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抗美援朝中誌願軍步兵武器裝備回顧

(2010-09-04 16:27:00) 下一個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金日成指揮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隊憑武器和人數的優勢迅速擊潰韓國軍隊,很快解放了80%的南朝鮮國土,由於美國軍隊介入,特別是麥克阿瑟在人民軍後方仁川登陸,聯合國軍切斷了朝鮮人民軍後方補給供應線,同時兩麵夾擊圍困釜山的人民軍,導致人民軍全線潰退。隨後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了三八線。

  抗美援朝是我國政府在接到朝鮮政府出兵請求後匆忙間決定的,當時新中國成立剛剛一年,國家正在大規模開始重建,部隊已經開始複員,而軍工生產也被讓位於地方建設,由於部隊開始複員,大量武器彈藥被統一回收,部隊後勤開始步入正軌,據統計當時人民解放軍擁有各種槍械200餘萬支(挺),當然這個數字可能比實際擁有略小一點,因為有的部隊可能因某種原因瞞報一些。

  據有關資料表明,當時我軍的武器裝備種類繁多,型號各易,既有美國二戰後期生產的新型步、機槍,也有北伐戰爭時期的老式“漢陽造”步槍。分別為蘇聯、美國、英國、日本、捷克、德國、加拿大等國家製造。僅步槍口徑從6.5mm到11.43mm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

  早在三大戰役結束後各野戰軍就已經發現作戰中的彈藥供應問題,開始有意在部隊裏統一武器配置,對戰鬥力較強的部隊優先配備新繳獲的美式裝備,一些地方部隊則使用其他國家生產的雜牌武器,這些部隊在內部也細分為日式裝備營、蘇式裝備連等戰鬥單位,這樣便於後勤供應。由於各野戰軍實行誰繳獲誰優先裝備的原則,所以消滅國民黨精銳部隊較多、作戰範圍最大的的第四野戰軍裝備最好,後期該部隊80%為美式裝備,其次是參加過淮海戰役的第二野戰軍。而其他野戰軍隨起義部隊編入也擁有了部分美式裝備作戰單位。

  建國後由於剿匪和保衛新解放區人民政權安全需要,地方大量組建民兵組織,這樣解放軍淘汰下來的早期國產、日本和德國武器基本就配給了地方部隊。

  曾經有人在網上說誌願軍是扛著十幾個國家生產的十幾種口徑步槍抗美援朝,現在看這是把當時國內武器裝備和入朝部隊裝備混為一談。眾所周知,當時中共中央對出兵感到比較困難的原因之一就是我軍武器裝備太落後,美軍一個團的火力比國內裝備最好的四野一個軍的還強(林彪語),所以根本不可能讓如此劣質裝備部隊入朝作戰,如果這樣做等於拿中國士兵生命當兒戲,我相信當年中共決不會這樣做。

  當誌願軍決定出兵朝鮮後,我軍就開始優化入朝部隊的裝備,東北地區負責人高崗在後勤上也大力協助,盡管後來高崗成為反黨集團成員,但他對抗美援朝前期支持是功不可沒的。各解放區和野戰軍都在人員和物質上支持入朝部隊,例如西南地區劉鄧部隊就支援入朝部隊2000名汽車司機和部分車輛裝備。

  我軍在解放戰爭三大戰役中單兵彈藥基數為80發子彈,每次戰鬥發射子彈平均30-40發,入朝部隊按此基數上浮了三倍,但後來戰鬥一打響才知準備不足,特別有的部隊仍然采用國內打仗時戰果統計考核製度,即每次戰鬥發射多少子彈,消滅多少敵人的方法,導致很多戰士為節約彈藥,端起刺刀準備和敵人肉搏,或延遲射擊等敵人更近一些,結果犧牲在聯合國軍的密集的彈雨中,由於單兵彈藥不足,擔任阻擊任務的戰士在彈藥用完後隻好和敵人展開肉搏戰,出現了楊根思那樣的英雄。

  第一次戰役結束後,彭德懷向中央提出大力保障後勤的要求,為此我軍正式組建後勤保障部門,同時由於第一次戰役繳獲了不少武器彈藥,而這些美式標準彈藥,誌願軍美械部隊可以直接使用,這樣也解決了一部分彈藥補充困難。

  但由於誌願軍作戰思想發生變化,對戰場上火力重要性已得到充分認識,因此調高了單兵彈藥發射基數,而國內有些部隊美式彈藥幾乎全部調劑到朝鮮前線,甚至有的國內部隊每名戰士每支槍子彈不足三發。這種情況下國內兵工廠開足馬力生產誌願軍需要的子彈,說生產不如說是改造,當時國內生產彈殼和彈頭沒有問題,但生產子彈裝藥還比較困難,因子彈內火藥的燃燒曲線與普通火藥不同,生產難度較大,隻好從其他口徑子彈中拆出裝藥,裝入新的子彈殼內,當時沈陽等東北城市都組織黨、團員參加義務拆子彈工作。即使這樣也隻供應了1.2億餘發,僅為頭兩年作戰實際耗彈量的70%,

