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群馬縣富岡市在東京北部,有5萬1千多人口,1萬9千戶人家,是個極其普通的地方小城市。
昨天這個小市熱鬧了。2014-6-21在卡塔爾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召開的會議上通過了將“富岡製絲場及絹產業遺產群”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提案。
正門
可以說日本近代化的第一桶金是從這裏提取的。江戶末年日本開始與外國交流,主要出口產品有生絲、蠶種、茶葉。19世紀末法國、意大利養蠶業受到傳染病影響發生蠶災時,中國的太平天國之亂影響了生絲出口,這些給日本的蠶絲出口提供了機會,日本的出口量一時占了世界總出口量的86%(1862年),國外的大量需求造成了日本國內生產粗製濫造,很快信譽下降,出口量降低。
明治政府需要歐洲洋槍洋炮洋造船技術,資金隻能從蠶絲中提取,於是決定重振蠶絲業。明治政府花重金請法國人建造了富岡製絲場,所有機械設備均按日本的潮濕氣候、日本女人的身高設計,建廠初期由法國人作技術指導。工廠建在富岡,是因為這周圍養蠶業發達。
這個製絲場,我們這代中國人從《啊、野麥嶺》上看到過,很多人都記得電影中的許多台詞。但是,工廠投產初期,女工多是士族的女兒。日本明治維新以後,製定了新的的身份製度,過去的大名、武士轉身為“華族”、“士族”。就是說,女工多出身於就武士家庭。
富岡製絲場建成初期由政府國營,實行西方的8小時工作製,周日休息,春節放10天假,公費醫療,還有女工學習文化知識的夜校。盡管如此,仍有很多女工幹1年多就辭職。人員不穩影響的產品質量,工廠按技能將女工分為3等,後來再度細分為8個等級。(不由得想起了中國工廠裏的8級工製)
1893年三井家投標買下富岡製絲場,私營後工作時間不斷延長,6月平均12小時,12月9小時,女工夜校雖然沒有關閉,但長時間的勞作,女工們根本沒有精力去夜校學習。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啊、野麥嶺》時代的富岡製絲場和《女工哀史》的背景。
上世紀80年代後,中國的廉價蠶絲大量出口後,富岡製絲場停業,1987年3月4日舉行了閉業儀式。
閉業後,該廠的所有者竹內彰雄堅持“不賣、不出租、不拆”的原則,為維持原狀每年投資1億日元。該廠的退休技術員與老同事做義工清理打掃除草。義工開始隻有14人,至今工已發展到1400人。成功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最高興的除了每年出一億元維持的原場主以外,就是這些作義工的了。該廠的導遊、英語講解員都是義工,正在募集中文義工。
聽到登錄成功的消息後,義工們高興的樣子
義工在解說
廠房裏麵的樣子
外觀有點法國建築的味兒吧。
日本曾經的外匯源泉
百餘年的廠房迎來了新使命,它將給這座5萬人的小市帶來生機和活力。
這個國家沒有資源,他們珍惜並努力保護人文資源。
傳說黃帝之妻、西陵氏之女螺祖,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 漢代發明紡車,初為繅絲卷線,後來用於紡棉,13世紀傳入歐洲。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共同提出的“絲綢之路”世界遺產申請。世界遺產的紀念章掛在了延綿萬裏又飄洋過海的“絲綢”上。
(圖片來自網絡)
原來你回國休假去了,怪不得不見博客更新。還以為你跟冬妮婭跑了呢。
等著讀你的國內見聞。
那陣子糊裏糊塗地看了很多日本電影和電視劇,我也記得有山口百惠,實際上沒有,是另一個名演員。現在想應該借日文版看看。
1945年以前,日本過陰曆年,其他節氣也用陰曆。現在天氣預報仍報24節氣,而且,春分秋分各放一天假,他們這時掃墓。
世界各地都喜歡“愛瘋”,但誰能保證每台“愛瘋”裏沒有富士康自殺的打工仔的冤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