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鯉魚塘的魚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法國普羅旺斯之旅(16): 古羅馬水渠-加爾橋

(2025-08-21 16:07:41) 下一個

法國普羅旺斯之旅(16): 古羅馬水渠-加爾橋

2025年8月21日

結束3天馬賽行程後,7月12日清早,開車返回法國波多爾。頭天決定順路去參觀一下尼姆Nimes著名的古羅馬水道橋-加爾橋(Pont du Gard),水道橋這個名稱是因為位於加爾省而得名。其它的中文翻譯有強調輸水渡槽功能的“加爾水道橋” ,以及音譯為“蓬·迪·加爾”,中文普遍用加爾橋這個名稱。

由羅馬建築師和水利工程師設計,堪稱技術與藝術傑作的加爾橋是一座三層的古羅馬輸水渡槽或者水渠,是古代尼姆城供水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橫跨加爾河,是世界上現存的最高古羅馬渡槽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開車到加爾橋公園的收費停車場,大約是上午10點多。停好車步行幾分鍾就到了加爾橋。當第一眼看到這座在青山綠水中的古羅馬水道橋時,確實為它的雄偉壯觀而驚歎,敬佩,加爾橋的氣勢磅礴與美難以言表,仿佛讓人看到了古代強大的羅馬帝國依然屹立於渡槽之上。我覺得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1778年7月2日, 出生地瑞士日內瓦)的感言也許表達了許多人的心聲,盧梭作為傑出的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和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之一,在1738年首次造訪加爾橋時,便被深深地震撼並發表如下感言:

有人告訴我要去看看加爾橋;我果真去了。這是我見過的第一座羅馬人的作品。我期待著看到一座與建造它的工匠之手相稱的豐碑。這一次,它超出了我的預期,這是我一生中唯一的一次。隻有羅馬人才能帶來如此震撼。這座樸素而高貴的作品,尤其震撼我,因為它坐落在荒野之中,寂靜與孤獨使它更加引人注目,也更能激發我的讚歎;因為這座所謂的橋,其實隻是一條渡槽。人們不禁自問,是什麽力量將這些巨石從采石場運到如此遙遠的地方,又是什麽將成千上萬的人們聚集在一個無人居住的地方。我漫步於這座宏偉建築的三層之間,盡管對它的敬畏幾乎讓我不敢踏足。巨大的穹頂下回蕩的腳步聲,讓我仿佛聽到了建造者們洪亮的嗓音。我感覺自己像昆蟲一樣迷失在這浩瀚之中。當我讓自己變得渺小時,我感到一種難以言喻的東西升華了我的靈魂,我歎息著自言自語:為什麽我沒有生為羅馬人!

漫步於加爾橋公園,見到不少標牌,有公園地圖,停車場開放時間(8am-午夜),河左右岸的設施信息,包括售票處,餐飲部,衛生間等都非常清楚。在河左岸的一個標牌顯示加爾橋是尼姆古羅馬渡槽的一部分,建於公元50年(網上有說公元前19~20年,我覺得應該以公園裏的信息為準)。直到公元6世紀初(也就是說這個引水渠使用了差不多500年),它一直將於澤斯厄爾泉的水(Eure spring in Uzes)輸送到內毛蘇斯城(內毛蘇斯是尼姆的古羅馬名稱)。

現在加爾橋的人行橋不是原始水渠的一部分,是後來在1743年至1747年在下層橋拱旁建造的一座“新”橋,以便道路車輛通行。除了修建人行橋外,也對古跡加爾橋進行了修複。走在人行橋上,可以零距離觀察古水渠的細節,橋身砌築工藝精湛,至今保存良好。據說這座橋建造時未使用砂漿,而是依靠對大量石灰石的精確切割和拚合,打造出一座挑戰地心引力的結構。建造水渠的石料是就地取材,每塊石頭約6噸重,想象一下在近2000年前,人們是怎麽把石料運到這裏?又是通過什麽手段搬這麽高,壘砌成橋?真是難以想象,但毫無疑問,2000年前的羅馬人做到了,而且屹立不倒到今天,也算是人類建築曆史上的奇跡之一。

除了到橋上走一圈外,還去了左岸的博物館,但當天沒開門。博物館附近的橄欖樹,令人倍感親切。爬點坡就是左岸的觀景點,也是最高層的水渠,有個門可以進入參觀,但大門緊閉,不過在台階處有一信息牌,如果想參觀可以在售票處或者網上買票。我們也去了右岸的觀景點,這邊的水渠是鐵網封閉,顯然不讓進入參觀。最後去了河邊,河水晶瑩透明,涼爽宜人。河裏不少戲水的,遊泳的,還有劃船的遊客,真是一個消暑又消遣的好地方。

加爾橋右岸有一處以薩爾佩特裏安(Salpêtrien)命名的洞穴,這是一個距今約1萬9千年使用石器工具進行生產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洞穴已被列為曆史遺跡,其重要性在於,它為法國南部地中海地區提供了最完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地層之一。

