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心理學界流行的當代醫學模式-- 社會心理生理醫學模式,取代了30年前的生理醫學模式。該模式認為,過去30年內,20%的疾病為感染性的疾病,而80%的疾病則是心理因素致病。而在這30年以前的模式正好相反,那時候20%的疾病是心理因素所致,80%的疾病是與感染性因素有關。
30年來,心理性和感染性因素整整打了個顛倒!
可見在過去的三十年,感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控製,這歸功於抗菌素的發現和廣泛運用,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物資生活條件的改善和抗病能力的增強。
與此同時,因為社會環境的急速改變,人們心理壓力的增加和心身疾病的大量出現,以致於80%的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
但是,近二十年來世界範圍內的食品工業的高速發展和化學藥品在食品中的廣泛應用,80%的疾病並不都與心理因素相關了。
大量的臨床資料已經證明,近20年來非健康食品的大量出現,人們逐漸放棄了產量較低價格偏高的綠色原生態食品,而對產量大質量差價格低食品的依賴,逐漸顯現出日益嚴重的對人類健康的極大的危害!其中:
1. 大量使用農藥,殺蟲藥所致的有害有毒藥物的殘留量超標的蔬菜水果對人體的毒害。
2. 大量的加工食品的出現和廣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人工香精,色素,人造甜味素和防腐劑所造成的非建康食品對人體健康的威脅。
3. 大量添加生長激素和類雌激素等激素所生產的牛奶雞鴨鵝豬魚鱔泥鰍蔬菜水果對人體的慢性危害。
4. 大量添加抗生素抗寄生蟲藥物的家禽家畜食品喂養的禽蛋肉類對人體的危害.
5. 防不勝防的非法添加有害有毒化學藥品的各類食品致癌致殘致死致病。
6. 逐漸顯現的轉基因食品導致的過敏性疾病和其他更為嚴重的疾病。
因此,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一種新的醫學模式的出現:
50%的疾病是由非健康及有毒有害食品所致。
30%的疾病與心理壓力有關。
20%的感染性疾病。
怎麽應對無處不在的非建康有毒有害食品所致的疾病?
簡言之:
堅持綠色食品,堅持無公害無化學品食品!
取代其發問應該吃什麽,應該問不能吃什麽!什麽有毒有害不能吃!
臨床麵對病人應當廣泛宣傳非健康有毒有害食品所致疾病的危害性和嚴重性.
臨床醫生和醫學研究人員以及衛生檢疫人員應當積極參與食品安全法規的製定,監督和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