來的弱點,就是她身邊的男人。無論她的丈夫
Darnley還是寵臣Rizzio,代表的都是天主教勢力。新教這一招就是離間計,
讓他們鷸蚌相爭,自己漁翁得利。
Mary雖然結婚後很沒多久,就懷上了Darnley的孩子,可是他們夫妻之間的關係
還在繼續惡化。Darnley一個勁兒地要挾Mary給他國君的政治地位。Mary對他的
無理取鬧隻能不予理睬。於是,新教勢力趁機挑唆Darnley,說你的妻子整
天跟那個意大利男人Rizzio在一起,你根本就是一個被拋棄的玩物。Darnley本來
就毫無城府,又在心態極度不平衡之下,果然頭腦發熱,做了傻事。在Mary懷孕
6個月的時候,他竟然趁Mary休假,身邊沒什麽警衛的情況下,派人當著Mary的麵,
拖走了Rizzio,並且極其殘忍地虐殺了他。行凶者甚至忤逆到拿著槍銃頂著
Mary的大肚子,喝斥她不要亂動。這個舉動極大地打擊了Mary,也斷送了Darnley
自己的前程。驚嚇之後的Mary竟然沒有流產。她毅然下令,剝奪Darnley幾乎所有的
政治權力,把他變相軟禁起來,不再允許他出現在公眾視野裏。
這場危機後,Mary的表現無疑是勇敢的,她的人氣也空前高漲。她和Elizabeth的
關係也經曆了戲劇性的改觀。Elizabeth在第一時間就對自己小表親的遭遇表示了
極大的憤慨和同情。她從女人的角度,大罵Darnley欺負孕婦的無恥,甚至揚言,
要是換作是她,麵對這種丈夫,一定找個機會捅他一刀。她還寫了很多信安慰
Mary,囑咐她好好安胎,並且主動表示願意做這個孩子的教母。在這個孩子,
James,出生之前,這兩個女人似乎已經成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但是,更大的陰謀,卻還在幕後策劃中。為了對付Darnley,Mary暗中和新教某些
人聯手。孩子生下不久,Darnley生了病。Mary主動勸說他去愛丁堡郊外山上,
一座風景優美的小別墅休養。但是,這個地方,卻成了Darnley的葬身之地。殺手
在這個地處偏僻,警力鬆懈的地方,輕鬆地暗殺了他。雖然沒有確鑿史料表明Mary
就是Darnley死亡之旅的策劃者,但是她絕對有無法推卸的責任。
這件事情讓Mary的人氣大跌,Philip對她期望,漸漸化為泡影。其實,隻要
Mary不做錯事,她的地位還是很穩固的。她隻要耐心地等待Elizabeth去世,
很難會有什麽別的人能跟她抗衡。一個忍字,一句以不變應萬變,聽起來似乎
很簡單。十年前的Elizabeth可以做到,但當真換一個別的女人,卻這麽難實現。
當蘇格蘭紛爭離亂之際,英格蘭內部其實也暗湧迭起,所幸的是,他們的女王,
對待身邊的男人,一點也不情緒化。回頭說,在Amy Dudley案件之後,Elizabeth
已經打消了嫁給Robert Dudley的念頭,William Cecil興奮地以為女王會徹底向
自己一邊倒。可是,就在他準備追打落水狗的時候,女王卻把Dudley加入了樞密院。
聰明的Cecil一下子看透了Elizabeth的內心。她並非癡心不死,而是她發現利用
Dudley跟Cecil做一個製衡,非常管用。這樣,Cecil的勢力就不會過度膨脹。
麵對精明的女王,Cecil再次明智地選擇了接受現實,他知道,Dudley跟他共存,
隻怕是要麵對一輩子的。但是,並不是每個人都有Cecil的洞察力。女王身邊另
一個權貴就把對Dudley的厭惡,溢於言表。雖然經過女王多次調停,他們還是
難掩劍拔弩張之勢。
這個跟Dudley作對的男子,就是英格蘭當時唯一的公爵,Duke of Norfolk。
他的名字叫Thomas Howard,如果你們還記得被Henry VIII砍頭的那個舉止放蕩的
小王後,也是Howard家族。就像警長之前說的,雖然Howard家族那時遭到了嚴重
打擊,雖然他們有深厚的天主教背景,到了這一代,還是再次獲得了國君的信任。
因為Howard家族勢力雄踞英格蘭北方,當年與蘇格蘭的愛丁堡協議能夠簽署,也
離不開他的功勞。不過,這次受寵,卻為Howard家族招來了又一次的滅頂之災。
作為國家功臣和世襲貴族,Norfolk非常鄙視Robert Dudley,竟然作為一個女人的
寵臣,竟然被破天荒地新封了伯爵稱號,變成了Earl of Leicester。他尤其看不
慣的,還有Leicester招搖過市的張狂樣兒。
據說,一次打球的時候,Leicester在休息間歇,順手就從場邊觀戰的女王手中揪
過手帕給自己擦汗。Norfolk頓時大發雷霆,怒斥他忤逆不敬。末了,女王不光不
責怪Leicester破壞了宮廷禮儀,反而認為是Norfolk小題大做,傷了和氣。其實,
對於Leicester來說,他也是可悲的。本來,也許他還有幾分才能,可是當他發現
通過討好一個女人,就能得到別人費盡心機才能得到的榮華富貴,他就徹底放棄
了鬥誌。甘做女王群下的弄臣。Elizabeth一邊用豐厚的俸祿回報他,一邊還要
故意跟他劃清等級上的界限。在外國使節對他們兩個人的親密關係投以曖昧狐疑
的眼光時,她趕緊為自己撇清:知道為什麽我的臣子一看見Leicester伯爵出現
就知道我一定在附近嗎?因為他就像我的小狗一樣跟我形影不離。如果說女王的
這些話,Leicester是出於無奈,不得不接受,那麽他絕對不允許其他的人這麽
侮辱他,而且,還對這方麵特別敏感。可是,Norfolk偏偏還要揭他的短。
一開始,他們的矛盾表現在對女王婚姻的問題上。Norfolk, Cecil都支持被拖
了很多年的奧地利大公的求婚。法國王太後因為害怕英國女王嫁給西班牙國王
的堂弟,趕緊讓自己的二兒子,法國國王Charles IX也來求婚。Leicester明知道
Elizabeth絕對不會願意嫁給一個比自己小十幾歲,可以做自己兒子的毛小子,
所以就支持法國國王。Elizabeth的拖延表態,不光涉及了英國的國際關係,
如今還要加上對身邊這三個舉足輕重的男人的調停。不過,到拖到不能再拖,她
還是不能不以宗教理由拒絕了這些天主教國家的求婚,也把國內的這碗水給端平。
而後來關鍵的一次矛盾激化,還是因為蘇格蘭女王Mary Stuart。
且說她的丈夫被謀害之後,無論國內還是國際輿論都要去她嚴懲凶犯。當時最受
到懷疑的是一個新教徒政治投機分子Bothwell伯爵。可是,就在Mary還未對案子
作出什麽回應的時候,Bothwell竟然劫持了並且強奸了她,據說是逼迫她下嫁。
而結果Mary竟然真的同意下嫁這個有婦之夫。蘇格蘭的新教宣布他之前的婚約
無效,並且給他們舉辦了新教的婚禮。當時Elizabeth聽到這件事情的反應是,
被驚呆了!因為Mary這個舉動跟她麵對Amy Dudley的案件所作的處理方式簡直
是南轅北轍。這麽一來,幾乎沒有什麽人同情Mary過去的遭遇,反而都認定她
其實早就和Bothwell狼狽為奸,不過是演戲給大家看。而最高興的人,就是Mary
同父異母的私生子哥哥,James Stewart, Earl of Moray。在Mary人氣降到冰點
的時候,他終於成功地顛覆了她女王的稱號,逼她無奈出走英格蘭。Mary也從此
和自己的親生兒子James天各一方。
當Mary來到英格蘭,可是一石激起千層浪。Elizabeth I第一個反應據說是,要
幫助她奪回政權。Cecil卻堅決反對,因為新教領袖Moray統治蘇格蘭,隻會對
英格蘭有好處。但是,如果不讓Mary回去做女王,Elizabeth I到底該怎麽處置她
又成了一個大難題。
好吧,為了情節緊湊,這集不再詳述Cecil, Leicester, Norfolk這三個男人雞毛蒜皮的
矛盾。總之,善於把握大局觀的Elizabeth把這些都定性為可調節的人民內部矛盾。她
倚重Cecil,寵愛Leicester,籠絡Norfolk。經過她的精心協調,這三個男人都得服服
帖帖地跟著她,一起共建和諧社會。所以,Elizabeth唯一值得頭疼的,還是Mary
Stuart。
迫於國際壓力,她不能把Mary送回國扔到Moray伯爵那些人手裏送死,而且,出於
兔死狐悲,她也不讚成蘇格蘭貴族逼迫女王退位的做法,生怕自己的臣民效仿。可是
她也絕對不能放任Mary跑到法國或者西班牙,去糾集天主教勢力的支持,跟自己作對。
但是,留下這個一直認為自己有資格挑戰英格蘭王位繼承權的女人,她又得時刻麵臨
著威脅。最後,她隻能決定,把Mary當成上賓而不是囚徒,拘禁起來,然後,替她跟
蘇格蘭眾領主們磋商,是否能接受她回到蘇格蘭,哪怕僅僅是做掛名的女王。可惜,
Moray伯爵給她的回應是,我們已經有了Mary的兒子做國王,蘇格蘭這裏沒有人還想要
那個女人回來。
Cecil是當時對Mary最有戒心的一個,他再三向Elizabeth提出忠告,有她在你身邊,
永遠都是一個潛在的危險。而其他臣子卻不認為這個落魄的女人有多麽危險,尤其是
Duke of Norfolk。他一直覺得自己在Elizabeth手下懷才不遇,地位聲望始終比不上
Cecil和Leicester,而Mary的到來,似乎讓他看到了一線曙光。如果自己娶了Mary,
還可以合力奪回蘇格蘭王位,自己就能混上個國王當當。他一開始並沒有反叛
Elizabeth
的意圖。因為她當初也提議過,如果Mary嫁給Leicester這種忠誠的英國貴族,就可以
給她英格蘭王位繼承權。Norfolk一廂情願地想,自己如果娶Mary,效果應該也是一樣。
反正Leicester伯爵是死也不願意離開Elizabeth,跑去娶Mary的。
再說Mary跟Norfolk也是一拍即合。其實從她踏上英國土地的第一天,她就開始密謀
