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和工作外流是全球化環境的結果。
以前西方發達國家一枝獨秀,坐擁人才和資金,占據高端市場也占據中端市場。把一些低端市場做衣服和鞋子搗騰出去賣一架飛機可以換一億件汗衫反而對自己有好處大家過好日子。
這樣的經濟可以保持高的就業率和普遍高的生活水平。
現在不同了,世界開通了,人才不是西方獨有的了,資金也慢慢地由於資本逐利的本性在流走。一旦大部分低端和中端的產業轉移走,靠少數高端的行業不足以支撐廣大民眾的生活水平,導致其他人想要工作,就不得不向全球化的工資水平和生活水平靠攏。
這是大的圖象,不是某一屆政府跳躍性的政策可以根本改變的。
其實美國高端的行業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賴於外來的人才。這些人早晚會想辦法回到自己國家複製在美國的成功,也就是在本國把高端行業搞起來。正如那些中國留學生回去搞高科技企業一樣。沒有哪一個行業是江山永固的。
任何國家想長期把持主導地位而不要擔心別人競爭都是徒勞的,你這個地位得掙出來。人從來是亡於安逸。
我們看一下,印度每年畢業一百五十萬工程師,中國一百四十萬,而美國隻有二十萬。在先進技術方麵的人才,美國的教育早就已經沒有優勢了。如果沒有政治製度的問題,沒有資金流動的問題,在先進技術市場上中印的占有達到80%的比例是遲早的事。
美國可以做兩件事,一個是降低生活水平和勞工成本,把一些行業搬回來,另一個是放寬條件和待遇,把全球最頂級的人才延攬來美國,這樣才可能維持在世界經濟和技術有一席之地的地位。這二者必須是同時進行的,否則你把人家請來了,結果這個行業是在縮小的或者已經空了,我來幹什麽,以後我的孩子幹什麽,我還有什麽必要來美國。
以後是高檔手機,汽車,飛機,精密儀器等。
現在先進芯片還能賺中國的錢,可是拜登又不讓賣,哎。
如果畢業生的人數能代表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中國和印度早就應當在科技領域遙遙領先了。中國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幾十年前就超過美國了。目前世界頂尖大學還是在歐美。諾貝爾獎得主有幾個是中印大學畢業的?
當年全球化的假設是歐美繼續保持科技領先和資金管理的優勢,利用中國和發展中國家的人力和市場,保持發達社會和發展社會的差距。但這是一廂情願,美國拱手送出了技術和市場,隻讓一小撮資本家發了大財,發達國家的百姓享受了幾十年的廉價產品。麵對各方麵強大的中國,特別是中國與西方對立,讓美國人悔之晚矣。美國的優勢在於法律的健全,金融市場的發達,個人的自由,個人權利的保障,所以還能夠吸引精英,保持科技的領先。中國試圖通過國家的力量達到全麵的科技領先不符合自然規律,試想一個打工的人會有多大的創造動力?成為億萬富翁才是真正的動力。而且成功後不用擔心財產的安全,還可以在其他領域發展。看看蓋茨,紮克伯格,馬斯克,再看看馬雲,中國的其它富翁。那裏是創業者的天堂,一清二楚。中國以後還有沒有創業者都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