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上課了:一位教授的幽默智慧課堂7(轉載)

(2011-11-17 13:12:10) 下一個



第四講  中國女性文化(Ⅱ)

(三)女性角色之定位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性,就是把各種類型的社會文化、社會行為和宇宙秩序牽強附會到一起,宇宙秩序人際化,人際關係宇宙化,謂之天經地義。女性學者譚正壁認為:中國古來一切思想的源泉,完全出在一本《易經》上,關於兩性的關係,《易經》是這樣說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戶謂之乾,闔戶謂之坤;乾,健也,坤,順也;乾,天也,故稱呼父,坤,地也,故稱呼母。一句話,男女關係天地化,天罩著地,給大地地以陽光和雨露,地當然不能反天了。導致男女關係的主軸便是:男性是施恩者,女性是受恩者。前者是恩人,後者隻能報恩不已了。後來社會意識又把這一中心思想擴大化,那麽男性女性角色便定位了,大致對應關係如下:

男      女
父      母
乾      坤
天      地
日      月
陽      陰
外      內
動      靜
攻      守
剛      柔
強      弱

在這麽一副男女關係對應圖中,中國傳統女性的標準形象躍然紙上。女性天生就應柔弱,女人的價值就體現在圍繞著大太陽和小太陽旋轉,女性的社會角色,就是賢妻良母。當然了,如果小女人給人當第三者了,那麽她連月亮都不是,隻能是星星了,被人總稱為小星。

學者易中天認為:賢妻良母是對女性的單方麵要求,是夫妻間的不平等條約,如果不加分析地一味讚美,無疑是讚美這種不平等關係。周恩來同誌1942年在《論賢妻良母與母職》一文中也指出:隻要保持這個舊的固定名詞,便先陷入男性社會的立場。周恩來同誌說得對,但是這裏我想指出的是,周與鄧的夫妻關係,或者說,鄧在家庭裏的所作所為,恰是一個標準的賢妻良母,盡管沒有人在她身上用這個舊的詞語,但是,中國打天下的英雄們,身邊何嚐不是一個又一個的賢內助呢?中國的女英雄也不少,可是中國的女英雄哪個能升到主席的位子上去?就一個宋國母,好象還是走的丈夫的後門,而且,更多的是一個擺設。至於江青,先不說她人怎麽樣,單說延安時代,高層男人們開會,合謀不給她一個夫人身份的鬧劇,就足以讓後人恥笑不已了。一個政府,其元首身邊的一個小女人足以對整個國家的正常運作構成威脅,那麽我們是應該歧視這個女人,還是應該警惕政府體製之不足?打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讓江青給華盛頓或者給克林頓當生活秘書去,能耐再大,頂多又一版本的萊溫斯基的故事,又能怎麽著?文革過去後,某些史者還想把國人的思維引導到指責"江妲己"的層麵,臉皮真夠厚的,我們笑得滿地找牙也沒人賠我們!

社會層麵上,男性在成全賢妻良母方麵,可謂是推波助瀾,功不可沒。人前人後,稱呼自己的女人為:戝內,內人等。鄉間更是叫得絕,直呼女人為:屋裏的,床上的,炕上的。

這裏羅嗦這麽多,是想說明,由於給女人定位不正,導致女性在曆史與現實中的尷尬處境。標準化吧,是犧牲品;非標準化,又不是好人,咋也不是。比如那顧大嫂,發起怒來,提井欄砸老公的頭,打祝家莊,小娘們更是一刀一個人頭,咋看咋象個二百五;還有孫二娘,丈夫不敢殺的客人,她敢,夥計扛不動的行貨,她上。二百五就二百五吧,可是你看作者如何妖魔化醜化這些女人:前者是胖麵腰肥;後者是棒槌般的手腳,轆軸般的腰。雖說是文學形象,但男性作者的筆法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社會中女性若如此形象,更是永垂史冊了。比如宋代龍丘居士陳慥的婆娘,在蘇東坡的戲謔下,是這樣一個形象:龍丘居士也可憐,談空說有夜不眠。忽聞河東獅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蘇東坡本是戲說龍丘居士之可憐,可是現在人的記憶中,早沒有陳老兄的記憶了,隻記住一個河東獅吼。

所以,我挺同情楊玉環同誌,蘇妲己同誌,褒姒同誌,還有那個江青同誌。如果長得差點,頂多誤一個男人,一不小心,嫁個皇帝,就成千金也不笑的誤國妖後了。

(四)傳統女孩子的素質教育

女孩子的地位底,不是出生才開始的待遇,而是自打娘胎裏就注定了的。殷商卜辭中即有"貞,有子""不嘉,有女"的字樣,前者的意思是"太好了,是個兒子",後者的意思是"大事不好,是個女嬰!"