篡奪Elizabeth的王位。她跟西班牙一直在保持秘密聯係,準備夥同英格蘭殘存的
天主教勢力,一起挑戰現任女王。其實,她從來也沒有看上過蘇格蘭那個蠻荒之地
的女王。她踏上這個島嶼,就是衝著英國女王來的。要說這個Mary也的確荒唐到家了,
本來自己好好的女王,給弄丟了,竟然還不反省。既然沒有金剛鑽,就不要攬瓷器活。
可是貪婪而愚蠢的女人啊,麵對權勢的誘惑,反倒胃口越來越大。
這個Norfolk也不是傻子,他漸漸發現和Mary攪合在一起,必定要陷入背後更大的陰謀。
而他實在還是非常害怕Elizabeth,不敢公然反叛。惶惑之下,他隻能跑去跟Cecil請教。
而他得到的建議非常簡單,既然想娶Mary是背著女王策劃的,唯一贖罪的方法,就是像
女王坦白。而Cecil說的,的確也符合Elizabeth的心意。她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旁敲側擊
地給Norfolk公爵製造坦白的機會:"給我講講倫敦最近有什麽男女八卦吧?""你有什麽
新聞要告訴我嗎?"Elizabeth了解Norfolk的實力,不到萬不得已,她不願意失去這個
重臣。可惜,Norfolk因為膽怯,也許還有對女王和Cecil的不信任,始終沒敢坦白。
甚至當Elizabeth給他最後一次機會,教訓他不要插手跟蘇格蘭有關的事務,他還是刻意
隱瞞了自己的所作所為。
而英格蘭北方的暗湧也在愈演愈烈。那裏一直是天主教頑固的地區。雖然Elizabeth一直
保持宗教寬容政策。隻要大家表麵上承認她的王權神權地位,她才不管你偷偷在家裏信
的是天主教還是新教。可是,如今有了Mary的到來,那些天主教勢力又開始蠢蠢欲動,
希望以Mary為號召,聯合蘇格蘭天主教之餘勢,興風作浪。而Norfolk就是他們積極爭取
的對象之一。Elizabeth擔驚受怕了幾個月也沒得到Norfolk的坦白。當她最後確切查出
了這些謀逆罪狀,一怒之下就把Norfolk投入了倫敦塔。雖然,Cecil, Leicester都力
保Norfolk不過是一時糊塗,沒跟這些人劃清界限,但還是難消Elizabeth心頭之恨。北方
叛軍得知Norfolk獲罪,不能不連忙起事,做垂死掙紮。西班牙,法國也都悄悄給他們
送去支援。但是,事出倉促,他們還是很快就被女王的軍隊剿滅了。
麵對這種明擺著鎮壓天主教的行動,教廷終於沉不住氣了。教皇親自宣布,開除
Elizabeth的教籍,所有支持她的人,都會被當成叛教分子。有趣的是,這個公告
竟然遭到了西班牙的Philip II,和法國國王Charles IX的齊聲指責。因為這個輕率的
行為不僅沒有幫助英國的天主教勢力,反而加速了他們的覆滅。果然,麵對教皇的侮辱,
英格蘭人民心中的愛國火焰熊熊燃燒起來,民族情緒也無比高漲。是Elizabeth把國家
從宗教災難中拯救了出來,還給大家帶來了十幾年安居樂業的時光。教皇他對英國有
什麽貢獻?他憑什麽來譴責英國女王?沒有老百姓會為了千裏之外教皇而拋棄真正給
他們帶來幸福的人。所以,他們反而加倍地歌頌自己的女王,把Elizabeth推崇為英格蘭
的民族英雄。雖然,英國聖公會還是依然保留著天主教的殘留教義。但是,沒有人
再公開宣稱"天主教"這個詞。它在英格蘭已經不再是一個宗教名詞,而成了叛國的
標誌。少數依然堅稱自己是天主教的分子,不再被罵成異教徒,而是被群情激憤地
貼上賣國賊的標簽。
到了這個地步,Mary和Norfolk的戲卻還沒有結束。Norfolk終於還是被女王從監牢中
釋放出來。雖然Norfolk對於娶Mary,奪取更多的權力已經有些心灰意冷,但是,
Mary還沒有喪失對他的興趣,可以說,Mary也不是一般的女人,既然她認定Norfolk
有利用價值,就不放棄跟他聯係,繼續蠱惑他,難道你這一輩子就這麽放棄了?難道,
你真的要趴在那個女人腳底下,靠殘羹剩飯過一輩子?你真的沒有想過要做一個真正
的男人?很多人都說,Mary算是一個有魅力的女子,她想拉攏的男人,有不少都在
她長期不懈的努力下,都的確都選擇了屈服。這一次,Norfolk公爵也沒有幸免。
不過,從大局觀的角度,我們隻能說,這種女人是有伎倆,沒遠見;有手段,沒頭腦。
她的一生,也注定了隻能是一場悲哀的鬧劇。
這次事件史稱"Ridolfi陰謀"。Norfolk雖然被Mary說動了要聯手,但是其實直到最後,
也沒有真的下定反叛Elizabeth的決心。據說,在聯係西班牙的反叛密信上,他
簽名就是被主謀者Rodolfi偽造的。不過,這點小算計,最終還是逃不過女王的情報
機關。案件破獲以後,主謀Ridolfi倒是逃跑了,西班牙駐英國大使被趕走,剩下的,
就是令Elizabeth最痛苦的選擇:殺Mary,還是殺Norfolk?
因為Boleyn家和Howard有血緣關係,Norfolk可以算作Elizabeth的表親。在北部叛亂
時,她對Norfolk公爵可算仁至義盡。得知Norfolk會為了Mary那種女人,鋌而走險,
的確令她震驚。那時人們對Norfolk最多的評論就是,為了一個不值得的女人,喪失了
最起碼的判斷力。按理說,Mary的罪行要比Norfolk重,可是,迫於法國西班牙的暗中
威脅,還有Mary身後無形的天主教勢力的巨大壓力,Elizabeth不敢,也不能殺她。
那麽,在這次重大的謀逆案中,她唯一能開刀的,隻有相對是自己人的Norfolk。
可以說,這時的Elizabeth深深體會到了自己父親當年,麵對Catherine Howard死亡
判決書時,那種悲哀和無奈。她翻來覆去,猶豫了幾個月,才下令行刑。而Howard
家族也被剝奪了封號,這一顯赫的家族,再次陷入沉寂。再說Elizabeth雖然沒殺
Mary,但是也終於有充足理由把她永遠當囚徒監禁起來了。
其實,之所以Mary這麽猖狂,說到底還是因為Elizabeth沒有確定繼承人。很多臣子
建議她留下一個新教繼承人的名字,否則,萬一她出了意外,誰也沒有充足的理由
阻止Mary宣布繼承英格蘭王位。但Elizabeth有她自己的顧慮。一個就是她深知生前
立下繼承人的苦惱。比如她的姐姐Mary Tudor就必須對她步步設防,生怕別人用繼承人
的名義來謀反篡位。另一個原因是,雖然想爬上王位的人很多,可是,Elizabeth卻
沒有從中發現一個,她覺得品性能力都足夠勝任的。她的一句名言是:那王冠看在
你們眼中的輝煌,遠遠大於要承擔這王冠所感受的快樂。如果把王位隨便指定給一個
隻有個人野心,而沒有曆史使命感,責任感的人,那麽,指定這種繼承人,隻能給
國家帶來更大的災難。
這話首先指向的,就是最有資格繼承王位的Lady Jane Grey家裏幸存的兩姐妹。
按說,如果Elizabeth沒有子嗣,最有資格繼承王位的就是Lady Jane Grey的姐妹。
可惜,她們都沒有Jane Grey那樣的學識氣質。而Elizabeth對於這姐妹兩個的厭惡
鄙視,是從她姐姐統治時期就開始了。雖說Grey家都是新教徒,可是,在Mary
Tudor擔任女王的時候,她們卻爭先恐後地去阿諛拍馬,絲毫沒有做人的原則。為了
保存性命跟當權者作妥協是Elizabeth可以接受的,但是Grey姐妹過分地趨炎附勢,
卻顯露出她們在政治上的短見和缺乏判斷力。
姐妹兩個中,漂亮的那個叫Catherine,自視甚高,也相當有野心。有不少別有用心
的人,都想策劃跟她聯姻,來達到威脅Elizabeth王權的目的。據說,西班牙使節
就曾經極力想促成她和Philip II兒子的好事。為了防備種種奪權的陰謀,Elizabeth
把這兩姐妹牢牢看在王宮裏,不給她們自由跟外界聯絡的機會。作為侍從女官,她們
的婚姻等等都要經過女王的首肯。不過,深宮大院關不住少女的青春,Catherine
Grey還是悄悄跟好友的哥哥陷入了愛河。她趁女王出巡,跟自己的好友一起假裝告假
留在倫敦,然後跟心上人偷偷舉行了婚禮。可惜過程太倉促,連牧師的名字都沒有
記下來。幾個月之後,當她發現自己已經懷孕,無法遮掩,正好她的丈夫被派往國外。
Elizabeth得知她偷偷結婚而且懷孕的事情,無比震怒。偏偏Catherine的好友因病
過世,她自己太粗心又沒有別的證據來證明這樁婚事,Elizabeth就堂而皇之地宣布
婚事無效,她懷的是私生子。要說她這麽發怒,也有可以理解的原因,因為有了兒子,
Catherine就有更充分的理由被立為繼承人。所以,Elizabeth死也不能承認這些孩子
的合法性。
Lady Catherine Grey一生雖然可憐,但是還可以說跟她自己有野心有關係。至於她
的姐妹Lady Mary Grey則更值得同情。她駝背侏儒,固然沒有高尚情操,淵博學識,
但也從來沒有過篡位的野心。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多少跟她一樣不可愛但是也不可恨
的普通人,難道她們都沒有權利追求平安的生活嗎?她卻跟Catherine一樣,被女王
嚴密監管著。終於,她有一天遇到了一個沒有高貴地位的老男人,願意和她共度一生。
他們秘密結了婚,卻還是被女王察覺。Elizabeth不光狠心拆散了他們,不許他們見麵,
還不允許這個男人再提到Mary Grey,不允許Mary Grey在丈夫去世的時候為他戴孝。
正所謂,女人何苦為難女人?從Elizabeth對待別人婚姻的過度敏感,對待Mary Stuart
魅力的嫉妒,還有她在Amy Dudley生前對她的由妒生恨的刻薄玩笑,我倒是很
不厚道地認為,她可能真的一直是一個老處女。我知道不少唯恐天下不亂的讀者
已經憋得不耐煩了,下麵咱們就詳細討論一下這個處不處的問題,xixi...
