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戰力猛增的背後

(2010-09-04 16:00:19) 下一個

談到解放戰爭,通常的說法是:解放軍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式飛機大炮武裝的國民黨軍隊。然而經曆過戰爭歲月的人都知道,“小米加步槍”隻是解放軍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一個比喻。真正打起仗來,戰略戰術固然重要,武器更是不容忽視的條件。人民解放軍之所以能贏得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輝煌勝利並解放全中國,與在東北解放區建立的相當規模的軍事工業體係,有著密切的關係。

  1 從72天打下臨汾到3天攻克濟南

  1948年3月,徐向前指揮華北兵團攻打臨汾,國民黨軍依托城牆固守。解放軍沒有重炮,隻好采用挖地道炸城牆的方法,整整費時72天,才把臨汾拿下。但是到了年底,形勢巨變。9月的濟南戰役,解放軍重炮齊發,國民黨將領王耀武被打得失魂落魄,從地道中逃跑。堅固的濟南城僅僅三天就被攻克。10月遼沈戰役中,東北野戰軍集中五百多門重炮猛轟國民黨軍事重鎮錦州,守軍司令範漢傑東躲西藏。這次城市攻堅戰僅用了30個小時。

  解放軍的大炮是從哪裏來的?國民黨人一口咬定,解放軍的重武器都是蘇軍從東北撤退時暗中送給共軍的。當年的一位接收大員在回憶錄中寫道:“東北的日、偽軍幾乎全部被俘,俄軍所獲武器無數。當時據莫斯科稱:共計步槍80萬支、輕機槍2萬支、重機槍5000支,各種不同型包括迫擊炮5000門、戰車1500輛、坦克車600輛、飛機800架,以及鬆花江中艦艇等。從東北逃出的難胞所見:如許戰車武器,俄軍除已隨時補給共軍外,絡繹不絕地已運向佳木斯途中,那裏是集中之所。”

  這位接收大員的說法無疑是為國民黨軍隊的失敗尋找借口。當年任四野參謀長的劉亞樓上將在1962年12月13日的一次講話中澄清過這個問題。他說:“一般人總認為蘇軍留給了四野不少武器,這是誤解。這個戰史(指編寫中的四野戰史)既然是存檔用的,可以把這個問題寫清楚。當時不僅不給我們武器,還吃掉了我們不少部隊。也可以寫一下當時斯大林為了照顧與國民黨的關係。還有個重要問題:當時我們曾向中央建議,以中央的名義向蘇軍要些武器。毛主席當即電示:中國革命主要靠中國自己的力量,禁止用中央的名義向他們要東西。這個電報,我親自看過,要查一下。後來以四野的名義,用糧食和他們換了一些武器。”

  那麽,解放軍是怎樣從“小米加步槍”轉變為擁有強大炮兵、具備大規模野戰和攻堅能力的呢?除了戰場上繳獲國民黨軍的武器外,主要是靠創辦自己的軍事工業完成了這個重要轉變。說到軍工,很多人都看過吳運鐸在建國初寫的《把一切獻給黨》。在這本小書裏,真實記錄了新四軍在抗戰期間是怎樣白手起家,建立自己的軍工廠的。山東根據地的牙山有八路軍最大的軍工廠,約百餘間房,月生產手榴彈8000個,當時可算不小的產量了。

  解放戰爭初期,軍工事業比抗戰時大有發展。邯鄲、臨沂、煙台、德州等一批城市的解放,解放軍通過沒收敵偽工廠,建起一批軍工廠,能生產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華東軍區在魯南和膠東的軍工廠每月能生產子彈16萬發,迫擊炮、山炮彈13000發、無煙火藥3000斤。這個規模比以前是很大的進步,但還不夠華東野戰軍打一次中等規模戰役用的。因為沒有重炮,解放軍進攻時主要依靠戰士突擊到前沿,用炸藥包摧毀國民黨軍的堡壘和工事。這樣的戰鬥傷亡大、進展慢,而且彈藥質量不過關。1948年5月華東野戰軍山東兵團打濰縣的時候,用自造的迫擊炮攻城。炮彈出膛後,尾翼在飛行中脫落,剩下光禿禿的彈體失去平衡,半截就掉到地上。這樣的質量怎能保證戰鬥的勝利呢?