其次,中國傳統社會,男曰兒,女曰嬰,我們現在所謂的棄嬰,其實其文本初意乃是專指拋棄女孩兒。學者們推論,殺嬰棄嬰至少在春秋戰國時就已出現,韓非子曾提及當時人"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如果站這個角度看,我們現在社會的重男輕女(據我所知,局部鄉下已經出現男女比例不協調的問題了,希望引起有關方麵的重視)似乎不應該是計劃生育引起的後果,而隻能是中國人的傳統意識。當然了,農民沒有退休金,老來衣食無保障,以及計劃生育等可能加助了這種傳統意識的重興。另外,從字源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嬰字的構成是兩貝加一女,一般人認為,兩貝是女子珠上的項鏈串珠,但我覺得,它更可能跟中國女孩子俗稱"賠錢貨"的說法有某種關聯,當然,這需要去考證。不過,這些小玩藝兒不搞也罷。

其三,周代,中國就有了所謂的弄璋之喜與弄瓦之喜。《詩經.小雅.斯幹》中說: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之衣裼,載弄之瓦;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賞,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韍(通用字,原字打不出來)斯皇,家室君王。這話翻譯過來就甚沒意思了。總之,生個女孩,就把你扔地上,隨便用一個布片包上,那叫弄瓦之喜;如果生個男孩,那就了不得了,讓他穿漂亮的衣服,放到床上,小家夥哭聲響亮插雲宵,一看就是穿官家禮服的大人才,咋看咋象家裏的小皇帝。所以,生男孩,叫弄璋之喜。

女孩子一出生,就給你以瓦片的待遇。但既是瓦片,也不能由著你破瓦破摔,你得接受諸多素質教育。這項素質教育簡稱閨媛禮。

閨,意指女子居室的房門。傳統文本所謂的閨女,乃是指門裏麵的女人。這個門,還不是家庭的大門,而是女孩子自己臥室的房門,我把它稱作二門。因為俗語裏比喻女孩子安靜本分,常用語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所謂的媛,其本義是美女,美好。閨媛二字合於一處,單從文本上就反映了傳統女性美的標準。

中國的閨媛禮始於周代,主要是對女孩子進行道德教育的素質教材,其目的就是培養女孩子能成為合格的女人。《禮記. 內則》記載了周代的婦德標準,為閨媛禮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秦代,女子的貞節問題備受重視,人民領袖秦始皇同誌於日理萬機中抽出時間,多次刻石提及此事,如在泰山刻石上說: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靜。在各界領袖的關心下,到了漢代,閨媛禮終於完善。前漢,後漢,各出一位流傳千古的女子教育專家。前漢出個劉向,作《烈女傳》;後者班昭,作《女誡》。特別是後者,應該算是中國最早的婦聯主席了。漢代之後,對女人的素質教育不斷加強,鞏固,各種家範家規類的素質教材不斷出版,後人整理為《女兒經》《女論語》之類,內容豐富,範圍廣泛,堪稱女式百科全書了,下麵分類簡介一下。

第一, 男女授受不親的男女有別之禮。

男女之別,並不是一出生給你個瓦片與美玉就完事了那麽簡單,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瓦片與美玉必需做到"階級鬥爭年年講,月月講,日日講,時時講,分分講,秒秒講"的高度。《禮記.曲禮》中規定如下:男女不雜坐,不同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叔嫂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梱,內言不出於梱。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已嫁而返,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翻譯過來,大致意思是,男女不能雜坐一處,不共用衣服架子,不共用梳洗用具,不親手遞交東西,小叔子與嫂嫂不能互相問候,不得讓庶母給自己洗下衣(中國古代上衣下裳,分得很清的,不象咱們現在,一律衣裳了,上下不分,不成體統的),外麵的事不得傳入閨女內室,內室的言談也不要說出去。女子定婚,脖子上要帶個此貨已定的彩帶標誌。沒有大事,比如地震殺人啦什麽的,不要進入女孩子的房門。已出嫁的女子回娘家,不能與兄弟同席坐,同盤子吃飯,火鍋更是不能吃了,嗬嗬。

