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凋落的櫻花--日本精銳師團的下場:(一)近衛師團

(2012-01-02 10:53:28) 下一個

簡介:
通稱:宮
編成時期:1891年12月14日
編成地:東京
補給軍區:東京   

所屬步兵聯隊(編成時)(日文寫作“連隊”,意為團一級部隊,編者遵從現在習慣,改寫為聯隊,下同):近衛第1(東京),近衛第2(東京),近衛第3(東京),近衛第4(東京)。

近衛師團實際上是日本天皇的禁衛軍,長期以來負擔皇宮安全護衛工作,因此近衛師團長期駐紮在東京。是日本最早建立的7個師團之一,也是17個甲種常備師團之一。首任師團長為日本皇族小鬆宮彰仁親王陸軍中將。

編製:
1、昭和12年(1937年)近衛師團編製:
近衛第1旅團(下轄近衛步兵第1、第2聯隊);
近衛第2旅團(下轄近衛步兵第3、第4聯隊):
騎兵第1旅團(下轄近衛騎兵聯隊,騎兵第13、14聯隊);
野戰重炮兵第4旅團(下轄近衛野炮兵聯隊,野戰重炮兵第4、8聯隊);
師團直屬部隊(高射炮第2聯隊,近衛工兵聯隊,近衛輜重兵聯隊,鐵道第1、2聯隊,氣球聯隊,電信第1聯隊);
2、昭和18年(1943年)為應對不利形勢,在原近衛師團、預備役部隊基礎上擴編為近衛第1、2師團;1943年6月1日,近衛師團被分為近衛第1師團和近衛第2師團。

近衛步兵第1聯隊、近衛步兵第2聯隊與後來編成的近衛步兵第6(43年9月以近衛步兵第1聯隊抽調骨幹組建)、第7聯隊(以近衛混成旅團為基礎組建),然後再配屬駐紮東京的原近衛師團近衛騎兵聯隊、近衛炮兵第1聯隊和近衛工兵第2聯隊組建成近衛第1師團。原已南下的近衛步兵第3、4聯隊以及新組建的近衛步兵第5聯隊(1941年組建)組成近衛步兵第2師團。1944年4月4日新組建近衛第3師團(近衛步兵第8聯隊,近衛步兵第9聯隊,近衛步兵第10聯隊,近衛炮兵第3聯隊,近衛工兵第3聯隊,近衛輜重兵第3聯隊)。

近衛第1師團: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東京   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2方麵軍
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近衛第1、2、6、7聯隊;

近衛第2師團: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Medan(Sumatra島)
投降時所屬部隊:第25軍   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
近衛第3(東京),近衛第4(甲府),近衛第5(佐倉)   

近衛第3師團:
二戰投降時所在地:東京
投降時所屬部隊:第12方麵軍
所屬步兵聯隊(投降時):近衛第8、9、10聯隊;

早期參戰經曆(1891-1905年)
“近衛”這個詞源自於奈良時代。奈良時代守衛皇宮的“近衛府”就是它的語源。明治時期為推倒幕府重建皇權而募集的薩摩(現在的南九州)、長州(現在的山口縣)、土佐(現在的高知縣)這三藩的的禦親兵,就是近衛師團的前身。1872年禦親兵被改稱為近衛兵。1891年12月14日,近衛師團誕生了。

近衛師團的兵員來自本鄉、宇都宮、佐倉、水戶這4個連隊區。而大正時代以後,步兵和騎兵從全國,炮兵、工兵和輜重兵從關東地方的師團管區(第1和第14師團)中抽調精銳。為了保護皇宮,就要盡量選拔優秀的士兵來組建近衛師團。所以當初被配屬在近衛師團的士兵也被世人看作是精英。如果身邊有親戚在近衛師團服役的話,那麽這家人就會有“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感覺,那種自豪感也不用說了。

師團被建立後,最初的國外遠征是甲午戰爭。當時的近衛師團隻有步兵第1到第4聯隊和近衛野炮聯隊,其他一概還沒成立。但是師團被動員時候,是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的11個月之前。在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前一個月,近衛師團在遼東半島登陸,參加了旅順戰役,戰爭結束後被調往台灣執行占領台灣的侵略任務。

