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浪尖上的伊斯坦布爾
2012年10月28日
跟兒子說要到伊斯坦布爾出差,一下吸引了他的注意力。跟我侃侃而談,聊起了伊斯坦布爾。他剛學高中的世界曆史,對土耳其,尤其是伊斯坦布爾獨特的曆史變遷,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水乳相融,多元的曆史文化深愛有加,跟我講曆史頭頭是道。也勾起了我更加深入了解伊斯坦布爾曆史和文化的極大興趣。
作為土耳其文化、經濟和金融中心的伊斯坦布爾位於土耳其西北部,橫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兩岸,分別為歐洲部分(色雷斯)和亞洲部分(安納托利亞),而歐洲部分又由天然港口金角灣分為南部的舊城和北部的新城。伊斯坦布爾人口據說有近一千五百多萬,麵積有五千多平方公裏,平均海拔100米,是土耳其最大城市和最大海港,它是歐洲第一大城市,全球排名第六大城市,2010年伊斯坦布爾當選為歐洲文化之都和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它的曆史老城區在198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伊斯坦布爾是世界上唯一橫跨歐洲和亞洲兩個大洲的大都市。曆史上曾稱之為拜占庭和君士坦丁堡。東西方曆史在這座城市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演繹。她獨特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她是兵家必爭之地。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伊斯坦布爾曾經是羅馬帝國(330-395), 拜占庭帝國或東羅馬帝國(395-1204,1261-1453), 拉丁帝國(1204-1261), 奧斯曼帝國(1453-1922)與土耳其共和國建國初期的首都。
羅馬帝國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國家之一,羅馬帝國使羅馬超出了一個城邦的概念。羅馬疆域的全盛時期是在117年,羅馬帝國此時總共控製了大約59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羅馬帝國一般被分為前期帝國(前27年—192年)和後期帝國(193年—476年)兩個階段。前期帝國國家穩定、社會繁榮,被稱之為羅馬的黃金時期。後期帝國從三世紀危機起,到395年將帝國正式分為兩部分。西部在內憂外患中衰落,在476年廢黜最後一個皇帝,西羅馬帝國宣告滅亡。而東部帝國或稱其為拜占庭帝國的曆史一直延續.
非常有趣的是拜占庭帝國本為羅馬帝國的東半部,以拉丁語,拉丁文化和羅馬天主教為基礎,但與西羅馬帝國在395年分裂後,逐漸發展為以希臘文化、希臘語和東正教為立國基礎,不同於古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的新型國家。希臘語不但是日常用語,而且是教會、文學和商業的共同語言。形成了羅馬人“西部的拉丁帝國”和“東部的希臘帝國”。
盡管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語言大多數是希臘的,但其皇帝和臣民卻將自己視為羅馬人。在曆史上,拜占庭從來沒有成為這個國家的正式名稱,其臣民也從未將自己稱為“拜占庭人”,或將首都新羅馬(伊斯坦布爾)稱為“拜占庭”。為什麽那些以羅馬帝國正宗繼承人自居的東羅馬人放棄原本屬於自己的拉丁語和拉丁文化,而以希臘文化和語言為主。我沒有找到一個圓滿的結論。我個人猜想,雖然古羅馬帝國是一個多語言的帝國,但東羅馬帝國以希臘文化和語言為立國之本,說明了當時羅馬統治者所具有接納多元文化的非凡勇氣和寬闊胸懷,在當時也算是盤古開天地的壯舉,這也許是為什麽在羅馬帝國分裂後,東羅馬帝國持續了一千年的曆史,而西羅馬帝國80年後,成為一片浮雲,漂啊漂啊漂得不見了。我大膽的推測拜占庭帝國的曆史可以作為曆史上多元文化可持續發展性的一個最早的例證。
拜占庭帝國的文化和宗教對於今日的東歐國家有很大的影響。拜占庭帝國在其一千年的悠久曆史中所保存下來的希臘和羅馬古典史料、著作,以及理性的哲學思想,為中世紀歐洲突破天主教神權束縛提供了最直接的動力和精神源泉,引發了歐洲文藝複興運動,並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曆史的發展。
拉丁帝國(羅馬尼亞或羅馬尼亞帝國)是1204年第四次東征的十字軍攻陷拜占庭帝國君士坦丁堡後建立的國家。1202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起初矛頭是征服埃及。但遠征途中,在威力斯人的唆使下,主要由法國人組成的十字軍轉而進攻同樣信仰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國,洗劫了君士坦丁堡。由於君士坦丁堡一直是基督教世界中對從古希臘時代以來古代文化和物質文明一脈相承的唯一城市。這裏聚集了來自拜占庭帝國無數珍貴藝術品和古代圖書手卷,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奇珍異寶、金銀錦緞。十字軍對財寶如饑似渴的洗劫,使拜占庭帝國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拜占庭帝國的殘餘勢力在小亞和巴爾幹組織了反抗力量,在57年後的1261年7月,收複了君士坦丁堡,從此宣告拉丁帝國滅亡,恢複拜占庭帝國。
奧斯曼帝國為突厥人在1453年所建立的一個帝國,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奧斯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的國家。國教為伊斯蘭教,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為蘇丹,自消滅拜占庭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並改名伊斯坦布爾。奧斯曼帝國的蘇丹皇帝以拜占庭帝國的繼承人自居,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和伊斯蘭文化,東西方文明在其手中得以統合。我個人覺得奧斯曼帝國對人類曆史文化最偉大的貢獻之一就是沒有摧毀氣勢恢宏的索菲亞大教堂,讓她得以保存下來,並在這座偉大教堂的周邊,修建了當時最為龐大的著名的藍色清真寺以及托卡比皇宮,供世人觀賞那段曆史的輝煌。
奧斯曼帝國處於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樞紐達六百年之久。奧斯曼帝國對西方文明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奧斯曼帝國從15世紀至19世紀是唯一能挑戰崛起的強大歐洲國家的伊斯蘭力量,但是奧斯曼帝國最終沒能抵擋住近代歐洲國家的衝擊,於19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為協約國的手下敗將,奧斯曼帝國因而遭列強分裂。
在土耳其國父凱末爾(MustafaKemal Atatürk)的領導下,帶領國民軍打敗協約國帶領的同盟軍,解放了國家,並於1923年10月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民族通過他的努力,擺脫了內部和外來的束縛,開始走向西方,邁向工業化、現代化。凱末爾雖然使得土耳其人從君主製封建走向了民主共和,但是也走向了其個人強權與獨裁的另一個極端。另一方麵,他試圖擺脫阿拉伯與波斯文化的影響,搞全盤西化而未能實現。土耳其近百年的西方民主共和曆史和一直希望融入西方世界的願望,至今無法得到實現,無法得到西方的完全認同。我想這個中的緣由可能與其處於伊斯蘭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十字路口有關,能隱隱約約感受到土耳其人的一種無奈以及希望再創輝煌曆史的願望。
1. 伊斯坦布爾-2012年歐洲體育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