宋代以後,男女授受不親規定更嚴格。《司馬氏書儀》規定:凡為宮室,必辨內外,深宮固門,內外不共事。不共浴堂,不共廁,男治外事,內治內事,男子晝無故,不處私室,婦人無故,不窺中門。有故出中門,必擁蔽其麵;男子夜行以燭。男仆非有繕修,及有大故,不入中門,入中門,婦人必避之。不可避,亦必以袖遮其麵。女仆無故不出中門,有故出中門,亦必擁蔽其麵。看看這規定,就明白古代男人之不易了,一門心思要把老虎們關到內籠裏去,比動物園的園長還要費心。當然,同學們私下裏可能有疑問,這能執行下去嗎?單說司馬光他家吧,如何不共浴堂不共廁的?我猜他家可能是有男女廁所與男女澡堂的,好歹他是當官的,家當厚實點,可對於老百姓,可能就慘了。我覺得,這麽一種高標準,也隻是希望罷了,猶如咱們現在的三講三隻表希望官員們都變作青官一樣,當真就不好玩了。當然了,司馬光可能是以身作賊的,比如他砸缸救小朋友的壯舉,我就一直懷疑,為什麽他不用手從缸口往上拉,而是費力吧嘰的用石頭砸呢?懷疑的結果,我猜可能那缸裏的小朋友是個女孩子,而司馬光本人,可能接受革命教育早了點,有點類似放牛的王二小!這裏開個玩笑啊。

男女之別,我們的祖先在搞建築時也充分考慮到了。古代家庭營造房屋時,一般分這內室外室兩部分,男子居外,女子居內,男不入,女不出。我覺得,美國人聰明,認為總統是靠不住的,可我們中國人更聰明,認為女人是靠不住的,男女更是不能碰麵的,一碰麵可能就壞事的,阿Q同誌就是這麽認定的:呸,凡男人與女人在一起,就一定不會有什麽好事。所以,男子盯女人五秒鍾就算非禮,而女人,幹脆不能看男人。象潘金蓮,武二一進門,這廂就高喊叔叔回來了,真是不要臉哪。不過,中國傳統社會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長嫂如母(比如包老黑和其嫂嫂)。那潘金蓮勾搭武二,更是不成體統了。早先的時候,我老是納悶:《西廂記》何以在明清被視作黃書?後來一學習這些閨媛禮的素質教材,才明白,那西廂可是黃大了。至於黛玉偷看黃書,堪稱早期女革命家了,寶釵偷看黃書卻裝著沒看過,相當於敵後武工隊了!

第二, 惟務貞潔之貞操禮

貞操,是中國傳統社會衡量一個閨中女子品行的最基本也最關鍵的標準。對少女的貞潔的重視,正如對於集權的重視,也是始於始皇同誌的秦帝國。在此之前,男女尚有部分戀愛自由,參看《詩經》。始皇同誌關心女人貞潔問題,漢代更是關心,貞節女人,會象現在的勞動模範三八紅旗手一樣,戴紅花,上國家光榮榜,謂之"表貞女"。西漢劉向苦心,編《烈女傳》,閨女貞潔遂成當時時代的主旋律。範曄在《後漢書》裏首創"烈女傳"體例,從此,曆朝曆代史書都跟著來,這旋律,一下子旋了兩千年。

當然,反叛式的白卷英雄也有,但卻 猶如孔先生盤子裏的茴香豆,多乎哉?不多也。這其中,卓文君同誌表現得不錯,跟司馬相如私奔了,成千古美談。晉朝的的賈午也不錯,把皇帝老兒晉武帝賜給她老爹的香袋送給了自己的相好韓壽,遂成"偷香"之美談。而且,魏晉時的中國女人,似乎掀起了一場世界上最早的女權運動,魏晉名 士們帶頭衝擊禮教,女人在後頭也搖起了小旗,貞潔觀受到了衝擊,女人在社交方麵也很活躍,但是由於隻限於貴族女人名士之妻,猶如教材上評價那辛亥革命:脫離人民群眾,最後導致失敗!

魏晉女人的活躍,掩蓋不住主旋律之背景音樂-西晉裴頠作《女史箴》,曰:膏不厭鮮,女不厭清,玉不厭潔,蘭不厭馨。一句話,女人就是男人桌上的一道小菜,圖的就是新鮮和清潔!

隋唐時期,皇室宮廷生活奢侈糜爛,宮妓流行。上層社會的風流韻事,猶如毛澤東時代下層百姓的學雷鋒做好事,那是層出不窮哪。唐高宗敢娶爹的妃子, 唐玄宗就敢搶兒媳婦。如果說,長孫皇後作《女則》還算以身作則的話,那麵首眾多的武則天同誌發布《內訓》號召別人都守節就堪稱以身作賊了。唐代最重要的一本關於閨媛禮的著作是宋若華的《女論語》,號召大家能依了其書死學死用,就會成賢婦,獨美千古。

宋代,理學家提出"存天理,滅人欲。女子守貞,寡婦守節,嚴打形勢越來越緊張。程頤先嚇唬女人: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回頭又嚇唬男人: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這下就壞菜了,麵臨著男人們集體約好都不娶你的危險,女人們誰敢不老實?不老實也得裝老實,如那寶釵似的。