1895年5月27日近衛軍團的7000餘人在與日本的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於衝繩會合,貯備武力進攻“接收”台灣,5月29日“登澳底,攻基隆,占台北城”,6月3日下午攻占基隆製高點獅球嶺炮台,6月11日在鹿港商人辜顯榮的協助下進入台北。6月18日近衛師團前往淡水,將淡水的數千名清朝士兵遣返回中國大陸。台灣民主國成立後,奉派進攻台灣。攻下台南後不久,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於台南病死。全島的反抗大致平定後,於1895年11月離開台灣。日俄戰爭期間,近衛師團從朝鮮半島南浦登陸,配屬第一軍參加了遼陽會戰、沙河會戰和奉天會戰。

二戰期間:
1939年11月2日,該師團第1、第2近衛步兵聯隊、第3近衛野炮兵聯隊第三大隊組成近衛混成旅團,由長綏田武少將任旅團長,開赴中國華南地區,先後參加了翁英作戰、賓陽作戰,其中近衛步兵第二聯隊進駐印支半島北部,後該旅團陸續返回東京,於1943年改編為近衛第一師團。

1940年6月3日,留守東京的近衛師團其餘部隊近衛步兵第3、4聯隊緊急動員,開赴中國漢口,後進入廣東,並於1941年7月侵入印支半島南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近衛師團從屬於山下奉文的第25軍。參加了馬來半島、新加坡的一係列戰事。其中近衛步兵第3聯隊配屬自行車,號稱“銀輪”部隊,戰果顯著,但自身傷亡也大。占領新加坡後,近衛師團所屬聯隊奉命原地警備。

後參與印度尼西亞的Sumatra島掃蕩,並擔任當地的警備。1943年5月14日,近衛師團改稱為近衛第二師團,近衛第3聯隊的主力移駐到Andaman群島,之後不久又回到Sumatra島。近衛第二師團各部分散在Sumatra島的各地,準備迎戰美軍的登陸。但是美軍實行“蛙跳”戰術,一直沒有進攻印尼,近衛師團隻有駐守Sumatra島一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為止。

叛亂:
1945年8月,日本廣島、長崎相繼被美軍投下的原子彈摧毀,後蘇聯又對日宣戰,遠東紅軍攻入中國東北,圍殲關東軍。8月10日淩晨,經過漫長的討論後,天皇決定接受《波茨坦公告》,並將其通過瑞士和瑞典兩國通知美、蘇、中、英四大國。10日上午,陸軍大臣阿南惟畿向陸軍省課以上軍官傳達禦前會議作出投降決策時,言詞中流露對主和派的憤懣,稱自已被逼接受“聖裁”。他一手提拔的一批少壯派官佐立時沸騰起來,大吵大鬧,還有哭的,表示反對求和,寧願戰死,又大肆辱罵主和派。其中的代表者為田中少佐、井田中佐、椎崎中佐,以及阿南的妻弟竹下中佐。

田中等少壯派趁此機會,在陸軍省防空洞秘密會議,策劃發動起義,掃除主和派的鈴木、東鄉、木戶,占領皇宮,把天皇保護起來,以武力切斷皇宮與主和人士的聯絡,促使天皇收回求和成命。又議定起義以突襲皇宮開始,為此,田中等決策爭取保衛皇宮的近衛第1師團一起舉事。於是派人前往秘密聯絡。一拍即合,近衛第1師團的賀右少佐、右原少佐,本也已鼓動了部分官兵,用武力反對求和。雙方於是製定了起義的具體計劃:時間,15日淩晨2點;以近衛師團為主體,逮捕主和大臣,占領皇宮;隔絕皇宮與外界聯係,宣布實行軍管;爭取陸軍大臣阿南、東部軍司令田中支持。8月14日午夜,裕仁天皇在皇宮禦用辦公室錄下了停戰詔書錄音,並由德川和戶田等兩位侍從保存在宮內省。在得知15日中午將播放停戰詔書的消息後,田中等人決定提前行動。