  2 毛澤東指示東北大規模建立軍工

  毛澤東把眼光放到了東北。那裏是當時中國工業最發達的地區。毛澤東1947年7月10日在給各解放區的《一年作戰總結及今後計劃》指示中,特別指示林彪、羅榮桓:“東北軍事工業應全力接濟關內,目前開始的一年內,你們必須用大力建立大規模軍事工業。”四個月內他三次電示東北局,全力加強軍事工業建設。迫切之情溢於言表。

  1945年年底八路軍、新四軍進入東北後,原來打算通過蘇軍的幫助獲得日軍的武器裝備。但蘇軍借口與國民黨政府有協定,東北要移交給國民黨政府,對八路軍的行動加以限製。蘇軍把東北主要的工廠設備、繳獲的武器和大量財物,通通當作“戰利品”運回蘇聯。我軍的願望基本落空。10萬大軍在東北,沒槍、沒錢、沒冬衣、沒有根據地,處境相當艱難。

  當時各部隊自己想辦法,收集蘇軍遺留和沒來得及拉走的物資。東北各中小城市和農村,到處可見日軍遺棄的武器和軍用物資。負責籌建炮兵學校的朱瑞果斷地決定:分散炮校幹部,搜集物資。炮校上至校長,下至夥夫、馬夫,通通派出去,無論是城市、鄉村,還是山溝、荒野,隻要有炮就去。沒聽說有炮的地方也要去看看能否找到意外收獲。

  有一次接到老鄉報告:日本人撤退時,曾將幾門大炮推到鏡泊湖裏。朱瑞得知後,親自率領一個連趕到湖邊搜尋。大家用鎬刨開冰層,發現了炮身。朱瑞高興地喊叫:“快去找繩子,把它拽上來!”大家拉緊繩索,喊著號子,齊心合力拉上三門大炮。

  在這一帶還找到了日軍的秘密倉庫,一下就找到了15萬發炮彈。到1947年2月,朱瑞領導炮校共收集大小火炮700多門。其中加農榴彈炮49門、野炮97門、山炮108門、步兵炮141門、迫擊炮約300門、高射炮(包括高射機關炮、飛機用機關炮)137門。另外還有坦克及牽引車65輛。這些火炮經過修理之後,成為東北野戰軍炮兵部隊的基礎。

  自行搜集的武器彈藥,成為東北民主聯軍前兩年作戰的主要來源。

  3 斯大林援助了東野一部分武器

  1947年夏季攻勢後,隨著解放軍日益壯大,戰役規模越來越大,僅靠搜集的彈藥是不夠用了。當年6月,解放軍猛攻四平,國民黨軍隊在陳明仁指揮下頑強抵抗。解放軍集中了7個主力師,上百門火炮,攻了半個月沒拿下來。後來林彪才知道,炮兵隻有8000發炮彈,火力沒有占到優勢。為此,6月25日,林彪以個人名義給斯大林寫了一封信,強調指出:“目前缺的唯一條件就是武器,尤其是彈藥(特別是炮彈)的不足。為此,我請求你給我們以武器彈藥的幫助,將紅軍繳獲的現存在遠東的日本武器彈藥交給我們,並希望還能將德國的武器彈藥盡量撥給我們。”