雖然身為著名的處子女王,可是關於Elizabeth I到底是不是處女的話題,一直被爭論
不休。
作為國王,有多少個情婦都是名正言順的,可是女王的不檢點,卻有可能毀了她的名聲。
Mary Stuart的例子,就是一個最好的明證。所以,Elizabeth一直非常注意這一點。
終其一生,也沒有任何她跟男人做過愛的把柄留下來。除了這個政治原因,相信
Elizabeth是處女的理由,還有幾個來自於心理方麵。因為她從小的經曆,給她留下了
沉重的心理陰影,讓她對男歡女愛充滿了恐懼。第一個原因當然就是她母親的死。
Anne Boleyn一生傾倒了多少男子,讓亨利八世為了她不惜和全世界作對。可是,就是
當她把自己的貞操和自己的命運交付到這個男子手中後,她的悲劇又是多麽令人怵目
驚心。所以,Elizabeth絕對不會給任何男人征服她的機會。第二個原因,就是她父親
的第五任妻子,也是她的表親Catherine Howard的死。從這個故事裏,她明白,作為
女人,如果讓身體的欲望戰勝頭腦的控製,後果將是多麽毀滅性的。也就是那件事情
之後,她才開始一再重複,我一輩子都隻想當初女。第三個原因,就是Thomas Seymour
的誘惑。在她人生信念還不堅定的時候,這個男人的出現幾乎毀了她一生的名節。當時
四處謠傳的他們之間發生男女的肉體關係令人作嘔,也讓年少的Elizabeth痛心疾首。
她一輩子估計都不希望再經受那種被輿論無情鞭笞的感覺,那種煉獄般的折磨。
再說Elizabeth為什麽不願意嫁人的理由,有一個,就是她害怕生孩子。那個時代,女人
因為生孩子而送命的故事比比皆是。以皇後之尊,亨利七世的妻子Elizabeth,還有亨利
八世的兩個老婆也都死在產床上。所以,出於自私,Elizabeth也不願意去冒那個險。
而且,由於缺乏有效的避孕手段,如果跟情夫上床搞大了肚子,那就更加糟糕了。當然,
也有一種理論是,Elizabeth早早就用土法作了節育手術,所以可以不必擔心地盡享床第
之歡。但是這個理論非常值得懷疑。因為為了國家,為了自己的地位,Elizabeth都不
能夠切斷自己能生孩子這個後路。誰知道明天會有什麽樣的政治風波,誰知道是不是會
發生什麽事情,要求她必須得有一個孩子才能保住國家的安定。
至於Elizabeth自己,也為自己做出過很有道理的辯護。因為她的臥室非常豪華,夜裏
就寢
在附近的女仆,侍從多的很。那種熱鬧程度,可以跟學校宿舍相比。所以Elizabeth多次
標榜,一天到晚都暴露在公共目光下,怎麽可能有機會做苟且之事呢?女人的嘴巴有
多可怕,看看當初那些七嘴八舌替Catherine Howard泄密的侍從女官的嘴臉就知道了。
Elizabeth如果讓她們看到自己的秘密,估計過不了多久,就得被傳出去。更何況當時
倫敦還密布西班牙等國家的間諜,處心積慮要找出她不檢點的證據,好動搖她的地位。
當然,女王畢竟是與眾不同的女人,Elizabeth也有不少寵臣。但是,以Elizabeth謹慎的
作風,其中最有可能跟她有過親密接觸的,而且可以用性命為她保密的,還是隻有
Leicester伯爵。Elizabeth甚至在為他授予伯爵封號的鄭重場合下,都忍不住去咯吱他
的脖子。兩個人的平時耳鬢廝磨的故事更是多得數不勝數。據說,他們兩個高興起來,
可以一塊關在屋子裏大半天都不出來。如果換了肉欲重的女人,屋子裏發生了什麽,
肯定是不用說的。可是,Elizabeth跟Leicester卻保持著一種柏拉圖式的純情。當時歐洲
很多國家都盛傳,一個女人怎麽能鎮得住周圍人?她估計早被她身邊的寵臣給占了
便宜了。可是,不少使節寫回的報告卻都反駁了這種觀點,他們說,這裏比任何其他
宮廷都更講究禮儀,風度。女王和Leicester隻間雖然不乏戲謔,卻都是談吐高雅,
風趣而不失品味。可以說,他們兩個都能算作那個時代相當高級的知識分子,因為,
他們獨處的時間雖長,依然有說不完的話也是大有可能的。至於Leicester在外麵一直
是秘密包養情婦。所以,他也根本不必從女王身上解決自己的饑渴。
另外,Elizabeth過度的潔癖,對宮裏男女侍從品行上的要求之嚴,都微妙地反映出
一個老處女的心態。她不許周圍供職的男人把妻子帶入京城也罷了,還很不高興他們
提到自己的妻子。宮裏的女孩子如果跟男人有什麽過分的曖昧,傳到她耳朵裏,要麽
就被處罰,要麽就被趕走,毫不留情。這種對別人個人生活過於偏執的控製欲,實在
讓人覺得,她一定是自己缺乏了什麽,始終無法得到滿足。而且,她沒什麽女性朋友,
隻能說明她對她們有說不出的嫉妒。而誰都看得出來,她最喜歡的,就是跟一大群
男人在一起互相調情打趣,這估計也就是她能享受的異性之間最大的快樂了。
綜上所述,我倒是很相信Elizabeth I一直都對得起處女的稱號。當然,因為這個問題
任誰也無法證明,所以,這方麵的辯論,還將永遠地持續下去。
處決了Norfolk公爵之後,英格蘭好些年都沒有什麽大的動蕩。但是,
在國外,要麵對教皇的壓力,天主教的威脅,西班牙的虎視眈眈;在國內,
Elizabeth I因為沒有丈夫,沒有繼承人,必然要受到Mary Stuart這個話題
的困擾。伊麗莎白一世在1570年後的統治看似平靜,實際上危機四伏。她之所以
能夠堅持下來,所依靠的無非是她自己過人的政治智慧,還有慧眼識人的提拔賢能
忠臣的英明。
並非完全出於本心,Elizabeth I不得不把宗教政策向新教方向傾斜,利用
新教徒的忠誠,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當她登基後任命的第一任溫和派的英國
大主教過世後,William Cecil不失時機地推薦了具有強烈清教傾向的新主教
人選Grindal。雖然伊麗莎白一世當時答應了這個請求,可是這個舉動幾年之後,
顯然破壞了她一直想保持的宗教上的平衡。而在這幾年朝野發生的另一件值得點出的
事情,就是Sir. Francis Walsingham的崛起。
其實,Walsingham一直是我很有興趣描寫的一個人物,因為作為伊麗莎白一世身邊重
要的特務頭子,他一生的功績不可低估。就他個人而言,也是個性色彩鮮明,
棱角突出的。另外,很有意思的,還有他跟Leicester伯爵之間深厚的情誼。
Walsingham曾在劍橋就讀。當Edward VI被Mary I取代之後,作為堅定而激進的
新教徒,他流亡到了歐洲大陸。直到Elizabeth I得到王位,他才返回英格蘭。
而他最先發揮能力,是在破獲Ridolfi陰謀叛亂的時候。接著,他就被William
Cecil舉薦,出使法國的任務。相比西班牙一味暗中支持Mary Stuart,法國王太後
則選擇了相對中立的態度,反過來拉攏英國。其中重要的一招就是,讓自己的兒子,
法國國王的弟弟向英國女王求婚。Cecil思量再三,決定派Walsingham,這個堅定
的新教分子去法國,顯然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讓他暗中支持歐洲大陸的新教活動。
要說法國王太後想說服Elizabeth I嫁給她兒子的理由,非常有個人特色。她問
英國來使,你們的主子難道真的不明白,她現在整天麵對那麽對危險,那麽多頭疼
事兒,不就是因為她非要逞能不嫁人。隻要她肯找個好人家把自己打發了,再生他
一大堆孩子,就不會再發愁誰想打篡位的主意了。而且,因為自己生過十個孩子,
所以Catherine王太後一提起生孩子,就有一種歇斯底裏的狂熱。她教訓英國使節:
你們英國人怎麽這麽奇怪?別,別跟我說隻要有一個繼承人就夠了,一定要生他
一群!其中嘛,男孩子至少也得要倆才保險。
Elizabeth麵對法國的示好,自然又玩起了若即若離的把戲。不過,不久之後兩國
的友誼卻差點兒被葬送。那就是St. Bartholomew's Day新教大屠殺。法國國王
Charles IX這些年受到新教影響越來越大,1572年8月,他把妹妹Marguerite de
Valois,
就是我之前說過很多次的風流放蕩的小公主Margot,許配給了新教分子Henry de
Bourbon。
本來這個決定在天主教氣氛濃中的巴黎就不太得人心。這其中,還穿插有些個人
生活上的小細節。這位Margot公主,當時其實正愛著死忠天主教一派的Guise家族
的一個少年,死活就是在婚禮上不肯屈服。據說最後由她的哥哥Charles IX按著她
的頭,才強行完成了結婚儀式。但是,Margot公主的反抗,也無形中迎合了大多數
天主教徒的意向。在兩種教派矛盾尖銳,無法交融的時候,這種過渡揠苗助長的
行為,往往會適得其反地帶來可怕的災難。
話說為了慶祝這個盛大的婚禮,各地重要的新教人事紛紛趕往巴黎道賀,一時之間,
巴黎城籠罩在一種極其詭異的氛圍之中。兩派平時都是劍拔弩張的仇人,如今
同時出現在這個並不和諧的婚禮上,到底預示著什麽?
果然,婚禮過後不久,就發生新教頭目被刺事件。雖然沒有造成傷亡,義憤的
新教徒們前往向法國國王逼宮,要求嚴懲凶手。接下來,就是一直在曆史上無法
說清楚地一幕。絕大多數曆史學家都認為,下封屠殺命令的,就是Catherine王太後,
因為她無法忍受兒子在同情新教的問題上走的太遠。而法國國王Charles IX,不過
是無奈地替母親承擔罪行。總之,新教徒在一心要求捉拿凶犯的時候,反而慘遭
撲殺。更可怕的是,整個巴黎都被煽動起來了,全城對天主教的熱情和對新教徒
的仇恨,猶如熊熊的火焰蔓延四方,無數暴民都加入到這場大屠殺中。據說
幾天幾夜下來,巴黎屍橫遍地,血流成河,到處都能聽見新教徒臨死前的哀嚎,
Charles IX想躲起來回避這恐怖的一幕,都無法做到。更可怕的是,天主教徒
的瘋狂反而被這血的一幕激發起來,一時之間,法國各地都自發掀起了屠殺
新教的暴動。被殘暴虐殺的新教徒人數,高達上萬人。很多被迫害的,勉強逃得
性命的教徒,紛紛流亡英格蘭,把這恐怖的故事和無比的仇恨,都帶到了這個
新教的孤島,也激起了無數英格蘭人的義憤。眼看英法兩國之間脆弱的紐帶,就要
毀於一旦。
幾天之後,法國國王Charles IX緊急派往英國的特使到達倫敦。他憂心忡忡,
不知道自己將麵臨怎麽樣的場麵,是否連性命都值得擔憂。果然,雖然他趕路
很匆忙,英國女王卻把他涼了三天,才召見他。當他走入王宮,就被震住了。
因為,從女王到臣子,英格蘭的滿朝文武全部身穿喪服,氣氛無比凝重。法國
特使一下子就沒了底氣,怯怯地想辯解這不過是一場誤會,不幸局勢失去了
控製。Elizabeth I卻一下子打斷了他的狡辯,義正言辭地揭穿他,這麽大規模
的屠殺,必然隱藏著背後巨大的陰謀,必然是有人有預謀策劃的。而且,一邊說,
一邊還激動地流下了眼淚。法國特使被搞得灰頭土臉,啞口無言,以為這下子
英法兩國要徹底談甭了。Elizabeth卻在最後,話鋒一轉,說她一直深信
Charles IX是一位正直的紳士,一個可以托付信賴的朋友,為了他,她願意
相信法國特使帶來的解釋。這一句話,又把兩國瀕於破裂的友誼給挽回了。
要說Elizabeth這最後的妥協,也實在是無奈到了極點。她的國家無法承受動蕩,
她更無法麵對同時與法國和西班牙為敵。當時,就在她的王宮外,就有無數群眾
高喊著新教要複仇,無數人飽含血淚控訴,法國人可以殺上萬新教徒,為什麽
我們就殺不了一個Mary Stuart。Elizabeth還是頂住所有這些壓力,堅定地
留住了法國這個暫時的盟友。她的隱忍並沒有白費,不到一年後,法國國王
終於排除萬難,還是宣布了他的宗教和解政策,讓教派之間的僵持衝突,暫時
軟化了下來。
而在這次事件中經受考驗的Walsingham,也在不久之後被從巴黎召回倫敦,正式
開始他組建情報機關的任務。當時,英格蘭麵臨的天主教威脅是來自整個歐洲大陸的。
羅馬教廷專門建立特殊的神學院,訓練有武裝力量的神職人員,特派到英格蘭
去顛覆那裏的統治,恢複天主教的正統。而這些人,都是可以為了教宗不惜犧牲
性命來完成任務的。他們把自己的作為當成為上帝獻身,把Elizabeth看成魔鬼
的附體。教皇甚至宣稱,鼓勵忠誠的教徒向英國妖女投毒,鼓勵各種暗殺計劃。
這個緊張時期,是倫敦城內外,幾乎草木皆兵。當謠傳意大利方麵已經出爐了完備
的暗殺計劃,英國王宮不得不趕走了所有有意大利血統的供職人員。而Cecil他們
甚至連Mary Stuart都不放心。因為她被囚禁之後,閑來無事,時常做些小針線活,
小工藝品送給伊麗莎白。臣子們都百般勸告女王,千萬不要碰那些東西,因為裏麵
很可能藏了致命暗器,或者包裹著什麽劇毒的東西。反而倒是伊麗莎白自己,表現
得很大度,每次都高高興興收下禮物。
表麵上的滿不在乎,並不代表她心裏真的馬虎大意。其實,當滿朝文武都為女王的
安危提心吊膽的時候,女王之所以如此篤定,不過是因為她對於負責她安全保衛的
那個男人,非常的信任。Walsingham的情報網的先進程度,可是說在當時整個歐洲
都是首屈一指的。而他的這套信息情報的理論,間諜和反間諜機製,據說也成為
