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普羅旺斯之旅(11): 阿爾勒散記
2025年8月4日
到一個城市,通常都會逛博物館,來阿爾勒也不列外。7月8日來,首先去了梵高基金會博物館,然後是瑞阿圖博物館(Muse?e Re?attu)。結束後打算去阿爾勒圓形劇場,查Google地圖看怎麽去那裏,路線有了,但顯示當天關門,讓我們非常失望,心想這座圓形劇場建築,可是阿爾勒最著名的古羅馬地標之一,更是最大的古羅馬地標。心想不能參觀,到那裏看看總可以吧,所以不慌不忙,先去了夏日花園,看梵高雕塑,發現公園北邊就是古羅馬劇院遺址,就沿著遺址圍欄走,走著走著,猛然一座氣派的古羅馬的石頭建築出現在眼前,這不就是阿爾勒圓形劇場嗎!第一次見到這樣的建築還是有點被震撼到了。
作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阿爾勒圓形劇場(Roman Amphitheater),又稱阿爾勒競技場(Arènes d'Arles,意為競技場或鬥獸場)是一座令人驚歎的公元一世紀羅馬建築,至今仍舉辦各種活動和表演,將古代曆史與現代文化生活融為一體。
圓形劇場是一項晚期發明。自公元前三世紀起,羅馬便開始在重要的葬禮上組織角鬥士比賽。最初的角鬥士比賽隻是在廣場上臨時搭建的木製座位上進行。角鬥士比賽的流行迅速推動了羅馬帝國西部建造了多個圓形劇場。其中最著名的,也是規模最大的圓形劇場之一是建於公元前72年至公元前80年的羅馬鬥獸場。在公元二世紀和三世紀,它成為了整個羅馬帝國的典範。
阿爾勒圓形劇場建於古城東北部,位於豪圖爾山的北坡,高聳於城鎮延伸至羅納河的部分區域之上。為了建造這座紀念碑,南側的天然岩石被夷平,山丘的東北側也被抬高,以形成一個廣闊的廣場。
阿爾勒競技場主軸線長136米,短軸寬107米,在羅馬世界圓形劇場中排名第20位。競技場呈橢圓形,21米高的正麵由兩層共60個半圓形拱門組成。其圓形結構,內外回廊,水平通道以及交替的樓梯,展現了精妙的建築設計。這座圓形劇場可容納超過2萬名觀眾,專為戰車比賽和血腥肉搏等活動而設計。這座競技“神殿”在四個多世紀的時間裏一直是角鬥士表演和狩獵的場所。
隨著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的覆滅,圓形劇場成為民眾的避難所,並被改造成一座堡壘,增建了四座塔樓。劇場內建造了200多座房屋和兩座小教堂,形成了一座小鎮。競技場中心建有公共廣場,並設有兩座小教堂:一座位於建築中心,另一座位於西塔底部。
阿爾勒競技場古跡的清理和修複工作始於1822年8月。市議會做出了重大決定強製購買建築內部和外牆上建造的房屋,並將其拆除。在整個19世紀,進行了連續的修複工程。在多位曆史古跡建築師的領導下,進行了多次連續的修複。目前修複工作主要針對古跡的外牆和外廊。
圓形劇場隔壁是羅馬柱廊劇院。它由凱撒的養子兼繼承人奧古斯都建造,比圓形劇場早100年。劇院建於公元12年左右,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可容納大約1萬名觀眾。劇場供奉阿波羅,並以華麗的裝飾向奧古斯都皇帝致敬。當然。羅馬競技場為大眾提供動作冒險娛樂,而羅馬劇院則提供戲劇和啞劇表演。劇院在中世紀進行了加固,其外部結構因建築工程的侵占而消失。劇院的大部分石材被重新用於建造周圍的建築。這座羅馬遺跡在17世紀末被重新發現,在接下來的兩個世紀裏,考古發掘揭示了劇院的羅馬用途。現存的隻有幾排座位,鋪設著粉灰色格紋石地板的管弦樂隊席,舞台幕布區,以及兩根頂部帶有碎片的高大大理石柱。劇院至今仍用於文藝演出。