  不久,斯大林指示蘇軍從繳獲的日軍武器中撥了一部分給解放軍。何長工回憶:1947年10月,他剛當上軍工部長,李富春交給他一個重要任務,當時中蘇邊境的滿洲裏存放著一大批武器,是蘇軍繳獲日本關東軍的,準備運回蘇聯去煉鋼。這批武器對蘇聯來說是廢鐵,卻是解放軍極其需要的。何長工去與他談判,開始談不通。他工以硬對硬,說:“關東軍這批武器是中國人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你為什麽不給我們?你們不能拉走。我們用廢鋼鐵對換,一噸換一噸。”卡瓦洛夫還是不答應。何長工急了,對他吼道:“你是個保守分子,沒有一點國際主義。你如果不答應,我隻好來搶,我推著你走在前麵,看守武器的蘇軍開槍,先打死你。你硬要拉走,我就跟你拚命,我給斯大林打電話,告你的狀,告你沒有國際主義。”卡瓦洛夫看這個中國人不好欺負,態度軟下來,終於同意移交這批武器。

  這批武器的數量,據林彪1947年12月28日給斯大林的信中說:“我們用你們給我們的那批武器裝備了30個步兵團、2個山炮營。”當時為了與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東野組建了30萬人的二線兵團。林彪向斯大林請求更多的武器支援,“設法給我們解決20萬支步槍、15000挺輕機槍、7000挺重機槍、700門團營迫擊炮、1000門連迫擊炮、100門高射炮、200門山野炮以及較多數量的彈藥和20個師用的通訊器材(主要是無線電和電話)。這批武器望從英勇的紅軍所繳獲的日本武器中撥出,如日本武器所存無多,則望從德國戰利品中撥出。”

  但是,斯大林沒有答複。一次次的教訓表明,蘇聯的援助是靠不住的。要取得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因此,東北局決定大力加強軍工生產體係的建設。李富春說:“過去靠日本留下的炮彈打,現在須要自己來造了。”

  4 白手起家,全力創建自己的軍工企業

  1945年年底進軍東北時,中共中央從延安和各解放區抽調了一批軍工幹部到東北去開展工作。他們在沈陽、鞍山、通化等城市收集了一些機器設備,打算在通化建立軍工基地。1946年夏季,國民黨軍大舉進攻南滿,占領了通化和丹東。時任東北軍工部長的韓振紀帶領大家將機器和物資運到朝鮮境內,還帶著一批沿途招收的工人和技術人員。7月底他們到了中朝蘇三國交界的小城琿春。琿春是個山間盆地,圖們江和琿春河在此匯合,與朝鮮僅一江之隔,交通便利。這裏到蘇聯邊境僅30裏,到朝鮮僅10裏,有公路和鐵路通行。大家認為這裏隱蔽的條件好,資源、動力和交通情況也都不錯,決定在這裏建立東北的軍工基地。

  根據現有條件,韓振紀決定把重點放在生產部隊急需的子彈、手榴彈和迫擊炮彈上。槍炮生產的技術太複雜,不是短時期能辦到的。他們在琿春先建起了機器廠、子彈廠、手榴彈廠、煉鐵廠、裝藥廠和木材廠,這6個廠是東北解放區最早的軍工基礎。

  子彈廠是在日本人遺留工廠的基礎上建立的,在延吉郊外。原來有300多部機器、日產量40萬發。抗戰結束後,這個廠遭到毀壞,機器被人偷盜,所剩無幾。韓振紀組織把這個廠剩下的東西搬到琿春,共有子彈機14部、半成品彈頭300萬粒、空彈殼2000萬發,還有二十多個日本技術工人。經過一個月緊張的裝機與試生產,到9月初生產出第一批子彈。頭一個月統計下來,共生產三種型號的子彈近13萬發。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

  幹部和設備、原料的問題解決後,最重要的就是工人和技術人員的問題。琿春基地的工人和技術員來自中國、朝鮮和日本三國,出現了許多複雜的政治和政策性問題,軍工幹部花費了大量的心血,在思想政治工作上付出的精力,甚至比生產本身還多。機器廠建成後,需要七八百名技術工人。但是當時隻有240名工人,真正懂技術的就更少了。凡是有一技之長的人,領導上都給予重用,讓他們擔任各級生產部門的負責人。這些技術工人有的是從鞍山、本溪、通化帶來的,有的是在當地招收的。子彈廠的股長於震密是招聘來的技工,享受薪金待遇。他看到共產黨的幹部都是供給製,還處處幹在前麵,受了感動,主動要求取消薪水,與幹部們一樣吃供給製,當股長後工作一直很出色。