現代情報部門的奠基。有了他的存在,英格蘭人成功地把很多顛覆王位,刺殺
女王的密謀,都扼殺在了搖籃裏。
另外,有意思的是,跟大多數在女王身邊受寵的臣子不同,Walsingham是難得的
一個跟Leicester伯爵不鬧矛盾的。非但沒有矛盾,他們還成了至交好友。要說這
兩人,一個愛說愛笑,熱情豪放,一個沉穩內斂,精明謹慎,也許天生就在性格上
形成了一種絕妙的互補。雖然不像Leicester那麽喜歡到處吹噓,Walsingham的學識
也是相當地淵博,他們在一起,比起跟好多老貴族,都更有共同語言。外表看,
Leicester像一隻披著鮮豔羽毛,四處炫耀的錦雞;Walsingham卻永遠一襲黑袍,
永遠深不可測。但他們內心對宗教的看法,還有對女王忠心耿耿的態度,卻極其相似。
這些都讓他們在政治上彼此信任,互相依賴,親密無間。
不同於Leicester對女王的善解人意,八麵玲瓏,Walsingham在女王麵前,表現的
可以說相當地不通人情世故。他從來都毫不掩飾自己激進的宗教觀點,雖然
Elizabeth I好幾次都無法掩飾她對這些想法的厭惡,他也毫不退縮。也許,他心裏
非常清楚女王骨子裏並不會被他的直率激怒。反而,正是因為這種直率,女王才
對他的忠誠更加珍惜和信賴。
隨著William Cecil, Leicester, 還有Walsingham的得勢,新教激進派在朝中的地位
越來越高。也就是從這個時期,伊麗莎白一世開始更多地插手The Low Countries的新教
活動。所謂的The Low Countries,不知道是否應該翻譯成低地地區還是下遊地區,
泛指現在的比利時,荷蘭等等在歐洲幾大著名河流出海口,地勢很低的地方。他們
那時並不算做獨立的國家,曆史上屬於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不過,當Philip II的父親
把神聖羅馬帝國跟西班牙帝國切分給弟弟和自己的親生兒子的時候,西班牙開始掌握
這塊肥沃土地的控製權。當初Philip II之所以要拉攏英格蘭,就是要保證對這些國家的
控製權,貿易通道,不會受到法國的阻撓。
經過幾十年和平的時光,英格蘭也從跟這些低地地區的貿易中大獲好處。Elizabeth I
上台時候的大筆國債漸漸清還。一旦經濟上有了底氣,英格蘭也有了能力去攪和
歐洲大陸的事務了。尤其是Walsingham當權後,他的間諜網不光在低地地區大行其道,
還插手了在西班牙和法國的新教反叛活動。說起來,西班牙多次支持英格蘭的天主教
反叛活動,而當Philip II發覺英格蘭方麵在西班牙的挖牆腳活動時,卻派人去質問
Elizabeth I。沒想到,Elizabeth I依然用一貫的撒嬌語調向來使說,Philip一直都是
寫信給我的,為什麽這次連封信都沒有卻派你傳話。他這麽做太不紳士了,太傷害我的
自尊心了,我實在對你無可奉告。要說他們兩人的爾虞我詐真是針尖對麥芒。雖然矛盾
尖銳,他們卻依然為日後有可能的和好留下回旋餘地。
但是,在國內,Elizabeth卻越來越無法容忍新任大主教Grindal的清教口號。話說,
新教否認很多教廷的神聖性,天主教推崇的神跡,而清教在這方麵卻更加變本加厲。
Grindal竟然不承認Elizabeth能夠當上女王,是因為上帝選中了她,是出於上帝的旨意。
他拒絕承認女王的神聖,而是說,你就是一個凡人,跟我一樣逃不開生老病死的凡人,
也無法逃脫上帝最終的審判。而且,他甚至敢於違背女王的旨意,因為他說,如果讓
我選擇違背一個世俗的女人還是我心中神聖的上帝的時候,我隻能選擇前者。
這些話可是把Elizabeth氣壞了,她勒令大主教改口道歉。此時的Leicester伯爵作為
朝中新教激進派的領頭人物,趕緊從中調和。可是大主教竟然不肯稍作屈服。
Elizabeth
盛怒難耐,終於剝奪了他的職位,狠狠打擊了朝中同情清教的風潮。
再說這時的Leicester伯爵跟女王都是四十上下的人了。他們之間以不再是熱戀的情人
那種關係,而早已形成了老夫老妻一般的默契。年輕時,Elizabeth脾氣大,動不動跟
Leicester吵完架,就故意找來別的帥哥調情。Leicester也有幾次真的被她氣壞了,
甚至一怒之下擅自離開倫敦。不過,當他們終於被Cecil等人說和到一起的時候,
竟然都彼此留下熱淚。40歲的Elizabeth,顯然不會再這麽耍小丫頭脾氣了,除了
Leicester,她也有不少其他的英俊男寵,但是,Leicester的地位,卻是任誰都無法
比擬的。他們之間的情義和信賴,其實並不比真正的夫妻要少。
可惜,男人畢竟是男人,Leicester不可能隻靠著跟女王柏拉圖式的戀情就活下去。
自從妻子去世,Leicester一直都在外麵養有情婦。開始是Douglas Sheffield
當她為他生下兒子以後,他甚至跟她秘密舉行了結婚儀式。而當Leicester遇見了
更加美貌的Lettice Knollys後,又移情別戀,讓跟她如膠似漆。可是除了享受
Leicester
為他提供的奢華生活她還不夠,很多次她吵鬧過要求公開關係,做名正言順的伯爵夫人。
不過,Leicester總是很嚴肅地跟她說,這件事不能讓女王知道。你隻有兩個選擇,要麽
就是老老實實照現在的樣子過下去;要麽,我會為你安排一個能名正言順嫁過去的好
人家,咱們之間就算全結束了。於是,Lettice隻好選擇妥協。
可是,當她終於也為Leicester生下了兒子,有了可以要挾的把柄,她就沒那麽好說話
了。 而經過了20多年人前人後變臉的麻煩,Leicester思前想後也決定要為這件事情做個了
斷。 他悄悄告訴了女王自己要娶妻的事情,從此,他們兩個的關係也走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聽到了著Leicester結婚的消息,麵對著相伴20年的情人的背叛,Elizabeth表現
出來的不是勃然大怒,而更像是心碎。她馬上去詢問自己的新寵,會不會也這樣
背叛她。接著不到一周,就急著下令,重新拾起被擱置很久的跟法國的聯姻談判,
對象是國王的弟弟Duke of Anjou。
但是,當幾周過去,她還是忍不住表達對Leicester的思念之情。當他新婚後回到
王宮,他在女王身邊的重要地位依然是別人無法取代的。但是,他們的親厚關係還是
起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她不再像過去那麽愛跟他說一些隻有他們兩人才懂的狎近的
小笑話,她跟他甜言蜜語的小紙條也不像過去那麽頻繁了。而且,那陣子Elizabeth
變得格外愛發脾氣,情緒很不穩定。這些小細節全部都顯出,她是多麽地在乎這個男人。
而對於他的妻子Lettice,女王難掩厭惡之情,絕對不給這個伯爵夫人到王宮的機會,
想法設法地假裝她不存在。從這種種煞費苦心,實在不能不讓人哀歎,贏了天下輸了他,
對於女人這種感情動物,是多麽的可悲。
而對於同樣關心女王的Cecil等人來說,他們覺得女王這些情緒變化更可能是更年期的
原因,隻要有個合適的丈夫,一定就能解決。所以,不少大臣都很熱衷跟法國人的聯姻
談判。再說當時的國際形勢,也有利於這個決定。
法國的Charles IX已經過世,他的弟弟Henri III接任王位。因為害怕Henri III跟強硬的
Guise家族的親密關係,Elizabeth趕緊對西班牙視好,雖然她在暗中一直在指使英國
海盜騷擾西班牙和The Low Countries之間的航運。一方麵因為對正好卡在半路上的
英國海盜的頭疼,另一方麵也是因為忌憚英國在低地這個新教地區的影響力,Philip
II
也接受了Elizabeth I釋出的善意。而他們之間一直互相傳遞的“個人之間的好感”,
對兩國的外交斡旋起到了很重要的疏通作用。而法國的Duke of Anjou是一個沒什麽
政治魄力卻偏偏野心勃勃的人。他發現在巴黎無法得到令他滿足的權力,就幻想
能從去The Low Countries的冒險中獲得他夢想的榮耀。而英國女王這麽有勢力
的女人,無疑是一個令人垂涎的靠山。而英國,西班牙因為害怕法國國王直接插手
The Low Countries,也都樂於見到這個王弟跳出來攪渾水。所以說,Elizabeth I一生
中這最後一次著名的聯姻談判,完全是出於政治上的爾虞我詐。而她當初跟Philip II
的互相了解,還有瑞典王子對她的癡情,雖然也都有政治動機,跟這次一比,卻都變得
更有人情味兒。
當然,Elizabeth I畢竟不愧是個蠱惑男人的高手,雖然年齡相差高達22歲,她依然
輕鬆地使用著各種調情的手腕,很快就跟他寫信混得爛熟,甚至還稱呼這位法國公爵為
“我的青蛙先生”,因為英國人普遍用Frog來調笑法國人。不過,這種話被Elizabeth
巧妙地講出來,卻為他們的關係平添幾分活潑和曖昧。
雖然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但是還是有人一直對這次聯姻很不以為然。其中不消說,
自然有Leicester伯爵。而Walsingham作為他的緊密聯盟,又一次堅定地和他站在了一
起。
Walsingham反對這樁婚事的理由很充分,他認定Duke of Anjou是要利用自己的女王,
達到在The Low Countries擴張自己勢力的目的。對此評論,Elizabeth I表現得很不
耐煩。她一再責備,你們怎麽都這麽會胡思亂想,我相信Duke of Anjou是真心喜歡
我的。說真的,你們誰會相信Elizabeth真的這麽天真?但是,她的氣惱又顯然不是
完全作偽。要我看,她這種態度多半是為了死要麵子。尤其是自己已經年過四旬,
很難說還具有女性魅力的時候,又被多年相伴的愛人背叛後,產生的一種複雜的心態。
相應地,她也對Leicester表達出強烈不滿,覺得他反對聯姻是阻礙自己追求幸福。
可是,當法國使節苛責Leicester過問太多女王私事的時候,她又忍不住拚命護著他,
當眾訓斥法國佬:Leicester伯爵不過是在履行一個大臣忠言相告的職責罷了!
再說這時的國際形勢還是很不容樂觀。新任教皇把前任跟新教的矛盾再次擴大化,竟然
堂而皇之地發布正式公告,聲稱Elizabeth I是一個毀了成千上萬個基督徒靈魂的邪惡
女人。如果有人能夠殺死她,將不是一種罪孽,而是一種得到上帝的褒揚的功德,一個
輝煌的義舉。出於報複,國會議院都強烈敦促女王一定要對天主教徒進行大清洗,雖然
Elizabeth I自己非常不願意因為宗教而采取極端行為。而這時的Duke of Anjou因為
財務問題焦頭爛額,急於要和英國女王定下親事。Elizabeth卻推托到,我還在猶豫我們
年齡的差距,而且我實在害怕我們的結合會給英國的天主教徒們一個錯誤的暗示。她
形容自己對於這場婚事的猶豫便如同在Scylla和Charybids之間做選擇。為了讓末伏不
那麽無聊,這個具體解釋我就不說了。
再說Francis Drake從他的冒險航程歸來,一上岸就急著詢問,我們的女王是否還健在。
因為他雖然奪回了大量的財寶,卻也成了在西班牙聲名狼藉的通緝犯。Elizabeth I絲毫
不理會西班牙使節的強烈抗議,高高興興地收下了Drake給她送上的大批財寶,並且
給他進封爵位。雖然那時看,這些鼓勵海盜的行為還沒有什麽致命的惡果,可是Cecil
卻對事態如此發展非常擔憂。他知道Philip II雖然表麵上看起來還不至於大動幹戈,但
他絕對不會對這些事情善罷甘休。而事實上,西班牙使節也的確在和Mary Stuart開始
策劃新的一輪謀逆行動。
再說Duke of Anjou為了得到英國女王的青睞,決定親自到英國碰碰運氣。有意思的是,
當他到達倫敦,竟然迅速就和Elizabeth I熱絡了起來。這也是這麽多政治求婚中,第
一個
親自來到女王麵前給她獻殷勤的王子,他們兩個幾乎好得形影不離。Elizabeth這麽做
到底是真喜歡吃嫩草,還有又在打鬼主意,沒有人說得清楚。不過,法國王弟的到來
讓西班牙使節無比緊張倒是真的。而且,為了張揚他們的關係,Elizabeth甚至在
Leicester和Walsingham的陪同下,把一枚手上的戒指遞給法國公爵,親口對他說,我
希望你能作我的丈夫。見此情景,Leicester竟然又氣又急地幾乎迸出眼淚。這個
消息一傳出,Philip II終於沉不住氣了,他不得不公開放話,原諒英國女王過去對他
所有的冒犯,並希望兩國能再次結盟。看到了Philip II的反應,Elizabeth I就放心地
給法國國王Henri III發了一個獅子大開口的聯姻條約,涉及錢的問題,還有對抗西班牙
的軍事聯盟。結果當然被法國國王一口否決,Duke of Anjou隻能無功而返。
而令人回味的是,在送別他的時候,Elizabeth I竟然表現得無比深情,無比失落。
當Leicester對法國佬的離別冷嘲熱諷的時候,女王甚至氣憤地訓斥他,你就是個叛徒!
