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俄羅斯東正教和天主教有什麽區別?天主教和基督教又有什麽區別?

(2010-12-28 20:29:28) 下一個

在教義方麵,東正教與天主教有一些區別。第一,東正教信守前七次公會議信條,不承認以後天主教所舉行的曆次公會議。在"和子句"問題上,東正教繼承東派教會的觀點,認為此乃對《尼西亞信經》的篡改。第二,東正教注重道成肉身,認為人之得救,在於把必死之人通過與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秘聯合而變成屬於神的,不死的生命。東正教神學中很少有涉及人性本原敗壞的內容,因此不十分強調贖罪論。關於恩典和原罪論,東正教的觀點和奧古斯丁的預定論有所不同。東正教認為每一個人都在亞當的罪中凡了罪,拯救既要依靠自身,也要依靠天主。首要的是自身必須擇善,天主才能幫助他們。善功隻是條件,並不具有得救的效用,隻有依靠天主的恩典才能獲得重生和得救。聖事中基督的血所生的救贖作用,是給予一切人的,凡願意接受信仰和洗禮的,都可以得救;凡是願意敬奉天主的,都可以得到報償。第三,東正教特別重視對聖母的崇拜。三一論確立後,對聖母的崇拜,反映了信仰者需要一個可靠的"中保"思想,童貞女瑪利亞就成了最理想的對象。



  在教會組織方麵,東正教否認天主教"隻有'使徒教區',即由使徒建立的教區有權成為牧首區"的觀點,認為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如根據國家或城市在經濟、政治方麵的重要性設立牧首區。牧首區(大主教區)下轄數個首府主教區。主教區的首腦是主教,其人選必須是高級修士或領聖職後保證效法修士生活的司祭。司祭可以結婚,但不能作為主教入選。主教以下的位次是:修士大司祭、修士司祭和修士輔祭,再以下的助祭、誦經士無神品。





基督教本是總稱,包括三個教派: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

  十一世紀中葉,基督教羅馬教庭分裂成東、西兩個教庭,東派拜占廷教庭自稱“正教”,即現在的東正教,信仰的是以俄羅斯為主的東歐國家。十六世紀以馬丁·路德為代表的宗教改革使原來的羅馬公教分裂為新與舊兩派。習慣上將舊教稱為天主教,信仰的主要有意大利、法國等國家。中國習慣將新教稱為基督教,信仰的國家主要有英美德等國家。

區別:

  1 天主教信有煉獄。

  2 天主教認為聖餐時的餅和杯是耶穌的真身真體。但我們認為聖餐主要是為了紀念主耶穌為我們所舍身。

  3 除了聖經以及一些旁經之外,天主教還相信Doctrines,天主教徒相信這些口傳的doctrines乃主耶穌時代代代相傳下來。但基督教隻承認隻有聖經(39+27)才是神所默示的。


基督教是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統稱。



  1054年,基督教發生第一次大分裂,正式分為天主教和東正教。



  1517年,德意誌神甫和神學家馬丁·路德發表《95條論綱》,要求廉儉化教會,回到聖經,由此引發宗教改革風暴,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天主教會脫離出去,另立新教。到1648年三十年戰爭結束的時候,天主教和新教各自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大致上確定了下來。

  

  天主教、新教(也就是傳統的基督教)和東正教的共性是首要的,他們都共同認可——





  一主:即神,—上帝耶和華,他是宇宙的主宰和造物主,自有永有,自在永在,他是大能、公義和仁慈的,他是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聖父·聖子·聖靈是三個位格,同為一體,聖子就是耶穌,聖靈則充滿於信徒的身心內,以溝通上帝和人之間的關係。



  一經:即聖經。分舊約和新約。舊約啟示給猶太人,強調人作為受造物的不完滿性和罪性以及上帝對人的犯罪的不悅和懲處,用以揭示上帝的大能、權威和公義;新約啟示給全人類,上帝派遣自己(也就是耶穌基督。基督就是“救世主”的意思。猶太教不承認耶穌就是救世主,他們認為救世主——即“彌賽亞”還沒有來)經童貞女瑪利亞無玷受孕道成肉身,下凡人間,經曆苦難,傳揚福音,然後被釘十字架,以自己的苦難和犧牲來救贖人類的罪性、墮落和苦難。死後三天,複活,升天,並預言自己日後還要再來,對所有的活人和死人進行審判,善人入天堂享永福,惡人下地獄受永罰,此即為“末日大審判”。新約強調福音,也就是愛,博愛,上帝對全人類的愛,以及人作為回應,對上帝的愛和對人的愛。正所謂的愛人如己,榮神益人。耶穌基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和榜樣。

  一信:信三位一體,信原罪,信拯救,信恩典,信審判,信永生。

  一洗:承認自己的罪性,接受基督的救贖,領洗為基督的門徒,以基督為力量的源泉和榜樣,愛人如己,榮神益人,實踐福音。



  在前述的那些首要的共性的前提之下,天主教、新教和東正教的區別和分歧卻也是顯明的,特別是新教與天主教和東正教之間的差別更大,天主教和東正教雙方的不同倒不是太多。

  

  天主教的主張:聖經的權威+教會的傳承



  信心+行為=得救與永生,



  信徒的自治+教會的引導。



  天主教其實是中國化的一種稱呼。天主教強調普世性,其總部設在羅馬梵蒂岡,稱為梵蒂岡教廷。所以天主教也稱為羅馬公教。其教會組織體係自上而下,集中統一,教皇(即教宗)是全球天主教會的領袖,由樞機主教團選舉產生,除非瀆職或犯有異端罪,任職終身。



  天主教的所有神職人員,包括修士和修女,均遵守獨身製度。這一獨身製度確定於公元12世紀,在曆史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可能並不一定適合於所有的神職人員。



  東正教強調正統性,所以也稱為正教。他與天主教的差別主要是以下方麵



  保守性:堅守古教義和古禮儀,基本不做什麽調整。

  封閉性:不太強調傳教工作,對與天主教和新教開展交流和對話也不大熱心。



  依附性:曆史上一直強烈的依附於世俗政權,受其嚴格的控製,不象天主教那樣一直政教分離和教俗二元結構。



  分散性:一直沒有統一的全球性的教會首腦機構。名義上君士坦丁堡(即今伊斯坦布爾)大牧首處於首席地位,但實際上莫斯科大牧首、耶路撒冷大牧首、安提阿大牧首、亞力山大裏亞大牧首並不受其節製,而且這些大牧首對非本國的正教會轄區的影響也很有限。



  神秘性:強調通過禱告時的沉思默想來達到與上帝的直接交通,很注重這種個體性的和不可重複性的信仰體驗。



  主教以下的神職人員可以結婚(修士和修女除外)。但是,有了家室的那些基層神職人員,比如神甫,就沒有機會再升遷到主教及以上職位了。



  東正教不象天主教,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雕塑,但教堂裏有大量反映宗教性內容的壁畫。東正教的教堂內外都沒有雕塑,這是公元8——9世紀拜占廷境內“聖像破壞運動”的結果。



  不過,東正教的教堂裏的其他裝飾物還是比天主教教堂豐富,而且宗教儀式也更盛大和繁複。



  東正教的教堂裏一般都沒有坐椅,教友們要站著參加宗教活動。這與天主教和新教教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東正教在國際上的影響力遠遠小於天主教和新教。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6012300428.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