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大學生看頤和園
(2011-01-05 06:40:49)
下一個
最近城裏逛頤和園風,剛考完final,空閑下來在youtube上模模糊糊看了一邊--短路的鏈接偶沒找到--然後又把頤和園影評匯總給看了,還是不懂為什麽有人把這部電影當做三級。到底算三級還是3D,當然各有各的想法,尊重至上,理解萬歲。
我,80後大學生,典型但非隨波逐流,平凡充實,學校裏的好孩子,內心卻充滿著對製度的叛逆,時而浮躁時而沉靜,選擇一個安靜的午後獨自在家的躺椅上看完了頤和園,差點流淚,心澎湃,我不是被餘紅一個人打動,而是被他們所有人的生活精神狀態打動,我知道(導演也說)餘紅是非典型,沒有代表性。
我羨慕那個年代的大學生,我崇拜那個年代的精神----熱烈,真性情,積極,自由,雜而不亂,我無法想象這邊的叔叔阿姨們曾經在大陸有過那樣熾熱的經曆,有著那樣青春洋溢的年華,即使一無所有,即使出身平凡。被觸動,不僅僅是因為他們為純淨懵懂愛情的執著,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那一顆顆純潔的愛國心,而是被他們的自由狀態所感動-,因為我沒有過。
想想我的大學生活,我們這一代的大學,真是壓抑,被製度束縛下度過了四年,大家都過得憋悶。我們沒有那樣的舞會,讓大家交談交友釋放解壓,我們沒有那樣自由的興趣小組,現在的協會,學生會組織都束縛在製度下,“受黨委和共青團委的監督,向上負責”,做些活動不痛不癢,流於形式,應付官方,根本沒有多少學生願意參加,要參加多半都是為了評獎學金,多掙幾個積點。 大學裏也別談什麽民主,選學生幹部,得和輔導員關係好,並且站對隊,申請助學貸款,多少非貧困非農村的同學假冒申請,大家都掙一隻眼閉一隻眼,某些領導開個講座,怕沒人去聽,還非得強製同學去聽,比如每個班或者每個學院派多少名額。大家離校園離大學精神越來越遠,對物質卻越來越近,周末晚上學校門口的豪車也越來越多。其實,我一直有一種莫名的苦悶,直到大學畢業都覺得有種說不出的堵,不明白如今的大學為什麽離我期待的有那麽大差距,離父母給我講述的大學生活有那麽多不一樣,看了這部影片,貌似明白了一些道理,原來我們是那場事件的犧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