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寺廟多,僧人多,由僧人研製出來的蔬菜、素食也是京都飲食的一個特點。在日本的超市常常能看到貼有“京蔬菜”標簽的蔬菜。“京蔬菜”是京都傳統料理必不可少的蔬菜,源於僧人之手,由於產量低,種植的人很少,所以比較貴。一分錢一分貨,京蔬菜的確味道濃厚,口感也好。
現在最一般的京都傳統料理該說是豆腐了。日本各地超市的豆腐櫃裏至少有5種以上的豆腐,但是去京都還是有很多人要吃那裏的豆腐料理。2015-6-6去京都,在旅館的餐廳吃了一頓從頭到尾都是豆腐的套餐。
1 京都車站對麵。京都很少高樓,整個城市顯得很低,這個電視塔是京都的標誌。
2 距京都車站5分鍾路途的旅館。
3 第一道下酒小菜:白豆腐。淡淡又濃厚的豆腐味。啤酒是店裏贈送的。
4 第二道下酒菜,詳見下圖。
5 豆腐渣、雞肉卷、大蝦。
6 豆腐皮:腐竹的前身。
7 火鍋煮豆漿,邊煮邊做豆腐皮。
8 快開的時候結一層皮,我叫它“豆腐皮”,日本人叫它“湯葉”,曬幹了就是腐竹。
9 火鍋煮豆漿就是讓客人邊煮邊挑起皮來吃。
10 上圖豆皮配的調料,醬油瓶旁小碗裏是鹵水。每次聽到看到“鹵水”這個詞都會想起《白毛女》裏的楊白老,覺得它是劇毒品。
11 鍋底下的火滅了的時候將上圖的鹵水放進豆漿裏輕輕攪拌……
12 ……然後,就做成了鮮嫩的豆腐。
13 豆腐上撒上調料吃。
14 烤鮮麵筋。
15 豆腐豬肉燒賣。
16 炸豆腐、炸蝦、小青椒。鮮豆腐裹上粉芡油炸後放進日式調料裏,易做又好吃,我自己也常做。
17 豆腐皮(鮮腐竹)、鵪鶉蛋拌米飯、清湯、鹹菜。
18 米飯拌好了,口感柔和,味道濃厚。湯裏也是豆製品。
19 甜點:豆腐cheese。店裏是這樣命名的,口感真的很像cheese。
20 丈夫不吃甜的、不愛吃涼的,我每次都得吃雙份。其實這個豆腐cheese一點也不甜。不過,飯後吃雙份甜點的人注定會胖的。
是吃情調多些還是味道多些?
我想我知道了:單層晾幹是腐皮;疊起來一起晾幹是腐竹。還是你的說法更接近 : )
幹豆腐也許是南方人說的豆腐幹吧?我感覺腐皮和腐竹內容是一樣的,隻是形式不同。倒是豆腐幹是另一種內容了。哈哈,你我都不是專家,怕是也討論不清楚,不追究了吧 : )
我奶奶對上海有太多的不滿意,第一是上海話!與大豆有關的是一大類,其中最難容忍的好像是醬。她是用東北親戚寄來的大豆自己做大醬的。當然是東北的什麽都比上海的香,包括大白菜和魚。
記憶中我奶奶提關內關外的話都是講故事或曆史事件,好像她並不把個人的經曆與關內關外聯係起來。
你很尖銳,豆腐皮和腐竹應該不是一碼事,東北人管豆腐皮叫幹豆腐很有道理,就是把豆腐壓得薄而幹。我這個應該叫鮮腐竹吧。
東北文革時也用榨過油的大豆作豆腐,口感和大豆做的根本不一樣,沒想到上海也會是那樣。不知你奶奶是否說“關外的豬肉香”,我奶奶常那樣說。
有個事搞不懂,腐皮和腐竹是一回事嗎?店裏賣的腐皮是腐皮,腐竹是腐竹啊,感覺腐皮也是不能做成腐竹的。我還在一個博客留言說腐竹和腐皮不是一回事。若說錯了,也太丟人啦 :(
去了腐皮的豆腐應該缺了點油香吧?我奶奶老是抱怨上海的豆腐不香,不知她哪裏得知上海是先用豆子榨了油才做豆腐的(改革開放之前)。奶奶一直說東北的豆腐香,一是豆子好;二是未榨過油。
問好小聲音。
謝謝你傳上來那麽多好曲子,每次回國都按你的介紹去找CD。他們要知道也會謝你的。
問好滿兒。懷石料理一道道慢慢地來,邊吃邊消化。俺同學吃完後再去拉麵店來一碗。
謝謝你提供的信息,我把它貼到博文裏,以供感興趣的朋友參考。
問好石姐:)
我們這裏日本餐可貴了。一次花了80美元愣是沒吃飽。以後就很少去日本館子了。
非常理解你說的,我也喜歡便利店的盒飯,上班時常常吃。超市的西點麵包好吃,旅遊的人會利用超市的話會方便很多。
謝謝喜歡,有機會路過這裏時來一趟吧。
當年在日本有能力的中國人都轉到歐美了,很羨慕你們了。
我也是對肉什麽的不是特別幹興趣,吃火鍋也是跟著吃點輔料。結果還這麽胖:)
鹹菜黨的,一定喜歡吃著傳統素菜。
在喜歡做夢的青春歲月,我在日本做白領。
非常喜歡日本,在日本的經曆是我人生裏美好的記憶。
問好教練,這套要比國內同等水平的便宜多了。不知美國怎樣?
好好計劃,祝順利愉快!
我覺得自己可以做,很簡單,特別是會喝酒的人,邊喝邊做慢慢聊天再合適不過了。
蠟燭火很弱、鐵鍋很厚,一直處於要開沒開的狀態才能慢慢結皮。
第2天早餐的自助餐也有這到菜,麵積很大的鍋,鍋底下文火,結一張是一張很痛快。
其實就是個豆腐,弄好看了也顯得這麽高大:)
周末看你的“笑話”:)
京都裏古建築寺廟、禪社多,旅遊必到之地,估計小孩子會覺得沒有意思。
跟你學習...呢:)
石美眉,周末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