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蘇州,5年內第二次踏足。喜歡這座城市的“剛剛好”- 不大不小,不冷清也不喧囂,有曆史也有現代,對於我這種在一處呆久了就會皮癢,又不想太鬧騰的人,正好挪個地方發發呆。當然,也有內心的一點小秘密:時不時會被人問是不是那兒的人,也讓我對這座城市有一種莫名的歸屬感。對它的情份,已過了初相識的新奇,有種人文的親切。春天的蘇州,軟風綿綿,讓人內心也酥軟。清晨走在金雞湖畔,見花農們望著自己成果時那一臉的滿足和陶醉,就知道什麽是“人麵桃花相映紅”;傍晚坐在太湖邊上吃飯,望著窗外水天一色,漁民在湖裏打魚,老年夫婦在船上撈螺螄,那麽專注而持久,仿佛已石化成湖上的一部分。魚米之鄉,雨順物亦康,隨便插根秧、撒個網,都不容易餓死,當生存不成問題,就有了詩和遠方。來到蘇州,才明白從古至今為什麽這麽多文人墨客愛在這裏留下詩句 - 這般意境撩人軟風綿綿,煽情是必須的,發發騷也是必須的,吳中好風景,風景無朝晚,這一方水土,就注定要蘊育出這般溫婉淺淡的人文之風。
走在蘇州的庭院林間,會時不時聽到吊嗓子的聲音,聽說“蘇州評彈”是當地出名的曲藝,也“附庸風雅”地聽過一兩回,基本上聽不明,隻是覺得自己變得"有文化”了。清晨聽到斷斷續續的吊嗓子聲,仿佛又把人拉回那評彈的場所,又不知不覺融入那慢節奏的生活中,小橋流水,粉牆黛瓦,吳儂軟語......... 不過蘇州的民間高手,又豈止曲藝評彈。
這天走在一座不知名的園林,聽到園內傳來西洋樂的聲音,與若有若無的吊嗓子聲不同,它嘹亮奔放而粗獷,一點也不羞澀。沿著聲音找去,在一座涼亭內見一位老伯站在正中,正表情投入地吹著薩克斯風。他身邊還有一部錄音機在伴著奏,熱鬧而緊湊,完全是一人一支樂隊。他笑意蕩漾,陽光輝映下整張臉都漾著波光,讓人也不自覺地融入。周圍石凳上稀稀落落坐著觀眾,是遊園累了在這歇息的、或知音人在這細賞的......一曲接一曲,有人離去、有人駐足,他完全不在乎,自得其樂。亭內的氣氛是歡樂的,表演的人充滿熱情,欣賞的人充滿愉悅,曲畢,觀眾或鼓掌,或叫好,或投去鼓勵的目光,溫情洋溢,那一刻如果有人掏出點錢來表示欣賞,就顯得齷蹉了。幾曲完畢,老伯準備歇息一會,這時一位大娘站了起來,她衣著樸實皮膚黝黑,像是從農村出來的,她走到老伯跟前,從袋裏掏出一個紅彤彤的蘋果遞過去,“哥,吃了吧,好樣!” 她豎起了拇指。老伯呆了兩秒,連連擺手,“不要不要,客氣了!”他說。”吃了吃了,你辛苦了!” 大娘拚命往他手裏塞。“不,不,你留著,你留著...” 老伯不斷推讓。蘋果塞進老伯的手裏幾回,又被放回大娘的袋裏幾回,反複多次。相信那隻蘋果是大娘身上覺得最好的東西,她也想不到其他方式來表達她的欣賞之情,而老伯也不想奪人所好......如此推讓了幾回,一個小夥子終於忍不住從石凳上跳下來。”大娘,您有另一個蘋果不?”他問。”有.....” 大娘有點疑惑地望著他。“這就行了!” 他說,“ 大伯是怕拿了您就沒有了,您把另一個拿出來,一人一個,不就行了。” 大娘恍然大悟,趕緊又從袋中掏出另一個蘋果來,“哥,你就吃這個吧。” 她又遞給老伯,老伯這次不再拒絕,“好吧,就盛情難卻了。” 他笑眯眯地接下。兩人於是坐在石板凳上,一起吃著蘋果。午後的陽光照進亭子裏,兩人的臉上都漾著歡樂的波紋,如兩朵盛開的金菊,大娘更是雙頰泛紅,燦若桃花,也不知是被蘋果映紅的,還是內心的喜悅洋溢,偶爾目光投向老伯,隔山眼媚,嬌羞難掩.......那一刻腦海就突然響起了那首歌:你是我的小呀小蘋果,怎麽愛你都不嫌多........
這就是蘇州,鮮活靈動。不矯情不粉飾,愛上了就是愛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