午夜時分,叛亂分子將近衛第1師團師團長森糾騙來師團部,軟硬兼施,脅逼森命令第1師團起義。森終不答應,田中見時不待人,決定掃除絆腳石。師團部一聲槍響,森倒在血泊之中。時為8月15日淩晨1點,叛亂開始。對叛軍的最大威脅,是負責東京衛戍的東部軍。田中先已明了這一點,故而在叛亂發動前,就派井田去東部軍司令部,爭取司令官田中大將予以支持。田中即表反對,並力勸勿作此叛逆行動。

田中從森的抽屜裏取出指揮印章,在以森名義發出的《第584號帝國近衛師團命令》上加蓋,著人分送各聯隊長、大隊長,分隊長。命令如下:
近衛師團將粉碎敵人陰謀,保護天皇,保存國統。步兵第1聯隊占領第二、第三衛戍營地,及馬場周圍,以保護皇室。聯隊長還應以一部占領東京廣播電台,禁止一切廣播。步兵第2聯隊使用主力,保護在皇宮吹上區的皇室。步兵第6聯隊繼續執行目前的任務。步兵第7聯隊占領二馬士官周圍地區,切斷與皇宮的一切聯係。第1機械大隊以現有兵力保衛皇宮。通訊分隊除保持與師團部的聯絡外,切斷外界與皇宮的所有聯絡。騎兵聯隊、第一炮兵聯隊、第一工程兵部隊待命。我在師團部坐鎮指揮。標有“帝國近衛師團”的軍用卡車,滿載全副武裝的日軍在街上奔馳。他們的肩上都掛著白帶子,這是叛軍識別標誌。皇宮很快落到了叛軍手中,宮廷警衛被解除武裝,各進出口被封鎖,通訊被切斷。近20位要員被逮住,押去一所舊木屋關押,廣播協會的錄音組,在離開皇宮不遠處與叛軍撞個正著,也當了俘虜。田中聲色俱厲審問被關押者,追查天皇錄音的去處,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他估計很可能由宮內大臣石渡或內大臣木戶保藏,於是下令搜捕,又傳下令去,在宮內各室尋找。但由於皇宮結構複雜,對於隻有高小文化程度的日軍士兵來說,根本分不清東南西北,對皇宮內工作人員也無從辨認,負責保護《停戰詔書》錄音帶的兩位侍從因此沒有被叛軍發現。

近衛步兵第1、2聯隊都很好的執行了偽造的命令,隻有第6聯隊聯隊長對此有疑問,他隨即向東部軍司令部確認命令。此時東部軍司令田中靜壹陸軍大將得知皇宮已被叛軍占領,馬上部署平叛,通過東部軍參謀長向近衛師團官兵發去命令:近衛第1師團師團長森糾已被叛亂頭目殺害,師團暫由東部軍司令部直接指揮;以森糾名義發布的《第584號帝國近衛師團戰略命令》是叛亂頭目偽造的,應予撤消;包圍與占領皇宮的一切部隊撤離。當近衛師團下轄的很多部隊幾乎是同時接到了師團部和東部軍發來的兩道命令,各部主官果斷地執行了後者。早上8時,叛亂被平息,包圍皇宮的近衛步兵第2聯隊也撤除了包圍。叛亂頭目田中中佐眼看大勢已去,走到皇宮前草坪上,對著自己前額開了一槍。另幾個叛亂頭目如古賀、椎崎等,也或開槍、或剖腹自盡,被捕的井田、石原等聽候發落。8月15日11時,裕仁天皇玉音被播放,日本宣告無條件投降。

曆任師團長:
近衛師團
近衛師團長    任 到職日            師團長名       備考
1             明治24年12月14日     小鬆宮彰仁親王  
2             明治28年1月28日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指揮台灣征討。因戰病死。
3             明治28年11月9日      野津道貫  
4             明治29年5月10日      佐久間左馬太   
5             明治29年10月14日     ?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