也許,她心裏已經明白,Duke of Anjou這一去,將標誌著她徹底地告別歐洲大陸
的婚姻市場。她不能不承認,自己已經太老了。如果說當她望著他的航船離去,是在
悲歎一個無奈遠走的情人,倒不如說,是在悲歎她自己逝去的青春!
這麽多年來,Mary Stuart一直是Elizabeth I的一塊心病。國內天主教殘餘勢力,西班牙
國王Philip II,教皇和羅馬教廷,還有法國的Guise家族,哪個不想方設法準備把她推
舉上王位,來消滅英國新教,並達到對英格蘭的控製。Walsingham一直都花了很多精力來
保證不讓Mary有機會和外界聯係,參與到密謀篡位的活動中。而當女王50歲出頭的時候,
Walsingham終於找到了一個機會,可以讓忠君的新教分子們一勞永逸。
他的情報機關人員秘密抓獲了一個來自法國的傳教士Gilbert Gifford。此人也是在
秘密神學院受過特殊訓練,專門來英國從事顛覆活動的。而且他還認識Mary在巴黎交好
的朋友,希望能和她獲得聯係。不過,Gifford是個意誌薄弱,貪生怕死之徒。
Walsingham
略施手段,就降伏了他為自己所用。他們設計了一個方法,讓Gifford聯係上Mary,
讓她和法國保持秘密聯絡。而實際上,每次通信都會先送給Walsingham的秘書,一個
解碼高手。由他記錄下來所有內容,再封裝好,送達目的地。而這個秘密聯絡方式,
Walsingham也設計的非常天才。他們找了Mary居住當地的一個同情天主教的酒商。
讓他把存放信件的狹小而密封的木頭盒子從酒桶的小口裏塞進去,再擰上蓋子。這樣,
密信就可以方便地躲過重重檢查關卡,送入Mary手中。
當Mary第一次發現了Gifford的密信,不由得欣喜若狂。她積極地跟法國方麵寫信聯絡,
她得意於自己的聰明,卻不知道自己不過是一隻鑽進別人圈套的獵物。關於Mary的
這些事情,都是國家的最高機密。知道這個陰謀的人屈指可數。除了自己
的機要秘書,Walsingham隻把它告訴了自己的死黨,Leicester伯爵。當然,這一切
都是在女王掌控之下的,Elizabeth I曾經在那段時間意味深長地對法國來使說,
Mary做的事情瞞不過我,別忘了,我也作過被軟禁的囚犯。囚犯能想出來的那些花招,
我都知道。
不久以後,Walsingham就發現Mary在英國國內的同謀們逐漸浮出水麵。其中最主要的
不光有從歐洲大陸來的秘密傳教士,還有一些出身本地,家境不錯的年輕人。他們
被天主教極端分子所煽動,計劃暗殺女王,讓Mary取而代之。他不由得興奮地寫信
告訴Leicester,大魚就要上鉤了。果然,Mary在回信裏欣然同意了這些計劃,她說
那些首肯的言語,足以把她自己送上斷頭台。可惜,就在她幻想著自己的親生兒子
也可以給自己幫助的時候,蘇格蘭國王James卻跟Elizabeth正式簽署了攻守同盟協議,
承諾一旦發生戰爭,這兩個新教國家將聯手對付天主教的軍事打擊。除了法國保守的
天主教勢力,Walsingham還破獲了Mary寄給西班牙使節和教皇的密信。於是,所有
相關人員的一舉一動都被英國間諜們監視起來。現在,魚兒都已經入網,隻等著看
女王下一步的意思了。
隨著這些謀逆集團行動的開始,Walsingham派人把他們一個個捉拿歸案,並且以
叛逆謀反的罪名送上法庭。隨著審訊的深入,很快Mary Stuart在案中位置就給指認
出來了。她的住所被徹底突擊清查,又有很多密謀資料被發掘出來。在法庭上,她
矢口否認所有的罪名,尤其是密謀殺害Elizabeth的罪名。可惜麵對鐵證如山,她無法
抵賴掉所有的罪名。而事態的發展,卻也超出了Elizabeth本來的預料。她也許隻想通過
這件事情把Mary徹底扳倒,不再給她繼承王位留下任何機會。可是,民意的沸騰卻遠遠
超出她的想象。在她下令處決那些從犯之後,不光沒有澆熄臣民們複仇的火焰,反而
讓嚴懲主謀的呼聲愈演愈烈。
Elizabeth此時麵對的,可以說是她一生中最艱難的一次抉擇,也是對她勇氣和智慧的
最大的考驗。新教取代天主教,可以說是曆史大趨勢。調和容忍的道路並不能夠永遠
不變地走下去。可是,如果殺了Mary,教皇那邊無所謂,反正關係已經不能再糟糕了。
最讓Elizabeth擔心的後果,就是引起跟西班牙正式交惡,英格蘭能否承擔得了這種
打擊?蘇格蘭國王雖然是Mary的親生兒子,倒是不用太擔心。因為這個從未謀麵的
母親的死,對於James鞏固自己的統治,隻有好處。不過,出於民族尊嚴,他表麵上
絕對不能公開支持英格蘭女王的決定而已。
而最終讓Elizabeth I下定決心的,應該還是她的人民。雖然是君主製裏王者有至高無上
的地位,雖說老百姓是最渺小的,但是,英明的君王都懂得不能枉顧民意。Mary的所作
所為已經讓大多數臣民忍無可忍,Elizabeth無論再害怕惹外交麻煩,也必須站出來承擔
這種責任。據說,Elizabeth也曾經想過幹脆找人暗殺Mary,免得讓國家承擔這個責任。
可是卻被勸說,如果留下把柄,隻怕效果會更糟糕。1587年2月8日,Mary Stuart被
送上斷頭台。她的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標誌著Elizabeth對天主教無條件的容忍
告一段落。無論她自己願不願意,她終於迎來了從幕後走上上台麵來公開為新教而戰的
這一天。此時的Elizabeth I已經是個年過50的老女人。而Mary之死,卻為她的人生舞台
拉開了一段最有豪氣的演出的序幕。
Mary被砍頭,果然引起了國際上的軒然大波。狡猾的Elizabeth I最開始依然希望通過
外交
手段避免戰爭。她擺出一幅撇清的姿態,給蘇格蘭國王James寫信,為這個意外誠懇道
歉。
她辯解說,局勢到了最後,一切早已超出她能操縱的範圍,但是,上帝知道她心裏多麽
不願意傷害自己的表親。然後她還跟法國一再表示,Mary的死對她來說,是一個可怕的
災難。她的心靈將永遠為此受到煎熬。再說Walsingham,非常清楚自己要被女王推卸
汙水,趕緊借口病假躲了起來。像William Cecil和Leicester伯爵這些沒躲的,則被
女王象征性地驅逐出王宮,讓他們反省自己逼迫女王做出了多麽錯誤的決定。Cecil還
寫信給Elizabeth I苦苦哀求,您是否還能給我一個機會,讓我再次能夠靠近您,為您
效勞?結果,女王連看都沒有看他的來信,就全部退回。
雖然法國,蘇格蘭都沒有因為這件事情跟英國為難,西班牙卻終於選擇對英國發難。
麵對著Elizabeth I的這些小把戲,Philip II冷笑著說,這個女人現在盡可以裝模作樣
逃避責任,可是她以為能騙得了誰?Philip II發誓要為Mary複仇,奪回被新教分子篡
奪的
英國王位。而教皇也在氣憤之下,號稱要征召新十字軍,去討伐這個英格蘭女魔頭。
甚至為了鼓勵Philip II,教皇專門跟他簽訂協議,一旦他推翻了英格蘭現任統治,無論
他任命誰去做英國國王,教皇都完全讚同。
在當時歐洲大多數人的眼裏,隻要西班牙國王大規模出兵,戰勝英格蘭簡直易如反掌。
首先這兩國國力懸殊,毋庸置疑。西班牙是當時歐洲首屈一指的泱泱大國,海外殖民地
更是給這個國家帶來了源源不斷的財富。英格蘭不過就是剛剛崛起,嶄露頭角,經濟上
並不寬裕,連常備軍都沒有。而且,英國在The low countries還有法國等地支持新教
武裝鬥爭的投資,並沒有帶來什麽太大的好處。再說Philip II出身的顯赫家族,控製著
南歐絕大部分發達國家,他在位30多年,早就是一位威名遠播的著名君王。而與他相反,
Elizabeth I連自己是不是私生女都未曾公開正名過,而且身為女子,怎麽可能西班牙
國王相提並論。從各個方麵看,英國這次似乎都不可避免滅頂之災。隻可惜,有一些
東西被所有這些外國勢力都大大低估了,那就是:英國人的團結和他們對女王的忠誠。
不管歐洲絕大部分國家怎麽肯定Philip II的正義性,絕大部分英國人卻隻把當成一個
惡魔的化身。因為,提到他,人們就會想到Bloody Mary在位那些年淒慘恐怖的日子。
至於Elizabeth I,正因為教皇帶頭煽動的那些誣蔑話語,反而更加激發了英國人的逆
反。
將近30年的時光,女王給他們帶來的是安定的生活,經濟上的複蘇,這些實際利益
對老百姓觀念的影響,遠遠超越了天主教宣傳的所以意識形態上的正統性。尤其是
Mary被砍頭後,新教徒揚眉吐氣,Elizabeth I在國內的人氣又再一次高漲。不斷傳來
的種種國際壓力,卻更加堅定了英國人誓死一戰,捍衛民族尊嚴,捍衛女王權威的
決心。
1587年春夏之交,戰爭的威脅已經越來越明顯。在西班牙人的如意算盤中,他們會先出動
“無敵艦隊”擊垮英國弱小的海軍。在徹底掌握英國周圍海域控製權後,把駐紮
在荷蘭比利時地區的陸軍大規模運過英吉利海峽,進行登陸作戰。所以,這第一次交鋒
必定是在海上。而Elizabeth I也開始積極擴充自己的海軍實力。與此同時,在女王授意
之下,海盜出身的Francis Drake偷襲西班牙的Cadiz港,焚燒了37條戰船,還搶掠了不少
物資,使得西班牙在這一年至少無法發兵英國,為備戰贏得了時間。但是,英國海盜的
猖狂,也再次讓西班牙國王決心,一定要通過對英國開戰,徹底剿滅這些騷擾海上航運
的家夥。
1587年底,Elizabeth I任命Charles, Lord Howard of Effingham為英國海軍
統帥。英國一邊擴充海軍船隻,一邊致力於改進船隻性能。雖然一些積極主戰派,
比如Drake,強烈要求主動出擊,Elizabeth I卻堅決下令,靜候敵人到來,這一
戰隻在英國海岸線附近進行,隻為保衛英格蘭的國土而進行。在南部海岸附近,
陸軍也都大規模駐紮,全國上下都在緊張不安地等待著這生死之戰的來臨。
1588年7月,從裏斯本出發西班牙艦隊,雖然曆經風暴耽擱,還是終於駛近了英國
海域。雖然比起一年前,英國海軍的戰鬥力已經大大提高,可是,還是無法與西班牙
占有海上霸主地位的無敵艦隊相提並論。西班牙這支艦隊號稱當世海上無敵,絕對
不是自吹自擂。光這次遠征出動的艦船就有130多支,兵力高達3萬人,英國
海軍一百多條船,卻總共隻有幾千人。而且無論在船隻大小,艦隊規模,裝備完善
方麵,都是英國艦船無法比擬的。當然,組建西班牙這種豪華艦隊,也是英國的國庫
根本無法負擔得起的。但是,英國戰船也有自己的特色,他們輕巧靈便,技術更新。
而且,在英國軍隊緊張備戰,絲毫不敢懈怠的同時,西班牙人卻太過自負,過高的
預計了英格蘭天主教勢力的影響力。他們天真地以為很多英國人都會對Mary Stuart
被殺這種暴行敢怒不敢言,深深厭惡那個被教皇唾罵的女王,卻無力反抗。在他們
的船上裝載了大批勸降材料,歌頌自己的正義,嘲笑Elizabeth就是個國王情婦生的
