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打仗與西方打仗

(2010-09-03 09:34:41) 下一個
中國和西方雖然自古以來都難免戰爭,但二者的戰爭觀並不完全相同,了解這些戰爭觀的差異,有助於理解目前中國麵臨的困局。

1、中國的戰爭觀。

中國的戰爭觀,可以用《孫子兵法》首篇首句來詮釋:“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秉承這一傳統,中國人對戰爭看得很重,認為戰爭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戰爭如此重要,因此傳統上中國十分“慎戰”,一般輕易不打仗,隻有收到十分重大的威脅的時候才打仗,漢武帝主動出擊,被認為窮兵黷武。簡單講,中國人認為戰爭就是“拚命”,不僅是拚人命,而且是拚國命。

2、西方的戰爭觀。

西方的戰爭觀可以用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對戰爭的詮釋來解釋,他認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但政治是什麽呢?列寧認為政治就是妥協,也就是說戰爭是讓對方妥協而進行的政治。簡單講,西方的戰爭就是“打架”,雖然也難免死傷,但沒有人願意拚命,更不願意拚國命。

3、不同戰爭觀的要求

中國的戰爭觀,導致的結果就是征服。中國曆史上很多戰爭,其目的就是統一華夏。中國曆史上很多次戰爭都是“滅國統一”戰爭,戰爭的激烈、凶狠程度遠高於西方。但是這種戰爭觀也受到了來自少數民族的顛覆,北方少數民族除少有的幾次滅漢戰爭外,大部分戰爭就是到中原搶東西,貫徹“打了就搶,搶了就跑”的打架原則,中原政權不勝其擾,但也沒什麽高招,要麽和親,要麽等到一個不世出的天子或猛將狠打一頓,保個幾十年和平。幾十年過去後,照舊。

西方的戰爭觀,核心就是索利。歐洲戰爭時,開始還要求割地,後來發現割地不好,隔一段時間那裏的人民又要回去,最後就要求賠款,拿錢最重要,典型的就是法國和德國的相互幾次戰爭。後來賠款太顯眼了,改為簽訂“商務合約”了,象美國最近打的幾次戰爭。亞曆山大、拿破侖、希特勒都沒有服從西方的戰爭觀,更傾向於征服戰爭,在西方被視為另類(偉人或惡人)。

4、中國麵臨的麻雀戰爭

坦率地說,中國目前仍然堅持傳統的戰爭觀,按照這種戰爭觀,世界上是沒有國家願意和敢於與中國開戰的。就是說,如果中國要拚命,世界上沒人奉陪。雖然我們的戰爭準備是按照“拚命”標準進行的,但麻煩在於,很多國家並不想和中國拚命,隻是都想占一下中國的便宜,因為知道你“打架”拚命,但你總不能事事拚命吧。你不拚命,我就占點便宜,就算你想教訓一下誰,也不一定教訓我啊,大不了你硬我就軟,你軟我就硬。所以象菲律賓、馬來亞、越南、韓國、日本無不鬧事,背後再找個大哥老美,數十年來,中國不勝其煩。上溯前朝,中國對這種隻要利,不拚命,小而往複的戰爭千百年來也沒高招。

5、新的時代要求新的戰爭觀

既然傳統戰爭觀千百年都沒有解決“打架”不拚命難題,新的戰爭觀就需要醞釀出爐了。新的戰爭觀是什麽樣式,我不知道,不過能解決問題的就是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