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簡單中國文學史 - 1. 上古篇

(2015-08-07 23:12:54) 下一個

這裏的上古,指的是從有已知文字記載的曆史(殷商盤庚時期)之前上朔,無遠弗屆。此前人類的活動,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大部份的文字曆史隻能隱約的體現於早期的史書,其完整性和真實性也難以考證,但後人也可以了解一些大致的訊息。

生活中人們不管其知識程度高低,總會對周圍環境的觀察作些判斷和反應,帶來一些抽象的表達,或手舞足蹈,或哼聲唱頌,或畫符書寫以留記錄,最後可能會轉化成文學。上古人類的活動,有些就產生並轉化為原始樸素的舞蹈和歌曲乃至戲劇;對一些現象的觀察和猜測乃至願景,又產生了原始的神話;人們的活動,也自然的由後人作成傳說記述,因而又產生了原始的曆史。這些都是原始文學的起源。

     上古的原始文學,大多是由後來的古人根據傳說而記錄下來,由於年代久遠,那些能被記錄下來的少的可憐的原始文學,或者先民的話和事跡,即使由最早的可考文字所載,也可能是由後人潤色或托造的,最早散見於先秦文書或更早的甲骨文,不一定很原始,但我們最少還可以知道一點點,更多的就湮沒了。上古曆史也是這樣。我們已不大可能知道全部正史了,但一部份通過傳說被記錄下來,如三皇五帝的事跡,留與後人去偽存真。我們讀古文時,也常可見到其引用的先人事跡或詞誓片段,讀起來朗朗上口,不過其中可能有許多是後人所托。

     人類活動會帶來對某樣活動的感情表達,如對勞動、獵獲、收成、友親情、身外現象等,加上群體活動所引起的協調性呼號等。原始詩歌普遍被認為是通過這些活動產生的,即使它們是很粗糙和沒有什麽連貫的(有人考察近、現代的有些原始部落還有這種現象)。所以如果要追溯的話,詩歌的源頭可能就是遠古的勞動號子。經過大家的不斷吟哼,慢慢就成了詩歌。有些經過文人的潤色,其文學色彩就升華了。雖然初民可能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上古的原始歌謠卻沒有多少保存下來,現存的比較可信的原始詩歌有那首著名的彈珠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描寫了一次打獵的過程。這可能是中國律詩已知的最早作品。那時候言語簡單,這種高度精練的二言詩或超短句詩可能還不少,可知華夏語言從誕生時起就是精練。但語言發展後,二言詩反而很難作,這是後話,略下不題。

     原始文學的另一種普通表達就是古神話,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自然和社會的觀察、迷茫、寄托、希望、鬥爭,通過一代代人的傳述,最後用文字記錄下來,直到漢代基本定型。著名的古神話很多,如《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後羿射日》等。但我們看到的可能也是曆經修改的版本,難說其中有多少原始成分。古神話集比較著名的著作有《山海經》《穆天子傳》等,都是後人根據古神話編撰而成集。到西周初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增加,敬鬼神而遠之,古神話不再大量湧現,但作為文學,卻流傳千古。

     文字在何時出現,難以確定。出土器物隻有圖案,並沒有接近文字的圖形。曾有報導稱發現過可能是七千年前的原始文字,但現存最早可辨的是殷商盤庚時期的甲骨文。不管你信不信倉頡造字,文字不大可能是突然大批出現的,應是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排除中國獨有的象形字文字在上古已經有了它的雛型,最後演化為今日的漢字。

     夏朝和商初由於缺乏文字記載,其間的文學發展應和上古類似;由於和殷商和周較近,它們的曆史雖也主要由傳說記下來,但總比盤古女媧乃至炎黃二帝等故事更接近真實。殷商盤庚時起由於有甲骨文和鼎銘文,一些原始的曆史記錄在那裏留下片言隻字,其曆史可信度越來越高。不過,那些早已失傳的高級讀物如《三墳》《五典》等,後人不知是什麽體栽,什麽時候成書,所誌何事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