孽種。西班牙人把自己想象成了解救英格蘭人民於水火的救世主,卻根本沒有預料
到英格蘭海軍會用怎樣的殊死抵抗來迎接他們的到來。
另外,除了硬件方麵,兩軍領導思想方麵也很有區別。Philip II統治這麽多年,
軍隊四處征戰,所以他也對自己在軍事上的才能相當自負。所以對於這次海軍遠征英國
的作戰計劃,他都作了詳細的部署。甚至對於兩軍如何對陣,他都寫下了非常瑣碎
的應對方式,步驟,要求將領嚴格執行。可惜,因為對於局勢估計不夠實際,這些
僵化的運作體製被證明弊端重重。相反,Elizabeth I沒有什麽戰爭的經驗,所以
英國將領反而有更高的自由度。女王交給Charles完全隨機應變的自由,並且充分
信賴Francis Drake多年的航海鬥爭經驗。
7月19日,西班牙艦隊駛近英國海岸,這天黑夜,英國海軍從普利茅斯港出軍,開
始襲擊敵人。西班牙海軍且戰且走,卻始終無法擺脫英國海軍的糾纏,因為不熟悉
地形,還有船隻失事沉沒。雖然受到一些損失,西班牙大規模艦隊依然按原計劃,
沿著英國南部海岸線,自東向西行進,直到Calais與大陸上的Parma的軍隊會合,
準備運送那裏的上萬軍隊度過英吉利海峽。然而,就在7月28日夜晚,西風大作,
駐紮在Calais岸邊的西班牙艦隊忽然看到幾個大火球向他們衝過來。那是英國軍隊
放出來奇襲敵人的火船,風助火勢,很快在笨重的西班牙艦隊中蔓延開來。剩下倉促
迎戰的艦艇也無法排出半月形陣勢。因為風勢依然強勁,艦船無法進行大規模布陣,
西班牙艦艇不得不分散開來。這無疑給英國的戰船製造了一個更加公平的作戰機會,
也讓他們輕巧靈活的轉向,逆風揚帆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發揮。這一戰,西班牙損失
船隻11條,士兵2000人。而英國隻折損了50人而已。
第二天,西班牙艦隊組織起剩餘船隻,準備跟英國海軍進行最終的決戰。但是,
英國海軍已經在數量上占了上風,西班牙又以慘敗收場。最後,正所謂“謀事在人,
成事在天”,之後幾天的風暴忽然轉向北方。這些天來風向的詭異後來都成為
一項曆史傳奇,被後人津津樂道為“新教之風”。英國的新教徒們相信,這最後
讓西班牙人徹底一敗塗地的風暴,就是來從於上帝之手的禮物。眼看西班牙剩餘
的戰船被越吹越遠,英國軍隊開始還試圖乘勝追擊,可是,當他們火藥用盡之後,
還是選擇了返航。其實不用他們操心,光是糟糕的天氣,足以那些消逝的西班牙
船隻無法應對了。
這一仗打下來,英國人神話般地覆滅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44艘西班牙的船隻
沉沒,剩下回去的,絕大部分已經損毀嚴重,失去了戰鬥力。至於死亡的,落水失蹤
的,還有被衝上蘇格蘭海岸後被掠殺的西班牙士兵,有將近兩萬。反觀英國方麵,卻
奇跡般地僅僅犧牲了100人,艦船則無一損毀。
這一場漂亮的海戰打下來,英國人心大振。可是,西班牙方麵卻沒有在第一時間
收到戰報。Parma的大軍還在海峽對岸虎視眈眈,Elizabeth I依然絲毫不敢輕敵。
為了迎戰可能就要到來的更大的考驗,Elizabeth I雖不能像她父親Henry VIII那樣 親自領軍,卻也堅持要南下去視察駐紮在沿海一線的陸軍。她的臣子們都力勸她 不要去,因為歐洲大陸上Parma的軍隊隨時有可能強渡海峽。但是Elizbeth I依然 不顧危險,趕到前線發表了一段鼓舞軍心的獨特演說: 雖然我隻有一個女人柔弱的 軀體,但是,我的心中的勇氣卻不亞於任何一個王位上的男子,更無愧於做英格蘭 的國王!不管是Philip II,還是Parma,還是其他任何當世顯赫的人物,他們都休想 侵占我們英格蘭的一寸土地! 所幸的是,失去了西班牙海軍的掩護,Parma拒絕冒險出兵英格蘭。而當大軍慘敗的 消息終於傳回西班牙,Philip II悲痛欲絕。他把自己鎖起來,默默忍受著一生從未經受 過的羞辱和辛酸。而最有諷刺意味的是,給他這個教訓,竟然是一個女人,一個曾經 靠著他的恩賜才爬上王位的女人。而與此同時,西班牙舉國哀悼,再不碰遠征英格蘭 這個話題。 英國海軍的這次勝利,到底有多高的曆史地位,其實眾說紛紜,我也不想過分誇大。 不過,僅僅在當時,這場完勝對於英國人的意義卻是空前的。不光在國內,女王被 吹捧成了神一般的人物,在歐洲大陸,從荷蘭,到法國,意大利,甚至教廷所在地,到處 都散播著關於英格蘭女王的傳奇。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是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 的人少。當英西海戰的故事傳遍歐洲,教皇竟然也轉變口風,開始由衷地讚歎自己的 敵人:這是怎樣的一個了不起的女人啊!她從屬於一個原本低等的性別,她僅僅統治 著一個小小島嶼的一半,可是她竟然能讓偉大的西班牙國王望而卻步,能讓她所有 的敵人為之膽寒! 另一方麵,這次戰爭的結果,也代表了新教的勝利。隨著英格蘭國際地位的提高,對 新教正統性質疑的聲音也漸漸減低。至於英國國內的天主教徒們,更是爭先恐後地 對女王表示死心塌地的效忠。 但是,就在Elizabeth人生最輝煌的時刻,上天卻惡作劇般地給了她一個的沉重打擊。 事情就是這麽巧,不比她大多少的Leicester伯爵偏偏在這個時候因病去世。僅僅是 為心愛的人傷心,也就罷了。令Elizabeth I最痛苦的是,貴為女王,她卻根本找不到 一個人,可以分擔她的悲慟。Robert Dudley的一生,其實是可悲的。也許他年輕的時 候, 的確頗有些過人的才情,還有點軍事上的小天才。但是,自從和Elizabeth I相伴,他就 一直被隱藏在這個女人耀眼的光環下,既沒有政治上的成績,也再沒有軍事上的建樹, 而且他的招搖還令他四處樹敵。在他死後,沒有什麽人留戀他。泛濫開的,隻有政敵們 的竊喜。驕傲的Elizabeth自然不會把自己的傷痛暴露給那些根本不同情她和他的人。 而且,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時刻,在廣大老百姓根本沒有注意到一個無關緊要的貴族去世 的時刻,她也沒有權力去剝奪他們的快樂。一個接一個慶典,一個接一個宴會,在此起 彼伏的頌歌聲裏,幾乎沒有人注意到Elizabeth是在強忍著自己的心痛。 而Leicester伯爵生前的至交好友Walsingham,細心地觀察到了女王的異樣。他寫到: 看得出來,她幾乎傷心到無法自持,有的時候,簡直無法去參加那些王室活動。甚至 侍從們還發現,女王把自己關在屋子裏很長時間。他們緊張的不行,最後不得不破門 而入。Elizabeth心裏太清楚,這杯苦酒隻能歸她一人獨自回味。他們之間沒有名分, 沒有承諾,她也沒有任何公開為他哭泣的權利。但是,他卻是她唯一曾經的愛人,陪伴 她大半生的知己,也是她一生中最親密的朋友。Elizabeth I把Leicester伯爵臨死前寫給 自己的最後一封信裝在一個匣子裏,默默地讀著它,一遍又一遍。直到她去世的那天, 人們發現,那個匣子依然藏在她的枕邊。 隨著Elizabeth I步入晚年,我的八卦也馬上要走到盡頭。其實,這最後的十幾年, 可以說是Elizabeth I統治的全盛時期,被稱作英格蘭曆史上的“黃金時代”。 但是,關於她個人的八卦,卻不太能讓我提得起興致。因為一個老女人,尤其是 一個沒有親人,沒有兒女,更沒有知心朋友的老女人,不管外在多麽輝煌,她的 內心總是孤寂的。雖然Elizabeth I依然保持著良好的健康習慣,依然有一顆年輕 的心,可是困在日漸衰老的身體裏,又何嚐不是一種悲哀。這時的Elizabeth I, 我更願意把她形容成一隻大蜘蛛,安坐在一張大網的中心。這張網極盡奢華, 交織著權力,財富,野心,沒有人敢質疑女王這個中心權威,每個人都要試圖 討好她,來向權力中心靠近。而從少女時代,Elizabeth就表現出對於權力製衡 的過人天才,她對於政治風水草動的敏感,她關於權勢強弱變化的驚人洞察力, 如今更是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她非常懂得如何巧妙地隱藏自己的意圖,讓周遭 每一個人永遠不停地猜測,試探,從而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讓他們誰也不敢離棄 她的支持。他們都離不開她的大網,而高明的她隻需要這邊扯扯絲,那邊敲敲腿, 就足以對於他們做出微妙的調節。 如果說,在女王聲望如此之高的時候,還有誰敢在這張大網上不老老實實的,那就 得必須提到一個人,Earl of Essex。他是Leicester伯爵第二任妻子Lettice和她 前夫的孩子,也是晚年的Elizabeth I身邊,非常知名的寵臣,雖說他受寵的程度 很多地方甚至超越了Leicester,但是,我並不願意把他們相提並論。其實,這位 Essex對於女王,倒更像是Thomas Seymour(如果你還記得這個名字的話)。 Leicester伯爵與女王從小就有淵源,他們之間有著長時間的了解,也有過共患難後 才產生的信賴,可以說,這兩個人在心靈層麵上的交流是深刻的。而Seymour,不過 是在Elizabeth的少女時代第一個挑起她情欲的男子,Essex卻是她晚年最後一個令 她享受人生幻夢的美少年。說起這兩位,甚至連相貌都非常相似。跟Thomas Seymour 一樣,在Essex眼中,Elizabeth不過是滿足他個人野心的工具而已。他對她甚至 缺乏起碼的尊重,時常流露出你不過是個思想過時的唧唧歪歪的老女人的輕蔑。 而對於這個年輕孩子的急躁淺薄和毫無城府,Elizabeth則擺出一幅做長輩的 寬容。她實在太愛他的生機勃勃,愛他的機智活潑。她很少因為他的恃寵而驕責備 他,但是對於他的野心也一直暗自提防。可惜,Essex卻根本意識不到女王的老謀 深算,大大低估了這個女人的智商。 跟Robert Dudley年輕的時候一樣,Essex伯爵也夢想著能在戰場上建立功勳,成就 一番事業。這似乎是很多男人的共通的地方。每念及此,總會讓我想起《圍城》中 的調侃,若政治都由女人來掌管,這世界上的戰爭,隻怕會減少許多。而這位Earl of Essex顯然比他的繼父要幸運許多。一來,在Elizabeth I上台初期,英格蘭 就沒怎麽打過仗,二來,年輕的女王是死活不願意放自己心愛的人去以身涉險的。 等到Leicester年老體衰,終於迎來出征機會的時候,他的青春和才華卻早已消磨 無存了。而Essex伯爵則在正當年的時候,就找到了一展抱負的機會。 前麵提到的法國王太後Catherine的最後一個兒子,法國國王Henri III也在一次遇刺 之後,古怪地死去。