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出色的將領,如果得遇明主,再坐擁天時地利,勢必可以開拓一番大業,留名千古,李靖之於唐太宗李世民即是此例,但不少時候命運又是很捉弄人的,於是在曆史上就經常出現這樣一幕,一些驍勇善戰的將領總是有回天乏術之歎,到最後麵臨或是淒涼或是悲壯的結局,曹文詔就是其中之一。
曹文詔是誰?許多人可能都不曉得,一年多以前這個名字對我來說也是相當陌生的。
順便說一下,我讀曆史有這樣一個特點,可能起先隻是對某個時代中的某個人物感興趣,而在了解這個人的相關事跡中,又漸漸衍生出新的影像,就這樣一幅幅的交織到一起,最後得以不斷的深入窺探曆史的全貌。
對曹文詔以及明末曆史的認識就是在這基礎上開始的。
其實,在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那段日子裏,並不缺少一些指揮藝術超群的統帥,但我總覺得這是一個統帥多於將領的時代,畫籌謀略調兵遣將,統帥當有此為,但怎麽具體的執行命令實現既定的謀劃,還得靠衝鋒陷陣的那撥人,我想,到了最後明朝之所以在和李自成等人及清兵的作戰中處於下風,直至走向滅亡的境地,不是由於統帥不夠,而是能打仗尤其是那種有衝擊力的將領太少了。好不容易出現一個能把李自成張獻忠打得滿地跑的曹文詔,卻並沒有伴隨明廷走到最後一刻,試想一下,倘若曹文詔再能堅持個三五年,以曹文詔曹變蛟叔侄之力,任是李自成生命力再強,也不能苟延殘喘太久,當然,這樣說是有事實根據的,無論是在剿滅李自成等人的戰役中,抑或是與清兵作戰,曹文詔都鮮有敗績。在明末軍事鬥爭中一度鬧得沸沸揚揚的點燈子、李老柴 、掃地王、可天飛、李都司、混世王、老回回、滾世龍,不管名字是多麽的乍勢,在短短的三年內都被曹文詔或擒或斬,以至於人們言道“軍中有一曹,西賊聞之心膽搖”,可以說,高迎祥、李自成等人跑到哪裏,曹文詔就打到哪裏,直到大獲全勝為止,而曹文詔也不隻是能打順風仗,在尤其能考驗一個將領素質的劣勢條件下,曹文詔同樣能把握戰機轉危為安,在崇禎五年三月的南原之戰中,曹文詔身陷敵營,以寡擊眾,如入無人之境,這一幕與《三國演義》中長板坡趙子龍七進七出頗為相似,將軍尚且如此拚命,當差的又怎麽能不奮力死戰?曹文詔能夠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並不是巧合或者是憑借運氣,這位曹將軍的武藝、膽識、應變在當時都是無人可及的。
說不清是李自成和清兵是誰幫助了誰,因為曹文詔曹變蛟叔侄集中精力與李自成等人周旋之時,後金方麵就少去了許多挺進的阻力,而每當李自成、張獻忠落荒而逃,開始過著有今天沒明天的流亡日子,眼看大明王朝的內部警報馬上就要全麵解除之時,又是皇太極帶著人在千裏之外成功轉移了明廷的注意力,使得不久之後李自成可以一遍遍的上演“胡漢三歸來”這一幕。李自成和皇太極心有靈犀到這個地步真讓人疑心這哥倆之間是不是有什麽內幕交易,達成一個先滅明廷再瓜分天下的協議,隻是後來當實力的天平發生扭轉時,皇太極又親手撕毀了這份同盟協約。對崇禎帝朱由檢來說,他肯定也不止一次的感慨道:要是俺手下有兩個曹文詔該多好啊,就不用去擔心沒法同時對付李自成和皇太極這幫天殺的。
設想終究隻是設想,大明王朝還是深陷兩線作戰的艱難境地,如果不出意外,曹文詔像以前一樣硬扛下去估計也不會有太大問題,可意外偏偏就發生了,而且問題就出在鼎鼎大名的洪承疇的身上。我一直都不認為這種投敵變節的人在投降之前能是什麽好玩意兒,在曹文詔剛開始馳騁陝西、山西的時候,姓洪的就沒幫忙說過一句好話,到了崇禎八年李自成、張獻忠糾集二十萬人大兵壓境,洪承疇一方麵表示曹文詔帶著幾千人去衝鋒後自己隨後就到,但實際上救兵卻遲遲未到,致使曹文詔麵臨比一千多年前的李陵還要凶險的形勢,此時的曹文詔也無力再像三年前在南原城下一樣隻身殺出突圍,一代良將就此殞落。客觀地講,在最後一戰中,曹文詔本人也是犯了錯誤的,別說是二十萬軍隊,就是二十萬個稻草人,三天在夜也砍不完哪,而且還追擊了幾十裏,也太不拿李自成當成幹部了。
順便說一下,有個好樣的叔叔做榜樣,曹變蛟也沒有遜色到哪裏去,在鬆山會戰中堅持到最後一刻,其間還不忘親自組織突擊,差點兒要了皇太極的小命。凡此種種,都不知讓那個打不過就逃跑的吳三桂要學習幾百年。
不管怎麽樣,曹文詔的時代落下帷幕後,李自成真的可以好好睡一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