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水生所科研人員首次發現了微囊藻毒素在無脊椎動物性腺中的大量累積、性腺是僅次於肝髒(肝胰腺)的第2個靶器官、以及藻毒素可傳遞到後代(卵中有大量存在)等重要現象,並提出微囊藻毒素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生殖的影響應該受到關注和重視。而自從微囊藻毒素被發現以來,人們一直僅觀察到肝髒是毒素累積和作用的靶器官。該研究成果在環境毒理學上有重要意義,相關論文已發表在國際權威的毒理學雜誌《Toxicon》(2005年4月) 和《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05年4月)上,並受到極高的評價。
這項研究工作是水生所東湖生態站的博士研究生陳雋在導師謝平研究員的指導下完成的。她在近兩年的時間中,係統研究了我國大型富營養湖泊——巢湖中藻毒素在食物鏈中的遷移規律,從野外采集了大量的水生無脊椎動物樣品(包括各種螺、蚌、蝦、蟹等),在室內運用HPLC、LC-MS等現代分析手段,係統分析了微囊藻毒素在各種動物器官(主要是肝胰腺、消化道、性腺、卵,肌肉或足等)中的累積規律,發現了上述重要現象。
富營養化湖泊中的微囊藻毒素(水華藍藻的次生代謝產物)對環境和人類健康的危害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之一。微囊藻毒素能強烈地抑製蛋白磷酸酶(PP1、PP2A)的活性,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微囊藻毒素的毒性很強,譬如MC-LR的毒性可與化學類有機磷神經毒劑相當。微囊藻毒素進入人體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飲用水和被汙染的水產品(魚、蝦、蟹、軟體動物等)。動物體內的微囊藻毒素的分析測定技術十分複雜,加之淡水水產品在西方國家的水產品總量中所占比例很低,人們關注的多是微囊藻毒素通過食物鏈對陸生動物如鳥類的影響。而我國湖泊中有毒藍藻水華的發生頻率、毒素含量均很高,水產品中毒素水平也可能很高,加之我國淡水水產品在水產品總量中的比例高達40-50%。因此,微囊藻毒素對水產品食用安全性的影響關係到我國人民的健康,應該受到社會公眾和學術界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