  軍工廠由於缺乏中高級技術人員,所以隻能從留用的日本人中挑選。在琿春的軍工廠裏,日本人擔任的都是關鍵性的技術工作。如手榴彈廠有六十多名日本人,幾乎都在重要技術崗位上。製造科科長是個小資本家,原來在日本開工廠。美軍炸毀了他的工廠,才到中國來謀生,對手榴彈製造技術是內行。手榴彈裝配的主要工序拉火精藥股,股長也是個日本老頭,思想很頑固,但工作很認真,對拉火技術很有研究。精藥組的裝配工人也全部是日本人。

  這些日本人由於生活困難,情緒低落,經常在一起醞釀回國,消極怠工。1947年8月,東北遣返日本僑民回國,日本人得到消息,就秘密開會,在廠房裏寫標語:“我們回國,你們回家!”由於語言不通,道理講了不少,但收效甚微。幹部們軟硬兼施,不聽勸就下命令,在車間裏建立嚴格的統計,每天產量高的就表揚,產量低或質量差的就批評。在大會上嚴厲指責壞人的活動,不許法西斯的思想抬頭。日本人服從意識較強,也就不鬧事了。

  5 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威

  1946年是在艱苦奮鬥中度過的,到了1947年,東北的軍工生產已初具規模,部隊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彈藥補充。韓振紀領導的琿春基地是北滿地區規模最大的,在其他地方也陸續建起了若幹軍工廠。羅榮桓政委親自抓軍工生產工作。1947年8月,東北局任命黃克誠為東北民主聯軍副司令員兼後勤司令員,總管後勤的供應、軍工和軍需工作。1947年9月東北局在哈爾濱召開東北軍工會議,會上任命何長工為軍工部長,伍修權為政委。韓振紀、王逢源為副部長。東北軍工生產告別了分散和小規模經營狀態,進入了一個大發展時期。

  1947年的生產情況:每月生產5萬顆手榴彈,迫擊炮彈全年完成10萬發。利用舊子彈殼複裝子彈,完成500萬發。生產擲彈筒彈10萬發,打下了煉鋼和化學廠明年生產的基礎。

  為了完成1948年軍工生產任務,東北局從財政上撥款180萬東北幣,折合糧食9萬噸。再抽調一批幹部加強軍工部門。這次重要的軍工會議,將東北的軍工生產統一組織起來,形成了有領導、有計劃的聯合生產部門。在有軍工廠的地方設立辦事處,直屬軍工部領導。當時在琿春、興山、雞西、東安、齊齊哈爾、牡丹江、吉林、哈爾濱和大連設了9個辦事處。

  東北軍工生產了充足的彈藥,為東北野戰軍進行大規模戰役提供了物質保證。所以東北最先進行戰略決戰,殲滅國民黨重兵集團,解放東北全境。但是北滿生產的彈藥由於路途遙遠,還不能滿足關內解放軍的作戰需求。中央軍委作出了在大連建設軍工生產基地的決策。

  北滿和大連軍工體係的建立,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解放軍的火炮有了充足的彈藥,改變了長期以來敵強我弱的基本態勢。在1948年年底的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的炮火發揮了巨大威力。遼沈戰役結束後,解放軍又接管了沈陽的幾個大兵工廠和彈藥倉庫,獲得大批軍火,生產能力大為增強。隨著東北的解放和鐵路線的貫通,滿載物資和彈藥的火車晝夜不停地運往關內,支援中原地區和渡江作戰。淮海戰役中,中原野戰軍將黃維兵團包圍。黃維憑借眾多的美式火炮,收縮成一個圈圈,用密集火力讓解放軍無法接近。他自稱是個啃不動的“硬核桃”。華東野戰軍調集了重炮猛轟,終於敲碎了這個“硬核桃”。粟裕大將感慨地說:“淮海戰役的勝利,要感謝山東老鄉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