第三, 女性之美儀

傳統女性之美,可用柔、順、輕、怯四字概括。王夫人之相中寶釵,估計就是根據這個標準要求的。黛玉除輕字符合標準外,其它三個方麵都難以及格。現代的女孩子,見了老鼠就誇張的叫喚,不害怕也要叫喚,假裝膽小,實在是心底裏想向傳統美女的標準靠近,而中國男孩子,平日表現不了自己的威風,一般在老鼠麵前是很風光的。有些小家子氣的男生,幹脆用毛毛蟲代替老鼠來唬女孩,側麵卻是要證明自己的雄風的。

傳統中國女人以膽小為美,跟中國第一任婦聯主席的班昭倡導有關。她在《女誡》中說:"陰以柔為用,女以弱為美"、"生女如鼠,猶恐如虎"。

唐代的《女論語》更是不厭其煩地告誡女孩子:行莫回頭,語莫掀唇,坐莫動膝,立莫搖裙,喜莫大笑,怒莫高聲。到了宋代,審美情趣更加趨向病態。南唐後主李煜同誌給自己的舞女窅娘做蓮花座,窅娘同誌"以帛纏足",在蓮花座上起舞,"屈上作新月狀",端的漂亮極了。引得女孩子紛紛效仿,到了明代,纏足遂由時尚上升為道德規矩,女子人人纏足,不纏就嫁不出去,當然也有窮家女兒破瓦破摔堅決不纏的,可能是為了幹活勞作之方便。至於元璋同誌的元配夫人馬皇後,更是由於沒有纏足而被時人戲稱作"馬大腳"。大腳就大腳吧,反正人家一不小心嫁給了一位開國皇帝,可無聊之人不甘心,非得諷刺一下這大腳,燈謎上畫個馬,馬上一女人,大腳,懷裏抱個西瓜,以影射淮西馬氏大腳為樂,元璋同誌也不傻,一看就雷霆震怒。文人們敢如此漫畫皇後同誌,估計不是吃了豹子膽,而是背後那根以德治國的小棍子撐的。

有人說,中國與美國的生活目標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生活。隻不過達到生活的方式不一樣。美國為了生活,不斷的改造思想,而中國為了思想,卻是不斷的改造生活。要我說,一句話可概括,人家削履適足,我們是削足適履。纏足即是一例。總之,中國女人除了精神的不幸外,從此有了肉體的痛楚,女人,正猶如她的三寸金蓮,都成了男性把玩和欣賞的藝術玩具。當然,纏足不光光是為了女性美,《女兒經》裏說:為甚事,纏了足,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輕走出房門,千纏萬裹來拘束!明白了吧,還是怕女孩子都學卓文君,見個男人就跟人私奔呢。

第四, 無才是德的婦德禮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明末後在社會上普遍流行的諺語,它反映了整個社會對婦女道德的期望和要求,是對婦女才華與能力的否定,這句話,可以說是對古代婦德的高度概括。班昭在《女誡》中說:婦德,不必明才絕異也。班聖人這麽一倡導,導致女孩子才華被人視作不幸,僅舉一例。唐朝女道士李冶五六歲時,作《詠薔薇》一詩,內有"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之句,其父一看,卻不象現在的父親一樣,大呼孩子神童,同時牽著孩子上有關部門要求測量智商,以期證明自己一不小心生了個神童,恰恰相反,其父"大恚",曰:此女狡黠非常,恐為失行婦人。而李冶也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長大後成女道士。唐時的女道士,好多都是半文半娼式的,比如眾所周知的魚玄機。

女孩子不需要聰明,更不需要才華,笨笨的反而好。聰明至少要裝傻,不笨也得裝笨,比如花襲人與寶釵。可惜的是,有些女孩子,本來傻得可以,卻要裝聰明,本來笨得要命,卻要裝作不笨,比如晴雯與黛玉。如此,她的們命運就很不一樣了。

女子嫁人之前要守的婦德比較簡單。一是孝親,二是持家。所謂的孝親,《女論語》交待:女子在堂,敬重爹娘。每每早起,先問安康。寒則烘火,熱則扇涼。饑則進食,渴則進湯。所謂的持家,《禮記.內則》教導:女子10歲學紡織,操持家務等。司馬光在其《居家雜儀》中把這項工作往前提了一下,要求女子:六歲時習女紅之小者,十歲後習女紅之大者。所謂的女紅,主要指各種家務活,後世主指刺繡等巧線活。我覺得這麽偉大的人物,還時不時的操心小女人之女紅,同誌日理萬機,也不容易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