他的妹夫,信奉新教的Henri IV繼承了法國王位。著名的法國 波旁王朝終於登上曆史舞台。西班牙國王Philip II也想趁亂扶植自己的勢力,因而 派兵威脅Henri IV。雖然不久Henri IV就迫於國內壓力,象征性地皈依天主教,可是 在法國和西班牙的鬥爭中,Elizabeth I還是隻能選擇站在她多年的新教盟友Henri IV 這一邊。 其實,Elizabeth I一直都拐彎抹角地阻止Essex成為軍事將領。不是因為怕他遭遇危險, 而是她早就預感到,這孩子野性難馴,一旦讓他豐滿了羽翼,再想控製他隻怕更難了。 而Essex卻把這一切都歸罪於他的政敵,尤其是Robert Cecil的挑唆。這位Robert Cecil 就是William Cecil的兒子。當父親年老體衰之後,他就承襲了父親手中的權力。而與他 父親非常相似,Robert Cecil也是用一種穩重平和的方式,靠著一成不變的忠心,兢兢 業業地工作,穩穩把握住了女王身邊第一權臣的地位。甚至在Walsingham死後,他手下 的權力也都被移交到Robert Cecil那裏。雖然Cecil從未對Essex主動發難,但是張揚的 Essex卻一直都視Cecil為最大的敵人。Essex自己在政治上毫無才華,他隻能通過極力 遊說女王跟西班牙開戰,試圖通過建立軍功來出頭。 因為拗不過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懇求,Elizabeth I終於很不情願地答應了他的請求。 而Essex不愧是個命運的寵兒,第一次遠征,就漂亮地拿下了Cadiz,給了西班牙人一個 血的教訓。其實,這次勝利的功勞,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女王指派的經驗豐富的副將 Raleigh。可是Essex卻巧妙地突出了自己的貢獻,成功地排擠了Raleigh,不給他沾上 勝利的光輝。另外,他為了奪取西班牙人運輸財寶的船隻,放棄了給對方軍艦沉重 打擊的機會。這種心態為他日後的失敗都埋下了伏筆。更加讓女王不放心的是,他 竟然把奪得的財寶分給了屬下而不是全數上交女王。 不過,不管怎麽說,Essex立下赫赫戰功,終於堵住了那些嫉妒他過度受寵的人的嘴巴。 在能夠有機會一展抱負的同時,Essex還有一個勝過自己繼父的地方,就是他懂得如何 樹立自己的威望,培植自己的羽翼,善於用良好的公眾形象贏得民心。每一個時代都是 呼喚英雄的。Essex這顆熠熠奪目的新星,無疑滿足了廣大人民對於幻夢中英雄的所有 要求:他年輕,英俊,勇敢,慷慨。很快,他就成了英格蘭的大眾偶像,最受歡迎的人, Essex所到之處,幾乎都是人山人海,無數圍觀者都在爭睹他的迷人風采。但是,這外在 的風光,恰恰也正是他日後悲劇的禍根。
Cadiz的勝利不光令Essex名聲大噪,Elizabeth I也因此獲得了The Queen of the Sea 的美譽。不過,Philip II並沒有善罷甘休,經過了多年的休整,西班牙憑借從自己雄 厚的 國力和從廣大殖民地搜刮來的滾滾財源,重建了他們的無敵艦隊,並且再次準備遠征 英格蘭,挽回顏麵。麵對西班牙的威脅,Essex伯爵再次請命主動出擊西班牙。因為 上次的教訓,女王專門告誡他,這一次切不可因為貪財心切,放棄打擊敵人大部隊。 可是,自負的Essex卻暗暗有他自己的算盤。但是,這次被稱作Islands Voyage的遠征 卻以失敗告終。首先,Essex依然把精力放在搜尋西班牙運送貴重財寶的貨船上, 分散了兵力。如果他真的搶到了這些財寶,倒也能對西班牙國庫造成重大打擊。可惜, 當他聽說副手Raleigh在攻占島嶼的時候打了勝仗,又急於跑去爭功,貽誤了戰機,錯過 了奪取西班牙人財寶船的時間。而最不可寬恕的是,因為他的疏忽,Philip II得知英國 海軍大部隊被牽製在外海,當機立斷派遣西班牙艦隊的主力,計劃奇襲英格蘭本土。 當英國人得知消息的時候,海軍大部隊已經來不及回防了。英國海邊的陸軍駐軍無比 緊張地趕駐防禦工事,等待著一場血腥登陸戰的到來。而令人驚詫的是,這一次, 幸運女神再次眷顧了Elizabeth I。西班牙海軍又因為遭遇風暴而尚為開戰就損失慘重。 已經垂垂老矣的Philip II隻能在痛呼上天不公的悲歎中,徹底放棄了自己努力了幾十年 的,用天主教去光複英格蘭的夢想。 當Essex兩手空空地回到倫敦,盛怒中Elizabeth I當然不能給他好臉。但是,讓她氣憤 的是,這次讓全國人民蒙受危險的不恰當的行動,竟然沒有絲毫降低Essex的人氣。 他身上冒險遠征的英雄的光環也絲毫沒有減弱。這一切都不能不讓Elizabeth I很不舒 服。 畢竟,她是一個女人,她做不到他能做的那些事。她預感到,以後跟這個孩子之間的角力 將日漸吃力。 不久之後,又發生了一件令英國人惱怒的事情。法國竟然接受了西班牙的和解建議。這 不能不讓幫著法國這麽多年的Elizabeth I覺得很沒麵子。看著女王心懷不滿,Essex也 趁機大放厥詞,要繼續跟西班牙打下去。但是,一向溫和的Robert Cecil卻針鋒相對地 跳出來堅決反對。他認為英格蘭應該趁此機會跟西班牙修好,沒有必要繼續樹敵。因為 Essex的叫嚷實在太囂張,Cecil被氣得直指Essex說,你就是一個為了滿足個人野心, 完全不顧國家利益的“戰爭狂人”。看著他們的爭執,不管女王心裏情願不情願,她不得 不承認,Cecil的建議是最實際的。在英國自身利益沒有被侵害的威脅的時候,她沒有 必要再在戰爭上花錢。而Essex受到Cecil如此羞辱豈能善罷甘休?他在女王做完決定 之後,依然四處拉攏支持者,繼續鼓吹自己的主戰論調。而這種不尊重女王決定的行為, 也再次深深激怒了Elizabeth I。 其實,在Elizabeth I統治晚期出現Essex伯爵這種人,並非是一個偶然。他張揚的 個性,毫不拘泥的作風,可以說也是來自於那個充滿上升激情的時代是分不開的。 因為無論從道德,宗教,文化還有審美等方麵,都有劃時代的改變。經過了 伊麗莎白時期的英格蘭,在曆史舞台上,徹底改頭換麵。 記得在寫到Elizabeth的母親Anne Boleyn如何取代西班牙來的Catherine王後的 時候,我就提到過道德準則變化的問題。而到了Elizabeth I晚期,英格蘭可以說是 處在一個思想開放的時代,也是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 不講道義地支持海盜掠奪, 加入殘酷的奴隸貿易,乃至在北美開辟第一個殖民地,以紀念處女女王而命名的 Virginia。要知道,Elizabeth I是在債台高築的情況下登上王位的,為了彌補空虛 的國庫,她無法抗拒唯利是圖的誘惑。所謂老派貴族們恪守的封建時期的高道德 準則,漸漸被對金錢誘惑所取代。新興貴族勢力的產生,更是加劇了這種戲劇化 場麵。 另外,宗教的融合演變也是那個時代進步的特征。一方麵是打破了天主教廷的 僵化統治固然重要,另一個方麵,也必須感謝Elizabeth I自己對於宗教的淡漠。 我一向認為,宗教的派別並無絕對的高下之分,重要的是給它們空間多少的問題。 如果運用合理,宗教可以成為淨化人心靈的手段;可是一旦對它們過於縱容,不管 什麽宗教,都有可能成為社會發展的桎梏。回到伊麗莎白時代,宗教政策的寬鬆, 正是文化得以普及,人們的思想得以自由馳騁的前提保障。 再說文化藝術。Elizabeth的父親Henry VIII是第一個把文藝複興的氣息引入英國 王宮的人,而Elizabeth自己,無疑是這方麵的集大成者。她喜愛的Leicester伯爵, 就是這方麵的一個先驅。可以想見,他的養子Essex也在這方麵深受熏陶。據說, Essex的一個好朋友Southampton伯爵,就是最先賞識莎士比亞才華並給與資助的。 與以往最不同的就是,那時候的戲劇已經不限於是貴族們的享樂,觀眾中大多數 都是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普通民眾。這就必然導致欣賞品位的轉變,一種比以往 更"不入流"的文化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爆發繁榮。最突出的當然要數莎士 比亞這種學曆不高的作家。以當時的觀點來看,他的劇作充斥著低級趣味的凶殺 暴力色情。寫的雖然有很多國王貴族的事情,但是裝瘋賣傻,毫不莊重。雖然在 英國,這些劇作品為廣大老百姓喜聞樂見,但是,卻被大多數思想保守的歐洲大陸 的人鄙視,唾棄,被斥為市井下三濫的小痞子耍貧嘴。但是,有趣的是,小痞子的 話卻竟然具有無法估量的生命力,被廣為流傳,成為曆史的經典。這不能不讓人 感歎,那實在是一個市井文化強力衝擊精英文化的偉大時代。 可以說,英格蘭是一個相對缺乏文化底蘊的國家,正因為如此,他們也沒有過於 沉重的包袱,所以才更容易產生這種大眾文化的爆發。另外,因為出身並不那麽 過得硬,Elizabeth一生中最擅長的,就是籠絡民意。這也是為什麽她恰好順應了 曆史的潮流,鼓勵平民文化的普及發展。再說Essex伯爵,也是此道高手。有一個 被廣為流傳的一個就是,據說莎士比亞的Richard II被捧紅的背後,就有Essex伯爵 那一黨的支持。他們希望通過Richard II和繼任者Henry IV的故事,向大眾隱喻 沒有子嗣的當今女王應該早日定下Essex作為王位繼承人。 最後淺談一下審美。有人說,時代精神,文化風格,最後都會沉澱在審美上麵。 如果去觀察Henry VIII和Elizabeth I時代的畫像,你會發現那中間似乎存在一個 巨大的斷層。天主教風格的鮮豔的紅色,黃色被拋棄,傳統的服裝剪裁徹底不見 蹤影。單色,碎花,雖然是新教的特征,但是卻又被改造的無比繁複。那些誇張的 領口,袖口,極其顛覆傳統。而這種審美的變化,也反映了那個時代在迅速蓬勃 上升的精神的蒸騰下,所不可避免產生的浮躁和虛榮。 1598年,死神帶走了Philip II和William Cecil。Elizabeth I最大的敵人和最值 得信賴的忠仆都永遠離開了她。到此為止,與她同時代的,曾經跟她一起留下恢宏 篇章的男子,全部退出曆史舞台。隻剩下她一個人,在珠光寶氣的映襯下,在無數 臣民的崇拜裏, 獨自品味著高處不勝寒的悲涼。 不過,在Philip II臨死之前,還不忘記向那個令他恨恨一生的女人背後,捅上最 後一刀。病榻上的他向反對英國統治的愛爾蘭叛軍領袖Earl of Tyrone許諾,即使 在他死後,西班牙也將一如既往,不遺餘力地支持他們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不久, Tyrone伯爵就打了一場漂亮的伏擊戰,殲敵高達1000多人。