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後的電影裏。 沒有一部能和<活著>相比,一部我看了不下20遍的電影。那才是葛優表演的巔峰之作----連葛老爺子都對他讚不絕口。我至今能清晰地回憶起福貴在賭場裏賭錢;在大雪紛飛的天裏, 窩在市場賣針頭線腦;和家珍回來後的喜悅之情;告訴春生要好好活著的場景。我覺得,雖然《活著》在中國的票房是零,但這決不影響它在中國電影史上裏程碑式的地位。 薑文是個痞子,和崔健,王朔等一樣追求美好理想卻屢遭現實壓迫而不得不幽默的流氓。《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一顆糖,含在嘴裏讓人想到太多美好的回憶。它描寫的東西純粹而幹淨,而這兩樣東西恰是社會越來越缺失的。《鬼子來了》裏麵翻譯官的處世哲學,借麵的大娘拍著胸脯說“我身正不怕影子歪, 連皇軍也得高看我一眼”,甚至是最後與皇軍聯歡時候的歌唱。無一不是小中見大。 《太陽照常升起》您沒看懂, 我也沒。 在看子彈之前看了很多評論,所以在真正看電影的時候,對許多搞笑的橋段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並不覺得十分好笑。倒是最後時候,縣長準備衝進碉樓裏麵振臂高呼而無人響應,倒是革命即將勝利,假黃四郎的頭被砍下後,大家去搶東西給我的印象最深刻。兩個地方---一個是薑武演的團練教頭提著兩顆人頭跑在最前, 另一個是一個老頭拿著槍跑在最後。這一前一後兩個人簡直把咱中國人最裏麵的東西全都解剖出來,活生生地擺在你自己麵前。這比“涼粉”來得更犀利。 許多評論聯想了很多片子裏的隱喻,甚至連馬拉火車都能聯想成“馬列”,鵝城能聯想成“俄羅斯”,簡直是五花八門,天馬行空。但那一前一後的兩個人,的確讓我聯想到文革中,那些功勳卓著的將軍元帥們,在林彪和四人幫得勢時候的趨炎附勢,和倒台後恨不得第一個跑上去,連打帶罵的醜態。 所以說,中國社會的醜惡現象始作俑者不是別人,就是這群高高在上的當權者。說中國社會無奸不商,利欲熏心,那些動擇貪汙千萬上億的官員呢?說中國社會世態炎涼,世風日下,那些喝酒撞死人也沒事的官員呢?李剛之流呢?說老師動不動就強奸了整個班級的女學生,那些非處女不玩,找百八十個情婦的大官呢?隻要黨還指揮槍,那麽無論黨多腐敗,中國永遠變不了。所以,現在的社會現實就是,老百姓一邊被喂著吃屎,一邊高喊“牙可稀”!所以,你注意看來美國訪問的在景點參觀的那些中國官員們,一個個麵黃肌胖,營養不良,目光呆滯,一身西裝的蠢樣子。一個笑話說,領導下鄉去送溫暖,握著老百姓的手說:“大爺,家裏還缺點啥啊?”老大爺激動地說:“就差陳勝吳廣了!”在我看來,中國從來不缺打掃戰場的老百姓,缺的是衝鋒陷陣的帶頭士兵。誰來喚醒這些士兵呢?中國宣傳部的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將這些有喚醒功能的作品掐滅,讓人民再沉沉地睡去。讓黨再幹社會主義。 電影,或者說藝術的確有它的政治使命,象崔健唱的“一把刀子”紮破了心,也紮穿了肺。但是僅僅從欣賞的角度來講,我更喜歡無恥混蛋這類不讓我們聯想得太多的純粹電影。因為我怕聯想得太累。 無恥混蛋裏的主要三個故事/場景都讓觀眾有強烈的緊張感,壓迫感。最令人叫絕的是CHRISTOPH WALTZ演的納粹軍官,形神兼備。他的一個動作,一個笑,一句話無不讓觀眾驚出一身冷汗。導演QUENTIN TARANTINO是敘事的高手,也是懂得觀眾心理的大師。一句話,無恥混蛋目的單純,電影好看。 這能怪誰呢?當你身上的壓力過大,你做什麽事情都會受到壓力的影響。就算我們看子彈的時候也仍然會聯想到變革,聯想到造反。這太累! 這也是為什麽我《功夫》也看了十幾遍的原因。 感謝短路,片子效果清晰,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