話說加爾橋是為了連接尼姆渡槽(近50公裏的水渠)跨越加爾河所建。這座橋高47米,分為三層,最長一層長275米。三層拱橋,底層是人行道,有6個拱門,長約142米,高度為22米,間距16米~24米。中間層有11個拱門,長約243米,間距19米。我從照片上看,底層和第二層河上方的拱門好像更大一些。上層有35個拱門,間距為4.6米。上層總高度為7.4米(含水道高),拱跨也很小,因而實體部分占較大比重。橋的寬度下層為6.4米,中層4.5米,上層僅3米。為了抵禦洪水,橋身呈輕度曲線,並在橋墩底部建有三角形分水裝置以減少洪水的正麵衝擊,橋身上有的石頭突出來,是便於日後如需修繕用來安裝腳手架,真是考慮周到。加爾橋高架水渠的斜度為1/3000,落差約17米。總之,加爾橋長度是下短上長,但俯瞰看,卻是下寬上窄,十分符合力學原理,有利於橋的穩固。

1985年,加爾橋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其標準是“人類的創造天才;文化傳統的見證;對人類曆史的意義”。名錄的描述寫道:“設計這座橋的水利工程師和建築師創造了一件技術與藝術的傑作。”

幾個世紀以來,加爾橋除了是旅遊勝地外,還與法國君主有著悠久的聯係,他們試圖將自己與羅馬帝國權力的象征聯係起來。1564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在環法之旅中造訪了此地,一個世紀後,路易十四及其宮廷成員於1660年訪問尼姆時,參觀了加爾橋。19世紀中葉,拿破侖三世有意識地認同奧古斯都,並對羅馬古跡給予了極大的尊重;他在19世紀50年代讚助了橋梁的修複,這對橋梁的保存至關重要。

自從加爾橋成為旅遊勝地以來,許多小說家和作家也都曾到訪過這裏,比如上麵提到的盧梭,還有小說家亨利·詹姆斯,和19世紀中葉作家約瑟夫·梅裏等。

到了20世紀90年代,加爾橋是一個備受歡迎的旅遊景點,但交通擁堵——車輛仍可通行於這座建於1743年的公路橋上,河岸兩旁遍布著違章建築和旅遊商店。1996年,加爾省啟動了一項為期四年的重大項目,旨在改善加爾橋周圍的現狀。項目由法國政府讚助,並與地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歐盟合作,把橋梁周圍的整個區域劃為步行區,並在北岸建造了一個新的遊客中心。由於車輛交通的減少,重建工程確保了嘉德水道橋周圍的區域更加安靜,而新博物館也為遊客提供了更豐富的曆史背景。如今,加爾水道橋是法國五大旅遊景點之一,每年有一百多萬遊客來訪。

擁有三層渡槽的加爾橋,其優美的拱門,展現了羅馬設計與工程的和諧統一。它是有史以來最高的羅馬渡槽橋,彰顯了羅馬人的智慧,展現了古羅馬建築和工程實力的非凡成就。感覺到此一遊,太值了!

(這一係列到此為止)

附照片36張

1-加爾橋

2-加爾橋公園地圖

3-河左右岸地圖(按水流方向)

4-河右岸餐飲店

5-看到加爾橋的第一眼-驚呆了

6-薩爾佩特裏安(Salpe?trien)洞穴

7-加爾橋右岸-突出來的石塊是便於搭腳手架

8-建於1747年的人行橋-其實也可以通車

9-這是第二層的一個拱門

10-加爾河Gardon下遊

11-加爾河Gardon上遊

12-這個信息牌說加爾橋建於公元50年,左岸的水渠有12個拱門消失不存在了

13-這是左岸水渠的第三層也是最上麵的一層-進入中間的門就可以參觀水渠

14-進入水渠參觀買票的信息

15-從左岸觀景點瞭望人行橋

16-從左岸拍的加爾橋

17-左岸古老的橄欖樹

18-左岸的博物館-本想參觀一下但沒開門

19-左岸的梧桐樹

20-加爾橋左岸一角

21-加爾河Gardon下遊

22-右岸上山步道

23-第二和第三層拱門一角

24-從右岸步道看加爾橋

25-右岸的水渠用鐵網封閉了

26-右岸的水渠附近的山洞

27-山洞的另一頭

28-從右岸觀景點瞭望人行橋

29-右岸上山步道

30-右岸一角

31-不讓跳水和遊泳的區域-標示的清清楚楚

32-加爾橋全景-注意第一第二層河上方的拱門比相鄰的拱門大

33-有人劃船

34-河裏遊泳的戲水的遊客

35-河邊拍加爾橋-河水晶瑩透明

36-薩爾佩特裏安(Salpe?trien)洞穴

 

 

[ 打印 ]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