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地貧僧

有名無名,掃地貧僧。有心瀏覽,結緣三生。品論點評,無不歡迎!
正文

貧富依舊在,誰近鮮花紅 重讀《共產黨宣言》有感(二)

(2010-08-20 11:39:22) 下一個

貧富依舊在,誰近花兒紅
 -------在美國重讀《宣言》之二
上回曾經戲言:來美國是為了早日奔向共產主義。這雖然是胡說八道,但捉摸以下,就真的一點道理沒有嗎?

正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預言的的那樣,
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進步是走向共產主義美好理想的前提之一。

中國和美國,哪個社會距《宣言》描述的共產主義社會更近,是問題,也不是問題。難回答,也不難回答。關鍵是,問題怎樣看,什麽角度來答。

在分析和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必須先統一分析的方法。比如,我們公平地,客觀地評價兩件同類別的產品之前,首先要把兩件產品的外包裝去掉,以免讓品牌,廠家,出產地等與產品本身的性能無關的因素,影響分析和回答的公正。正如我寫的一首不太那個的詩歌:
《我們絕不會永遠天各一方》
一邊是中國也叫故土
父母兄妹生活的地方
一邊是美國也叫異鄉
兒女們在這裏成長
怎樣秤怎樣量
也不知道
那邊重 那個長
父母恩比山重
兒女情若水長
隻有更重隻有更長。。。
在心的天平上
親人和祖國
兒女們和我
腳下轉動著相連的土地
頭上沐浴著同一個太陽,
相等的距離
一樣的分量
我們絕不會永久天各一方!

不謙虛地說,我想表達的就是心中美好的理想--共產主義社會的實現,不然美國和中國咋好也好不成一方。當然,戲說一下而已。

馬克思在《宣言》裏描繪的理想社會,是一個基本上消除了三大差別的社會;就是沒有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差別,沒有貧窮和富裕的差別,沒有城市和鄉村的差別。這些是客觀的條件,與民主和專製,一黨和多黨,司法是否獨立毫無關係。道理顯而易見,三大差別沒了,民主與專製,黨派輪流,司法獨立也就失去了人們在時代局限下能夠理解的意義。我要作的隻是最簡單的靜態分析和對比。

先說勞動力。
中國自稱發展中國家。何謂發展中?不太發達走向發達是也。勞動力教育水準低,工資水平低是也。中國的基本勞動力有三大塊:農民,農民工,產業工人。前兩者談不上正規教育,後者的教育程度也不大平衡。本來嘛,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教育程度當然不會太高,也不一定非大學畢業不可。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別十分明顯。

美國的情況與中國不可同日而語。這裏不是寫學術論文,沒必要用曲線,表格,統計數字。美國社會,隻要是工作的,吃的營養大體相當,排場不同而已;住的基本樓房,價錢地段區分而已;人人車子一輛,交通工具手段而已。中國的工人,望房興歎,一輩子的薪資,不吃不喝不買車,能買幾米安居?(別說,就房價而論,中美還真有一拚,這是題外話)。美國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不是沒有,而是很大。但是絕不像中國那樣,大的逢牛馬不相及。(隻是比喻而已)。

再說城鄉。
親身體驗。我上的小學,中學是怎樣的?
打油詩為證:

《小學》
四間校舍北山坡
操場十米向南斜
希望之門居中開
兩個球架東西座
書聲雨聲伴鴨鵝
山裏教師輪換多
六級學童兩班設
一半讀書半嬉坡

《 初中上學路》
(一)
林場段段隔分
上學座座山嶺
來回三十八裏
三年萬裏長征
(二)
山雨呼嘯橋卷斷
段段路路殘殘
鳥道幾回攀
雲山繞幾盤
極目望
校舍仍在山那邊
無奈坐石上
看書本淚眼
怨水怨山待明天

打油詩好壞無關正題,但寫的事千真萬確。在我們可愛的祖國,有我這樣經曆,正在經曆與我相同的上學之路的青少年何止千萬。不如我的,不能上學的又何止萬千!因為我生在鄉村,窮山荒嶺,洗個熱水澡都不可能,想著電燈,看著星星。有書讀,能上學,那是三生有幸了。有些地方真的太窮,太渴望教育,太需要教育。要不然,一個赫赫有名的煽情大作家,怎麽會把贈書當善款,來個“捐款門”,忽悠大眾說捐了數座希望小學呢?(見央視品三國綽號超男的易中天《書生傻氣》,此書含息量高,絕對值得讀,中國城書局正在熱買。)

在美國,一件真人真事。好朋友原住德州小村,名叫麥克卡倫。擔心女兒學業,於是移居奧運都會亞特蘭大。結果發現,兩處學校沒啥區別 。更有甚者,她居然說,女兒亞城的鋼琴老師(名牌學院畢業)還不如小村麥克卡倫(鄉村)教的好(注意!不是說藝術水平,我沒資格說,因我不懂)。這不得不讓我吃驚!這是一個比某某的孩子考上了哈弗大學更叫人心動的故事。教育的觸角和普及程度簡直令我歎為觀止。顯然,從這一管窺,略見美國城鄉差別之一斑。

也許人們會質疑,我東拉西扯,不就是要說中國不如美國嗎,直接批,直接罵,豈不更痛快! 其實是,倒也不盡然。俗話說,子不嫌母醜,狗不厭家貧。問題不在於嫌與不嫌,那是個人喜好,誰也管不了。關鍵是認不認。認了娘,就得承認現實。這就不能隻講主觀的喜好了。而是必須看客觀的事實。所謂實事求是,用不著批,也用不著罵。批,美的不會醜,罵,醜的不會美。道理講的清,有水平,道理講不清沒水平,都跟事實本身沒關係。

三個差別,第一第二,倒論謬說,總算有了點眉目。如果把中和美的國別去掉(當然不可能),隻就國情而論,誰離理想社會更近,就不言而喻了。但是,我們恰恰又必須生活在xx國裏頭。可我們畢竟比《宣言》的時代進步了。你看人家偉大的馬克思,在歐州一生四次被驅逐。今天,隻要申請個簽證,想去那都成。但要進步到“工人階級沒有祖國”,讓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取消簽證,窮人富人一樣來去自由,至少我們是看不見了吧。

這第三差別貧富差別,真有點“小三”。說不好,不好說,說不清。況且,我也不認為貧富差別應該消滅,或者有哪路神仙降臨地球,能夠滅了貧富差距。要麽我就不用“貧富依舊在”作什麽文章了。這一點,我要說的肯定離經叛道。所以,我需要整理思路,以便下回說的不太離譜。(待續)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