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亞洲周刊:從三個角度分析日本拒對華道歉的原因

(2010-09-01 16:35:16) 下一個
 最新一期香港《亞洲周刊》刊發毛峰的評論文章《日本拒為對華侵略道歉背後》,文章從三個角度分析日本之所以再次向韓國而不向中國道歉的原因。

  8月10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了首相菅直人就《日韓合並條約》簽署一百年發表的講話,為日本對韓國殖民統治帶來的莫大損失和痛苦表示深刻反省與真誠道歉。菅直人的“首相講話”首次坦率承認了日本違背韓國國民的意願實行殖民統治,深深傷害了韓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菅直人還表示,將把殖民期間掠奪到日本的“朝鮮王室儀軌”等文物盡快返回給韓國。

  菅直人的道歉受到了韓國歡迎。總統李明博肯定日本“富有誠意的講話”,將成為“推動兩國未來合作發展的重大機遇”,但是韓國《每日經濟》仍然認為,日方沒有承認韓日強製合並的非法性,道歉誠意讓人懷疑。韓聯社評論認為,韓日還有許多問題仍待解決,其中獨島(日本稱竹島)問題很有可能讓兩國關係再度陷入僵局。

  日本之所以再次向韓國而不向中國道歉,原因有三。

  首先,日本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長期受困於曆史問題,以菅直人為首的民主黨新政權試圖有所突破,想藉化解曆史恩怨來增強日韓關係,也以強化美日韓聯盟,來牽製日益強大的中國,提升日本在亞太地區的領導能力,優化民主黨新政權長期執政的外交環境。

  其次,以“價值觀外交”的雙重標準,來處理曆史問題。菅直人在對韓道歉講話中表示,“日韓兩國是擁有民主主義和自由、市場經濟等相同價值觀的最主要、最親密的鄰國”。言下之意,日韓兩國擁有相同的社會製度,深知民意、民情對執政黨內外政策具有舉足輕重影響。當然,還有背後“潛台詞”,即日本深知韓國具有“寧可玉碎不求瓦全”強烈民族自尊心,更有高昂的同仇敵愾的民族主義情緒,若發展良好的日韓關係,必注重向韓國釋放善意,作出一定讓步。

  日本對遭其侵略受害最深的中國至今未正式謝罪,與日本戰後一直將自己定位於“受害者”的社會心理情結有關。每年8月,日本全國上下集體扮演戰爭受害者角色。除首相、參院議長、最高檢察長、最高法院院長出席外,還有政府內閣大臣及國會議員等,日本天皇和皇後也循例出席並講話。今年除了一千八百名政要及官員外,還有五千四百名陣亡者遺屬應邀出席。今年廣島原爆紀念式,更有美國駐日大使出席。而配合廣島、長崎原爆紀念和終戰紀念,日本各大電視報章均會挖掘出新的史實,顯示戰爭與原爆對日本傷害之深、之慘、之痛。今年NHK電視台特集,以幸存者的口述為主線,披露了戰後有57萬以上的被俘日軍被拘押在西伯利亞進行強製勞動和強製“洗腦”,其中更有5.5萬多人悲慘死去。

  這些紀念活動和節目,雖有助於人們牢記曆史,痛恨和反對戰爭,宣示和平可貴,但卻忽略或遺忘了對戰爭責任的思考。長期以來,右翼勢力和保守政要、學者也正是憑借著這種根植於日本社會的“受害者”意識而興風作浪,把“侵略”美化為“聖戰”,把“殖民”稱作為“幫助開發”,把“戰犯”混同於陣亡者視作為 “英靈”,強調正是他們為國捐軀,才有日本今天的繁榮、和平、民主和富強。圍繞對侵華道歉問題,中日有過多次重大交鋒。其中,1998年日本突然拒絕在 “中日第三個政治文件”中寫上對華侵略道歉,一度成為影響中日關係發展的“瓶頸”。

  據亞洲周刊記者采訪記錄顯示,1998年,時任日本首相的小淵惠三提出“20世紀發生的事情,要在20世紀內解決”的政見,日本正式邀請韓國總統金大中訪日,雙方簽署了旨在建立麵向21世紀新型夥伴關係的聯合宣言。日本政府也首次在聯合宣言中就殖民侵略韓國表示道歉。