消息傳回英格蘭, 朝野震動。女王馬上著手準備派駐更加鐵腕的代理總督去鎮壓愛爾蘭叛軍。可是, 麵對惡劣的氣候,偏遠陌生的地域,還是落後的生活條件,大多數臣子都盡量回避 這副重擔。年少氣盛又對愛爾蘭形勢觀察很幼稚的Essex卻以為看到了另一個發跡 的好機會,積極向女王請命。可是Elizabeth I卻很懷疑他的能力,而且尤其不放心 他是否在遠走後,又會枉顧自己的命令,一意孤行。可是,因為找不到更加合適的 人選,最後,女王還是對Essex采取了妥協。而且,出於對他的寵愛,她給了他大筆 的金錢和最精英的部隊;而為了防止他的勢力擴張,女王卻不肯給他的隨行死黨們 封官。但是,這次風光的出征,卻成為Essex和整個英格蘭噩夢的開始。 到了愛爾蘭,得意洋洋的Essex卻不積極備戰,反而忙著自己給自己的屬下們封官。 等到了氣候溫暖的夏季,對北上的英格蘭軍隊來說,最好的作戰季節,他依然不肯 大舉打擊叛軍。在女王的一再催促下,Essex輕率地出擊,卻遭遇慘敗。到了愛爾 蘭可怕的冬季即將來臨的時候,他帶來的兩萬人竟然折損了一大半,不光是因為 敗仗,而且因為對地形不熟而失蹤,或者因為惡劣的氣候和生活條件而病死。 女王聽到戰報,大驚失色。但是,她還是忍痛給Essex派來了更多的增援,並且 再次勒令他,不能不思進取,一定要把叛軍消滅!可這時的Essex早就沒有信心能 打敗狡猾的Tyrone了。他更加關心的是,聽說他走了以後,Robert Cecil一黨在 倫敦勢力大增。他恨不能當時就丟下愛爾蘭戰事,回去爭權奪利,幸虧被下屬勸住。 接下來Essex突發奇想,既然打不過Tyrone,就幹脆跟他議和。而老謀深算的 Tyrone則巧妙地讓Essex相信,隻要他不再跟他們愛爾蘭人為難,他願意鼎力相助 Essex登上英格蘭王位。這次談判沒有記錄和證人,不過在後來的審判中,很多人 都相信,Essex還有更多背叛女王的計劃。 當Essex高興地遊說女王說,他已經勸降了Tyrone,女王大發雷霆。她說她給了他 那麽多財力人力,要的不是這個結果,而是徹底征服愛爾蘭。更何況Tyrone這個 勾結西班牙的叛徒的話,怎麽可以輕易相信?出於對自己在朝中地位的擔心,Essex 終於決定不顧其他,擅自丟下愛爾蘭的事務回到英格蘭麵見女王。他試圖向女王 撒嬌,讓她相信她對他的壞印象,完全是出於Robert Cecil等人的蠱惑,可是, 這種想法實在是太天真可笑了。在Essex還沒找到女王的時候,Cecil手下智囊 已經紛紛催促他:Essex就是一隻野獸,如果再不下手扼住他的咽喉,隻怕等他 發起狂來,後悔也來不及了。
一開始,Elizabeth I接待Essex的態度相當好,以至於Essex還天真地以為自己不會 有事,甚至在家呼朋喚友大侃在愛爾蘭的奇聞軼事。實際上,女王和Cecil他們 根本沒閑著,他們在密切關注Essex手下兵將的一舉一動。因為,像他們這種 政治鬥爭中老狐狸,怎麽可能輕易相信Essex就是隻身回來向女王邀寵而不是帶兵 回師倒戈的呢?一旦形勢明朗,大家發現並沒有要跟叛軍打仗的危險,女王不能 不換了一幅臉孔,開始斥責Essex為何擅離職守.這麽一細究,Essex的罪責可太多 了。這麽多年,他花了國庫大筆金錢卻毫無戰績;私自封官不計其數,明顯藐視 女王權威;還有私下通敵,更是最不可赦。在Cecil等人的圍攻下,Essex已經 明顯成為籠中困獸。Essex萬萬沒想到,他這麽千裏迢迢跑回來,不光沒有爭到 一點好處,反而被限製了人身自由,要接受無休止的審訊。 Essex伯爵無法接受失寵的命運。他原本就深陷在英雄主義的幻夢中,無法自拔, 後來更是做起了英格蘭國王夢,又怎能接受這個現實。而Cecil則巧妙地火上澆油, 四處散播Essex要被關入倫敦塔謠言,讓頭腦發熱的Essex更加坐立不安。終於, 他決定,鋌而走險,奮起最後一擊。 說起來,Essex的計劃簡單得近乎幼稚,他試圖衝入王宮挾持女王,逼她剝奪Cecil 一黨的權力,把國家大權交給自己。為了完成這個計劃,他的黨羽們早早地就開始 四處傳播謠言,號稱西班牙間諜要綁架或暗殺女王,倫敦形勢危急。他們試圖把 水攪渾,好從中漁利。到了行動前一天,他們還特別布置,大張旗鼓地再次上演 莎士比亞的名劇《Richard II》,希望借此調動群眾支持Essex的熱情。 叛亂當天,Essex糾集了200來號人,假裝王宮中出現了緊急情況,他必須攜帶武器 進宮救駕。可惜,他太高估自己的群眾基礎和個人魅力了,他的黨羽很快就被攔了 下來。而他自己也最終被圍堵回自己的老巢。在那裏,他上演了最後一出唐傑柯德 式的鬧劇,站在房頂揮舞著寶劍大呼著要升天。而負責逮捕他的官員則冷冷地嘲笑 道:好啊,那我就把這房子炸了給你送行。最後,Essex還是隻能乖乖下來就範。 這次叛亂的罪名是無法抵賴的,雖然Essex最終都在堅持自己對女王的忠誠,宣稱 自己從來無心傷害她。但是,到了這一步,他已經絕無翻身的可能了。 其實,一直到故事的最後,所有人都依然相信,隻要Essex肯低頭服軟,Elizabeth I 一定會饒他不死。可惜,驕傲的Essex到死也沒有這麽做。的確,在他這種命運寵兒的 心中,他就是為了夢想和榮耀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一旦失去了這些,苟延殘喘也許 比死亡更加令他痛苦。而即使他以叛徒的罪名被砍頭,人們還是不得不承認,他才是 那個時代最精彩的人物,同齡人中沒有人能和他相比。 Essex的背叛無疑對Elizabeth I也是一個重大的打擊。就好像她的年老的父親發現 自己的第五任漂亮的小王後背叛自己一樣,她必須正視自己的衰老,自己很快就要 退出曆史舞台。根據Henry VIII的遺願,一旦自己的三個孩子都沒有子嗣,英格蘭王位 要優先給他妹妹的後代繼承。可惜,包括Grey家族及其他旁支的後人都資質平平,更 得不到女王的歡心。那麽,王位隻可能傳給Henry VIII姐姐的唯一後代,蘇格蘭的 James VI。這個選擇,顯然也更加符合Robert Cecil這個英格蘭第一權臣的利益。 雖然很多英格蘭人依然無法接受被“野蠻人”統治這個可能性。但是,沒有了Essex 攪局,人們也不得不承認,James VI應該是沒有什麽疑問的繼承者。不過,即使到了 這個地步,Elizabeth I依舊不肯正式指定繼承人。她絕對是個貪戀權力的女人, 而縱觀她這一生,除了權力,她又能依靠什麽? 1603年3月24日,Elizabeth I的生命終於走到了盡頭。有人說,她在臨死前指定了蘇格蘭 國王為繼承人。那個時候,她已經說不出話來了。被問到王位傳給誰,她隻能用手 在頭上比了一個王冠,表示接受王位的人,已經是一位國王。但也有人說,這根本就是 Cecil編出的一個故事,Elizabeth I一直到死都沒有表達自己的意願。也許,聰明的她 完全明白未來的形勢,她其實,根本什麽也不必說。“我看到,我了解,但是,我什麽 也不會說。”,正是她遵循了一生的名言。 當Elizabeth I安詳地在睡夢中停止了呼吸,她手上的那枚作為信物的寶石戒指被 仆女取下。接著,立刻有人帶著它快馬趕往蘇格蘭。到此為止,英格蘭的Tudor王 朝終於在輝煌的頂點落下帷幕。 接下來這一幕也是劃時代的。雖然英格蘭,蘇格蘭一直是名義上的聯盟,但是,直 到蘇格蘭的James IV成為英格蘭的James I的時候,聯合王國才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統 一。Mary Stuart和Elizabeth Todor這兩個不平凡的女人進行了幾十年的生死較量, 竟然在James I身上得到最終的和解。James雖然是Mary的親身兒子,卻必須尊重並 延續Elizabeth的統治理念。 其實,Stuart是法語的拚法,這個名字後來更多地被拚為:Stewart,也就是我們 曆史教科書上翻譯的:斯圖亞特王朝。它的統治,卻從一開始就有些先天不足。畢竟, 他們來自蘇格蘭那個蠻荒之地,被英格蘭人打心眼兒裏瞧不起。而且,因為蘇格蘭 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都跟英格蘭有幾十年,甚至百年的落差,他們對王權的認識無法 擺脫狹隘的局限性,一直無法做到跟議會融洽合作。而巧妙地處理和國會議院的關係, 建立健康的合作氣氛,正是Henry VIII和Elizabeth I行使王權時,做的最出色的地方。 可是斯圖亞特王朝的很多統治者卻一直把議會看成自己的敵人。到了那個被送上斷頭台 的查理一世當政,更是荒唐地把議會停止了11年之久,難怪會造成民怨鼎沸。 也許,正是因此,反而更加映襯出之前Tudor王朝的傳奇色彩。亨利七世巧奪王位, 平息內亂,統一英格蘭,之後克勤克儉,豐盈國庫;亨利八世接受新思維,大刀闊 斧,實行改革,縱橫捭闔,展現國威;最後在伊麗莎白一世的手中,調和了宗教分歧, 鞏固了父親的改革成果,並且讓英格蘭在全歐洲得到了尊重和肯定。這個家族 每一代都是人傑,卻偏偏在最完美的一刻,嘎然而止,不禁給人無盡遐想。而他們 的個人生活,也是如此個性獨特,在歐洲史上也是絕無僅有。從愛恨強烈得讓人瞠 目結舌,娶了六位王後的父親;到心思深沉,一生未嫁卻深諳男女調情之道的女兒, 他們的生活看似截然不同。從小就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亨利八世,好比熊熊燃燒的 火焰,光明磊落。他的熱情可以給一個地位普通的女人披上人世間最耀眼的光環, 卻也可以輕易地吞噬他最親近的人的生命;而從三歲就曆經世情涼薄的伊麗莎白 一世,卻如同一汪看不到底的深潭,不論是無情,還是長情,都令人無法捉摸。她 看似優雅,波瀾不驚,讓敵人對她漫不經心,正是她最危險的一麵。可是,這完全 相反的父女倆,又有那麽多相同的地方。他們接人待物的精明,敢做敢為的決心, 還有一份不畏世俗,我行我素的傲骨。 我也不想在這裏過多評論他們的曆史功績,以我的知識水平,也做不到。本文寫的 不過是些八卦瑣事,隻希望能引起大家對曆史的一點興趣。有時候想想,曆史還真 是有趣。多少人的生命猶如白駒過隙,仿佛沒有存在過,而有的人能在曆史上留下 這麽深遠的影響。但是,這些赫赫威名的人物,卻又能夠被哪怕身份再低微的人們 ,免費拿來作為茶餘飯後嬉笑怒罵,調侃娛樂的談資。如此說來,又何必擔心自己和 自己的所作所為在人世間不過是渺小的滄海一粟,一晃眼便再也找尋不見。隻要 我的文字能在此時此刻博大家一笑,足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