阿爾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羅馬古跡還包括阿利斯康(Alyscamps)墓地,這是一座曆史悠久的羅馬墓地,因梵高和高更的傑作而享譽全球。羅馬城市傳統上禁止在城牆內埋葬。因此,城外的道路兩旁通常遍布墳墓和陵墓,阿利斯康作為阿爾勒的主要墓地已有近1500年的曆史。這座墓地曾是富人的墓地,墓碑從簡樸的石棺到精美的紀念碑,應有盡有。
到公元4世紀,阿利斯康墓地已經擁有數千座墳墓而備受歡迎,以至於人們從歐洲各地將遺體運到這裏安葬。文藝複興時期,這座墓地遭到係統性的劫掠。 如今,墓地已部分修複,成為一座見證1500年來的喪葬和宗教習俗的露天博物館。
文森特·梵高基金會的當代藝術博物館,隻有幾幅梵高早期的土豆作品。目前藝術博物館主要展出的是德國畫家和攝影師Sigmar Polke的作品,他的作品反映了多種風格,題材和材料。他早期專注於攝影,後來重拾繪畫,創作了一些抽象作品, 尤其在繪畫中,他將顏料與化工產品混合,這種煉金術繪畫方法增強了表現力,產生的的風景畫很抽象,但蘊含著強大的物質性。在他生命的最後20年,他創作的畫作主要關注對曆史事件的感知。
瑞阿圖博物館(Réattu),這座擁有150年曆史的著名博物館坐落在羅納河畔一座經過精心翻修的15世紀醫院修道院內。博物館雖然古樸,但其現代藏品堪稱一流。館內藏品包括18和19世紀普羅旺斯藝術家的作品和畢加索的作品。博物館有幾幅平麵畫,但看上去很有立體感,給我一個錯覺以為是雕塑。
話說巴勃羅·畢加索不僅深受梵高影響,也曾到過阿爾勒,並有著深厚的淵源。畢加索曾在阿爾勒一位利口酒製造商的家中住過,也常常前往阿爾勒附近的卡馬格地區,他在那裏拍攝了一場鬥牛表演。1971年,畢加索向阿爾勒的瑞阿圖博物館捐贈了57幅畫作。這些作品均為畢加索親手創作,是他當時創作的係列作品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這些作品圍繞三個主題展開,並呈現出無數的變奏:醜角,畫家與模特,以及最為重要的火槍手——他一半是貴族,一半是鬥牛士——的雄偉身影,以及一幅令人著迷的最後自畫像。(完)
附照片58張
1-阿爾勒圓形劇場正麵
2-阿爾勒圓形劇場
3-圓形劇場演出日程公告
4-當年劇場有人住的情景
5-圓形劇場一角
6-圓形劇場一角
7-回廊一角
8-圓形劇場一角
9-圓形劇場正在舉行格鬥表演
10-兩人格鬥表演-白衣者是裁判
11-內回廊一角
12-上台階去座位區
13-格鬥表演結束後觀眾與表演者互動
14-內回廊一角
15-回廊一角
16-二層的回廊
17-二層的回廊上方有加固的痕跡
18-現在是觀眾加入-訓練
19-觀景台瞭望城區
20-觀景台瞭望城區與羅納河
21-觀景台瞭望城區與羅納河
22-圓形劇場一角
23-觀眾席是搭建的
24-觀眾席有烏克蘭國旗飄揚-俄烏戰爭正在進行時
25-圓形劇場頂部
26-來到圓形劇場邊上
27-圓形劇場曾經被當著采石場-這裏的台階沒了
28-這裏的台階還在
29-阿利斯康墓地大門
30-阿利斯康墓地一角
31-阿利斯康墓地一角
32-羅馬劇院
33-梵高基金會博物館Polke專展
34-Polke專展一角
35-手線
36-組畫
37-鋼琴
38-無題
39-小提琴家Paganini-反映納粹政權留下的傷痕的作品
40-爐子後麵的倫皮
41-小巷左手邊是瑞阿圖博物館(Muse?e Re?attu)
42-博物館一角
43-肖像畫很有質感-跟照片似的
44-博物館展廳一角
45-這是一幅立體感十足的平麵畫,第一次見識
46-維納斯的盥洗室
47-博物館展廳一角
48-雕塑
49-畢卡索作品-肖像畫
50-畢卡索作品-肖像畫
51-巴雅姑娘
52-博物館展廳一角
53-博物館庭院
54-雕塑
55-博物館展廳一角
56-博物館展廳一角
57-鐵鏽作品
58-很有特色的博物館小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