  在此背景下,中國也迅速製定了“告別曆史,開創新世紀中日關係”的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首次訪日計劃。江澤民是中國國家元首於戰後首次訪日,為此中日雙方商定由兩國首腦共同簽署“麵向未來”的中日聯合宣言。中方要求日方像處理韓國問題一樣,就侵華戰爭向中國進行書麵道歉,“總結曆史”。經多次協商談判,日方在這問題上從不肯讓步到表態曖昧,直至答應可以表示“道歉立場”。

  然而,就在江澤民已啟程訪問韓國、繼而於11月25日正式訪問日本的前一天,中方發現中日首腦即將簽署的正式文本中仍然隻寫有“痛感由於過去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巨大災難和損害責任,對此表示深刻反省”,但沒有表示道歉。當時的中國外交部長唐家璿為此緊急從韓國飛赴日本,與當時的日本外務大臣河野洋平等進行緊急磋商,交涉從傍晚一直持續到次日清晨,但日本政府在“道歉”立場上堅持不肯讓步。

  於是,江澤民主席抵達羽田機場時突然發表簡短聲明,強調“隻有總結曆史,對未來兩國發展才具有重要意義”。接著,江澤民主席拒絕在“中日共同宣言” 上簽字,並在訪日期間時時處處提醒日方要記取曆史教訓。特別是在11月26日晚天皇舉行的國宴上,江澤民不依慣例身著禮服,而是穿深色中山裝出席,並罕有地在晚宴上提及日軍侵華的曆史。在27日會見日本兩院議長時,江澤民也勸告日方要以史為鑒、鑒古知今,而在日本首相宴會上,江澤民更嚴肅地告誡日本政府 “必須全麵承認其侵略戰爭的曆史”。

  在早稻田大學發表演講時,江澤民再強調日本政府要教導年輕人要樹立正確的曆史觀,而在當天的記者會上,江澤民更是直截了當地批評日本一些政治家“經常歪曲事實,美化侵略曆史,傷害中國人民感情”。直至離日前一天訪問北海道時,江澤民仍念念不忘地提醒日本“要記取曆史教訓”。

  日本拒絕就侵華戰爭向中國道歉,導致中日“告別曆史”破局。江澤民訪日期間幾乎天天“教訓”日方,也激起輿論的強烈反彈。其後,因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連續參拜靖國神社,中日關係惡化,陷入了冰凍期,事實上形成了1998至2006年中日關係史上新“八年抗戰”。其後,中日關係在“解凍”、“破冰”、 “迎春”和“暖春”中再度“柳暗花明”,構建了戰略互惠關係。

  於是,要求對侵華戰爭進行道歉的問題被邊緣化了。中方也把“底線”收縮到了堅決反對日本現任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日方則在多種場合強調日本已多次“道歉”,沒必要圍著“道歉外交轉”,事實上關閉了向中國正式道歉的“大門”。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學院教授管建強說,日本包括中國一些媒體稱日本已經正式就侵華戰爭向中國進行道歉的說辭是不準確的。事實上,在1972年的《中日聯合聲明》中寫明的是“日本方麵痛感日本國過去由於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損害的責任,表示深刻地反省”。

  在1998年發表的《中日聯合宣言》中則寫明日本“痛感由於過去對中國的侵略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和損害的責任,對此表示深刻反省”,但均沒有向中國作出道歉。1995年日本發表村山富巿首相的“村山談話”,首次承認了日本對亞洲國家施行了“殖民統治和侵略”,表示“深刻反省和由衷道歉”。

  2005年小泉純一郎首相發表的“首相談話”也同樣承認日本過去通過殖民統治和侵略,給亞洲近鄰造成重大損害與痛苦,並再次表示深刻反省和道歉。但這兩次“首相談話”隻是對亞洲各國或亞洲近鄰進行泛泛的道歉。因此從國家關係法上看,不能算作是對中國或某一個國家的正式道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