  當時朝鮮人民軍的武器裝備優於誌願軍,因朝鮮戰前自己已經能生產衝鋒槍和子彈,看到入朝誌願軍的簡陋裝備,朝鮮人民軍也從僅存的彈藥庫拿出一部分武器和彈藥供應誌願軍前線部隊,但由於是蘇式裝備,隻能配套使用,數量也有限,僅裝備少量部隊,倒是朝鮮生產的反坦克手榴彈在誌願軍中分發使用範圍較廣。不少部隊指揮員仍然希望在戰爭中通過繳獲補充自己,可後來隨著後期運動戰向陣地戰轉移,繳獲越來越困難了,從第四次戰役開始,幾乎就沒有多少繳獲物資了。

  這時蘇聯斯大林看到中國誌願軍動真格的了,加上其他共產黨國家的聲援和要求,蘇聯按協議向中國提供首批十四個步兵師裝備的計劃開始實施,由於當時現生產已經來不及,於是一部分裝備是從中蘇邊境現役蘇軍手中集中後開運中國,六十年代中蘇反目後,我國有人還拿出此事攻擊蘇聯將舊武器賣給中國抗美援朝,實際上冤枉了蘇聯“老大哥”,從中國通知蘇聯參戰到出兵不過半個月時間,你讓斯大林哪找那麽多新武器給中國,再說企業轉產不同型號產品也要時間,而新武器未經試用,效果還不如舊武器。而且中蘇間隻有一條西伯利亞鐵路,運力也有限,當蘇聯第一批武器運到後,誌願軍二次戰役已經結束。這些新武器馬上發給在國內的預備隊,迅速完成使用培訓,後來這批部隊入朝後替換了先期入朝部隊發動第四次戰役。

  第三次戰役誌願軍已經加強火力使用,終於進展迅速,越過三八線後解放漢城,又繳獲了一批美式彈藥,緩解了彈藥供應,加上朝鮮開始雨季,後方運輸困難,主要運輸力量是提供糧食。這時聯合國軍司令已經換上李奇微,他發現了誌願軍彈藥供應上的困難,他要求聯合國軍不斷向前進攻,不留給誌願軍繳獲彈藥機會,在陣地戰中誌願軍彈藥迅速消耗減少,而事先沒有大量儲備彈藥,因此不得不開始撤退。

  配合誌願軍行動的還有許多朝鮮民兵,他們的武器就基本是雜牌的,這些武器在撤退時被美軍繳獲一些,並作為醜化中國部隊的證據在媒體上宣傳展示,在今天的美國網站上仍能看到。

  這時國內蘇式裝備的誌願軍部隊緊急進入朝鮮,最後以強大的火力擋住了美軍的進攻,戰線穩定下來後,誌願軍立刻開始換防休整,並分批換成蘇式裝備,到第五次戰役發動,誌願軍基本是使用繳獲的美國裝備和蘇聯裝備作戰,配備了T-34坦克和“卡秋莎”火箭炮等重武器,成為一隻令人生畏的現代化軍隊。這時美國看中國誌願軍越打越強大,以及蘇聯越來越明顯從外交和軍事裝備上支持中朝方,於是決定談判停戰。

  從1950年到1955年,中國從蘇聯共進口和接受槍械89萬餘支(挺),以及配套彈藥約2億發,蘇聯在援助武器彈藥的同時也援建了中國許多兵工廠,提供了製造圖紙、設備、配方和軍工專家,允許中國仿製生產蘇聯輕武器,其中包括仿製蘇聯7.62mmППШ-41式衝鋒槍,命名為50式7.62mm衝鋒槍,這些武器彈藥為中朝軍隊提供了有力支援。1953年朝鮮停戰後,生產的武器就開始逐步裝備國內部隊。到1955年底,各種舊雜式槍械退出曆史舞台,人民解放軍輕武器裝備第一次實現換裝,全軍槍械係列得以統一,整個輕武器裝備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1955年1月11日中蘇兩國政府換文,中國又從蘇聯引進了7.62mm半自動步槍、衝鋒槍、輕機槍和14.5mm二聯、四聯高射機槍的圖紙、技術資料及樣槍。這是一次全麵的技術引進,也是對新中國輕武器生產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技術改造。

  1958年中國人民誌願軍全部撤回朝鮮,少量重武器裝備提前秘密無償送給朝鮮人民軍,而輕武器和彈藥則全部攜帶回國,並在中朝邊境接收瑞士等中立國撤軍檢查。回國後誌願軍大部分集體轉業去“北大荒”,上交的輕武器替換國內部隊的舊裝備,由於大口徑火炮相對過剩,加上大批炮彈保存期限將至,毛澤東為防止浪費,將幾十萬發炮彈拉到福建前線,統統傾瀉到老蔣的金門島上。1958年-1964年國內現役部隊基本都使用從朝鮮戰場帶回的蘇式裝備,雷鋒的那支衝鋒槍就是仿蘇1943年式PPS7.62mm衝鋒槍蘇式的54式7.62mm衝鋒槍。

  到五十年代後期,蘇聯赫魯曉夫上台,中國和蘇聯開始對抗,我國開始研製自己輕武器係列,但走過一段彎路後,又回到蘇式裝備上,繼續裝備部隊。

  順便提一件小事,1974年我在四川旺蒼縣看到民兵仍在使用日本鬼子的“三八大蓋”實彈射擊發子彈時,我記得包子彈的舊報紙上的字為繁體,這說明我國五十年代確實對彈藥實行集中和調劑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